导读:本文包含了苗族古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苗族古歌,台江县,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古歌论文文献综述
韦鑫,周潇[1](2019)在《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台江县苗族古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口传活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必然会受到撞击,所以对其的保护、传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贵州省台江县苗族古歌为例,研究关于台江县苗族古歌的特点、传承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对苗族古歌的文化保护传承提出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艺术评鉴》期刊2019年16期)
王婷[2](2019)在《《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中的深度翻译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又称为《苗族史诗》,是贵州省东南部苗族人民口头传唱的古歌集,主要以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是一种具备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口头传唱史诗。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民族学者开始收集整理口传苗族古歌,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汉语本或苗汉双语本。近年来,苗族古歌又被译介到国外,先后出版了两个英译本。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从深度翻译视角,对比分析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本中深度翻译的体现和异同,以期发现译者在处理苗族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的语料源自六个《苗族古歌》汉译本和两个英译本。分析以质性分析为主,辅以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借助序言和导言对苗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追溯、借助多样化的注释对苗族古歌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的补偿、借助图像资料对古歌中体现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形象化再现。在英译本中,译者同样借助序言、导言和注释等深度翻译策略对苗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度介绍。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尽管汉译和英译苗族古歌都借助序言、导言、注释等手段对苗族文化信息进行补偿,但它们在深度策略的取舍和深度阐释的偏重点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译者背景对深度翻译也产生影响。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对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其原因与目标语文化与苗族源语文化之间的距离亲疏有关,也与目标语读者对苗族文化的熟悉程度有关。本研究是对现有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补充,研究结果对于苗族典籍的英译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6-17)
耿小雪[3](2019)在《苗族古歌“枫木篇”对绘画创作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是苗族源远流长的古老歌谣,代表着苗家人的精神传承意象。枫木在苗族古歌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是苗族人最为重要的图腾之一。《枫林志异》系列创作,深入挖掘与探讨苗族古歌背后的文化意义,将“艺术源于生活”体现于创作,用直观的画面和多样化形式呈现苗族“万物有灵”的枫木崇拜。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综合材料绘画技法探索古歌神话新的视觉形态,并在这次研究中,寻找到苗族古歌中的“枫木篇”和现代综合绘画结合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大学》期刊2019-05-31)
李琴[4](2019)在《黔东南苗族古歌文化符号及其产业开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作为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一直浸润着苗族群众的心灵世界,独特的文化内蕴使其已然成为苗族社会的象征符号。现代化背景下,苗族古歌从传统的仪式感中分离出来逐渐进入到现代语境中,现代文化空间中的苗族古歌被赋予了新的特征与意义,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正在频频与文化产业接轨,在“自我”与“他者”之间不断产生新的阐释。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目前对苗族古歌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何推进民族文化成功实现现代转型迫在眉睫。论文以黔东南苗族古歌的文化符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传统社会及现代语境中的表征形态,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在当今社会中的演变内涵,以期为同类民族文化发展提供借鉴。第一部分主要探讨黔东南苗族古歌的生成环境。对黔东南地区的环境特征与苗族古歌的内容进行对照分析,指出两者之间的相生关系,即黔东南苗族古歌是苗族民众面对崇山迭嶂、湿润林茂的自然环境,以及受当地浓厚的原始宗教与礼仪制度文化影响的情感投射。第二部分重点分析黔东南苗族古歌的文化符号资源。从歌调、歌词以及传唱环境叁个层面对苗族古歌的文化符号进行分类,即音乐符号、文本意象符号和衍生民俗符号。其次从具体的文化情景展开阐述,突出苗族古歌作为口头传统的特性,厘清其中纷繁复杂的文化符号。第叁部分对黔东南苗族古歌文化符号的产业开发进行了论述。首先从苗族古歌自身层面的发展以及社会时代背景两方面剖析了黔东南苗族古歌现代转型的深层次原因,映证其文化符号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然后从文化核心领域中的内容生产及文化休闲服务进一步分析黔东南苗族古歌文化符号的产业形态,揭示其在现实语境中的发展面貌。聚焦产业开发的现状,认为目前苗族古歌文化符号的产业发展存在符号开发表象化、符号设计片面化、符号运用同质化等问题。结合存在问题以及实际情况,凸显苗族古歌的符号特色、增强符号解读的能力及促进符号开发的多元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吴正彪,王仁芝[5](2019)在《文学人类学学术范式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21世纪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文本中相互参照,文学人类学因此成为当下中国学者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其中对来自于各个民族口传经典文学的研究,则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此,我们试以龙仙艳的《文本与唱本:苗族古(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03-18)
李华侨[6](2019)在《《苗族古歌》系列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话是人类以神话思维去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产物,它的精彩内容也是后世诸多艺术作品的灵感源泉,在那个神话世界里万物平等,人类和动物、植物相互交流、和睦共处。本文以《苗族古歌》神话题材的油画创作为研究内容,通过体现贵州苗族传统图案与符号中的视觉文化为表现元素来反映具有典型地域文化特点以及当下社会现实状况的创作,用现代绘画语言表现神话题材作为更深入的探索,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个人油画语言的探索,以达到符合现代绘画语境下的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作用意义和对乡土文化的浓浓情意。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阐述:第一章为苗族古歌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等等作概括的阐述;第二章为苗族古歌历史文献综述与欧洲古今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的作品分析;第叁章通过对苗族古歌的内容梳理找到可进行视觉转换的元素与苗族艺术风格与美学分析;第四章通过对创作的构思、草图绘制及创作过程进行分析作了一个详细的说明。我们只有不断挖掘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当下时代语境,形成具有时代性的中国民族油画的艺术样式,探索油画语言的创新,才能够在现实主义油画创作中创作出优秀作品。(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2-28)
吴正彪,王仁芝[7](2019)在《文学人类学学术范式的理论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西学东渐”学术思想的影响,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学文本相互参照下,文学人类学成为了当下中国学者在文学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热门话题。其中对来自不同民族口传经典文学的研究,同样成为学术界极为关注的热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9-02-22)
龙仙艳[8](2018)在《修改灵魂户口:苗族古歌功能研究——以婚姻礼辞调查报告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东部方言区婚姻礼辞的吟诵为例,展开基于调查基础上的苗族古歌的多重功能探讨。婚姻礼辞的吟诵功能有对苗族定居分布、苗族传统通婚圈的介绍,有对结婚新人及其亲朋好友的现场伦理教育,但吟诵最为重要的目的是给新娘改姓,即修改灵魂户口。(本文来源于《文学人类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孙杰[9](2018)在《让民间文化艺术回到民间——以珙县苗族古歌浅谈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根脉所在,是民族的精神家园。民间文化来自于民间,也依附于民间而存在。我们只有千方百计地让民间文化回归民间才能让其找到到生存的土壤和成长的源泉,才能使之枝繁叶茂,开花结果。(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8年11期)
刘兴禄[10](2018)在《试析《苗族古歌》整理本中的民间信仰表述》一文中研究指出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综合信息库,饱含着历史悠久的苗族民间信仰,主要表现为崇巫信鬼神、崇拜祖先,等等。作为整理本的《苗族古歌》,通过记录、整理和书写,表述着苗族精神文化,传承着苗族信仰民俗,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志特征和价值。(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苗族古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苗族古歌》又称为《苗族史诗》,是贵州省东南部苗族人民口头传唱的古歌集,主要以问答式对唱(盘歌)为主要演唱形式,是一种具备史诗性质的苗族民间“活形态”押调口头传唱史诗。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民族学者开始收集整理口传苗族古歌,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汉语本或苗汉双语本。近年来,苗族古歌又被译介到国外,先后出版了两个英译本。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从深度翻译视角,对比分析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本中深度翻译的体现和异同,以期发现译者在处理苗族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本研究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的语料源自六个《苗族古歌》汉译本和两个英译本。分析以质性分析为主,辅以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研究发现,在汉译过程中,译者往往借助序言和导言对苗族历史文化进行深度的追溯、借助多样化的注释对苗族古歌中的文化信息进行深度的补偿、借助图像资料对古歌中体现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形象化再现。在英译本中,译者同样借助序言、导言和注释等深度翻译策略对苗族历史文化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度介绍。但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尽管汉译和英译苗族古歌都借助序言、导言、注释等手段对苗族文化信息进行补偿,但它们在深度策略的取舍和深度阐释的偏重点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译者背景对深度翻译也产生影响。结合相关翻译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本研究对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剖析。其原因与目标语文化与苗族源语文化之间的距离亲疏有关,也与目标语读者对苗族文化的熟悉程度有关。本研究是对现有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研究的补充,研究结果对于苗族典籍的英译以及其它少数民族典籍的翻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苗族古歌论文参考文献
[1].韦鑫,周潇.苗族古歌文化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贵州台江县苗族古歌为例[J].艺术评鉴.2019
[2].王婷.《苗族古歌》汉译和英译中的深度翻译比较研究[D].贵州民族大学.2019
[3].耿小雪.苗族古歌“枫木篇”对绘画创作的启示[D].贵州民族大学.2019
[4].李琴.黔东南苗族古歌文化符号及其产业开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5].吴正彪,王仁芝.文学人类学学术范式的理论建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6].李华侨.《苗族古歌》系列神话题材油画创作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
[7].吴正彪,王仁芝.文学人类学学术范式的理论建构[N].中国民族报.2019
[8].龙仙艳.修改灵魂户口:苗族古歌功能研究——以婚姻礼辞调查报告为例[J].文学人类学研究.2018
[9].孙杰.让民间文化艺术回到民间——以珙县苗族古歌浅谈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建设[J].北极光.2018
[10].刘兴禄.试析《苗族古歌》整理本中的民间信仰表述[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