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种间联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吴艳玲,吕世杰,刘红梅,卫智军[1](2016)在《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植物种关联关系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荒漠草原植物种间关联性的影响。【方法】以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种为研究对象,在内蒙古苏尼特右旗附近的荒漠草原试验示范基地,设置5个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和对照(CK)处理,于2013年8月对不同试验处理区植物种存在状况、出现频率及物种间关联性进行调查和统计。【结果】在6个处理区内共发现植物27种,春季零放牧+夏季重度放牧+秋季适度放牧(SA1区)平均物种数最多,对照区最小。从植物种出现频率看,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方式对3个主要植物种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碱韭(Allium polyrhizum)>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短花针茅,且以春季零放牧+夏季适度放牧+秋季重度放牧(SA2区)的植物种出现频率较低。短花针茅与无芒隐子草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性,短花针茅与碱韭主要表现为负关联性。春夏秋重度放牧(SA3区)和春夏重度放牧+秋季适度放牧(SA4区)导致显着正相关种对数减少,物种关联链简单,关联物种对较少。春夏秋适度放牧(SA5区)、SA1区及SA2区群落内物种间关联链增多,关联链趋于复杂化。【结论】春季放牧(无论是重度放牧还是适度放牧)均导致植物种总体关联性降低,甚至使植物种总体关联性呈现负关联;春季零放牧有利于植物种间关系的稳定和提高。
杜丹[2](2016)在《北京地区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为五加科植物,在《中国植物红皮书》中列为三级保护植物,在《北京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北京地区种群数量稀少。为了探明北京地区刺五加群落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制定相关保护对策,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进行了典型抽样法调查,将乔木、灌木和草本的数量、高度、盖度等调查数据进行运算汇总,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北京地区不同空间尺度上的刺五加群落优势种及其种对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同时,根据实地调查记录环境条件数据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研究刺五加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刺五加群落优势种总体关联性呈现正关联,表明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检验结果中,大尺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出刺五加群落结构尚不稳定,刺五加在群落中的生存现状较差,在群落中处于劣势,而小尺度刺五加群落优势种间正的相互关系更为明显,表明刺五加的生长条件较为适宜。将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相结合进行PCA排序划分生态种组,综合分析结果推荐了适宜刺五加生长的物种搭配类型,比如控制对刺五加生长具有竞争作用的物种数量,如金花忍冬、六道木、东陵绣球等,并保留或适当播种一些与刺五加生长互补的植物物种如白花碎米荠、蔓假繁缕等;结合群落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表明环境因子中,海拔与坡位对刺五加野外生长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刺五加野外栽植时,应注意选取高海拔,土壤湿润肥沃的中坡位或上坡位,坡向以北坡为主且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地环境。
吕世杰,吴艳玲,刘红梅,卫智军[3](2016)在《春季休牧后放牧强度变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春季休牧后放牧对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于2013年8月对苏尼特右旗荒漠草原进行调查研究,试验设2种放牧方式,分别为春季休牧+夏季重牧+秋季适牧(SA1)和春季休牧+夏季适牧+秋季重牧(SA2),分析物种数、物种频度差异,种对关联及群落总体关联性,得到如下结果:春季休牧较对照(全年禁牧)能够显着增加单位面积的物种数,且SA1>SA2;不同植物种群出现频率对春季休牧后不同放牧方式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P<0.05)。春季休牧后,主要植物种群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主要表现为无关联性,短花针茅与碱韭(Allium polyrhizum)主要表现为负关联性。无芒隐子草和碱韭受春季休牧影响,种间关联由对照处理的正关联转为负关联,且负关联程度SA1较SA2强。春季休牧后,无论放牧强度变化如何,正关联种总数较对照均减少,但物种总体种间亲和作用增加。
杜丹,刘润泽,黄三祥,曲宏,邢韶华,王清春[4](2015)在《北京地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讨北京地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和种间关联性,在典型抽样法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2列联表,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北京百花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刺五加群落中的27个优势物种、351个种对间的种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刺五加群落中27个优势物种总体呈极显着正关联,表明该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演替阶段;χ2检验表明,正关联种对有191对,负关联种对有160对,正、负关联种对比值为1.19;Pearson相关检验发现,正关联的种对有112对,负关联的种对有239对,正、负关联种对比值为0.47;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显示,正关联的种对有170对,负关联的种对有181对,正、负关联种对比值为0.94。将优势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相结合进行PCA排序发现,27个优势物种可被划分为4个生态种组。本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刺五加群落物种组成相对稳定且群落结构正处于发展阶段。
马进泽[5](2013)在《长白山区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文中研究指明经典胁迫梯度假说(Stress gradient hypothesis)认为植物种间相互作用随环境胁迫增强由竞争向正相互作用转化。然而,该假说缺乏第二大植物类群——苔藓植物的实验验证,也似乎无法解释长白山泥炭藓丰富度随海拔的偏峰分布格局。本研究以长白山四处泥炭沼泽中苔藓植物为主要实验物种,沿海拔梯度,考虑物种胁迫耐受性,通过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分析,研究植物相互作用(包括竞争和正相互作用)类型或者相互作用强度随海拔变化,寻找苔藓植物中胁迫梯度假说的证据,并尝试通过生态位和种间联结分析来解释长白山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分布的格局。主要结论如下:1)温度随海拔升高不断降低,在高海拔地区,存在低温胁迫。在低海拔地区蒸发量最大,而降水量最小,所以在低海拔地区的泥炭沼泽中面临干旱胁迫。2)海拔高度和水位是影响苔藓分布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它们不仅直接影响苔藓植物的分布,还通过影响其他环境变量间接影响苔藓植物分布。沼泽水化学环境也是影响苔藓植物分布的重要环境因素,12个环境指标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关系。3)根据海拔高度和水位两个环境变量,可以将苔藓植物划分为三个群组:高海拔苔藓植物群组,低海拔丘间植物群组,低海拔丘上植物群组。三个苔藓植物群组组内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大小排序均为:低海拔丘间苔藓植物>低海拔丘上苔藓植物>高海拔苔藓植物。低海拔丘上苔藓植物与高海拔苔藓植物群组内总体联结表现为显着正联结。4)苔藓与维管植物之间显着正联结比例大于显着负联结比例。生境需求是苔藓与维管植物间种间联结的重要影响因素,相同生境需求的物种间以正联结为主,反之则会出现负联结。维管植物多生长于丘上,与藓丘上的物种存在正相互作用。然而,维管植物对丘间物种也存在正相互作用。5)生境差异的苔藓植物间显着负联结比例大于显着正联结的原因。除了物种生态需求的差异外,种间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然而,相同生境的苔藓植物间表现为正联结,表明苔藓植物间存在普遍的正相互作用。6)优势维管植物和苔藓植物生态位宽度均较窄,而生态位重叠较大。随着海拔升高,苔藓植物之间、苔藓与维管植物之间以及所有优势物种之间的平均生态位重叠值呈减小趋势。7)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结合起来可以解释种间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物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高,种间联结为正联结;竞争物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高,种间联结为负联结;生境需求差异物种种对间生态位重叠低,种间联结为负联结。8)在干旱胁迫较明显的低海拔泥炭地中,苔藓植物,特别是丘间物种与丘上物种间,表现为强烈竞争,没有支持胁迫梯度假说。然而,相同生境需求苔藓植物间表现为正相互作用。9)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苔藓植物间正相互作用增加,或表现为生态位分化避免竞争。苔藓与维管植物种对间显着负联结比例随海拔升高不断下降,在高海拔地区也以正相互作用为主。温度胁迫条件下,苔藓植物间以及苔藓植物与维管植物间相互作用支持胁迫梯度假说。10)环境胁迫包括非资源胁迫和资源胁迫,在非资源胁迫下,种间相互作用表现为正相互作用,而在资源胁迫下,生境需求不同物种间表现为竞争作用,生境需求相同物种间表现为正相互作用。与Maestre(2009)对胁迫梯度假说的改进中的预测相一致。11)在长白山地区,泥炭藓物种丰度偏峰分布格局是由环境胁迫和种间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在高海拔地区,种间正相互作用缓解环境胁迫对苔藓植物的影响,而在低海拔地区,种间相互作用加剧环境胁迫对苔藓植物的影响。金川泥炭藓物种丰富度偏小与人为干扰较强烈有关。
奇凯[6](2011)在《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种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天然油松林主要乔灌树种空间格局、空间关联和林下草本种间关联、群落总体关联性动态变化,以进一步认识天然油松林空间结构以及林下草本季节动态变化趋势,为保护天然油松林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油松林中主要树种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在大尺度上为随机分布。油松小树和幼树在小尺度上是聚集分布,大尺度上是随机分布;油松大树在小尺度上是均匀分布,大尺度上是随机分布。主要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基本呈现出小尺度上负关联,大尺度上正关联的规律。灌木层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在尺度范围内均有变化,尺度不同,格局不同,基本表·现为小尺度范围聚集分布,随尺度增加聚集性减弱逐渐表现为随机分布。灌木层主要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多以负相关和彼此独立为主,空间关联鲜有正相关。6-9月共调查到草本植物41种,隶属于21科,38属。种间关联分析显示,6-9月草本植物正负联结比为0.759、0.900、1.043和0.484。四个监测月份中,6月,7月和9月,负联结种对数均大于正联结种对数;8月,正联结种对数大于负联结种对数。种对的联结性质和关联程度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在四个监测月份中均为正关联。6月群落总体关联性程度最小,8月群落整体关联程度最高。6-9月,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先增大后减小。
奇凯,张春雨,侯继华,赵秀海[7](2010)在《赤峰市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文中提出研究了赤峰市天然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以及种间关联动态。在200m×200m的样地中,设置100个1m×1m草本样方,2009年69月份每月底调查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物种、多度、高度及盖度。分析结果表明,69月份共调查到草本植物32种,隶属于16科,24属。用多项指标进行物种多样性的测度,8月份草本植物物种数、丰富度最高。6、7月份草本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9月份最小。通过方差比率法(VR)和χ2检验的计算,对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和草本群落种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在8月份为正关联,其它月份(6、7、9月份)均为负关联。69月份,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程度逐渐降低,由负相关逐渐变为不显着相关。群落总体相关性不显着,说明群落中物种间虽然存在一定联系,但仍然存在独立的分布格局。某一草本群落总体关联性随时间变化是在不断改变的,并不是单一的从负相关到正相关,或从相关到不相关。群落整体关联性随着生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分析每月都出现的20个物种的种间关联,结果显示,69月份草本植物正负联结比值变动范围为0.3790.558;4个监测月份中负联结种对数均大于正联结种对数。69月份草本物种对之间的关联性也在随时间发生变化,说明随着群落内物种动态发育,群落组成在不同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不同物种的群落功能及相互关系也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物种种间联结性。植物种对的正联结体现了植物利用资源的相似性和生态位的重叠性,植物种对的负联结体现了物种间的排斥性,这是长期适应不同微环境,利用不同空间资源的结果,也是生态位分离的反映。
张桂萍[8](2010)在《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3年,1988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800hm2。历山保护区是我省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它是我省自然保护区中面积最大、物种资源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素有“山西省动植物资源宝库”的美誉。历山旅游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历山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以历山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区旅游环境承载力和客源市场进行了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旅游活动对保护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及其对植被状况的影响,旨在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规划提高依据。历山自然保护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条件,有良好的旅游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经调查统计,历山旅游客流有逐年上升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客流量由2000年的8,600余人次/a增加到2004年的12,000余人次/a。旅游高峰期主要集中于“五一节”前后,其次是暑假期间。1999年和2000年“五一节”期间旅游人数达到高峰,最高时2,000人次/d,随后的几年有所回落,高峰期间游客人数基本稳定在800-1,200人次/d左右。与其它山岳型风景区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客流空间潜力较大。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测算结果表明,不同旅游承载力分量指标的结果差异较大,其中,大气环境承载力最大,分别为23,397人/d (TSP)和48,125人/d(SO2);其次是社会环境承载力(10,000人/d)和资源空间承载力(6,400人/d);水环境承载力最小,成为历山旅游环境承载力所有分量中的限制因子,分别为4,416人/d(CODCr)和1,830人/d(NH3-N)。与旅游客流量相比,目前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尚未达到旅游环境承载力。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空气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均符合国家空气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在旅游高峰期,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均有所增加,但涨幅不显着。水体个别污染物指标也随旅游强度的增加略有上升趋势,如CODMn、NH3-N、LAS、P等,但增长幅度均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限值。该保护区饮用水环境质量除大肠杆菌严重超标外,其它各项污染物指标均符合国家饮用水环境质量一级标准。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景观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影响最为严重的是西峡河漫滩景区。调查表明,旅游活动对西峡河漫滩植被盖度已造成显着影响(p<0.05),对物种数的影响虽未达到显着水平(p>0.05),但优势种物种组成已发生了改变。旅游干扰越强,植被盖度越低,伴人植物所占比例越大;反之,旅游干扰越弱,植被盖度增加,伴人植物所占比例下降,其地位和作用减弱。TWINSPIN聚类分析及DCA排序结果证实了这点。旅游活动对白云洞景区乔木层植被尚未造成明显影响,对灌木层植被造成的影响也不甚明显,但对草本植物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旅游对白云洞景区草本植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草本植物盖度的影响,其变化幅度为5%-80%,有些样方几乎没有草本植物的生存。旅游对草本植物的物种组成影响不甚明显。旅游活动已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首先,旅游活动造成草甸植被盖度减少,距离游径越近,旅游干扰越大,群落盖度越小。其次,旅游活动造成了物种多样性的改变,1)群落的物种组成发生改变,优势种逐渐由土着种被伴人植物所取代;2)群落生活型发生改变,一年生所占的比重略增,多年生植物所占比重略减;3)物种多样性下降,其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下降,均匀度指数变化不明显。第三,旅游干扰造成了该草甸优势种种间关联性的改变,距离游径越远,旅游干扰逐渐减少,群落结构越趋稳定,物种间总体关联性越弱,物种更趋于独立。这点无论从方差比率法,还是χ2检验、Pearson相关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其检测结果均可得到证实。就目前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应加强对保护区的管理与监督。1)完善旅游设施建设。应通过围栏等方式界定游客的有效活动范围,以减少游客因践踏而造成的游径加宽或另辟新径,进而减少对植被的踩踏。2)建立污水处理设施等环境保护设施,以增加环境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3)加强行政监督管理,严禁采挖偷猎等破坏环境行为,禁止在景区内摆摊设点,出售商品。4)加强对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及社区居民的环境教育。
李东胜[9](2009)在《燕山西北部山地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燕山西北部山地为燕山山地向坝上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山地森林区向坝上森林草原区过渡地带。本文以野外样地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应用重要值、群落相似性指数、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等数量指标对燕山西北部山地常见的几种植物群落(绣线菊灌丛、绣线菊—榛子灌丛、榛子灌丛、天然杨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总体上,榛子灌丛、天然杨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3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绣线菊灌丛和绣线菊—榛子灌丛。影响5种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高低的主要因素在于群落的坡向和人为干扰。(2)从植物区系的组成来看,榛子灌丛植物区系最为丰富,包含127个物种,分别隶属于36科91属;天然杨桦林群落物种为107种,隶属于42科85属;人工落叶松林物种丰富度仅次于天然杨桦林,物种为106个,隶属于40科80属;绣线菊—榛子灌丛物种83种,隶属于27科66属;绣线菊灌丛植物区系最为简单,79种物种分别隶属于24科66属。(3)按照群落相似性可将5种群落类型分为两大类群,绣线菊灌丛和绣线菊—榛子灌丛群落相似性最高,构成一个类群;榛子灌丛、天然杨桦林和人工落叶松林之间物种组成相似性程度较高,构成另一个类群。(4)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表现出明显的复杂性。在下坡—中坡—上坡的环境梯度上,绣线菊灌丛的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则表现逐渐升高的趋势,丰富度没有明显变化;绣线菊—榛子灌丛的3种多样性指数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榛子灌丛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天然杨桦林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则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先下降后略微升高的趋势;人工落叶松林3种多样性指数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5)植物群落中林隙比例的大小依次为榛子灌丛>人工落叶松林>天然杨桦林。总的来看,与非林隙相比,各种群落类型林隙内草本植物多样性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增加的程度各不相同,榛子灌丛和人工落叶松林的物种丰富度有一定差异,天然杨桦林中林隙与非林隙多样性的差异达到了极显着水平。(6)取样面积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的测度结果具有明显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和α多样性指数都具有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均匀度则有逐渐减小的趋势。目前普遍采用的1m×1m的取样面积导致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的测度结果偏低,而均匀度的测度结果偏高。比较而言,群落丰富度的测度需要较大的取样面积,而α多样性指数对取样面积的要求则相对较小。取样面积对多样性测度结果的变异程度具有明显影响,适当增加取样面积可减少由于取样面积过小所导致的重复间结果差异过大问题。
上官铁梁,李晋鹏,郭东罡[10](2009)在《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山地生态学作为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在山地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中,生物与山地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种生态过程的科学。而山地植被生态学始终是山地生态学研究重要的内容,目前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山地生态学分支学科。对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数量分类和排序,植物群落多样性,植物区系,植被垂直分布,种间关系,植被带划分等方面的植被生态学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对山地植被生态学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二、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种间联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种间联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取样与研究方法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处理区植物种存在状况 |
2.2 不同植物种的出现频率 |
2.3 不同植物种种间关联统计与分析 |
2.4 不同植物种的种间关联星座图 |
2.5 不同植物种间总体关联性分析 |
3 讨论 |
4 结论 |
(2)北京地区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刺五加群落研究 |
1.3.2 种间关联研究 |
1.3.3 物种濒危机制研究 |
2. 研究地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调查地点 |
3. 研究方法 |
3.1 数据调查 |
3.1.1 小尺度刺五加群落调查 |
3.1.2 大尺度刺五加群落调查 |
3.2 数据分析方法 |
3.2.1 数据整理 |
3.2.2 总体联结性 |
3.2.3 多物种种间联结性 |
3.2.4 种间相关性测定 |
3.2.5 多物种关联程度 |
3.2.6 环境因子相关 |
4. 小尺度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 |
4.1 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 |
4.2 种间关联性 |
4.3 种间相关性 |
4.4 生态种组划分 |
4.5 小结 |
5. 大尺度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 |
5.1 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 |
5.2 种间关联性 |
5.3 种间相关性 |
5.4 生态种组划分 |
5.5 小结 |
6. 大尺度刺五加群落环境因子相关分析 |
6.1 群落因子间相关性分析 |
6.2 CCA分析结果 |
6.3 刺五加在环境因子梯度中的分布 |
6.3.1 刺五加在海拔梯度中的分布状况 |
6.3.2 刺五加在不同坡位的分布状况 |
6.3.3 刺五加在坡度梯度中的分布状况 |
6.3.4 刺五加在不同坡向中的分布状况 |
6.3.5 刺五加在不同郁闭度群落的分布状况 |
6.4 小结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7.2.1 小尺度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性 |
7.2.2 大尺度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性 |
7.2.3 大尺度刺五加群落与环境因子相关性 |
7.2.4 物种保护策略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第一导师简介 |
第二导师简介 |
致谢 |
(3)春季休牧后放牧强度变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研究方法 |
1.3.1 取样 |
1.3.2 种间关联分析 |
1.3.3 群落总体关联性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不同处理区植物种群的存在状况 |
2.2 不同放牧方式下植物种群出现频率 |
2.3 种间关联半矩阵图 |
2.4 种间关联种对数 |
2.5 种间总体关联性 |
3 讨论与结论 |
(4)北京地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地设置及调查方法 |
2.2 数据处理方法 |
2.3 总体联结性 |
2.4 种间联结性 |
2.5 种间相关性测定 |
2.6 多物种关联程度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优势物种种间总体关联性 |
3.2 种间关联性 |
3.3 种间相关性 |
3.4 生态种组 |
4 讨论 |
(5)长白山区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对海拔梯度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苔藓植物种间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
1.2.2 苔藓植物生态位研究进展 |
1.2.3 种间联结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样方调查 |
2.3 环境参数测定 |
2.3.1 野外参数记录及水样取样 |
2.3.2 水样总磷测定 |
2.3.3 水样总氮测定 |
2.3.4 水样阳离子测定 |
2.4 数据分析 |
2.4.1 典型对应分析 |
2.4.2 生态位分析 |
2.4.3 种间联结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温度、降水拟合 |
3.2 环境参数 |
3.3 典型对应分析 |
3.4 种间联结 |
3.4.1 总体关联性分析 |
3.4.2 种对关联及相关性 |
3.4.3 三个苔藓植物群组的种间联结 |
3.4.4 四种泥炭藓种间联结随海拔的变化 |
3.4.5 大小样方种间联结差异 |
3.5 生态位 |
3.5.1 生态位宽度随海拔变化 |
3.5.2 苔藓物种生态位宽度 |
3.5.3 生态位重叠随海拔的变化 |
3.5.4 苔藓植物生态位重叠 |
4 讨论 |
4.1 影响苔藓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 |
4.2 样方尺度与种间联结 |
4.3 苔藓植物与维管植物间的种间联结 |
4.4 苔藓植物种间联结 |
4.5 生态位 |
4.6 三个苔藓植物群组的种间联结与生态位 |
4.7 干旱胁迫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4.8 温度胁迫对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
4.9 胁迫梯度假说 |
4.10 物种丰富度偏峰分布格局 |
5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种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群格局的类型 |
1.1.1 随机分布 |
1.1.2 均匀分布 |
1.1.3 集群分布 |
1.2 种群格局分布的历史和现状 |
1.3 植物种间联结关系 |
1.4 植物种间联结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2 研究地区概况 |
2.1 气候特征 |
2.2 土壤特征 |
2.3 植被特征 |
3 调查及研究方法 |
3.1 样地基本情况 |
3.2 样地设置 |
3.3 调查方法 |
3.4 分析方法 |
3.4.1 乔灌木分析方法 |
3.4.2 草本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主要乔木树种径级分布 |
4.2 主要乔木树种空间格局 |
4.3 主要乔木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3.1 油松与主要伴生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3.2 油松大树与主要伴生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3.3 油松小树与主要伴生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3.4 油松幼树与主要伴生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3.5 主要伴生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4 主要灌木树种空间格局 |
4.5 主要灌木树种之间的空间关联 |
4.6 草本植物主要种对间关联分析 |
4.6.1 草本植物主要种对间联结性质及关联程度 |
4.6.2 草本植物主要种对间联结性质变化 |
4.7 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 |
5 讨论 |
5.1 主要乔木树种径级结构 |
5.2 主要乔木树种空间格局 |
5.3 主要乔木树种空间关联 |
5.4 主要灌木树种空间格局 |
5.5 主要灌木树种空间关联 |
5.6 草本植物群落种间关联性动态 |
5.7 草本植物群落总体关联性动态 |
6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赤峰市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地概况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2.1 物种多样性 |
2.2.2 种间联结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草本植物多样性动态 |
3.2 种间关联分析 |
3.3 群落总体关联性分析 |
4 讨论 |
(8)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旅游的发展及生态旅游 |
1.1.1 旅游的产生及其发展 |
1.1.2 生态旅游的产生及其发展 |
1.1.3 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 |
1.1.4 其它旅游概念体系 |
1.2 自然保护区 |
1.2.1 自然保护区概述 |
1.2.2 中国自然保护区 |
1.2.3 山西自然保护区 |
1.2.4 历山自然保护区 |
1.3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
1.3.1 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正面影响 |
1.3.2 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发展的负面影响 |
1.3.3 自然保护区与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历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
2.1 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概况 |
2.1.1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地理地貌 |
2.1.2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气候条件 |
2.1.3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水文状况 |
2.2 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概况 |
2.2.1 植物资源概况 |
2.2.2 动物资源概况 |
2.3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概况 |
2.3.1 历山自然保护区自然旅游资源 |
2.3.2 历山自然保护区人文旅游资源 |
2.3.3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设施建设 |
2.4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概况 |
2.4.1 人口状况 |
2.4.2 经济状况 |
2.5 历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3.1 旅游客源市场的影响因素 |
3.1.1 经济因素 |
3.1.2 文化因素 |
3.1.3 自然环境因素 |
3.1.4 性别与年龄 |
3.1.5 其它因素 |
3.2 研究方法 |
3.2.1 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指标 |
3.2.2 样本选择和问卷分析 |
3.2.3 统计分析 |
3.3 结果及分析 |
3.3.1 人口学特征分析 |
3.3.2 行为学特征分析 |
3.3.3 心理学特征分析 |
3.4 讨论 |
第四章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
4.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理论 |
4.1.1 旅游环境承载力概念 |
4.1.2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
4.1.3 历山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子 |
4.1.4 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4.2 研究方法 |
4.2.1 大气环境承载力 |
4.2.2 水环境承载力 |
4.2.3 经济环境承载量测算 |
4.2.4 社会环境承载量 |
4.2.5 资源空间承载量测算 |
4.2.6 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测算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大气环境承载力 |
4.3.2 水环境承载力 |
4.3.3 经济环境承载力 |
4.3.4 社会环境承载力 |
4.3.5 空间资源承载力 |
4.3.6 旅游环境承载力综合值 |
4.4 讨论 |
第五章 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环境质量的影响 |
5.1 旅游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结果及分析 |
5.2 旅游对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
5.2.1 研究方法 |
5.2.2 结果及分析 |
5.3 旅游对饮用水环境质量的影响 |
5.3.1 研究方法 |
5.3.2 结果及分析 |
5.4 讨论 |
第六章 旅游开发对白云洞植被景观的影响 |
6.1 白云洞植被概况 |
6.2 研究方法 |
6.2.1 样地的选取 |
6.2.2 TWINSPAN聚类分析及DCA排序 |
6.2.3. 旅游干扰程度(TDD) |
6.2.4 植被景观的生态效应值(EIV) |
6.3 结果及分析 |
6.3.1 植被盖度、植物种数的变化趋势 |
6.3.2 TWINSPAN聚类分析 |
6.3.3 DCA排序 |
6.3.4 旅游干扰程度 |
6.3.5 旅游干扰与植被景观的生态效应值 |
6.4 讨论 |
第七章 旅游开发对西峡湿地植被景观的影响 |
7.1 西峡植被概况 |
7.2 研究方法 |
7.2.1 样地的设置 |
7.2.2 TWINSPAN聚类分析及DCA排序 |
7.2.3 旅游干扰程度(TDD) |
7.2.4 植被景观的生态效应值(EIV) |
7.3 结果及分析 |
7.3.1 植被盖度、物种种数的变化趋势 |
7.3.2 植被优势种物种组成的变化 |
7.3.3 TWINSPAN分类 |
7.3.4 DCA排序 |
7.3.5 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干扰程度 |
7.3.6 植被景观对旅游干扰的生态响应 |
7.4 讨论 |
第八章 生态旅游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植被的影响 |
8.1 舜王坪亚高山草甸植被概况 |
8.2 研究方法 |
8.2.1 样地的选取 |
8.2.2 TWINSPAN分类 |
8.2.3 不同旅游距离带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
8.2.4 不同旅游距离带优势种种间关系 |
8.2.5 不同旅游距离带旅游干扰程度(TDD) |
8.2.6 不同旅游距离带植被景观的生态效应值(EIV) |
8.3 结果及分析 |
8.3.1 不同旅游距离带植被盖度和物种数的变化 |
8.3.2 TWINSPAN聚类分析 |
8.3.3 旅游对舜王坪亚高山草甸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8.3.4 旅游干扰对舜王坪草甸优势种种间关系的影响 |
8.3.5 不同旅游距离带旅游干扰程度 |
8.3.6 不同旅游距离带旅游干扰对植被景观的生态效应值 |
8.4 讨论 |
8.4.1 旅游干扰对植被景观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
8.4.2 旅游干扰对历山舜王坪草甸植被景观的影响程度 |
第九章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与旅游资源的保护 |
9.1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9.1.1 有关旅游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 |
9.1.2 自然资源遭到破坏 |
9.1.3 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衡 |
9.1.4 监督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
9.2 历山自然保护区旅游管理措施 |
9.2.1 对旅游管理者的管理 |
9.2.2 旅游经营者 |
9.2.3 旅游者 |
9.2.4 社区居民 |
第十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个人简况 |
(9)燕山西北部山地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
1.2.2 燕山山地森林植被研究进展 |
2 研究地基本概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研究 |
3.2.2 取样面积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的影响 |
3.3 技术路线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
4.1.1 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 |
4.1.2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的植物区系 |
4.1.3 不同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
4.1.4 不同植物群落相似性比较 |
4.2 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变化 |
4.2.1 植物群落草本层α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 |
4.2.2 植物群落草本层β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 |
4.2.3 植物群落灌木层α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 |
4.2.4 植物群落乔木层α多样性的空间变化规律 |
4.3 林隙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
4.3.1 不同植物群落中林隙比例大小 |
4.3.2 林隙与非林隙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对比 |
4.4 取样面积对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结果的影响 |
4.4.1 取样面积对群落物种丰富度测度结果的影响 |
4.4.2 取样面积对Simpson 指数和Shannon—Wiener 指数的影响 |
4.4.3 取样面积对物种均匀度测度结果的影响 |
4.4.4 取样面积对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变异程度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暖温带区与山地生态学研究 |
1.1 暖温带区域的界定 |
1.2 山地生态学研究进展 |
2 研究现状 |
2.1 植被分类和排序 |
2.2 植物群落多样性 |
2.3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
2.4 植被垂直分布格局 |
2.5 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
2.6 植被的地理格局 |
3 研究前景和展望 |
3.1 现代植被生态学理论和研究手段的创新 |
3.2 山地植被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
3.3 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开发 |
3.4 全球变化与山地植被生态学的研究 |
四、雾灵山亚高山草甸植物种间联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放牧强度季节调控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间关系的影响[J]. 吴艳玲,吕世杰,刘红梅,卫智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7)
- [2]北京地区刺五加群落种间关联及环境因子影响分析[D]. 杜丹.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8)
- [3]春季休牧后放牧强度变化对短花针茅草原植物种群种间关系的影响[J]. 吕世杰,吴艳玲,刘红梅,卫智军. 草地学报, 2016(02)
- [4]北京地区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群落优势种种间关联性分析[J]. 杜丹,刘润泽,黄三祥,曲宏,邢韶华,王清春. 植物科学学报, 2015(06)
- [5]长白山区泥炭地苔藓植物生态位与种间联结对海拔梯度的响应[D]. 马进泽.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6]黑里河天然油松林主要植物种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D]. 奇凯.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1)
- [7]赤峰市沙地油松林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种间关联动态[J]. 奇凯,张春雨,侯继华,赵秀海. 生态学报, 2010(18)
- [8]旅游对历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 张桂萍. 山西大学, 2010(11)
- [9]燕山西北部山地不同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 李东胜. 河北农业大学, 2009(10)
- [10]中国暖温带山地植被生态学研究进展[J]. 上官铁梁,李晋鹏,郭东罡. 山地学报, 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