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荒漠地区造林树种:花枝

西部荒漠地区造林树种:花枝

一、西部荒漠区造林树种:花棒(论文文献综述)

车晓旭[1](2020)在《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文中研究表明乌兰布和沙漠西北部的人工绿洲自2009年集中建设以来,磴口县政府与圣牧高科集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经过人工培育防沙树种、进行土壤恢复治理、人工灌溉等方法,在该区域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整治开发,建成大面积的人工绿洲,促使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良好的发展。研究该人工绿洲的植被动态变化,确定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提出防沙树种选择方案,对于指导该人工绿洲的科学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遥感技术实现植被动态监测,应用“3S”技术分析2009-2019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得出研究区历年NDVI动态变化,探讨研究区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2009年Landsat影像与2019年Sentinel-2遥感影像,应用监督分类得出植被类型图,指导进行人工植被本底调查,探讨人工绿洲建设对植被类型动态变化的影响。在人工绿洲区外设立3个缓冲区,探讨建设人工绿洲对周围荒漠区NDVI与植被类型变化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探讨与该荒漠区匹配的防风固沙树种与种植模型。主要结果如下:(1)2009-2019年间,研究区域内NDVI的总体水平偏低,绿洲区随着时间的变化NDVI总体水平较高且变化较大,缓冲区NDVI随着距离的增加水平下降。气候因子并不是影响研究区植被指数的主要贡献因子,NDVI变化主要依赖于人为因素的影响;(2)研究区域内植被依靠自身进行扩张较难,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较大,灌溉是植被动态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3)研究区域内主要植被群落为柽柳、白刺与籽蒿等群落类型,该区域优势树种有新疆杨、垂柳、花棒、梭梭、沙枣、沙东青、胡杨、柽柳、黑沙蒿、白刺;(4)结合层次分析法与实地调查,选出适宜树种有:新疆杨、沙冬青、梭梭、胡杨、柽柳、黑果枸杞、蒙古扁桃、花棒、白刺、垂柳等乔、灌木。根据植被覆盖情况,在绿洲内确定多种种植模式。利用遥感监测技术,得出人工绿洲NDVI与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人为因子,通过人工栽植防沙树种可以推动NDVI正向发展,丰富植被群落类型。综上,挖掘出适合该区域种植的防沙树种,确定种植模式,完善该区域生态功能,为绿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对策。

刘龙[2](2019)在《砒砂岩区三种林地持水性能与林木耗水规律研究》文中认为为探究不同人工林地持水能力与树种蒸腾耗水特性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以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砒砂岩区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inn.)、油松(Pinustabulaefonnis Carr.)、柠条锦鸡儿(Caragankorshinskii Kom.)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SF60茎流计对不同人工林蒸腾速率进行观测,并同时结合HOBO小型气象站观测相关气象因子,以及对其林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和0~50cm 土壤层物理性质及其持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厚度变动范围在0.73cm~2.77cm,总蓄积量变动范围在1.47t/hm2~7.93t/hm2,且不同林下枯落物总蓄积量大小顺序与厚度一致,大小顺序为油松林>沙棘林>柠条锦鸡儿林>撂荒地;比较2个层次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发现,枯落物半分解层厚度及其蓄积量明显小于未分解层的。(2)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的持水量研究发现,撂荒地持水能力均小于其它三种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其中油松林下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值最大,为267.32%;撂荒地的最大持水率值为149.48%。(3)对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持水量及吸水速率与其浸泡时间的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发现,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持水量以及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分别呈Q=klnt+b的对数关系和V=ktn幂函数关系。(4)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土壤容重总体变化不大,撂荒地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71g/Ctm3,沙棘林和油松林土壤容重值最小,分别为1.49g/Cm3,1.48g/Cm3;总孔隙度的大小变化趋势为油松林>沙棘林>柠条锦鸡儿林>撂荒地;而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为沙棘林>油松林>撂荒地>柠条锦鸡儿林;油松林下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大,值为17.43mm,撂荒地土壤最大持水量最小,值为10.87mm;土壤非毛管持水量与非毛管孔隙度大小顺序一致。(5)三种树种树干液流均出现了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的蒸腾速率远高于夜间,夜晚有微弱稳定的树干液流存在,单、双峰规律明显。在典型天气中,晴天的三种树种树干液流速率曲线变化较平缓且峰值范围较宽,液流启动较早,停止较晚;在雨天,峰值较陡且范围较窄,液流启动较晚,停止较早:阴天居中。(6)三种树种液流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有密切的联系,同太阳辐射、空气温度、风速、10cm地温、水汽压亏缺气象因子呈正相关,而与空气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研究结果旨在为干旱区人工林的栽植管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崔徐甲[3](2018)在《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文中提出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利用科学技术不断拓展其生存空间,同时,不断提高太阳光能利用效率的过程,而人地矛盾为实现这一过程中的跨越发展提供了关键的契机。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气候变化、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严峻的挑战,且已做出可持续发展和发展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抉择。实现生态文明依赖于清洁的资源、清洁的生产和清洁的环境,而荒漠地区由于拥有广阔的空间和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必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对如何开发和利用地球上荒漠,钱学森基于对未来社会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思考,于1984年提出沙产业这一宏伟构想,即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通过发展农业型产业来充分利用沙漠戈壁地区丰富的太阳光能。沙产业构想自提出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然而沙漠戈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多次对于我国北方沙漠考察的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沙产业发展状况距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沙产业的整体认识还有待提高以及沙产业理论尚需进一步完善。目前,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荒漠广泛分布的地理环境特征,决定了展开沙产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可以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其更广泛的意义在于应对当前人类面对的地球环境危机,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新的生态文明。基于以上有关沙产业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本文在系统总结34年以来沙产业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多次深入我国北方沙漠的野外考察,从沙产业的理论研究进展、沙产业的概念内涵与发展历程、沙产业的理论基础、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沙产业系统、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等7个方面对沙产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沙产业是人类利用荒漠地区(也包括半荒漠地区)的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发展历程包括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以及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四个阶段,钱老所设想的沙产业大发展实际上代表着生态文明时期的沙产业。(2)沙产业以荒漠地区的太阳光能利用为核心内容,理论基础涉及太阳辐射基本理论和太阳辐射能生物与非生物转化两方面内容,其中,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合作用,非生物转化的基础是光电转化、光热转化和光化学转化。(3)荒漠地区拥有全球最为丰富的太阳光能资源,最高值出现在阿塔卡玛荒漠,介于2482-2792.8 KWh/m2a,我国除青藏高原荒漠区外,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阿拉善荒漠区,介于1700-1900 KWh/m2a,由此奠定了沙产业发展的辐射基础。(4)沙产业系统包括核心产业系统和辅助产业系统两个子系统,其中,前者可分为农业产业系统、微生物产业系统、太阳能产业系统和旅游业产业系统四个次级子系统,后者可分为矿产资源产业系统和服务业产业系统两个次级子系统,在系统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通过产业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5)沙产业的科技支撑包括科学支撑和工程技术支撑两方面的内容,其中,前者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业科学、药学、经济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后者主要包括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水利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及其它相关工程技术。(6)目前,我国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系统的发展也只是集中在绿洲、荒漠草原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区域;未来我国沙产业的发展应逐步扩大到沙漠和戈壁地区,在重点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生物质能源、生物制药、生物基材料、生物化工制品和光伏发电为主要方向,同时,①开展荒漠地区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建立荒漠地区资源环境数据库,②进行沙产业区划,确定各区具体发展方向,③不断加大沙产业的科技投入,重点展开提升光合生物光合效率和光伏材料光电效率方面的研究。

于娜[4](2018)在《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毛乌素沙地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由于特殊的自然生态背景,该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对外界环境的变化极其敏感。加之长期以来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使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近几年来,该地区沙漠化程度得到逆转,但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在结合遥感影像、气象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和文献数据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模型模拟和统计分析方法,评估毛乌素沙地2000-2013年供给(粮食供给、肉类供给)、调节(固沙、固碳、沙尘天气、污染物浓度)和文化(科研产出、人才培养)三类生态系统服务,探析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特征。进而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从政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植被覆盖程度和气候变化等方面揭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3年,毛乌素沙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呈显着提升趋势。在食物供给方面,2000-2013年毛乌素沙地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分别呈现对数增长和线性增长趋势,其中粮食和肉类年均增长量分别为6.72X 104 t和1.02X 104 t吨,粮食高产区和肉类高产区分别集中在沙地东南部和西北部;在风蚀调节方面,毛乌素沙地土壤风蚀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多年平均风蚀模数为1827.72 t/(km2·a),2000-2013年,沙地风蚀量呈波动下降趋势,年均减少量为0.02X 108 t,侵蚀较严重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地腹地乌审旗;在固碳调节方面,沙地多年平均碳储量为179.29 TgC,2000-2013年,沙地碳储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均增长量为10.39TgC,沙地固碳服务主要集中在沙地西部和东北部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区;在沙尘天气调节方面,多年平均沙尘天气日数为13天,2000-2013年,沙尘日数呈先上升后显着下降的趋势,年均减少天数为2天,沙尘天气较频繁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沙地西南部;在PM2.5浓度调节方面,毛乌素沙地空气质量相对较好,多年平均PM2.5浓度为16.21 μg/m3,2000-2013年,PM2.5浓度呈现波动性变化,PM2.5浓度相对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沙地南部榆林地区,且呈现出逐渐向东南部转移的趋势;在文化服务方面,毛乌素沙地科研产出量和人才培养数量增长分为两个阶段,2008年以前,沙地内部科研产出和人才培养呈稳步增长状态,2008年以后呈快速增长状态,沙地北部鄂尔多斯地区科学研究数量和人才培养数量要高于沙地南部榆林地区。(2)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服务与政策、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植被盖度和气象因子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2000-2013年,多项林业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地区沙化土地治理效果明显,造林、封育等措施大大增加了区域林草面积,沙地14年间累计造林面积1.38X 104 km2,同时,政策的实施优化了地区土地利用/履盖格局,有利于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变化受植被盖度、风速和大风日数影响较大,相关系数均在0.5以上(p<0.01)。碳储量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降水对荒漠植被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植被生物量的提高是区域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风蚀模数、沙尘天气日数和PM2.5浓度与NDVI呈现负相关,碳储量与NDVI呈正相关,植被盖度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加植被和土壤的碳储量,还可以抑制沙尘天气、土壤风蚀的产生;在风因子方面,风蚀模数、沙尘天气日数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呈正相关,碳储量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呈负相关,风蚀活动与干燥多风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风日数与风速增大是土壤风蚀的起因之一,风速的下降对于降低风蚀危害具有显着作用,风速是沙尘天气产生的动力因素,大风日数与沙尘天气日数往往表现为正相关变化趋势,大风天气出现次数减少时,沙尘天气出现次数也会减少,同时沙地植被生长情况及植被覆盖程度受风速和大风日数影响较大,风速在生长季的减弱,可使得沙地中极低覆盖度区域向低、中覆盖区转变,反之亦然。本文研究结论对毛乌素沙地地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甚至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江晨超[5](2017)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效益研究》文中认为荒漠化是全球性问题,不仅受气候条件影响,更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方式相关。阿拉善盟荒漠化问题严重,是多次全国性沙尘暴的源头。当前我国开展荒漠化治理工作主要以荒漠化治理工程为核心,但必要的荒漠化防御措施在实际操作中也意义重大。科学评价荒漠化防治效益,判断防治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效果,不仅能减少政府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的难度,也可以提高居民在荒漠化防治工作中的积极性。本文在探究阿拉善荒漠化土地变化的同时,通过对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的三大主要措施,即生态转移、造林治沙和沙产业开发进行梳理,界定阿拉善荒漠化防治评价范围。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通过统计资料和实验数据的收集,运用等效替代法、专家咨询法等,对三大效益货币计量。结果显示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占总效益的67.54%。生态效益中水源保护效益最大,其次为土壤保育效益。经济效益中,直接经济效益是间接经济效益的2倍,且直接经济效益中,沙漠旅游贡献最大。社会效益在整体效益占的比重少,社会文明进步效益有待提高。最后,运用能值分析法对荒漠化防治措施实施前后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计算,通过净能值产出率和环境资源比率两个指标,得出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可观稳定,单位能值产出所耗环境资源减少。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提出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措施改进方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重视沙漠旅游开发。

付贵全[6](2016)在《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石羊河下游防风固沙林是民勤绿洲最主要的生态屏障,在维持该区域绿洲的稳定和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改善民勤荒漠区的生态环境、确保民勤地区的生态安全、遏制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的合围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目前由于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地表来水量不断减少以及土壤水分逐渐被消耗和沙面结皮的形成等生态水文环境恶化引起防风固沙林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对于管理和经营该区域防风固沙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确定和筛选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生态学野外样地调查和室内分析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指标基础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的相关原理设置评价指标的权重、借鉴HI模型构建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和利用GIS技术构建防风固沙林健康等级区划图,并从多角度分析影响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据此提出一些管理建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民勤二类调查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确定民勤沙区防风固沙林主要有4个植被群落(梭梭群落、白刺群落、柽柳群落和沙拐枣群落),按照灌木重要值大小,可将4个主要植被群落划分为12种类型(梭梭,梭梭+沙拐枣,梭梭+白刺,梭梭+红砂;白刺,白刺+柽柳,白刺+红砂,白刺+沙拐枣;柽柳,柽柳+红砂;沙拐枣,沙拐枣+沙蒿。)(2)本文基于群落水平,建立了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和23个二级指标),设置了防风固沙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了防风固沙林的健康指数,为防风固沙林的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3)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HI为0.6790,处于“一般”状态。其中,44.36%的样地处于“一般”状态,31.24%的样地处于“健康”状态,24.41%的样地处于“差”状态,处于较健康状况的样地为0。(4)依据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HI)可知,4个植被群落健康排序:柽柳群落>白刺群落>梭梭群落>沙拐枣群落;12种类型健康排序:柽柳+白刺群落>柽柳+红砂群落>白刺群落>白刺+沙拐枣群落>白刺+红砂群落>柽柳群落>梭梭+白刺群落>梭梭+红砂群落>梭梭群落>梭梭+沙拐枣群落>沙拐枣群落>沙拐枣+沙蒿群落。(5)民勤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的空间存在较大差异。在横向上整体来说,坝区处于“差”状态,泉山区处于“一般”状态,湖区处于“健康”状态,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排序为坝区(0.5947)<泉山区(0.7143)<湖区(0.7665);在纵向上整体来说,绿洲、过渡带和荒漠均处于“一般”状态,但健康指数排序表现为荒漠(0.7039)>绿洲(0.6842)>过渡带(0.6471)。(6)通过收集整理并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共选取10个指标与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做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与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有机质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地下水位呈显着负相关关系。(7)基于Arcgis中的地统计分析功能,对大面积分布于民勤地区的白刺和梭梭两种防风固沙林进行健康状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勤地区的梭梭和白刺两种防风固沙林大部分处于退化或严重退化状态,分别占梭梭和白刺总面积的79.62%和81.54%。

郝才元[7](2015)在《铁路沙害治理防护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铁路沙害防护体系建设是多种防护措施的有机结合。铁路沙害的防治工作贯穿到选线、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特别是运营期间,为了确保列车的正常运行,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铁路沙害一般发生在干草原、半荒漠、荒漠地带,铁路沙害防治应综合运用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技术,建立生物措施、工程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体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区,不具备采用生物措施的情况下,工程治沙措施是防沙治沙的主要措施。

孟军萍,宋志云,张祯[8](2014)在《武威市东沙窝荒漠区抗旱造林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甘肃武威东沙窝生态环境的分析,从树种的选择、沙障配置模式、造林方式方法等几大方面研究了荒漠区抗旱造林技术手段,以期能对沙漠抗旱造林工作给予帮助。

贺宇[9](2013)在《沙生种子萌发特性及沙地飞播成效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沙生种子的萌发特性以及飞播造林技术在沙区的应用和成效,本论文通过室内试验并结合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物理性质、降雨入渗特征、沙生种子萌发对水分和沙埋的响应、沙地飞播成效和经验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如下:(1)沙丘不同部位的土壤在粒径组成、自然含水量和持水能力方面呈现差异性,丘间平地是沙丘水分条件最好的部位。(2)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深度与降雨量正相关,1mm和2mm的降雨在土壤中的最大入渗深度分别为14.3mm和33.6mm,降雨后水分容易被蒸发,仅能为部分浅层沙埋种子萌发所用;5mm的降雨可以入渗53.6mm,可以基本满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水分;5mm以上的降雨在沙区植被建设中作用更明显,但是出现频率较低。(3)最适宜黑沙蒿(Artemisia ordosica)、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和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种子萌发的土壤含水量为15%-20%、沙埋厚度为0.5-1cm,雾冰藜(Bassia dasyphylla)种子在无沙埋、水分含量高的土壤中萌发状态最佳;包衣保水剂可以明显提高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和沙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并促进幼苗生长,但是对于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和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种子的影响效果不显着。(4)选择合适的播区播种适宜的沙生种子、结合种子和地面处理措施、加强播后对播区的抚育管理是提高播区飞播成效的有效途径。

霍红[10](2010)在《河西地区五种荒漠灌木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旱性综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盆栽断水法模拟土壤干旱胁迫,对甘肃河西地区五种典型荒漠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荒漠锦鸡儿(Caragana roborovskyi Kom.)、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Cheng f.)、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 Fisch. et Mey.)和霸王(Zygophyllumxanthoxylom Maxim.)的生理适应特性进行研究,并结合隶属函数值法综合评价五种灌木的抗旱性,以期为荒漠植物抗旱机理的研究以及荒漠化治理提供理论依据。主要实验结果如下:⑴干旱胁迫使各灌木幼苗叶片组织相对含水量降低,水分饱和亏增加。抗旱性强的灌木叶片相对含水量下降幅度及水分饱和亏增加幅度小,维持正常水分状况的能力强。⑵整个干旱胁迫过程中,五种灌木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不同。干旱胁迫末期,荒漠锦鸡儿叶绿素含量显着下降,降幅大于霸王;小叶锦鸡儿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增幅大于沙冬青和花棒。⑶对干旱胁迫下五种荒漠灌木的渗透调节物质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促进了五种灌木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糖的显着累积。荒漠锦鸡儿的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小叶锦鸡儿、沙冬青、花棒和霸王,花棒的可溶性糖含量普遍高于小叶锦鸡儿、沙冬青、荒漠锦鸡儿和霸王。⑷MDA含量随干旱胁迫的加剧显着增加,同等处理条件下,花棒MDA含量极显着高于其他各物种。SOD、POD、CAT三种保护酶活性在干旱胁迫下均增强,但各物种间变化不尽相同。⑸通过对五种灌木幼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叶片相对含水量、脯氨酸、可溶性糖、抗氧化酶活性与五种灌木抗旱性关系相对密切。⑹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值法对五种荒漠灌木抗旱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荒漠锦鸡儿>小叶锦鸡儿>沙冬青>花棒>霸王。

二、西部荒漠区造林树种:花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荒漠区造林树种:花棒(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植被监测的遥感技术研究
        1.2.2 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1.2.3 植被分类与群落调查
        1.2.4 荒漠区植被恢复策略研究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特征
        2.1.3 地形地貌
        2.1.4 土壤与植被
    2.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3.1 数据来源
        2.3.2 数据处理
3.植被NDVI时空分析
    3.1 总研究区植被NDVI年际特征及影响因子
        3.1.1 NDVI年际变化情况
        3.1.2 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2 绿洲区NDVI年际特征及影响因子
        3.2.1 NDVI年际变化特征
        3.2.2 NDVI变化与气候因子相关性分析
    3.3 缓冲区植被NDVI年际变化情况
    3.4 人工干扰下植被动态变化
        3.4.1 绿洲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3.4.2 缓冲区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3.5 小结
4.植被类型变化与群落调查
    4.1 研究区遥感影像植被分类结果
    4.2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分类结果
        4.2.1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分类结果
        4.2.2 绿洲区与缓冲区植被类型动态变化
    4.3 植被群落本底调查
    4.4 小结
5.人工绿洲防沙树种选择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1 树种选择原则及种类确定
        5.1.1 植物物种选择与植被恢复原则
        5.1.2 单因素评价方法原理及其表达
        5.1.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5.1.4 计算得出评价结果
    5.2 不同区域恢复种植模式及建议
        5.2.1 种植流程及要点
        5.2.2 绿洲内种植模式及建议
        5.2.3 绿洲荒漠交错区种植模式及建议
        5.2.4 荒漠区种植模式及建议
    5.3 人工绿洲可持续发展对策
        5.3.1 可持续发展遇到的问题
        5.3.2 可持续发展对策
    5.4 小结
6.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2)砒砂岩区三种林地持水性能与林木耗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枯落物持水性能
        1.2.2 土壤持水与蒸发
        1.2.3 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研究现状
        1.2.4 树种蒸腾耗水研究方法现状
        1.2.5 树种蒸腾耗水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技术路线图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与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类型
        2.1.6 植被概况
    2.2 试验地概况与试验材料
        2.2.1 试验地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样地、样方调查
        2.3.2 土壤物理性质
        2.3.3 土壤水分
        2.3.4 土壤蒸发
        2.3.5 树干液流的测定
        2.3.6 气象因子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持水功能研究
    3.1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层厚度与蓄积量
    3.2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持水能力
    3.3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枯落物的持水动态
        3.3.1 枯落物不同层次持水量的动态过程
        3.3.2 枯落物不同层次吸收速率的动态
    3.4 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土壤层物理性质及持水能力
    3.5 不同林分类型下蓄积量与土壤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4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变化规律研究
    4.1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日变化规律
    4.2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连日变化规律
    4.3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生长季各月份的变化规律
    4.4 典型天气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变化规律
5 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及对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影响研究
    5.1 生长季各月份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
    5.2 气象因子对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影响研究
        5.2.1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的关系
        5.2.2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空气相对湿度的关系
        5.2.3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空气温度的关系
        5.2.4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水汽压亏缺的关系
        5.2.5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地温的关系
        5.2.6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风速的关系
        5.2.7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8 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的回归分析
6 枯落物及土壤物理性质与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关系研究
    6.1 土壤含水量与不同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关系
    6.2 土壤蒸发与不同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关系
    6.3 枯落物及土壤物理性质与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的相关性分析
7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不同人工林地林下枯落物及土壤持水特性
        7.1.2 不同人工林地树种树干液流蒸腾耗水特性
        7.1.3 不同人工林地树种树干液流蒸腾速率对气象因子的响应
    7.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产业构想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
        1.2.1 人地关系与太阳光能
        1.2.2 当前人类面临的挑战
    1.3 研究意义
        1.3.1 沙产业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3.2 沙产业为沙漠科学及相关科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
    1.4 沙产业理论研究进展
        1.4.1 沙产业的提出背景
        1.4.2 20世纪末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4.3 21世纪初期沙产业理论进展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沙产业的概念辨析与发展历程
    2.1 沙产业概念回顾
    2.2 沙产业概念界定
        2.2.1 沙产业的发展区域
        2.2.2 沙产业的资源基础
        2.2.3 沙产业的产业类型
        2.2.4 沙产业的科技基础
    2.3 沙产业的概念内涵
    2.4 沙产业的发展历程
        2.4.1 原始文明时期沙产业
        2.4.2 农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3 工业文明时期沙产业
        2.4.4 生态文明时期沙产业
第三章 沙产业的理论基础
    3.1 太阳辐射基本理论
    3.2 光合作用基本理论
        3.2.1 植物型光合作用
        3.2.2 细菌型光合作用
        3.2.3 光合作用的光能转化率
        3.2.4 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途径
    3.3 光电转化
        3.3.1 半导体的光生伏特效应
        3.3.2 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3.4 光热转化
    3.5 光化学转化
第四章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1 世界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2 世界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3 中国荒漠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4.4 中国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
    4.5 荒漠地区的太阳辐射能潜力
第五章 沙产业系统
    5.1 沙产业系统总体结构
    5.2 沙产业核心产业系统
        5.2.1 农业产业系统
        5.2.2 微生物产业系统
        5.2.3 太阳能产业系统
        5.2.4 旅游业产业系统
    5.3 沙产业辅助产业系统
第六章 沙产业的科技支撑
    6.1 沙产业的科学支撑
        6.1.1 沙产业与自然科学
        6.1.2 沙产业与农业科学
        6.1.3 沙产业与经济学
        6.1.4 沙产业与药学
        6.1.5 沙产业与其他科学
    6.2 沙产业的技术支撑
        6.2.1 沙产业与防沙治沙工程技术
        6.2.2 沙产业与生物工程技术
        6.2.3 沙产业与农业工程技术
        6.2.4 沙产业与信息工程技术
        6.2.5 沙产业与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
        6.2.6 沙产业与水利工程技术
        6.2.7 沙产业与清洁生产技术
        6.2.8 沙产业与其他工程技术
第七章 国内外的沙产业实践
    7.1 国内的沙产业实践
        7.1.1 绿洲农业模式
        7.1.2 荒漠草原农业模式
        7.1.3 沙生植物综合利用模式
        7.1.4 微藻产业模式
        7.1.5 旅游业模式
        7.1.6 新能源产业模式
        7.1.7 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模式
        7.1.8 综合模式
    7.2 国内沙产业实践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7.3 国外的沙产业实践
        7.3.1 以色列高科技农业
        7.3.2 其他国家的沙产业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4)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形成与发展
        1.2.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1.2.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
        1.2.4 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状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气候特征
        2.1.4 水文条件
        2.1.5 植被资源
        2.1.6 土壤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划
        2.2.2 人口情况
        2.2.3 经济状况
3 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3.2.1 生态系统服务评价体系
        3.2.2 供给服务评估
        3.2.3 调节服务评估
        3.2.4 文化服务评估
4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
    4.1 区域供给服务时空格局
        4.1.1 粮食供给
        4.1.2 肉类供给
    4.2 区域调节服务时空格局
        4.2.1 土壤风蚀时空格局
        4.2.2 碳存储时空格局
        4.2.3 沙尘天气日数时空格局
        4.2.4 PM_(2.5)时空格局
    4.3 区域文化服务时空格局
        4.3.1 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的科研产出量
        4.3.2 以“毛乌素沙地”为研究对象的人才培养量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驱动力
    5.1 政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5.1.1 三北防护林工程
        5.1.2 退耕还林工程
        5.1.3 天然林保护工程
        5.1.4 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
    5.2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的关系
    5.3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植被盖度的关系
    5.4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5.4.1 生态系统服务与降水量的关系
        5.4.2 生态系统服务与风速和大风日数的关系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清单
致谢

(5)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荒漠化评价与荒漠化动态变化研究
        1.3.2 荒漠化综合防治模式与效益分析
        1.3.3 评述小结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现状
    2.1 阿拉善区域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情况概况
    2.2 阿拉善荒漠化现状
        2.2.1 阿拉善荒漠化现状
        2.2.2 阿拉善荒漠化动态变化
    2.3 本章小结
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模式
    3.1 生态转移战略
        3.1.1 孪井滩生态移民
        3.1.2 贺兰山退牧还林工程移民
        3.1.3 区域生态移民
        3.1.4 生态移民安置方式
    3.2 林业治沙模式
        3.2.1 围栏封育
        3.2.2 飞播造林治沙
        3.2.3 人工造林治沙
    3.3 沙产业开发
        3.3.1 梭梭+肉苁蓉产业模式
        3.3.2 白刺+锁阳产业模式
    3.4 本章小结
4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分析
    4.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内涵
    4.2 阿拉善荒漠化经济效益指标选择与解释
        4.2.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指标选取
        4.2.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指标解释
    4.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计量和分析
        4.3.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计量
        4.3.2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经济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分析
    5.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内涵
    5.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指标选择与解释
        5.2.1 计量方法选择
        5.2.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指标选取
        5.2.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指标解释
    5.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计量和分析
        5.3.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计量
        5.3.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分析
    6.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内涵
    6.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指标选择与解释
        6.2.1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指标选取
        6.2.2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指标解释
    6.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计量和分析
        6.3.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计量
        6.3.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社会效益分析
    6.4 本章小结
    6.5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小结
7 基于能值法的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7.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能量系统图
    7.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能量流转状况
        7.2.1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能值投入状况
        7.2.2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能值产出状况
    7.3 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能值投入产出分析
        7.3.1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能值投入产出总量比较
        7.3.2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净能值产出率
        7.3.3 阿拉善荒漠化防治环境资源比率
    7.4 本章小结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与讨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加强沙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引进
        8.2.2 重视沙漠旅游,引导荒漠化防治向更高层次发展
    8.3 研究创新点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防风固沙林研究进展
        1.2.1 防风固沙林退化研究
        1.2.2 防风固沙效益研究
    1.3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4 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与地貌
        2.1.3 气候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水文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2.1 研究方法
        3.2.2 技术路线
    3.3 野外调查
        3.3.1 民勤防风固沙林类型的划分
        3.3.2 野外调查内容及方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库构建
        4.1.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库
        4.1.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各指标生态学意义
    4.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
        4.2.1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量化
        4.2.3 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指标权重设置
        4.2.4 防风固沙林健康模型构建
        4.2.5 防风固沙林健康指数等级划分
    4.3 不同类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分析
    4.4 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空间变异性分析
        4.4.1 民勤防风固沙林整体健康状况
        4.4.2 横向上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
        4.4.3 纵向上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
        4.4.4 防风固沙林健康影响因素
    4.5 民勤防风固沙林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制作
        4.5.1 空间插值方法的确定
        4.5.2 梭梭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
        4.5.3 白刺健康状况等级区划图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7)铁路沙害治理防护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干草原地带沙害防护体系
    1. 1自然特征及分布
        1. 1. 1自然特征
        1. 1. 2我国干草原分布
    1. 2防治措施
        1. 2. 1树种选择
        1. 2. 2治理范围
2半荒漠地带沙害防护体系
    2. 1自然特征及分布
        2. 1. 1自然特征
        2. 1. 2我国半荒漠的分布
    2. 2防治措施
        2. 2. 1无灌溉条件防治措施
        2. 2. 1. 1植物种选择
        2. 2. 1. 2固沙植物的配置
        2. 2. 1. 3工程措施的配置
        2. 2. 1. 4治理范围
        2. 2. 2有灌溉条件防治措施
        2. 2. 2. 1植物种选择
        2. 2. 2. 2固沙植物的配置
        2. 2. 2. 3治理范围
3荒漠地带沙害防护体系
    3. 1自然特征及分布
        3. 1. 1自然特征
        3. 1. 2分布
    3. 2防治措施
        3. 2. 1无灌溉条件防治措施
        3. 2. 2有灌溉条件防治措施
        3. 2. 2. 1植物种选择
        3. 2. 2. 2造林方法
        3. 2. 2. 3灌溉方法
        3. 2. 2. 4林带前缘积沙防护
4结束语

(8)武威市东沙窝荒漠区抗旱造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生态自然环境分析
2 抗旱造林技术探索
    2.1 抗旱造林树种的选择
    2.2 抗旱造林技术研究
        2.2.1 整地、压沙时间的合理选择与整地方式设计
        2.2.2 设置沙障
        2.2.3 种苗选择
        2.2.4 造林季节的选择与造林方式
        2.2.5 混交造林技术
        2.2.6 后期抚育、管护
3 结语

(9)沙生种子萌发特性及沙地飞播成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荒漠化研究进程与现状
        1.2.1 世界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我国荒漠化现状
        1.2.3 毛乌素沙地荒漠化进程
    1.3 国内外飞播进展
    1.4 沙生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水文
    2.5 土壤
    2.6 植被
    2.7 社会经济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1.1 土壤物理性质
        3.1.2 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
        3.1.3 种子萌发特性
        3.1.4 飞播成效
    3.2 研究方法
        3.2.1 土壤容重
        3.2.2 土壤机械组成
        3.2.3 土壤持水特性
        3.2.4 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
        3.2.5 土壤水分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3.2.6 沙埋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3.2.7 包衣种子萌发特性
        3.2.8 飞播成效
    3.3 技术路线
4. 毛乌素沙地土壤物理性质
    4.1 土壤容重
    4.2 土壤机械组成
    4.3 土壤持水特性
    4.4 小结
5. 降雨在土壤中的入渗
    5.1 入渗深度
    5.2 入渗时间
    5.3 小结
6. 沙生种子萌发特性
    6.1 土壤水分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6.1.1 种子特性
        6.1.2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种子的萌发
    6.2 沙埋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影响
        6.2.1 沙埋厚度对雾冰藜种子萌发的影响
        6.2.2 沙埋厚度对黑沙蒿种子萌发的影响
        6.2.3 沙埋厚度对沙冬青种子萌发的影响
        6.2.4 沙埋厚度对沙棘种子萌发的影响
    6.3 包衣种子萌发特性
        6.3.1 包衣前后种子质量
        6.3.2 包衣种子萌发特性
    6.4 小结
7. 飞播成效
    7.1 飞播植被类型
    7.2 飞播成苗效果
    7.3 飞播经验
8.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8.3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10)河西地区五种荒漠灌木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旱性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1.1 干旱胁迫对细胞膜结构的影响
        1.1.2 活性氧对植物的影响
        1.1.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
        1.1.4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2 干旱环境下植物的适应对策
        1.2.1 荒漠植物的形态结构与抗旱性
        1.2.1.1 荒漠植物的叶片与抗旱性
        1.2.1.2 荒漠植物的根系与抗旱性
        1.2.1.3 荒漠植物的茎与抗旱性
        1.2.2 水分生理与植物抗旱性
        1.2.3 渗透调节与植物抗旱性
        1.2.4 抗氧化调节与植物抗旱性
        1.2.5 气孔调节与植物抗旱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材料简介
    2.3 实验设计与处理
    2.4 指标测定
        2.4.1 叶片相对含水量和相对水分亏缺度的测定
        2.4.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3 可溶性糖的测定
        2.4.4 脯氨酸的测定
        2.4.5 丙二醛的测定
        2.4.6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4.6.1 酶液的提取
        2.4.6.2 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2.4.6.3 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测定
        2.4.6.4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各灌木抗旱性指标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下不同灌木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3.1.2 干旱胁迫下不同灌木叶片水分饱和亏的变化
        3.1.3 干旱胁迫对不同灌木叶片叶绿素总量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下不同灌木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
        3.1.5 干旱胁迫对不同灌木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1.6 干旱胁迫对不同灌木叶片SOD 活性的影响
        3.1.7 干旱胁迫对不同灌木叶片CAT 活性的影响
        3.1.8 干旱胁迫对不同灌木叶片POD 活性的影响
    3.2 干旱胁迫下五种灌木生理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
    3.3 主成分分析
        3.3.1 小叶锦鸡儿抗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3.3.2 沙冬青抗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3.3.3 花棒抗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3.3.4 荒漠锦鸡儿抗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3.3.5 霸王抗旱指标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五种荒漠灌木抗旱性综合评价
    4.1 各指标变异系数的计算
    4.2 各抗旱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
    4.3 基于隶属函数法评价灌木抗旱性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四、西部荒漠区造林树种:花棒(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绿洲建设对荒漠区植被动态的影响及其防沙树种选择[D]. 车晓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砒砂岩区三种林地持水性能与林木耗水规律研究[D]. 刘龙.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3]沙产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模式研究[D]. 崔徐甲.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4]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力分析[D]. 于娜. 北京林业大学, 2018
  • [5]内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防治效益研究[D]. 江晨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6]民勤典型防风固沙林健康评价研究[D]. 付贵全.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5)
  • [7]铁路沙害治理防护体系建设[J]. 郝才元.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5(05)
  • [8]武威市东沙窝荒漠区抗旱造林技术[J]. 孟军萍,宋志云,张祯. 防护林科技, 2014(10)
  • [9]沙生种子萌发特性及沙地飞播成效研究[D]. 贺宇.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10]河西地区五种荒漠灌木苗期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和抗旱性综合评价[D]. 霍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10(02)

标签:;  ;  ;  ;  ;  

西部荒漠地区造林树种:花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