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骚作品论文-吴洁

拟骚作品论文-吴洁

导读:本文包含了拟骚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黄道周,拟骚之作,九诉,作品特色

拟骚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吴洁[1](2018)在《黄道周拟骚作品分析——以《九诉》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末大儒黄道周骚赋作品糅合个人经历、体验,《九诉》是黄道周成熟之作,通过与屈原《九歌》语言、艺术特点比较研究,以小窥大,分析其拟骚作品特色,既很好地继承了屈原的语言风格、艺术思想,又有所创新,注入了鲜明的个性。(本文来源于《闽台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高林清[2](2014)在《两汉拟骚作品中的楚辞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代,文人学习楚辞,蔚成风气,出现了大量的拟骚作品。这些拟骚作品不是传统理解的对屈骚的单纯模拟之作,它们模拟"骚"的形式体制,或是伤悼屈原,或是代屈原立言,都曲折表现出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态度,理解、认识和借鉴等情况,并间或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块垒,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而我们在对汉代的楚辞批评进行研究的时候,多侧重于汉代文人学者理论形态表述(论屈评骚)的文字材料,而不太注意那些不直接表达(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4年06期)

熊良智[3](2010)在《拟骚作品的接受与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清理《九辩》以及汉代拟骚作品中有关屈原及楚辞作品的流传,可以了解战国至西汉初期楚辞作品流传的具体篇目和屈原的遭遇事迹,由此形成的以屈原为中心的楚辞文学的传统,可以弥补先秦、汉初文献记载的缺失。特别是其中大量的诗句因袭,可以见出作者的精心构思,并不是所谓的简单模拟。它是以第一人称方式,以屈原身份说话的艺术表现方式。(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高芳[4](2010)在《两汉拟骚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创作了属于个人性质的伟大作品,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①,自从屈原的作品问世以来,影响范围相当广泛,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与他仅隔一个朝代的汉代,作家们更是争相对屈作进行了模拟。汉朝是有记载以来全面接受和传播屈作的第一个朝代,在追溯和探讨屈原作品对汉代文学的影响时,属于汉代文人创作的模拟作品却未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两汉拟骚作品是继屈作之后,楚辞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些作品继承了屈作的文学传统,但在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又有所开拓,它们即显示了屈骚文学的强大生命力,又构成了汉代楚辞学的重要内容,并对汉赋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而且这些作品可以帮助我们多角度地把握屈原的生平和思想,从而补充史传之不足。这些作品除了收录《楚辞章句》中的少部分外,大量的则散见于史传和保存于后来的古注、类书、选本或古书辑佚之中,因此也一直未能像屈作那样被单独立类。上世纪80年代,陆续有学者对这部分模拟之作进行了专门研究,在不少的着作中,也开始辟有专门的一章对拟骚之作进行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即以两汉拟骚作品为研究对象,全面探讨其源流,其在两汉兴盛的原因,其对屈作的模拟与创新之处等,并兼顾文体、形式方面的一些问题。本论文综合运用了文学、文学批评、文献学、经学、训诂学、音韵学等相关知识,在研究方法上,首先确定实事求是的原则,即把论点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论据之上,尽可能占有充足的材料。而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观点,即把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和讨论,揭示其本来面目和本质特征,并给以公正的和科学的评论,也是本文的研究方法之一,而对内部研究即对文本自身的研究,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其次,《文心雕龙·序志》曰:“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②所以对前人和当代楚辞学者的观点和结论,本文有的赞成并加以引用。最后,文史结合、考论结合、文本细读、分类比较等方法也是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本论文对两汉拟骚作品的研究分为四部分,其目分别为: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述了两汉拟骚作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并对历代的两汉拟骚作品研究概况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一章为源流论,首先探讨了骚之源流及其特征;接着重点分析了以“骚”代“楚辞”的发生与拟骚的界定。接下来对拟骚之作的形式特征作了一个整体的概括与分析。最后,对拟骚这一现象在两汉兴盛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论证与分析。第二章主要是探讨了汉代拟骚作品的集结——《楚辞章句》中的汉人拟骚作品,从内容、形式、体式上分析了其对屈原作品的接受与模拟,并从主体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论证了其在模拟基础上的创新。第叁章主要是探讨了未收录《楚辞章句》中的汉人拟骚作品,即骚体赋。在这一章里,从各个方面分析了两汉时期的骚体赋对屈作及西汉骚体作品的模拟,探讨了同为拟骚作品而其未收录《楚辞章句》的原因。最后一部分为结语。深入到拟骚作品研究这一领域便会发现,其中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有待解答,还有许多问题思考不够深入,可以进一步挖掘。(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姜芳[5](2010)在《《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对于《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作品,历来评价不高并关注较少,事实上,这些作品对于我们了解汉代拟骚作品的文本原生态以及文本在对“屈赋”接受过程中发生的精神谱系嬗变都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本课题将《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作为整体研究对象,以文本分析为主,从接受的角度切入,结合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目的在于研究《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接受过程,尤其注重其中所发生的精神谱系的嬗变,从而客观把握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态度变化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探讨《楚辞》中的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认同,并对这种认同进行原因追述。第二部分为本文重点,主要分析《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认同的同时发生的精神谱系嬗变。其精神谱系嬗变有叁种具体表现:对不遇之感的消解方式由激愤逐渐走向冷静;对士人品格的要求由怀君逐渐趋向忠君;创作动机由创作以抒情逐渐转向彰显“屈子之志”。相应的嬗变路径即通过导入道家隐处保身思想与道术的求道升仙以及突出时命来消解不遇之感;通过表现“忠信”、放大君臣关系中“君”的作用、强调“竭忠”实现忠君品格的树立;通过对“屈子之志”的引申发挥完成创作动机的演变。究其嬗变原因主要有叁:盛世不遇下对历史的重新思考与比照、“大一统”专制下君臣关系的重新定位以及文学政治化导引下文本在经学意义上的重新评定。第叁部分主要将入选《楚辞》的汉代作家拟骚作品与未入选拟骚作品互证。从中可以看到《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的入选标准,“大一统”专制下文人群体在文学创作、处世方式和价值取向上的一系列变化,以及《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借用性处理。综上所述,《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赋”的接受过程实质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屈原主题及“屈赋”形式的认同;二是逐渐表现出精神谱系的嬗变,通过对嬗变过程的分析及互证,我们又发现上述的精神谱系嬗变正是汉代文人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楚辞》文本接受过程中的借用性处理,同时这一系列处理又反过来进一步影响了后世对屈原、“屈赋”的评价态度。(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1)

王浩[6](2008)在《略论汉代文人对屈原的接受》一文中研究指出接受美学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在读者的阅读中逐步得到实现的,作品的价值体现在所有读者欣赏、评论的总和中。汉代拟骚作品对屈骚的接受包括对屈骚丰富蕴含的逐步解读、文体层面的继承与新变以及对屈原生平、经历的挖掘与补充,与汉代的屈骚评论相互补充,共同深化了对屈原的接受。汉代拟骚作品一方面吸收、继承前代接受成果,一方面力求突破与创新,不断揭示出屈骚丰富蕴含的新方面。屈子的被疏见放、不遇之悲、愤世情怀、高蹈远游成为共同书写的主题;但受时代思想、思潮以及个人身份、经历、情感等因素的影响,又表现出个性化特征。大体来说:《哀时命》重在不遇之悲与发愤抒情的表现;《招隐士》主要描写屈子放逐环境的寂寥和心境的孤独徘徊,视屈原为“隐士”;《七谏》揭示了屈骚的讽谏用心和讽谏艺术;《九怀》反复展现了屈骚的游仙主题;《九叹》深化了屈骚宗族情怀与爱国精神之间的关系;《九思》调和屈骚忠君与怨君的情感,将屈子塑造成一个忠臣介士形象。汉代拟骚作品是在以传释经观念影响下的文学创作,是以诗体韵语的形式对屈原生平及屈骚的解读。同时,拟作在语词、句式、修辞手法、体式等方面均受到屈宋辞的影响,继承和丰富了楚辞创作;但受主流赋体文学的影响,又表现出重铺排罗列、描写细致、以及骈偶化、整饬化、平典化的倾向。汉代拟骚作品中蕴含有反映屈原生平的资料,其或合于史传所载,或与屈骚相印证,或为别据史料而可补史传之阙,或为对屈骚的误解。梳理这些材料,对于屈原生平经历的认识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黄金明[7](2007)在《屈原作品的传播与西汉拟骚之作》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汉拟骚之作是一种很特殊的创作现象,它一方面深受当时学术典籍传播的影响,同时又和当时辞赋的创作结合在一起。拟骚之作既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在文学发展史上也有一定的意义。拟骚之作为我们呈现了文学由文、学未分而渐分的一种演进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韵文学刊》期刊2007年04期)

黄松毅[8](2002)在《论《楚辞章句》中的汉代拟骚作品》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楚辞章句》中汉代拟骚作品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一现象 ,可将原来关于楚辞的影响研究转变为被影响者的接受研究 ,从被影响者主动接受这一方面来认识拟作的意义。文章从汉代作家接受的角度 ,分析其如何有意识地吸纳或排斥屈原作品的某些内容 ,探讨了汉代一统背景下 ,拟骚创作与文化融合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拟骚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汉代,文人学习楚辞,蔚成风气,出现了大量的拟骚作品。这些拟骚作品不是传统理解的对屈骚的单纯模拟之作,它们模拟"骚"的形式体制,或是伤悼屈原,或是代屈原立言,都曲折表现出汉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态度,理解、认识和借鉴等情况,并间或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块垒,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文化背景。而我们在对汉代的楚辞批评进行研究的时候,多侧重于汉代文人学者理论形态表述(论屈评骚)的文字材料,而不太注意那些不直接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拟骚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吴洁.黄道周拟骚作品分析——以《九诉》为例[J].闽台文化研究.2018

[2].高林清.两汉拟骚作品中的楚辞批评[J].文艺评论.2014

[3].熊良智.拟骚作品的接受与传播[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高芳.两汉拟骚作品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

[5].姜芳.《楚辞》中汉代拟骚作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6].王浩.略论汉代文人对屈原的接受[D].西北师范大学.2008

[7].黄金明.屈原作品的传播与西汉拟骚之作[J].中国韵文学刊.2007

[8].黄松毅.论《楚辞章句》中的汉代拟骚作品[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标签:;  ;  ;  ;  

拟骚作品论文-吴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