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位移角限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钢木混合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增量动力分析,立即居住
位移角限值论文文献综述
王希珺,Briseghella,Bruno,Nuti,Camillo,李征,孙永良[1](2019)在《钢木混合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钢木混合结构是一种主要由钢框架、内填轻型木剪力墙和钢木混合楼盖组成的新型结构体系。抗震设计中,层间位移角是衡量结构和非结构破坏程度的重要指标。为获得钢木混合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定义钢木混合抗侧力体系的屈服点,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对120个不同参数的钢木混合抗侧力体系进行推覆模拟,得到具有95%保证率的屈服位移角为0.48%;为定义钢木混合结构倒塌极限状态性能点,选取10条不同地震记录,在有限元软件OpenSees中对考虑不同木剪力墙和钢框架抗侧刚度比的叁层和六层钢木混合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得到具有95%保证率的倒塌极限状态层间位移角为2.43%。基于分析结果和已有试验现象,建议钢木混合结构立即居住和防止倒塌性能水准层间位移角限值分别取0.5%和2.5%。(本文来源于《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17期)
岳焱超,卢晓明,王雁[2](2019)在《含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常见的耗能减震构件,屈曲约束支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并没有明确给出这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基于ANSYS软件,分别对纯框架结构和含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BRB-RC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BRB-RC框架结构应当考虑更为严格的水平位移控制参数,并通过静力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当确定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取值时,发现若采用初裂层间位移角作为位移角限值偏于严格,无法直接用于工程实践。基于比较分析法提出了标记层间位移角的概念。通过改变支撑参数、混凝土强度和结构跨度,进行9组算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这9个试件标记层间位移角与刚度比的关系,最终保守地给出了BRB-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公式。提出的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9年13期)
蒋利学,王卓琳,张富文[3](2018)在《多层砌体结构的损坏程度与层间位移角限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收集到的国内外烧结黏土砖墙抗震试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了剪切破坏时无筋和约束砖墙试件的荷载-层间位移骨架曲线、层间位移角限值、位移延性系数等基本特征。在采用层模型对多层砌体结构进行弹塑性抗震计算时,建议采用理想弹塑性模型对荷载-层间位移骨架曲线进行简化。将单片砖墙的简化模型推广应用于多层砌体结构的层间结构,并根据我国不同年代版本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构造柱设置的不同要求,建议分为5个抗震措施类别,分别给出了结构完好、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5个性能点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值,对后叁个性能点还给出了允许位移比(水平位移与屈服位移之比)的建议值。所建议的多层砌体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与砖墙宏观破坏程度(斜裂缝宽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作为特征性能点的控制指标。(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2期)
董正方,曾繁凯,李凤丽,张继康[4](2018)在《基于IDA法的矩形地下车站层间位移角抗震性能限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常用增量动力分析(IDA)法基础上,为了使得IDA法适用于地下结构抗震性能分析,把自由场地震反应和土-结构相互作用反应分开进行;首先采用等效线性化进行一维自由场分析,得到反应加速度法所需的土层加速度法,然后采用反应加速度法进行土-结构相互作用分析;上述两步计算理论成熟,计算工作量小,因此修正的IDA法计算效率高。选取结构形式、场地类别、地震波、土层厚度、结构埋深等5个影响地下车站抗震性能的因素,通过正交试验设计,设置25个工况;采用修正IDA法进行增量动力分析,以地震动时程加速度峰值作为地震动强度参数(IM),以层间位移角作为结构性能参数(DM),得到25条IDA曲线。根据屈服点和倒塌点的定义,在每条IDA曲线上得到屈服点和倒塌点的层间位移角数值,通过对25个工况结果的数值平均,得到钢筋混凝土矩形地下车站层间位移角屈服点和倒塌点限值分别为1/482和1/25。通过对25个工况结果的极差分析,得到5个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屈服点和倒塌点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不尽相同。(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张海宁,张蓉蓉[5](2018)在《少量剪力墙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传力途径明确等优点使其在工程中得到广泛的使用。现在建筑朝着超高方向发展,框架结构不足之处也愈显突出。框架剪力墙结构得到了极大地应用,针对规范中条文中的"偏于安全内插"进行分析,应为在保证结构装修层不脱落造成人员伤亡等的安全角度综合考虑取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战略新兴产业》期刊2018年44期)
许成祥,辛星[6](2018)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对于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震后损伤等级没有明确的划分,为了进行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损伤评估的量化研究,采用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指标,该指标具有实用性和简洁性,易于被工程师所接受。基于已有文献的31组试验,并考虑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破损程度,提出具有一定概率保证的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破坏等级对应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本文来源于《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期刊2018年05期)
侯为军[7](2018)在《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建立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所有建筑支撑柱均采用矩形截面,通过有限元运算软件ABAQUS对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弹性和弹塑性层进行时程分析,构建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混凝土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建筑层数对层间位移角的影响。依据REER选择法选择部分实际地震数据,将得到的地震数据转换成反应谱,通过程序产生7个人工波。把选择的地震波依次施加至模型,对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进行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15个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模型在7个地震波作用下不同性能水平极限状态的层间位移角限值进行记录,获取大多数数据的下限值,将其看作相应性能水平下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实验结果表明:结构层数对开裂层间位移角的影响大,混凝土强度等级对开裂层间位移角影响小,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为0.002;完好性能、轻微损坏、轻~中度损坏、中等损坏、不严重损坏水平下结构弹塑层间位移角限值依次是0.004、0.005、0.009、0.012、0.016。(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8年20期)
张望喜,熊浩,刘有[8](2018)在《施工误差对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可靠度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施工质量的变异性是造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可靠度不确定的重要原因之一。结合增量变异性分析方法,考虑施工质量的随机性,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考虑各楼层的失效相关性,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体系可靠度进行计算,分析层间位移角对施工质量的灵敏性,定量地说明施工质量的变异性对框架结构的体系可靠度的影响,并基于可靠度理论对施工误差限值进行了研究,得到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误差限值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材料强度和结构几何尺寸的随机性对框架结构楼层层间位移角均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混凝土抗压强度。体系可靠度随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均值增大逐渐增大,随标准差的增大而减小。截面尺寸、箍筋间距的均值变异性对整体可靠度的影响也较明显,其次就是钢筋保护层标准差的变异。施工误差限值的建议值为:梁柱截面高度偏差限值为(-6,12)mm,箍筋间距偏差限值为(-26,26)mm,保护层厚度偏差限值为(-5.5,5.5)mm。(本文来源于《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王一功,周诚[9](2018)在《中国与新西兰规范中混凝土结构弹性位移角限值及有关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按照中国规范与新西兰规范建立钢筋混凝土框架模型,比较两国规范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弹性位移角限值的宽严程度。就中国规范算例,按照新西兰规范逐个改变设计地震作用、构件有效刚度、隔墙影响和偶然偏心率等因素,分析各因素对结构弹性位移角的影响程度,从而对比两国规范的弹性设计地震作用水平差异。(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王兆[10](2018)在《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控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分析相邻高层楼层间侧向刚度的关系,明确了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通过采取合理布置剪力墙、选择合理的刚度、选择适宜自振周期等措施来控制高层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角限值,以期能够为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8年12期)
位移角限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作为一种常见的耗能减震构件,屈曲约束支撑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然而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2016版)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版)并没有明确给出这类结构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基于ANSYS软件,分别对纯框架结构和含屈曲约束支撑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简称BRB-RC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BRB-RC框架结构应当考虑更为严格的水平位移控制参数,并通过静力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当确定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建议取值时,发现若采用初裂层间位移角作为位移角限值偏于严格,无法直接用于工程实践。基于比较分析法提出了标记层间位移角的概念。通过改变支撑参数、混凝土强度和结构跨度,进行9组算例的数值计算和分析,研究这9个试件标记层间位移角与刚度比的关系,最终保守地给出了BRB-RC框架结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的取值公式。提出的方法能够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位移角限值论文参考文献
[1].王希珺,Briseghella,Bruno,Nuti,Camillo,李征,孙永良.钢木混合结构在不同性能水准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J].建设科技.2019
[2].岳焱超,卢晓明,王雁.含屈曲约束支撑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研究[J].建筑结构.2019
[3].蒋利学,王卓琳,张富文.多层砌体结构的损坏程度与层间位移角限值[J].建筑结构学报.2018
[4].董正方,曾繁凯,李凤丽,张继康.基于IDA法的矩形地下车站层间位移角抗震性能限值研究[J].现代隧道技术.2018
[5].张海宁,张蓉蓉.少量剪力墙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8
[6].许成祥,辛星.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地震损伤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8
[7].侯为军.超高层矩形建筑混凝土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8
[8].张望喜,熊浩,刘有.施工误差对RC框架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可靠度的影响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8
[9].王一功,周诚.中国与新西兰规范中混凝土结构弹性位移角限值及有关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18
[10].王兆.高层建筑结构层间位移角限值控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