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主体论论文-张海珍

人民主体论论文-张海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人民主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人民主体论,泰州全面深化改革,逻辑起点

人民主体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珍[1](2019)在《人民主体论:泰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决定泰州未来命运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系全体泰州人民根本利益。人民主体论明确了泰州全面深化改革"为了谁",更明确了泰州全面深化改革"依靠谁"。坚持人民立场,是泰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核心要义。(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17期)

李心记[2](2019)在《马克思“两种共同体”思想与习近平“人民主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两种共同体"思想,旨在撕掉资产阶级的温情面纱进而揭穿其虚伪本质。其中,马克思生动阐述了"虚幻的共同体"与"真实的共同体"的基本特质和本质内涵以及由此规定的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两种共同体"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指导意义。立足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习近平逐步提出和完善了"人民主体论",并据此在世界视域进一步勾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从而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思想。(本文来源于《理论视野》期刊2019年04期)

陈昌丰,朱映雪[3](2019)在《习近平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主体论"作为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为坚持"人民中心论"提供了基础;"人民中心论"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在新时代中国的集中体现,为实现"人民主体论"提供了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认识两者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应然关系,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习近平的人民观,无论是从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还是从理论自觉与执政自觉层面或是从整体性与个体性层面,都体现了"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境界。(本文来源于《理论导刊》期刊2019年02期)

王朋兵[4](2018)在《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主体论”的新拓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遵循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基础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实践命题,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在思想理论层面丰富拓展了"人民"话语体系;从社会生活领域深化拓展人民主体地位;在治国理政活动中充分拓展人民主体作用;在新的历史规定性内容中具体拓展人民主体利益。(本文来源于《长江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何东亚[5](2018)在《人民主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民主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特征。本文按照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问题到原因、从目标到对策的逻辑思路,分导论和正文四章五个部分,对人民主体理念的逻辑进程、深刻内涵和实践依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等,展开分析研究。导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原则方法和研究难点及可能创新点。选题依据从政治依据、实践依据、理论依据叁个方面阐述,说明选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题目选择的立足点;国内外研究的现状,主要是对国内外学者与人民主体概念及理论相关的研究成果加以综述,根据国内外关注重点的不同,综述的重点和方向也不尽相同,比如,国内侧重于“人民”、“人民主体”的概念综述,国外则更多关注“人民主权”相关理论的评述。研究的原则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原则、人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研究方法包括历史考察与逻辑分析相结合、事实描述与价值评价相结合、重点分析与一般叙述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相结合等。研究难点主要是研究跨度大,理论分析难和实践推进方面较难驾驭。研究的可能创新点主要在选题、思路和观点方面,比如从存在论意义、价值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叁个角度来论证人民主体理念的意义,又比如从人民权利有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人民能够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叁个方面概括人民主体理念实现指标和基本要求,再比如提出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方面推进人民主体理念的实现对策等。人民主体理念的逻辑演进,主要厘清人民主体理念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发展路向,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及西方思想史上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介绍了西方人民主权的实现形式和原则,重点是对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加以阐释,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比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根本原则;坚持人民立场,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根本原则等,为研究人民主体地位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文章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概念及结论主要集中在第二章对人民主体理念基本概念的理论分析上。“人民”包括递进的叁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人。“非人民”是极少数人,除“非人民”之外的都是“人民”。第二层含义是强调人类现实生活实际承担者----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第叁层含义,在中国现阶段,主要是指每一位公民(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除外)。通过对人民主体理念相关概念的阐释,得出人民主体理念的核心要义:人民当家作主,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在对人民主体概念的核心要义阐释中,力图理清人民主体理念与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等理念之间的关系。本文还从叁个维度阐释人民主体理念的意义:从存在论意义上看,人民是生产力的主体,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当家作主是理想社会的基础结构;从价值论意义上看,人民是价值的主体(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享用的主体),人民的价值具有多样性,社会的最终发展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认识论意义上看,人民是最重要的认识主体,人民的认识推动着人民的实践。人民主体理念的实现,要求人民权利有切实保障、人民平等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人民能够对公共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制约。对标人民主体理念实现的基本要求,结合我国人民主体地位发展实践历程,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人民权利保障不到位、人民参与作用发挥不够、人民监督制衡权力效能不足。主要原因是:官本主义的封建思想尚未完全肃清、利益格局固化的瓶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存在边缘化的可能。人民主体理念的实践推进路径是本文研究的最终目标。首先人民主体理念的实现,要积极发挥人民自身的能动性:通过教育培养人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人民的自主素质;通过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提高人民在政治实践中的自主能力;通过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获取自主权力,使体现人民主体地位的宪法和法律得到切实贯彻和实施。其次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积极创造人民主体理念实现的社会条件:大力发展经济,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分权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人民民主,解决好人民群众政治参与存在问题,增强政治发展活力;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民的精神自由创造条件,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得到实现。最后提出人民主体理念的实现关键在于处理人民与执政党的关系。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并且通过依法治国把二者统一起来。(本文来源于《中共中央党校》期刊2018-06-01)

周康林[6](2018)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人民主体”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四个全面"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整体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回避"现实的人"及其"自主活动"的问题,它的每一个"全面"都闪耀着"人民主体"的光辉。"人民主体"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代引领"人民主体"实现新发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明确的积极的纲领",以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活力"与"凝聚合力",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自主活动",以全面从严治党做好"群众的向导",不断提升"人民主体"的发展境界。(本文来源于《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晓斌[7](2018)在《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历史逻辑》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以及由此为了满足衣、食、住、行等进行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概言之,历史诞生于人们的物质生活过程,历史就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制度文明的过程。马克思对历史的这一理解,使人们(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8-03-29)

陈兴国[8](2018)在《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主体效能的提升——一种人民主体论视角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执政之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的政治追求与价值图景。但协商民主的主体发育不完善,已经构成现实之困,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唤醒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范围,重视主体效能,加强党的领导,是落实人民主体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之路。(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兴国[9](2018)在《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觉醒与主体效能提升——一种人民主体论视角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之源与执政之基,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政治追求与价值图景。但协商民主的主体发育不完善,已经构成现实之困,严重影响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唤醒主体意识,扩大主体范围,重视主体效能,加强党的领导,是落实人民主体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之路。(本文来源于《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白暴力[10](2017)在《人民主体论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生产力是推动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整个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社会主义公有制则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基础。社会生产目的决定着经济过程的各种宏观与微观经济行为,是政治经济学分析的行为基础。劳动价值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范畴,为科学阐(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7)》期刊2017-06-10)

人民主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两种共同体"思想,旨在撕掉资产阶级的温情面纱进而揭穿其虚伪本质。其中,马克思生动阐述了"虚幻的共同体"与"真实的共同体"的基本特质和本质内涵以及由此规定的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不同关系。在当今历史条件下,马克思的"两种共同体"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重要指导意义。立足于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习近平逐步提出和完善了"人民主体论",并据此在世界视域进一步勾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从而有针对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真实共同体"思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民主体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珍.人民主体论:泰州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起点[J].长江丛刊.2019

[2].李心记.马克思“两种共同体”思想与习近平“人民主体论”[J].理论视野.2019

[3].陈昌丰,朱映雪.习近平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论”与“人民中心论”的辩证统一[J].理论导刊.2019

[4].王朋兵.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人民主体论”的新拓展[J].长江论坛.2018

[5].何东亚.人民主体论[D].中共中央党校.2018

[6].周康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的“人民主体”论析[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

[7].陈晓斌.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历史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

[8].陈兴国.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主体效能的提升——一种人民主体论视角的解构[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

[9].陈兴国.协商民主的主体意识觉醒与主体效能提升——一种人民主体论视角的解构[J].理论研究.2018

[10].白暴力.人民主体论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C].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7).2017

标签:;  ;  ;  

人民主体论论文-张海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