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改良论文-黄雪晴

反切改良论文-黄雪晴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切改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儒耳目资》,韵书,反切改良

反切改良论文文献综述

黄雪晴[1](2015)在《《西儒耳目资》的反切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儒耳目资》是明代一部用西文符号为汉语标音的韵书,通过对其反切特点进行详细探讨,发现反切上、下字用字高度统一,下字零声母化程度较高,反切特点突出,在反切改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黄雪晴[2](2013)在《《音韵阐微》的音系与反切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音韵阐微》(简称《阐微》)是清初的官修韵书,是研究汉语近代官话音系和反切改良的重要材料。《阐微》由李光地、王兰生编撰,始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完成于雍正四年(1726)。作为清代权威的官修韵书,《阐微》在汉语语音史[的地位很重要,对现代汉语音系与注音方法的影响尤为显要,值得深入研究。《阐微》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时音系统巧妙地融入中古传统韵书框架之中,形式上承用中古音系的基本格局,实际上暗含时音的官话音系。又用“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新造反切展现反切改良成果,全面优化反切注音法,最大限度地靠近“音素直拼”,为汉语新型注音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阐微》成书近叁百年来,前修时贤在成书背景、反切改良、音韵系统等方面对其有所研究,但一般都只是单方面地讨论,未能宏观地将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作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共时、历时相结合的整体考察。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本论文以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音韵阐微》为底本,建立《阐微》音切数据库,对其文献和音切资料进行全面研究。主要是框定《阐微》五类反切的全部材料,进行有定文本的封闭式穷尽性的语音材料研究。又建立研究反切改良史所需的唐宋至晚清、近代多种相关韵书、字典、辞典的音切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做出数据分类统计,排列表格,比较互证,通过定量来定性,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的探求。本论文对《阐微》进行深入的综合考察,主要分两个角度:一是对《阐微》本身的系统研究。以《阐微》韵谱、韵书正文所录材料为研究对象,理清《阐微》成书前相关参与者在韵书宗旨、编撰原则方面所做的探讨与磋商,分析《阐微》五类新造反切的真正内涵及其在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归纳出《阐微》传统韵书框架下的时音系统,从而概览《阐微》作为一部韵书在注音体例、音系性质等方面的全貌。二是将《阐微》与汉语语音史结合起来,进行纵向的历时研究。以《阐微》五类新造反切所承载的反切改良思想为基点,精选并清理唐宋至明清千多年来反切改良方面的代表性韵书,追溯《阐微》反切改良的历史源头。再延及晚于《阐微》的清代末期的部分韵书,直至民国初年的老国音的注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考察《阐微》反切改良对后人的影响。这样,将《阐微》的反切改良与各个时代的韵书反切、注音方案所体现的拼音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就可归纳出《阐微》在反切改良史所处的地位,阐明其特点与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阐微》一书的版木、体例等基本情况,以及今人对《阐微》一书的研究概况,并交代本文写作的具体事宜。《阐微》是官修韵书,从差别不很大的不同版本中选取刊刻质量最好的版本作为研究底本,是研究《阐微》的重要前提。熟悉《阐微》的韵书体例,是研究《阐微》的基本要求。而广泛搜集现有的《阐微》研究成果,综合归纳现有研究成果的得与失,则是进一步全面研究《阐微》的必备步骤。第二部分详细阐述《阐微》的作者、背景及编撰宗旨。厘清《阐微》与同时代的《谐声韵学》、《字典》、《佩文韵府》、《词谱》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阐微》前所附韵谱与韵书之间的对应情况。《阐微》的编撰实际上与康熙皇帝、李光地、王兰生叁人有关,清理《阐微》编撰之前的相关历史资料,对了解《阐微》的编撰思想大有裨益。同时从共时层面考察《阐微》与同时代的几本韵书、字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阐微》在清初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对比分析《阐微》韵书正文前所附的韵谱内容,为建构《阐微》的音韵系统提供参考。第叁部分讨论《阐微》新造反切的具体形式,有“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新造反切。合声反切是《阐微》最为推崇的优化反切,上字取固定的阴声韵字,下字取零声母字,注重上下字诸音素的和谐,从而达到直拼的效果。从旧切、今用、协用、借用四类反切,都是合声反切的变通形式。建立五类反切的数据库,分别考察各类反切上字、下字的音韵地位及特点,归纳各类反切的实际操作规则,分析各类反切的优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阐微》的五类反切进行定位与定性,进而深入了解《阐微》反切改良思想的真实内涵。第四部分考察《阐微》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从而确定其语音系统的性质。建立《阐微》全文音切数据库,归纳“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反切的特点,利用《阐微》凡例、按语的说明,结合汉语语音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出《阐微》暗含在中古传统韵书体制模式下的时音系统,用材料事实证明《阐微》语音系统的特点就是一古一今两种音系并存。第五部分纵观汉语反切改良史的传承与革新,探讨《阐微》在中古、近代直至现代的汉语注音史中的地位与特殊作用。《阐微》的反切改良思想是有历史传承的,早在唐代就己经有了反切改良的相关尝试。改良反切也是汉字注音法发展的必然要求。将《阐微》的反切改良融入汉语反切改良史的历史背景中,才能更好地凸显《阐微》在反切改良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能更清楚地看到汉字反切注音法的局限性,论证汉字反切注音必然要走向拼音化注音。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性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1、经过多方而的文献考察,可论定《阐微》的性质是一部承用传统韵书体制来表现时音官话的韵书。康熙皇帝传承汉文化正统的思想,定下韵书框架“不遽变古”的宗旨:时音现实与科举应用,又定下韵书必然反映当时官话读书音系的实际;推崇满文、西文“音素直拼”,追求“合声”反切的最大优化,促进了韵书反切改良。2,为在传统框架下表现时音,《阐微》在小韵代表字下先标传统韵书反切以存中古音,再加注五种新型反切4423条以体现时音:“合声”511条,是全面优化的反切,上字只取六个阴声韵尾字,下字用零声母字,上下字在韵、呼、等、韵尾、声母、声调上力求和谐,最大限度接近“音素直拼”,因受严格限制,只能造出合声反切511条,只占新造反切的11.55%.“今从旧切”310条,是《广韵》、《集韵》反切中基本合乎《阐微》时音要求的反切,优化度与“合声”近似,为数甚少。“今用”反切3063条,对“合声”反切放宽限制以求变通,因而构造灵活,能产性强,应用面最广,成为《阐微》时音音系建构的主体材料。“协用”459条、“借用”80条,协用是对“今用”反切的缺陷作补正和变通,借用是放宽尺度对协用的再补正和变通。这五类新造反切在语音性质上,是用来表现《阐微》时音系统的,是研究《阐微》旧框架下隐含的时音系统的主体音切材料;在反切改良上,它们都是优化于传统反切的改良成果。3,《阐微》编撰原则是“不遽变古”,既要保存传统韵书的框架,又要兼顾时音系统的语音特点,将时音系统巧妙地融入中古传统韵书体例之下。韵书形式上用中古平水韵106韵基础上的112韵、36字母、“平上去入”四声的音系框架,又据时音按“开、齐、合、撮”四呼的介音不同进行韵母分类,用五类新造反切来具体表现,加上凡例、按语所交代的古今音变内容,就把时音的声、韵、调在传统韵书框架中表现出来了。经细心剥离,仔细分析,考察并建构出《阐微》实际的时音官话语音系统:声母19个,韵母61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入”5个,除了[-m]尾韵、入声韵与调是在读书音系中着意存古外,其它多为口语时音的实际反映。4,《阐微》在反切改良史和汉语注音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阐微》“合声”反切法,有音理依据,有明确的拼切规则,有使用成果,是最接近“音素直拼”的优化反切,对清代后期乃至现代的韵书、辞书注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既褐示了《阐微》吸收“音素直拼”类语言的长处在反切改良上的创造性,又比较分析了《阐微》对唐宋以来反切改良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说明《阐微》的反切改良并非突然性的,而是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时,《阐微》的反切改良达到了优化反切的高峰,而其严格意义上的“合声”反切却数量有限且能产性不强,这就充分褐示了汉字反切注音法的局限性,证明汉语注音方法走向完全“音素直拼”的拼音字母化是必然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说,《阐微》创造了反切改良的高峰,又推动反切注音法彻底走向消亡,从而催生了现代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注音法的诞生。因此,《阐微》在汉语注音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5、由于《阐微》在传统韵书的框架下表现时音系统,共时、历时交互,其音切系统就会展示或蕴含很多汉语语音发展的特点。本论文在实际分析中不时涉及到历史音变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对汉语语音史研究大有裨益的。其中,四呼在《阐微》时代基本定型,但撮口呼还有一部分字处在变动过程中;入声韵字用作合声反切上字与阴声韵合流,但入声调还独立运用,说明入声消失还是不彻底的;“疑、微”二母基本上零声母化了,“日”母零声母化似乎还不够明显,说明《阐微》处在近代零声母化的后期而未彻底完成;等等。因此,《阐微》的音切材料对于汉语语音史的深入研究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而此前学者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或认为《阐微》音切材料兼杂古今而不可信,或认为《阐微》音切表现时音不准确,甚至简单认为《阐微》就是传统平水韵系的韵书。本论文的研究说明,这些看法是片面的或有偏颇的,《阐微》音切材料在音韵学研究上的价值是很高的,可深入发掘的地方还有很多,应该受到高度重视。(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3-04-01)

杨秀敏[3](2009)在《《集韵》以来的反切改良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汉字注音的方法有很多种。在汉字注音史上,反切是最不可忽视的一种,直到1918年注音字母正式公布以前的一千七八百年间,反切始终是汉字注音的主要方法。本文旨在以《集韵》、《交泰韵》、《中州音韵》及《音韵阐微》几部代表性的韵学着作作为研究材料,运用历史比较法,从语音发展的纵向角度来阐述反切的改良变化,并结合同时期的相关语音资料从横向的角度加以比较,最后得出《集韵》以来整个反切的发展脉络。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反切的起源、兴盛、演变及本课题在学术界的研究概况;第一章主要阐述以《集韵》为代表的反切改良的发端;第二章主要阐述以《中州音韵》为代表的元代反切改良的发展;第叁章主要阐述以《交泰韵》为代表的反切改良的进一步发展;第四章主要阐述以《音韵阐微》为代表的反切改良的完善;第五章主要阐述对反切局限性的突破。第六章,《集韵》以来的整个反切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王诚[4](2007)在《《群经音辨》反映的时音特点及反切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横纵两个维度的音注类比,就《群经音辨》的音切所反映的北宋(贾昌朝时代)时音声韵调情况做了系统描述和具体讨论,从材料出发证明:声母非敷已合流,奉母尚独立;照组的"床、禅"清化,其余浊音找不到清化的证据;知组与照组读音接近;韵母"佳、皆"细音化不同步,"佳"已有[i]介音,"皆"尚为洪音;声调浊上变去不完全,且有上、去两读并存的情况,从而揭示了语音演变的阶段性与过程性。同时从上下切字音素趋同、音变构词异读对照和切字声母避免两次送气等角度对贾昌朝反切改良的具体做法做了补充说明。(本文来源于《励耘学刊(语言卷)》期刊2007年02期)

马克冬[5](2006)在《试论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及其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重点介绍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及改良,并涉及其概念、作用等诸方面内容。反切是东汉末年出现的一种汉字注音方法,拼读时要注意其一般规则与变例;其局限性已经被《汉语拼音方案》彻底解决。(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胡宪丽[6](2005)在《《音韵阐微》对反切的改良》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李光地《音韵阐微》对反切改良的背景、方法、结果叁个层面展开,历时、共时相结合地简述其对反切方法的改良。(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反切改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音韵阐微》(简称《阐微》)是清初的官修韵书,是研究汉语近代官话音系和反切改良的重要材料。《阐微》由李光地、王兰生编撰,始编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完成于雍正四年(1726)。作为清代权威的官修韵书,《阐微》在汉语语音史[的地位很重要,对现代汉语音系与注音方法的影响尤为显要,值得深入研究。《阐微》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时音系统巧妙地融入中古传统韵书框架之中,形式上承用中古音系的基本格局,实际上暗含时音的官话音系。又用“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新造反切展现反切改良成果,全面优化反切注音法,最大限度地靠近“音素直拼”,为汉语新型注音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阐微》成书近叁百年来,前修时贤在成书背景、反切改良、音韵系统等方面对其有所研究,但一般都只是单方面地讨论,未能宏观地将这些问题综合在一起进行作系统的研究,也缺乏共时、历时相结合的整体考察。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本论文以搞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音韵阐微》为底本,建立《阐微》音切数据库,对其文献和音切资料进行全面研究。主要是框定《阐微》五类反切的全部材料,进行有定文本的封闭式穷尽性的语音材料研究。又建立研究反切改良史所需的唐宋至晚清、近代多种相关韵书、字典、辞典的音切数据库。在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做出数据分类统计,排列表格,比较互证,通过定量来定性,然后进行相关理论的探求。本论文对《阐微》进行深入的综合考察,主要分两个角度:一是对《阐微》本身的系统研究。以《阐微》韵谱、韵书正文所录材料为研究对象,理清《阐微》成书前相关参与者在韵书宗旨、编撰原则方面所做的探讨与磋商,分析《阐微》五类新造反切的真正内涵及其在书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归纳出《阐微》传统韵书框架下的时音系统,从而概览《阐微》作为一部韵书在注音体例、音系性质等方面的全貌。二是将《阐微》与汉语语音史结合起来,进行纵向的历时研究。以《阐微》五类新造反切所承载的反切改良思想为基点,精选并清理唐宋至明清千多年来反切改良方面的代表性韵书,追溯《阐微》反切改良的历史源头。再延及晚于《阐微》的清代末期的部分韵书,直至民国初年的老国音的注音方案、新中国成立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考察《阐微》反切改良对后人的影响。这样,将《阐微》的反切改良与各个时代的韵书反切、注音方案所体现的拼音思想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就可归纳出《阐微》在反切改良史所处的地位,阐明其特点与作用。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阐微》一书的版木、体例等基本情况,以及今人对《阐微》一书的研究概况,并交代本文写作的具体事宜。《阐微》是官修韵书,从差别不很大的不同版本中选取刊刻质量最好的版本作为研究底本,是研究《阐微》的重要前提。熟悉《阐微》的韵书体例,是研究《阐微》的基本要求。而广泛搜集现有的《阐微》研究成果,综合归纳现有研究成果的得与失,则是进一步全面研究《阐微》的必备步骤。第二部分详细阐述《阐微》的作者、背景及编撰宗旨。厘清《阐微》与同时代的《谐声韵学》、《字典》、《佩文韵府》、《词谱》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阐微》前所附韵谱与韵书之间的对应情况。《阐微》的编撰实际上与康熙皇帝、李光地、王兰生叁人有关,清理《阐微》编撰之前的相关历史资料,对了解《阐微》的编撰思想大有裨益。同时从共时层面考察《阐微》与同时代的几本韵书、字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确定《阐微》在清初文化建设中所处的地位。对比分析《阐微》韵书正文前所附的韵谱内容,为建构《阐微》的音韵系统提供参考。第叁部分讨论《阐微》新造反切的具体形式,有“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新造反切。合声反切是《阐微》最为推崇的优化反切,上字取固定的阴声韵字,下字取零声母字,注重上下字诸音素的和谐,从而达到直拼的效果。从旧切、今用、协用、借用四类反切,都是合声反切的变通形式。建立五类反切的数据库,分别考察各类反切上字、下字的音韵地位及特点,归纳各类反切的实际操作规则,分析各类反切的优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为《阐微》的五类反切进行定位与定性,进而深入了解《阐微》反切改良思想的真实内涵。第四部分考察《阐微》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从而确定其语音系统的性质。建立《阐微》全文音切数据库,归纳“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反切的特点,利用《阐微》凡例、按语的说明,结合汉语语音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找出《阐微》暗含在中古传统韵书体制模式下的时音系统,用材料事实证明《阐微》语音系统的特点就是一古一今两种音系并存。第五部分纵观汉语反切改良史的传承与革新,探讨《阐微》在中古、近代直至现代的汉语注音史中的地位与特殊作用。《阐微》的反切改良思想是有历史传承的,早在唐代就己经有了反切改良的相关尝试。改良反切也是汉字注音法发展的必然要求。将《阐微》的反切改良融入汉语反切改良史的历史背景中,才能更好地凸显《阐微》在反切改良上做出的卓越贡献,同时也能更清楚地看到汉字反切注音法的局限性,论证汉字反切注音必然要走向拼音化注音。第六部分是对全文的概括性总结。本论文的研究结果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1、经过多方而的文献考察,可论定《阐微》的性质是一部承用传统韵书体制来表现时音官话的韵书。康熙皇帝传承汉文化正统的思想,定下韵书框架“不遽变古”的宗旨:时音现实与科举应用,又定下韵书必然反映当时官话读书音系的实际;推崇满文、西文“音素直拼”,追求“合声”反切的最大优化,促进了韵书反切改良。2,为在传统框架下表现时音,《阐微》在小韵代表字下先标传统韵书反切以存中古音,再加注五种新型反切4423条以体现时音:“合声”511条,是全面优化的反切,上字只取六个阴声韵尾字,下字用零声母字,上下字在韵、呼、等、韵尾、声母、声调上力求和谐,最大限度接近“音素直拼”,因受严格限制,只能造出合声反切511条,只占新造反切的11.55%.“今从旧切”310条,是《广韵》、《集韵》反切中基本合乎《阐微》时音要求的反切,优化度与“合声”近似,为数甚少。“今用”反切3063条,对“合声”反切放宽限制以求变通,因而构造灵活,能产性强,应用面最广,成为《阐微》时音音系建构的主体材料。“协用”459条、“借用”80条,协用是对“今用”反切的缺陷作补正和变通,借用是放宽尺度对协用的再补正和变通。这五类新造反切在语音性质上,是用来表现《阐微》时音系统的,是研究《阐微》旧框架下隐含的时音系统的主体音切材料;在反切改良上,它们都是优化于传统反切的改良成果。3,《阐微》编撰原则是“不遽变古”,既要保存传统韵书的框架,又要兼顾时音系统的语音特点,将时音系统巧妙地融入中古传统韵书体例之下。韵书形式上用中古平水韵106韵基础上的112韵、36字母、“平上去入”四声的音系框架,又据时音按“开、齐、合、撮”四呼的介音不同进行韵母分类,用五类新造反切来具体表现,加上凡例、按语所交代的古今音变内容,就把时音的声、韵、调在传统韵书框架中表现出来了。经细心剥离,仔细分析,考察并建构出《阐微》实际的时音官话语音系统:声母19个,韵母61个,声调为“阴平、阳平、上、去、入”5个,除了[-m]尾韵、入声韵与调是在读书音系中着意存古外,其它多为口语时音的实际反映。4,《阐微》在反切改良史和汉语注音史上,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阐微》“合声”反切法,有音理依据,有明确的拼切规则,有使用成果,是最接近“音素直拼”的优化反切,对清代后期乃至现代的韵书、辞书注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既褐示了《阐微》吸收“音素直拼”类语言的长处在反切改良上的创造性,又比较分析了《阐微》对唐宋以来反切改良历史的继承与发展,说明《阐微》的反切改良并非突然性的,而是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时,《阐微》的反切改良达到了优化反切的高峰,而其严格意义上的“合声”反切却数量有限且能产性不强,这就充分褐示了汉字反切注音法的局限性,证明汉语注音方法走向完全“音素直拼”的拼音字母化是必然趋势。在这个意义上说,《阐微》创造了反切改良的高峰,又推动反切注音法彻底走向消亡,从而催生了现代注音符号、汉语拼音注音法的诞生。因此,《阐微》在汉语注音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5、由于《阐微》在传统韵书的框架下表现时音系统,共时、历时交互,其音切系统就会展示或蕴含很多汉语语音发展的特点。本论文在实际分析中不时涉及到历史音变的问题,其中有不少是对汉语语音史研究大有裨益的。其中,四呼在《阐微》时代基本定型,但撮口呼还有一部分字处在变动过程中;入声韵字用作合声反切上字与阴声韵合流,但入声调还独立运用,说明入声消失还是不彻底的;“疑、微”二母基本上零声母化了,“日”母零声母化似乎还不够明显,说明《阐微》处在近代零声母化的后期而未彻底完成;等等。因此,《阐微》的音切材料对于汉语语音史的深入研究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而此前学者往往对此认识不足,或认为《阐微》音切材料兼杂古今而不可信,或认为《阐微》音切表现时音不准确,甚至简单认为《阐微》就是传统平水韵系的韵书。本论文的研究说明,这些看法是片面的或有偏颇的,《阐微》音切材料在音韵学研究上的价值是很高的,可深入发掘的地方还有很多,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切改良论文参考文献

[1].黄雪晴.《西儒耳目资》的反切改良[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

[2].黄雪晴.《音韵阐微》的音系与反切改良[D].武汉大学.2013

[3].杨秀敏.《集韵》以来的反切改良过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4].王诚.《群经音辨》反映的时音特点及反切改良[J].励耘学刊(语言卷).2007

[5].马克冬.试论反切的起源、拼读规则及其改良[J].绥化学院学报.2006

[6].胡宪丽.《音韵阐微》对反切的改良[J].邯郸学院学报.2005

标签:;  ;  ;  

反切改良论文-黄雪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