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粘度论文-钟磊

微观粘度论文-钟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观粘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连铸,无氟保护渣,分子动力学模拟,微观结构

微观粘度论文文献综述

钟磊[1](2019)在《B_2O_3对连铸结晶器无氟保护渣微观结构和粘度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钢铁生产的过程中,连铸结晶器保护渣对连铸生产顺行和提高铸坯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保护渣中含有能降低保护渣粘度、熔融温度以及控制传热、促进渣膜析晶作用的氟(氟化钙),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因此无氟化连铸保护渣已成为一种趋势。然而保护渣无氟化后必然会使得保护渣粘度-温度特性恶化、传热和润滑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为了有效开展连铸结晶器无氟保护渣研究,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简单无氟熔渣的微观结构特征参数,进而分析B_2O_3组分对熔渣结构的影响机制;通过光谱实验对各熔渣体系相关结构信息进行检测,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通过旋转粘度炉实验测试,研究碱度以及B_2O_3对无氟保护渣粘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光谱实验进行辅助分析。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CaO-SiO_2系和CaO-B_2O_3系中,[SiO_4]~(4-)四面体非常稳定,B-O结构会在叁面体、四面体及五面体之间转换;在CaO-SiO_2-B_2O_3系中,随着B_2O_3含量的增加,非桥氧O_(nb)转换成桥氧O_b,使得网络结构变复杂。在各熔渣体系中,随着碱度的增加,非桥氧O_(nb)和自由氧O_f的比例均增加,桥氧O_b比例减少,不同聚合度的桥氧结构单元比例Q~0、Q~1、Q~2大体增加,而Q~3、Q~4大体在减少,熔体的聚合程度降低,熔体结构逐渐变简单。粘度测试结果表明:本文无氟保护渣组分范围内,(1)随着碱度增加,当w(B_2O_3)=4%、6%、8%时,熔渣1300℃的粘度升高,粘度-温度曲线呈现碱性渣特征,且粘度-温度曲线的转折温度增加;当w(B_2O_3)=10%、12%时,熔渣1300~oC的粘度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粘度-温度曲线呈现出酸性渣的特征,并且粘度会伴随温度降低而上升的幅度变小。(2)随着w(B_2O_3)的增加,当R=1.15时,熔渣1300~oC粘度在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R=1.25和1.35时,随着w(B_2O_3)的增加,无氟保护渣的1300℃的粘度单调递减;w(B_2O_3)在4~8%范围内增加,粘度-温度曲线呈现碱性渣特征,且转折温度降低,w(B_2O_3)在10~12%范围内增加,熔渣呈现出酸性渣特征。整体而言,本文无氟保护渣中,w(B_2O_3)=6~12%时,不同碱度条件下,其1300℃的粘度满足包晶钢或高碳钢连铸要求;w(B_2O_3)=4~8%且R=1.15~1.25的粘度-温度曲线特征有利于控制传热,满足包晶钢连铸生产要求;w(B_2O_3)=10~12%且R=1.15~1.35的粘度-温度曲线特征有利于改善润滑,满足高碳钢连铸生产要求。光谱学实验结果表明:在CaO-SiO_2-B_2O_3熔渣中,随着B_2O_3含量和碱度的增加,B_2O_3参与了网络结构的构建,使熔体的网络结构变得更复杂,这与模拟结果相吻合。在无氟保护渣中,随着碱度的增加,w(B_2O_3)=8%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波峰强度增加,说明Si-O和B-O网络结构变复杂;w(B_2O_3)=12%时,红外光谱800-1200 cm~(-1)波数段波峰先减弱后增强,这与高温粘度表现出先有较小幅度降低后增加相吻合,但拉曼光谱波峰呈现增强的趋势,与粘度测试结果有一定偏差;随着B_2O_3含量从8wt%增加到12wt%,碱度为1.15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各波峰增强,表明熔渣结构变复杂,碱度为1.25和1.35时,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各波峰强度有所减弱,表明熔渣结构变简单,这与粘度测试结果相吻合。(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期刊2019-04-15)

袁敬强,陈卫忠,于建新,郑朋强,杨帆[2](2016)在《静水条件下浆液粘度时变特性与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浆液的凝胶特性是影响注浆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浆液的粘度变化过程与凝胶特性、揭示凝胶产物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旋转粘度计对浆液在静水及无水条件下的凝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试验,并采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凝胶产物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浆液在水下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变特性,粘度变化过程可分为低粘度期、初始上升期和快速上升期叁个阶段,静水条件下低粘度期比无水条件下明显延长,使得浆液更容易被分散冲蚀。通过对凝胶产物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浆液凝胶分层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静水条件下凝胶较无水条件下微孔隙含量更高,结构更为松散。研究成果丰富了注浆理论并可为优化注浆工艺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工程意义。(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董巧玲,蒲春生,郑黎明,段琼,何延龙[3](2014)在《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表明在一定温度和剪切速率条件下,一定油品的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基于这种变化现象的微观原因,本文从相、分子取向和原油胶体结构模型氢键理论3个方面进行系统的阐述.同时根据以上3种解释理论,对于不同性质的稠油W/O型乳状液转相点不同的原因也进行探讨分析,验证了3种解释理论的正确性.一般密度大和粘度高的原油所含胶质和沥青质等天然的W/O型乳化剂较多,W/O型乳状液的转相点亦较高.由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对稠油的开发进行思考,不同稠油油藏初始含水饱和度使稠油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及相转化过程不同,分析认为考虑相转换对进一步深入认识油藏水驱规律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杨柯[4](2013)在《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泥作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粒状浆材,因为其来源广、价格低,使用方便,在注浆工程中成为主体材料。但普通水泥作为灌浆材料普遍存在颗粒较粗,水灰比较低时,流动性差,水灰比高时,凝结时间长,粘度随时间变化慢,不能完全满足灌浆的要求。同时,普通水泥灌浆材料属于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低、抗裂性能差、脆性破坏的弱点,从水泥基材料本身来克服这些弱点非常困难,而最为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复合的手段,采用在水泥基中掺入乱向短切碳纤维是可以克服此缺陷的,在此基础上添加助剂1#、2#、3#使之成为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在保持粘度时变浆材的特性下,具有更加良好的力学性能。本论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基础,设计不同碳纤维掺量下的正交试验,对浆液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和对浆液结石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以及运用高科技设备,对浆液结石微观结构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及所获成果如下:1)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SJP-1粘度时变浆材的水化机理。2)对SJP-1粘度时变浆材基本物理性能进行测试得出:SJP-1粘度时变浆材的初始流动度低,可泵时间可调节,凝结时间可以控制。通过测试,得出了助剂2#和3#加量对浆液的流动性能的影响规律。3)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是新型增强材料与传统水泥材料的复合体。分析了碳纤维和试验所需材料的性能,在此基础上设计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液的试验。4)针对碳纤维增强型水泥基浆材,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碳纤维增强浆液结石的最佳掺量,并对添加了碳纤维浆液结石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进行测试。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以普通水泥浆液为基材,在此基础上添加助剂和碳纤维,使最终配制浆材具有普通水泥浆液所不具有的可泵时间可控、凝结时间(初凝和终凝)较短、抗折强度高、抗冻性能好的特殊性能。并可根据不同地质条件调整浆液配合比,以满足不同结构岩土体的加固要求。5)针对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进行了相关的抗压强度测试、抗折强度测试、以及冻融抗压测试和冻融循环质量损失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短切碳纤维能增强浆液结石的抗折强度,同时可以提高浆液结石的抗冻性能。磨碎碳纤维可以增强浆液结石的抗压强度。6)通过X衍射试验结果,得出添加了助剂1#、2#、3#的SJP-1粘度时变浆液在水化后的产物和纯水泥浆液水化产物没有区别,但各水化产物的量发生改变。通过SEM形貌图像,对水化产物进行了进一步的论证。通过测试结果,并分析了碳纤维对浆液结石抗折强度的提高机理。7)碳纤维在水泥浆液中的分散情况通过SEM形貌图像也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碳纤维分散不均匀,则容易在浆液结石中产生集束现象。8)SJP-1粘度时变浆材在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同时其在地基处理工程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成都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易新,吉旭,王玉领,徐玲,李忠明[5](2009)在《粘度比对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微观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原位微纤化技术为通用塑料高性能化提供了新的方法。普通共混物合金[如工程塑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polyamide(PA),polycarbonate(PC)与通用塑料polyethylene(PE),polypropylene(PP)共混]由于不相容,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对基体的增强并不是很明显,因而这种普通的共混改性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原位微纤化共混物与之不同,它充分利用(本文来源于《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09-08-18)

雷彩红,陈福林[6](2007)在《稀释剂粘度对HDPE微孔膜微观结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扫描电镜(SEM)研究了稀释剂(矿物油)粘度对热诱导相分离高密度聚乙烯(HDPE)微孔膜微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矿物油粘度的增加,在HDPE/矿物油体系冷却诱导相分离过程中,大量矿物油滞留在晶体内部,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后晶体问孔减小、减少。相比自然冷却,采用冰水混合物冷却得到的晶体间孔更小。最后从微孔膜加工性及微孔大小出发,认为具有中等粘度的稀释剂比较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塑料加工应用》期刊2007年02期)

Rajab.A.Atibeni[7](2005)在《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粘度对微观混合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釜式搅拌反应器在化工、制药、冶金及高分子合成等行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微观混合指的是物料从湍流分散后的最小微团到分子尺度上的均匀化过程。微观混合对于快速复杂反应的产物分布影响很大。 近几十年对微观混合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绝大部分研究是在较小的反应釜内进行(一般釜的直径小于0.3 m),而冷模实验槽槽径一般需要达到0.5 m左右才能有效反映出槽内结构、桨型等结构参数对反应的影响规律,且几乎没有针对非牛顿流体高粘度系统的微观混合特性研究。 利用改进的硫酸铜沉降反应和氯乙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快速平行竞争反应体系在直径0.476m的反应釜内,研究了不同质量分数(0%,0.1%和0.5%)羟乙基纤维素(HEC)体系中,在排除硫酸铜副反应干扰的情况下,利用吸光度与铜离子浓度的线性关系,考察了加料时间、加料位置、搅拌转速以及粘度等因素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副产物收率随搅拌转速的增加而降低、随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随粘度的提高,其上升的趋势减缓。通过修改简化的(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05-06-02)

杨中喜,耿浩然,陶珍东,孙春静[8](2004)在《液态Sn的粘度及其熔体微观结构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液态Sn的粘度的系统测量和分析,借助DTA-TG综合热分析方法,研究了金属熔体Sn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和熔体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Sn熔体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呈明显的不连续性,根据粘度的变化可以将熔体状态分为高温区、中温区和低温区,各温区间存在粘度突变温度点。在突变温度点处,金属熔体Sn可能发生了微观结构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孙民华,耿浩然,边秀房,刘燕[9](2000)在《Al熔体粘度的突变点及与熔体微观结构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测量 Al熔体的粘度,研究了 Al熔体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升温过程中熔体粘度值在 780和 950℃左右发生突变.在降温过程中,粘度的突变发生在 930与 750℃ Al熔体氢含量的测定表明,氢含量随温度变化曲线也在 780℃ 发生突变.通过对液态 Al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 Al的第一近邻配位原子的排布方式随温度的变化在 780℃左右与 950 ℃ 左右也存在突变探索了Al熔体液态微观结构与熔体粘度的内在联系(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0年11期)

曲庆文,贾庆轩,马浩,柴山[10](2000)在《流体粘度的微观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相关函数理论及流体分子在微观状态下的力学表现 ,推导出流体在微观状态下的粘度表达式 ,对理解粘度与流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及流体润滑轴承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对解释超薄膜润滑状态下流体膜的形成及计算 ,对流体力学性质的模拟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00年02期)

微观粘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浆液的凝胶特性是影响注浆效果的关键因素,为研究浆液的粘度变化过程与凝胶特性、揭示凝胶产物的微观结构特征,采用旋转粘度计对浆液在静水及无水条件下的凝胶变化过程进行系统试验,并采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凝胶产物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浆液在水下粘度变化具有明显的时变特性,粘度变化过程可分为低粘度期、初始上升期和快速上升期叁个阶段,静水条件下低粘度期比无水条件下明显延长,使得浆液更容易被分散冲蚀。通过对凝胶产物微观结构分析表明,浆液凝胶分层具有不同的微观结构,静水条件下凝胶较无水条件下微孔隙含量更高,结构更为松散。研究成果丰富了注浆理论并可为优化注浆工艺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工程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观粘度论文参考文献

[1].钟磊.B_2O_3对连铸结晶器无氟保护渣微观结构和粘度影响的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

[2].袁敬强,陈卫忠,于建新,郑朋强,杨帆.静水条件下浆液粘度时变特性与微观结构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6

[3].董巧玲,蒲春生,郑黎明,段琼,何延龙.稠油W/O型乳状液表观粘度变化微观原因解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杨柯.碳纤维增强型粘度时变浆材性能及微观结构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3

[5].易新,吉旭,王玉领,徐玲,李忠明.粘度比对原位微纤化共混物微观形态及力学性能的影响[C].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09

[6].雷彩红,陈福林.稀释剂粘度对HDPE微孔膜微观结构影响[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2007

[7].Rajab.A.Atibeni.搅拌槽内非牛顿流体粘度对微观混合影响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5

[8].杨中喜,耿浩然,陶珍东,孙春静.液态Sn的粘度及其熔体微观结构的变化[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4

[9].孙民华,耿浩然,边秀房,刘燕.Al熔体粘度的突变点及与熔体微观结构的关系[J].金属学报.2000

[10].曲庆文,贾庆轩,马浩,柴山.流体粘度的微观表达[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0

标签:;  ;  ;  ;  

微观粘度论文-钟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