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补偿论文-杜付鑫

差速补偿论文-杜付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差速补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差速微量进给,动力学建模,摩擦辨识,摩擦补偿

差速补偿论文文献综述

杜付鑫[1](2018)在《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摩擦建模分析与补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密微量驱动进给技术已成为精密加工及超精密加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使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刀具或工件实现精确、均匀的微量位移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技术难题。基于滚动接触组件的常规驱动进给系统,因受到低速非线性爬行的干扰,很难实现高精度微量进给。目前,宏微复合驱动是一种能同时满足高精度和大行程的驱动进给技术,通过基于智能材料的微动台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通过宏动台实现了大行程进给,但微动台的智能材料所固有的非线性迟滞问题,不但增加了控制难度,也影响了定位精度。因此,本文作者导师基于“螺母旋转型”滚珠丝杠传动副与极小差速合成原理,提出了一种“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本文以提高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为目标,围绕动态特性、非线性摩擦、热变形等影响因素,重点在摩擦建模、辨识与分析等方面展开工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建模与误差补偿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了双轴差速微量进给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系统前6阶振型,应用模态试验对差速进给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从应用角度出发,使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工作台的质量、位置和各结合部刚度对差速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为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和误差补偿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全组件摩擦模型。首先分析了进给系统滚动接触组件接触面摩擦特性的差异性。针对双轴差速系统结构和驱动方式导致其无法使用常规摩擦参数辨识方法进行辨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组件摩擦参数辨识方法。通过该方法对两驱动轴和工作台处摩擦参数分别进行辨识,建立进给系统的精准全组件摩擦模型。(3)建立了包含系统精确动力学模型、全组件摩擦模型的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基于全组件摩擦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驱动轴和工作台临界速度的低速进给特性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双轴差速系统和单驱动系统的工作台速度响应,通过分析得出了两个系统的临界爬行速度,以及适合不同驱动方式的速度范围;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两种驱动模式的的低速微量进给性能和换向区速度跟踪性能。(4)研究了双轴差速系统的摩擦补偿控制方法。首先以丝杠单驱动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比例微分控制的前馈摩擦补偿控制算法,将基于常规摩擦模型和全组件摩擦模型的前馈摩擦补偿控制效果进行对比,验证全组件摩擦模型刻画系统摩擦特性的准确性。然后以差速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系统建模未涵盖部分与模型参数不确定部分,设计小波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用于观测系统集中不确定度,结合二阶滑模变结构控制提出了一种智能二阶滑模摩擦补偿控制策略来提高双轴差动微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性能。(5)建立了双轴差速系统的热误差模型。双轴差速系统的特殊机械结构使之温度场分布和常规进给机构也不同。通过求解基于“螺母旋转型”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热生成、热传导与热平衡方程组,研究了双轴差速系统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BP、Elman与DE-Elman神经网络的双轴差速系统轴向热误差预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及鲁棒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8-20)

柴睿,王强,白洋,王贵峰[2](2015)在《基于差速补偿的双机调速系统弹性震荡抑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轴串联双机拖动系统可以减小机械设备的转动惯量,加快负载响应速度。其同步控制系统的重点是考虑速度平稳、负荷均衡和机械轴扭振抑制等相关联的问题。采用主从控制和具有震荡抑制功能的差速补偿控制策略,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证明该策略能有效抑制扭振,且电机转速不受不平衡转矩给定的影响,系统稳定性较好。(本文来源于《电气传动》期刊2015年03期)

李梦达,刘小斌,马军弟,王艳玲[3](2010)在《异步电机模型参考差速补偿无轴传动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研究变频调速原理的基础上建立异步电机简化数学模型,对所研究的系统建立符合工程设计要求的模型,将传统的PID控制器与差速负反馈原理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基于模型参考PID差速补偿控制算法的无轴传动控制系统,其优点主要体现在校正偏差及时准确、效率高、易于控制等方面。最后对模型参考PID差速补偿控制器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具体实验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实验验证。(本文来源于《电力电子技术》期刊2010年09期)

差速补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同轴串联双机拖动系统可以减小机械设备的转动惯量,加快负载响应速度。其同步控制系统的重点是考虑速度平稳、负荷均衡和机械轴扭振抑制等相关联的问题。采用主从控制和具有震荡抑制功能的差速补偿控制策略,理论分析及仿真研究证明该策略能有效抑制扭振,且电机转速不受不平衡转矩给定的影响,系统稳定性较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差速补偿论文参考文献

[1].杜付鑫.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摩擦建模分析与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8

[2].柴睿,王强,白洋,王贵峰.基于差速补偿的双机调速系统弹性震荡抑制方法[J].电气传动.2015

[3].李梦达,刘小斌,马军弟,王艳玲.异步电机模型参考差速补偿无轴传动控制器[J].电力电子技术.2010

标签:;  ;  ;  ;  

差速补偿论文-杜付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