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邯郸市新兴中学曹莉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自主性阅读的教学设计、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等方面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要求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只有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掌握阅读的主动权,才可能“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课堂上以教师的阅读取代学生的阅读,是以往语文教学的通病,不仅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无益,反而会使学生产生阅读依赖心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首先应从培养阅读的基本能力开始,让学生具备整体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从而构建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多读,有助于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积累应积极扩大课外阅读的数量。不仅要读文学作品,而且要读科技、历史、社会等各方面的书;不仅要读中国的作品,而且要读世界各国的作品;不仅要读中国现代的作品,而且要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总之,要多方面阅读,加强语感培养,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任务,要使学生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就得让学生多阅读优秀作品。只有大量有效的阅读,学生才能逐步“内化”,丰富人文底蕴。为此,阅读教学应体现阅读体裁的多样化、阅读面的宽泛化,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扩大阅读数量,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能力。阅读面扩展,量的递增,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阅读时,学生应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吸收文学作品的精华;浸润在作品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与启示;与文本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思想方法;品味作品,领略其中的美韵,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等。个性化阅读需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目标的设置强调九年一贯,以获取整体效益。虽然各个学段各有自己的特点,但学段之间又是内在联系的,有着连接点,点与点之间由低向高逐级上升,步步推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推进。第四学段阅读目标,有不少要求与写作目标是相对应的、相互结合的,将阅读和写作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注重阅读整体性,还体现听说读写整体发展,四者关系不能割裂。

一、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该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

1、努力实现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教学中教师应力图使德育目标、智育目标和美育目标能够得到综合体现。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应引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除了强调阅读兴趣和习惯这些主观方面的因素外,还应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阅读内容和方法中去。因为三个维度的交融正是这次课程改革所要努力追求、尽量体现的。在这方面,《语文课程标准》做了有意识的设计。第四学段从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精妙,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要求教学中要体现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2、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诵读教学。在阅读的过程和方法方面,《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在朗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新课程教学中应得到重视。要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阅读教学是强调阅读方法的教学,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重在感受体验,整体把握,而不只是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学生就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更不能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印象。阅读目标特别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主张自由阅读。

3、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有关问题,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在师生共同活动中让学生阐发自己的观点,使他们获得满足之后的快乐。在教学中,可适当鼓励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回答较为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在阅读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经过多次练习以后,同学们的阅读兴趣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当阅读兴趣成为一种推动学生求知的内在力量时,学生便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力。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会从内心产生学好语文的自我要求,就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自觉地去提高语文能力。

4、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谈不上自觉学习,更谈不上阅读能力的提高。良好阅读心理的培养也是提高阅读能力的一个方面。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尽可能引导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最佳阅读心理。卢森堡曾说过“不管如何,你们仍然要平静和愉快”,这也说明我们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中要时刻注意让学生控制好自己的阅读心理。

二、自主性阅读的教学设计

自主性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自主性阅读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把需求转化为明晰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搞好阅读的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把阅读的时间和发现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其中有着学生自己的发现、构建与创造,哪怕它们是幼稚的,但却是学生自己的。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应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加入到与学生和文本的对话中去,让他们尽量深度参与,自主构建。

实行自主性学习,首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消除学生的思维惰性,打破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为此,教师应转变观念,坚持“先学后教”,建立阅读教学、课堂自学、讨论、质疑、点拨的新格局;确保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所谓“先学后教”,就是指在新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最好不先做介绍或提示,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感受。教师在学生阅读前的介绍都会给学生留下“暗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

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想像放飞的课堂,是学生探究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我们所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和一致的结果。学生阅读的目的主要是熏陶、积累和训练。一方面通过文质兼美的范文的学习、感悟,陶冶学生学习的情操,培养其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即是通过大量阅读训练,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读书。无论达到哪种目的,学生的自身体验、感悟、阅读的过程都非常重要。对一篇课文尤其是文学作品的理解,往往可以是多角度的,一篇内涵丰富的作品,它的阐释决不会是单一的、凝固的,更不会有标准答案。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的讨论、读书、思考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感知、理解、质疑、创新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自主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诵读。课堂的诵读必须有充分的时间来做保证,决不能匆匆让学生看了一遍,就急于探究文章内涵。在教师指导下的反复诵读,这是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的基础,特别是文情并茂的好文章,有层次地诵读半节课乃至半小时,也许比教师讲同样的时间效果好。假如只满足于学生的粗读便浅尝辄止,学生对内容不甚了解,根本无法推进阅读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其结果是“读如不读”。只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有积极的思考,就要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三、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1、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注意两点:一是为学生提供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新课程理念强调阅读教学应关注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为此,阅读教学应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自读中“自为理解”,主动探究,加上教师的点拨指导,就能得到思考和领悟的满足,得到启智的喜悦和审美的享受,得到科学思维和方法技能的训练。教师的点拨既可以是一般方法的指导,也可以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在教师的点拨过程中,要注重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尽可能概括出认识问题的规律性,不能满足于得出一个答案。

探究性阅读教学应从定向探究逐步向自由探究过渡。“所谓定向探究是指学生所进行的各种探究活动是在教师提供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所谓自由探究是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时,极少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是自己独立完成”。自读的初级阶段应以教师的点拨为主,组织定向探究,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在分析解课文目标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读懂课文,达到教学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后,教师应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让其自行确定阅读目标,正确认识课文内容,进入到自由探究阶段。此阶段无论课内还是课外的文章,学生都要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自己发现获取知识,自己概括掌握规律。教师只是参与讨论,提供参与意见。

2、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学生经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

鼓励独立思考不是否定集体讨论,阅读教学中应做到二者的结合。学生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学生讨论中主要担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消除胆怯的心理因素、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倾听发言,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归纳概括的任务。

3、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思维的工具是语言,思维离不开语言,因此思维训练必须和语言训练结合起来。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一是背诵的内容必须典范精粹。二是讲究背诵的方法。在“背”的方面要强调一个“熟”字。教学中,教师应告诫学生,背诵切忌贪多求快,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当然,“背”不是死记硬背,应是在深刻理解其寓意基础上的“背”。另外,还可以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学生,引导学生学会与遗忘作斗争。

四、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

(一)个性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1、个体化阅读应体现阅读主体的自主性。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一项个性化很强的活动,这一特点决定了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来阅读。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

2、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实践的探究性。读物提供的信息除了表面文字含义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藏的信息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由于学生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在发现,破解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和困惑,尤其是当文本所表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学生的“阅读期待”不一致或相矛盾时,其疑难和困惑就更为突出,成为阅读理解的障碍,必须对此进行一番分析、推理和探究。在对问题的探究解决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会得到提升和发展。

3、个性化阅读应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学生在阅读中,由于受认知、心理感受、知识和能力等因素的制约,这使得学生以阅读的理解往往不能一步到位,有时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及时、不断地加以监控和调节,从而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判断与目标的差距,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各种有助于思考和增进理解的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适时调控。

(二)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教师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大体可以分为:

1、引导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批注阅读过程中,学生具有很大的自主权,想怎么批注,爱怎样批注都由自己做出决定。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

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正确吗?还有没有其他的见解?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深化阅读活动。二是同学间的合作交流。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发现他人理解、思维、方法的长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及时改进的方法,从而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教师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调节可以引导学生不偏离方向,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方法,增强学习效果。

3、注重延时评价。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广阔的思维空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多采用延时性评价。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求阅读教学模式必须突出中学生阅读教学的个性,符合中学生的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同时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应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惟有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才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尤克巴班斯基:《改进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

[2]初中生语文素质的培养罗文鑫.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2期

标签:;  ;  ;  

浅探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思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