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液化石油气输送泵装置特点及选型(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远[1](2021)在《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文中提出液化石油气是我国城市燃气的主要气种之一,其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引燃能量较小,爆炸下限低,爆炸极限范围较大。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是储存、装卸液化石油气的场站,一旦发生泄漏,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将快速蒸发,并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蒸气云团,火灾爆炸危险性较大。本文在对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生产运行现状与国内外风险评价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进行现场勘查,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并采用危险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及保护层分析法(LOPA)计算了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建立了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产生可能性及后果的风险评价体系,并对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泄漏风险进行了模拟计算,结合CFD方法对液化石油气扩散情况进行研究,确定了安全范围,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泄漏喷射火死亡半径为46.23m,重伤半径为66.17m,轻伤半径为103.46m;蒸气云爆炸死亡半径为311.84m,重伤半径为322.31m,轻伤半径为617.33m;沸腾扩散蒸气云爆炸死亡半径为465.89m,重伤半径为657.66m,轻伤半径为617.33m,这为进一步采取风险防控措施提供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设计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储罐区、槽车装卸区、烃泵间等工艺操作频繁的区域设置可燃气体报警器,发生液化石油气泄漏时气体浓度达到报警限值,通过就地及远程声光报警,提示操作人员采取应急措施,从而降低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研究结果在汕头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应用有效保障了安全运行,为相关液化石油气储配库的建设与安全管理提供有益借鉴。
廖鹏[2](2020)在《液化烃全压力式卧式储罐组的工程设计》文中认为液化烃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不仅可用来合成塑料、橡胶和纤维;还可以生产医药、炸药、染料、有机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此外还具有亚临界生物技术低温萃取、窑炉焙烧燃料、汽车燃料、居民生活燃料等一些特殊用途。液化烃具有诸多用途,且在国民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液化烃在常温下是气体状态,然而全压力式储存具有压力高、易燃易爆甚至有毒等危险特性,危险程度很高。特别是精细化工行业普遍使用的卧式液化烃储罐组虽然容量小,一旦发生火灾爆炸等事故,破坏性可能是非常大的。如何保证液化烃在储存、使用时,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等目的是研究的重点。工程设计环节对装置安全水平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基于此,根据液化烃全压力式储存压力高、易燃易爆、易泄漏等特点,进行液化烃全压力式卧式储罐组的工艺、设备、工艺风险分析、仪表自动化、设备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作,达到从本质上降低风险因素、从自控上减少风险概率、以及从措施上减少事故灾害后果的目的。本文以海利贵溪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新区生产装置建设项目中的1个液化烃储罐组为研究对象。因为国外相关的研究文献非常少,而国内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文献也基本缺失,从工艺、设备、工艺风险分析、仪表自动化、设备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对全压力式卧式储罐组进行了系统完整的工程设计,创新性的提出了泵和压缩机相结合的组合卸料方式;采用界面计精确控制注水液位的注水控制方式;采用界面计精确控制注水液位以实现注水的同时进行精确转料的操作难题;采用界面计对储罐内脱水时间进行预判和精确进行脱水操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本次设计的液化烃储罐组以满足现行的最新标准规范为前提,对储罐选型、卸车方案、输出方案等技术方案进行了确定;设置了应急转料、注水、工艺降温、紧急切断、安全泄放等工艺安全设施,形成了完整的设备一览表,并对非标设备—丙烯储罐、事故应急罐进行了完整的设计,还完成了初步的工艺流程图。(2)其次根据初步的工艺流程图进行了HAZOP分析、LOPA分析、SIL定级等工艺风险分析项目,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后,使本装置的安全风险降低到了可接受的范围。(3)然后以满足自动控制方案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基本原则,以工艺要求实现的功能为目标,完成了储罐组的仪表及其自动控制设计。(4)再然后根据标准规范中安全间距的要求,完成了设备布置的设计。(5)最后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制定了详细的液化烃卸车操作规程,对液化烃储罐区的卸车操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能对安全生产起到指导性作用。
张福[3](2020)在《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天然气市场飞速发展,天然气消耗量日益增多,预计至2025年我国天然气年需求量将超过2000×105m3。巨大的天然气需求量导致传统的天然气气柜储存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天然气的需求。天然气液化后,其体积可缩小到常温常压下天然气体积的1/600,以LNG的形式来储存天然气具有巨大的潜力与可行性。本研究针对华中地区进行LNG储罐的工艺设计以及油储库区的工艺设计。该库区包含2台五万方LNG储罐,14台3000 m3汽油储罐以及12台3000 m3柴油储罐,总吞吐量(周转量)达108.34 t/a。该工艺设计包括整体技术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安全分析、投资估算及财务评价。其中工艺设计包括产品方案设计、工艺方案设计、设备选型设计及自动控制。通过HYSYS软件模拟验证了本设计流程的可行性。通过PHAST软件对池火热辐射距离和蒸汽云范围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本次设计的总图和LNG罐区平面布置方案合理。
张洪涛[4](2019)在《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液化石油气储罐,作为储存类压力容器,不仅承受一定的压力,其内部的液化石油气介质易燃、易爆、有毒,具有较大危险性。液化石油气储罐,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论文以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为实际案例,开展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首先阐述系统相关性理论、类比推理理论、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经济学理论,并介绍论文中采用的安全检查表法、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故障树分析法和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等相关安全评价方法。对于研究对象,论文从项目情况、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以及主要工艺流程三个方面进行简要介绍。论文在分析液化石油气的理化性质和危险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生产过程存在的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中毒和窒息、高空坠落、机械伤害、车辆伤害、触电、冻伤等危险因素。其中,对泄漏、储罐超压爆炸、火灾爆炸等主要危险因素,采用故障树分析法进行深入识别。针对液化石油气储罐兼具有危险化学品危险性和特种设备危险性的特点,论文分别开展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论文根据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等要求,编制安全检查表,应用该方法对总图布置、设施设备进行评价;在梳理安全管理相关要求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各级评价因素权重,在明确模糊评价等级后,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论文对已构建的液化石油气火灾爆炸故障树进行深入分析,求得最小割集,进行基本事件结构重要度排列,开展定性评价。在确定属于重大危险源的基础上,应用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评价法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价,通过计算求得液化石油气储罐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伤害暴露范围、最大财产损失等数据。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的对策建议。
魏黎晓[5](2019)在《一种高稳定性自动烹饪机器人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在物联网、互联网+的大环境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自动烹饪机器人作为一种与饮食科学交叉的服务机器人,代替人类从事繁复的烹饪劳动。随着自动烹饪机器人的推广及云技术的运用,已逐步引领着餐饮这个万亿级产业的升级和巨大变革,虽然目前烹饪机器人仍属于新兴产业,市场接受度、产业链成熟度等仍处于基础发展阶段,但要改变中国传统餐饮落后生产模式所带来的高能耗、高污染、高人工等多种弊端,有效推动中国餐饮产业智能科技化的发展,推动无人化赋能餐饮业转型,烹饪机器人将成为突破口。本文主要以一款自动烹饪机器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它的工作性能,收集市场应用反馈并结合新工艺新方法,对它的重设计和优化为研究主线,展开全文的研究开发工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主要介绍本课题的来源、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目前自动烹饪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概括其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并通过对一款自动烹饪机器人的优化设计,总结出其创新点,展开全文的研究内容。2、详细介绍本论文改进研究的自动烹饪机器人的结构组成、功能,通过对目前市场应用的研究,总结概括本款自动烹饪机器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重新的功能定义,展开本论文的改进设计工作。3、重点进行人机工程、温度控制、加热源、传动机构等方面研究,确定自动烹饪机器人的技术性能指标,建立其结构模型。并通过相应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关键零部件的相关工作性能做分析,同时做对应的结构优化。人机工程主要考虑操作尺寸,解放生产力。温度控制主要考虑满足准确性、便利性和经济性,用Icepak软件对其安装应用进行优化设计,找出最优的设计并验证可行。传动机构主要考虑可靠性和经济性,用ANSYS软件做优化设计,进行相应的结构调整和重选型,并验证可行。加热源主要考虑高效和经济,用Icepak软件对结构模型做优化设计,分析其速度矢量图和压力云图,得出最优结构并验证可行。4、建立模拟试验平台,开展验证试验。按照工业化快餐配餐作业环境和设备建立试验平台,根据对应的企业和国家标准,开展自动烹饪机器人性能、烹饪质量及可靠性等试验,进一步优化结构设计,改进烹饪工艺,提高可靠性和维修性。5、总结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分析自动烹饪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并介绍已做研究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陈楠[6](2019)在《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甲醇作为煤化工的主要产物,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有机化工原料。利用矿热炉煤气制甲醇,不仅综合利用了冶金企业废气矿热炉煤气,而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延长了冶金产业链。天皮山化工园区拟以矿热炉煤气为原料生产甲醇,不仅解决了矿热炉的环保问题,同时还能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确定矿热炉煤气制甲醇采用如下工艺路线:电除尘→煤气冷却→气柜→加压至3.0MPa(g)→煤气脱硫(总S≤0.1ppm)→无硫变换→MDEA脱碳→深冷分离脱氮气→补入CO2形成新鲜合成气→合成气压缩至6.0<sup>7.0MPa(g)→甲醇合成→甲醇精馏→甲醇罐区及装卸站。对甲醇合成和精馏工艺流程进行热力学核算,检验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的设备和工艺的合理性。经过计算,上述工艺参数和设备选型合理,满足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的要求。对甲醇生产过程中控制,仪表,厂房布局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并对甲醇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废渣的处理流程进行设计,有效避免矿热炉煤气制甲醇过程对环境的污染,有效降低钢铁企业的环保成本,而且还降低化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有利于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张金博[7](2019)在《保定市天然气应急储配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文中认为鉴于我国近年来天然气行业的高速发展,再加上国家实行能源结构调整,“煤改气”等环保政策,城市燃气增量需求激增,远远大于气源指标增量,形成巨大的供需差,城市燃气运营保供安全矛盾突出。2015年—2017年保定市区及保北禁煤区实施大量城中村、农村“气代煤”和锅炉“煤改气”工作,2017年保定地区天然气使用量达到3×108Nm3,仅采暖期“气代煤”和“煤改气”新增用气量近8000×104Nm3,冬季高峰时段用气需求已达到300 ×104Nm3/日。巨大的新增气量对保定市的天然气供应出现巨大缺口,目前仅能够通过采购LNG及购买高价管输气的方式进行解决,形成巨大保供风险,因此保定市迫切需要建设大型储气设施,以保障保定地区迅速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及全市区域的应急储配能力。本文根据国家对城市燃气应急调峰储备设施的建设的要求,利用项目投资经济测算理论建立项目投资测算表格,计算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等项目投资关键指标,论证保定应急LNG储配站项目的财务可行性。再根据城镇燃气设计规范结合项目当地情况及用气需求关系,论证项目选址,结合以往城镇燃气LNG储配站项目经验论证项目的工艺可行性,土建、自控系统、给排水和消防系统的初步设计。最后论证得出项目气源充足,技术先进成熟,财务可行。在保定地区建设设大型储气库符合《保定市城市燃气专项规划2016-2020》通过利用大量的LNG资源,保障大保定地区的燃气应急储配的需求,也可为国家千年大计雄安新区提供天然气应急保障罐容,促进环首都经济圈的协调发展。加快京津冀能源结构的快速转型。另外建设大型储气库可以避免因过多建设小型天然气储配站而造成的材料、土地等社会资源的浪费。
高铭[8](2019)在《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加强储气库和调峰能力建设是推进天然气生产,供销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尽快形成符合中国消费需求的储气能力,形成健全的峰值和应急响应机制。这是为了确保天然气的稳定供应,增加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解决部分地区气荒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调峰及储气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本课题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理论分析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液化天然气不同运输方式包括LNG公路罐车和LNG内河运输进行了经济性分析,LNG内河运输进行分析时,考虑了两种运输船,一种是小型LNG船,另一种是LNG罐式集装箱运输船。经比较发现,小型LNG船内河运输投资太大,在比较大的输气规模时单位体积天然气输气成本才会低于集装箱船运输,因此采用集装箱船运输方式成本更低;通过对辽宁省燃气管网的管道长度、储气能力和燃气经营企业的实地勘测与调研,以及辽宁省十四个城市的燃气使用量以及2000年到2017年辽宁省天然气消费量的数据采集,在利用灰色理论GM(1,1)预测模型对辽宁省未来十年燃气消费量进行预测制定燃气储气能力建设规划,并提出罐式集装箱堆场和加气、加油合建站具体的建设方案。结果表明:LNG罐式集装箱运输范围更广、应用更灵活,适用于长距离和内陆运输;辽宁省天然气储气量不足,天然气消费能力仍不够;辽宁省的天然气消费量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辽宁省各市天然气从生产侧、供应侧及需求侧通过长输管线、燃气场站、各压力等级管线等联络构成了较为完整的天然气产业链,建设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设施从技术性、安全性、先进性均是可行的,同时为实现全省的用气保障目标,因此建设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设施是必要的。
邓亚欣[9](2017)在《四川某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天然气具有低污染、高热值的特点,对天然气进行高效利用已成为许多国家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措施。天然气中除含有甲烷外,还包含一定量的C2+低碳烷烃。回收天然气轻烃可改善天然气质量,降低天然气露点,提高经济效益。根据四川某气田的AN区块试采情况,为满足天然气外输烃和水露点要求,提高气田开发综合经济效益,适应社会对天然气、凝析油及液化石油气等产品的需求,将勘探成果转化为油气工业化生产,获取经济效益,需建设油气处理装置进行脱水和轻烃回收,拟建规模为150×104Nm3/d。本研究根据气田实际气质情况,对天然气脱水及轻烃回收工艺进行了比选,确定总体处理方案,并完成了相应工艺计算。本文采用4A分子筛三塔脱水、混合冷剂制冷二次脱烃工艺作为设计方案。天然气经过滤分离、聚结分离后,进入分子筛脱水装置进行脱水。分子筛采用干气连续再生,同时通过压缩机对再生气增压循环。轻烃回收装置采用混合冷剂外制冷分离轻烃,轻烃经脱乙烷塔处理后,再经脱丁烷塔分离生产出合格的液化气和稳定轻烃产品。本研究进行了工艺计算和主要设备计算,并确定了混合冷剂中乙烯、丙烷、正丁烷三种组分的最优配比,最终得出拟建规模下的最优工艺。
张歆悦[10](2016)在《LNG快速气化器移动喷嘴结构设计及流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今天,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就包括应用越来越多的液态天然气(LNG),其方便运输与体积比天然气小很多的特性使之在市场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而如何把LNG快速高效的气化也随之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常用LNG气化器的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场合后,提出对新型LNG快速气化器的研究,其原理是使燃烧后的高温烟气与循环烟气混合后通过锥形喷嘴喷出,冲击浸没于水中的气流旋水子并在其导向作用下切向冲击水面,溅起水滴形成湿烟气,湿烟气向上流经换热管时与管内LNG发生换热并使之气化。建立了LNG快速气化器三维简化模型,整个烟气流动域定义为烟气和水的两相流VOF模型,VOF采用重建(Geo-Reconstruct)格式,同时采用调入UDF函数描述混合烟气与水的传热与传质作用,采用分离求解器,瞬态求解,控制方程的离散格式采用second order迎风格式,压力差分格式采用PRESTO!差分格式,压力—速度耦合算法采用PISO算法,进行了气化器流动传热的数值模拟,得到了气化器内速度矢量、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情况。分别模拟三种不同喷嘴高度情况和三种不同液面高度情况时烟气冲击气流旋水子气液两相流的温度场和水流状况,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湿烟气进入上盘管时的温度高低及溅起水滴的多少,发现喷嘴高度为235mm时,液面高度为70mm时,烟气进入上盘管时的温度较为合适,液面溅起水滴的情况较好。喷嘴高度大于235mm时,气流冲击旋水子的冲击速度较低,卷吸水滴效果较差,进入上盘管的烟气温度较高,对LNG快速气化装置的安全运行不利;喷嘴高度小于235mm时,气流冲击液面的速度较大,产生的水滴、水雾和水蒸气量较大,进入上盘管的烟气温度较低,对LNG的快速气化不利。液面高度大于70mm时,气流旋水子上液面太厚、阻力大,溅起的水滴少,进入上盘管的烟气温度较高,超过了LNG的燃点温度不安全;液面高度小于70mm时,气流旋水子上液面太薄,气流冲击旋水子时水面几乎被完全吹开,不能及时补充水,不能有效的溅起水滴、水雾和水蒸气进行热交换。提出用实验验证模拟结果所用参数及仪器设施,为下一步进行实验研究打下基础。
二、液化石油气输送泵装置特点及选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液化石油气输送泵装置特点及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分析 |
2.1 液化石油气性质 |
2.2 液化石油气的危险性分析 |
2.3 液化石油气储配库风险识别与分析 |
2.3.1 危险源识别与分析 |
2.3.2 自然环境风险识别与分析 |
2.3.3 人为因素风险识别与分析 |
2.4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分析 |
2.4.1 液化石油气泄漏原因分析 |
2.4.2 液化石油气泄漏后果类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
3.1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评价方法 |
3.1.1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方法研究 |
3.1.2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分析步骤 |
3.1.3 保护层分析(LOPA)方法研究 |
3.1.4 保护层分析法(LOPA)分析步骤 |
3.1.5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研究 |
3.1.6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的确定方法 |
3.2 事故发生的后果评价方法 |
3.2.1 泄漏模型研究 |
3.2.2 扩散模型研究 |
3.2.3 建立扩散模型 |
3.2.4 蒸气云爆炸模型研究 |
3.2.5 建立蒸气云爆炸模型 |
3.2.6 建立沸腾液体扩散蒸气爆炸(BLEVE)模型 |
3.2.7 喷射火模型研究 |
3.2.8 重大事故伤害准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项目概况 |
4.1.1 工艺流程 |
4.1.2 主要生产设备、设施 |
4.1.3 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 |
4.1.4 自控仪表 |
4.1.5 安全、消防设施 |
4.2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发生可能性分析 |
4.2.1 项目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分析研究 |
4.2.2 项目保护层分析法(LOPA)分析研究 |
4.2.3 安全完整性等级(SIL)分析 |
4.3 液化石油气泄漏事故后果分析 |
4.3.1 泄漏量计算 |
4.3.2 简述CFD技术 |
4.3.3 控制方程 |
4.3.4 离散方法及湍流模型的选择 |
4.3.5 液化石油气扩散的物理模型及网格划分 |
4.3.6 液化石油气扩散模拟结果 |
4.3.7 喷射火、蒸气云爆炸及沸腾扩散蒸气云爆炸后果模拟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
5.1 系统的功能需求 |
5.2 系统设计原则 |
5.3 系统设计方案 |
5.3.1 可燃气体报警控制器电路设计 |
5.3.2 系统结构设计 |
5.3.3 系统模块设计 |
5.3.4 软件开发平台 |
5.4 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1 数据应用层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2 监控层及现场仪表层系统实现与应用 |
5.4.3 系统现场应用 |
5.4.4 监测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液化石油气泄漏风险预警系统关键代码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2)液化烃全压力式卧式储罐组的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名词解释 |
第1章 引言 |
1.1 液化烃的基本知识 |
1.1.1 液化烃的主要来源 |
1.1.2 液化烃储存方式 |
1.1.3 液化烃的用途 |
1.1.4 液化烃的理化性质、危险特性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设计依据 |
2.1 相关批复文件 |
2.2 主要标准、规范 |
2.3 气象条件 |
第3章 工艺及设备 |
3.1 储罐选用 |
3.1.1 储存量计算 |
3.1.2 储存方式选择 |
3.1.3 储罐容积计算 |
3.1.4 储罐选型设计 |
3.2 输送方案选择 |
3.2.1 卸车方案选择 |
3.2.2 输出方案选择 |
3.3 工艺安全设计 |
3.3.1 事故应急转料系统 |
3.3.2 注水系统设计 |
3.3.3 工艺降温措施 |
3.3.4 紧急切断阀的设置 |
3.3.5 安全泄放阀的设置 |
3.4 设备汇总表 |
3.5 非标设备设计 |
3.5.1 基本数据 |
3.5.2 设计数据 |
3.5.3 制造检验及验收 |
3.5.4 安全附件 |
3.6 小结 |
第4章 工艺风险分析 |
4.1 简介 |
4.2 背景和意义 |
4.3 分析工具 |
4.4 HAZOP分析 |
4.4.1 HAZOP风险矩阵 |
4.4.2 HAZOP分析表 |
4.4.3 HAZOP分析结论与建议 |
4.5 LOPA分析 |
4.5.1 风险矩阵 |
4.5.2 LOPA工作表 |
4.5.3 LOPA结果汇总 |
4.6 小结 |
第5章 仪表自动化设计 |
5.1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 |
5.1.1 辨识指标 |
5.1.2 重大危险源的分级 |
5.1.3 辨识结果 |
5.2 重大危险源控制方案 |
5.2.1 40 号令 |
5.2.2 116 号 |
5.3 仪表类型 |
5.4 仪表选型 |
5.5 联锁逻辑关系 |
5.5.1 DCS联锁逻辑关系 |
5.5.2 SIS联锁逻辑关系 |
5.6 小结 |
第6章 设备布置 |
6.1 设备布置图 |
6.2 建构筑物一览表 |
6.3 与厂外设施的防火间距 |
6.4 与厂区内部其他建筑物物之间的防火间距 |
6.5 液化烃储罐区内部的防火间距 |
6.6 小结 |
第7章 安全操作规程 |
7.1 概述 |
7.2 操作规程的重要意义 |
7.3 安全操作规程 |
7.3.1 卸料前准备工作 |
7.3.2 泵卸车过程 |
7.3.3 压缩机卸车过程 |
7.3.4 卸车完毕收尾工作 |
7.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3)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工程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产品方案及生产规模 |
1.3 节能措施 |
第二章 工艺设计 |
2.1 LNG工艺流程 |
2.2 油品工艺流程 |
2.3 公用工程 |
2.4 自动控制 |
第三章 设备选型及设备布置 |
3.1 储罐容量确定 |
3.2 LNG储罐选型 |
3.3 BOG压缩机选型 |
3.4 油品储罐选型 |
3.5 标准设备选型 |
3.6 设备布置 |
第四章 LNG储罐重大危害事件分析 |
4.1 LNG储罐由于破裂或低压输送管线破裂所导致的池火 |
4.2 LNG管线发生断裂所导致的天然气泄漏和扩散模拟 |
4.3 PHAST软件模拟结果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五章 经济性能分析 |
5.1 投资估算 |
5.2 财务评价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1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A 工况) |
附录2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B 工况) |
附录3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C 工况) |
附录4 BOG 深冷工艺物料平衡表(D 工况) |
附录5 常温内浮顶储罐管道和仪表流程图 |
附录6 LNG 储罐管道和仪表流程图 |
附录7 LNG 罐区装车管道和仪表流程图(一) |
附录8 LNG 罐区装车管道和仪表流程图(二) |
附录9 总平面布置图 |
附录10 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活动以及学术成果 |
(4)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有关安全评价方法应用的研究 |
二、有关火灾爆炸泄漏事故的研究 |
三、有关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研究 |
四、有关多重评价因素的研究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安全评价理论及方法 |
第一节 安全评价理论 |
一、系统相关性理论 |
二、类比推理理论 |
三、事故致因理论 |
四、安全经济学理论 |
第二节 安全评价方法 |
一、安全检查表法 |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
三、故障树分析法 |
四、道化学公司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 |
第三章 项目危险因素识别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DF公司及改造项目情况 |
二、液化石油气储罐参数 |
三、生产主要工艺流程 |
第二节 液化石油气危险特性识别 |
一、理化性质 |
二、危险特性 |
第三节 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识别 |
一、危险因素分类与确定 |
二、主要危险因素 |
三、次要危险因素 |
第四节 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一、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
二、特种设备重大危险源辨识 |
三、辨识结果 |
第四章 项目安全预评价 |
第一节 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评价 |
一、总图布置 |
二、设施设备 |
三、评价结果 |
第二节 安全管理评价 |
一、安全管理要求 |
二、层次结构模型 |
三、评价因素权重 |
四、模糊评价等级 |
五、模糊评价 |
六、评价结果 |
第三节 火灾爆炸事故原因评价 |
一、故障树 |
二、最小割集 |
三、结构重要度 |
四、评价结果 |
第四节 火灾爆炸事故后果评价 |
一、火灾爆炸危险指数 |
二、暴露区域面积 |
三、基本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四、实际最大可能财产损失 |
五、评价结果 |
第五节 对策建议 |
一、改进总图布置和设施设备 |
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
三、火灾爆炸事故的防范与控制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致谢 |
(5)一种高稳定性自动烹饪机器人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自动烹饪机器人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动烹饪机器人应用研究 |
2.1 自动烹饪机器人参数/特性介绍 |
2.2 自动烹饪机器人结构组成介绍 |
2.2.1 智能烹饪控制系统 |
2.2.2 加油部件 |
2.2.3 注水部件 |
2.2.4 自动搅拌部件 |
2.2.5 自动倒菜部件 |
2.2.6 智能火控系统 |
2.2.7 勾芡部件 |
2.2.8 燃气泄漏安全保护系统 |
2.2.9 智能故障诊断系统 |
2.2.10 人机交互系统 |
2.2.11 菜肴开发系统 |
2.3 自动烹饪机器人应用存在的问题 |
2.3.1 产品设计调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动烹饪机器人改进研究 |
3.1 总体改进设计思路介绍 |
3.2 产品整体基于人体工程学的优化设计 |
3.3 一种在线红外测温仪在自动烹饪机器人上的设计与应用 |
3.3.1 问题描述 |
3.3.2 在线红外测温仪选型 |
3.3.3 在线红外测温仪安装与防护 |
3.3.4 在线红外测温仪的控制 |
3.3.5 小结 |
3.4 控制板散热分析与结构优化 |
3.4.1 自动烹饪机器人控制板概述 |
3.4.2 问题描述 |
3.4.3 结构优化方案的选定及风扇选型 |
3.4.4 CFD模型的建立与数据 |
3.4.5 仿真结果分析 |
3.4.6 实验结果分析 |
3.4.7 小结 |
3.5 核心机构潜在失效问题的改进设计 |
3.5.1 出菜机构转轴和电机强度设计优化 |
3.5.2 搅拌转轴和电机强度设计优化 |
3.5.3 燃烧器热负荷优化设计 |
3.6 受热均匀性改进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动烹饪机器人实验验证 |
4.1 燃气系统实验 |
4.1.1 排烟温度测试 |
4.1.2 燃烧充分性测试 |
4.2 表面温升和温度实验 |
4.3 锅具表面温度均匀性实验 |
4.4 热效率实验 |
4.5 可靠性实验 |
4.6 菜肴实验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矿热炉应用及存在问题 |
1.2 甲醇的性质与用途 |
1.3 甲醇的合成 |
1.3.1 甲醇的合成方法 |
1.3.2 甲醇合成所用的催化剂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流程 |
2.1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生产路线的制定 |
2.2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装置 |
2.2.1 电除尘装置 |
2.2.2 煤气冷却装置 |
2.2.3 气柜 |
2.2.4 气体压缩与增压装置 |
2.2.5 TSA煤气净化装置 |
2.2.6 精脱硫装置 |
2.2.7 变换冷却装置 |
2.2.8 脱碳装置 |
2.2.9 CO2 液化装置 |
2.2.10 甲醇合成装置 |
2.2.11 PSA氢回收装置 |
2.2.12 甲醇精馏装置 |
2.3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 电除尘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2 煤气冷却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3 气柜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4 煤气初级压缩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5 TSA净化煤气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6 煤气增压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7 精脱硫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8 变换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9 脱碳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0 CO_2 液化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1 PSA氢回收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2 合成气压缩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3 甲醇合成工艺流程及消耗 |
2.3.14 甲醇精馏工艺流程及消耗 |
2.4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用量和供应 |
2.4.1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所需原材料供应 |
2.4.2 甲醇装置燃料气 |
2.4.3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流程的辅助材料供应 |
2.5 辅助工艺设备 |
2.5.1 中心控制室 |
2.5.2 供配电开关站 |
2.5.3 暖通设施 |
2.5.4 空压、制氮站 |
2.6 矿热炉煤气制甲醇生产现场布局 |
2.6.1 厂房布局 |
2.6.2 工厂主要功能分区 |
2.6.3 管道的架设 |
3 甲醇合成与精馏生产工艺设计及计算 |
3.1 甲醇合成热力学参数计算 |
3.2 甲醇合成塔工艺设计 |
3.2.1 甲醇合成塔塔体工艺参数计算 |
3.2.2 甲醇合成塔塔体工艺设计核算 |
3.3 甲醇合成中驰放气PSA法氢回收 |
3.4 甲醇加压精馏塔工艺设计及计算 |
3.4.1 物料衡算 |
3.4.2 热量衡算 |
3.4.3 理论塔板数计算 |
3.4.4 精馏塔塔径计算 |
3.5 精馏塔操作流程 |
4 非工艺专业要求 |
4.1 公用工程 |
4.1.1 自动控制 |
4.1.2 仪表及自控设备 |
4.1.3 甲醇的储运 |
4.2 安全措施 |
4.3 环境保护措施 |
4.3.1 矿热炉制甲醇废气处理 |
4.3.2 矿热炉制甲醇废水处理 |
4.3.3 矿热炉制甲醇废渣处理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保定市天然气应急储配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 论文背景 |
1.2 论文意义 |
1.3 天然气储气库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
2 项目投资经济分析理论 |
2.1 投资收益率 |
2.2 投资回收期 |
2.3 财务净现值 |
2.4 本章小结 |
3 项目的技术方案讨论 |
3.1 项目简介 |
3.2 项目选址及站内布置 |
3.3 工艺技术方案 |
3.4 自控系统 |
3.5 建筑与结构 |
3.6 电气工程 |
3.7 给排水及消防系统 |
3.8 管道系统 |
3.9 本章小结 |
4 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
4.1 投资估算 |
4.2 财务测算 |
4.3 主要工程量、劳动定员及工程进度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天然气需求现状 |
1.2 相关研究进展 |
1.3 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章 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2.1 辽宁省天然气现状 |
2.1.1 辽宁省燃气管网及燃气企业现状 |
2.1.2 辽宁省燃气使用情况 |
2.2 模型建立及研究方法 |
2.3 辽宁省天然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实证分析 |
2.3.1 单位根检验 |
2.3.2 协整检验 |
2.3.3 误差修正模型建立 |
2.3.4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LNG运输成本分析 |
3.1 LNG性质和用途 |
3.1.1 LNG基本性质 |
3.1.2 LNG安全特性 |
3.2 LNG贸易方式 |
3.2.1 LNG进出口项目概况 |
3.3 LNG罐式集装箱简述 |
3.3.1 LNG罐式集装箱规范及特点 |
3.3.2 LNG罐式集装箱运输优劣势分析 |
3.3.3 天然气调峰储气设施对比 |
3.4 液化天然气运输经济性分析 |
3.4.1 LNG公路运输成本分析 |
3.4.2 LNG水路运输成本分析 |
3.4.3 临界运输规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辽宁省燃气消耗量预测及调峰储气能力建设方案 |
4.1 预测数学模型选取 |
4.1.1 GM(1,1)预测模型 |
4.2 辽宁省燃气消耗量预测实证分析 |
4.3 辽宁省天然气储气能力建设规划 |
4.4 LNG调峰、储气设施建设方案 |
4.4.1 LNG站内建设方案 |
4.4.2 LNG储罐选型 |
4.4.3 加气站工艺流程 |
4.4.4 加气加油站设计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意见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9)四川某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来源与意义 |
1.2 天然气脱水工艺 |
1.2.1 溶剂吸收法 |
1.2.2 固体吸附法 |
1.2.3 低温分离法 |
1.3 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原料气条件及产品要求与总体方案 |
2.1 原料气条件及处理规模 |
2.2 产品要求 |
2.3 设计规范 |
2.4 总体方案 |
第3章 脱水工艺 |
3.1 含水量的确定 |
3.1.1 公式化法 |
3.1.2 软件计算法 |
3.1.3 含水量确定 |
3.2 脱水工艺比选 |
3.3 分子筛脱水工艺 |
3.4 分子筛脱水工艺主要设备 |
3.4.1 脱水塔计算 |
3.4.2 设备选型 |
第4章 轻烃回收工艺 |
4.1 进料条件与产品要求 |
4.2 轻烃回收工艺比选 |
4.2.1 轻烃回收工艺 |
4.2.2 工艺方法选择原则 |
4.2.3 工艺比选 |
4.3 混合冷剂制冷二次脱烃工艺 |
4.3.1 工艺概述 |
4.3.2 C_3收率确定 |
4.3.3 工艺适应性分析 |
4.3.4 混合冷剂组分分析 |
4.3.5 轻烃回收工艺主要设备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LNG快速气化器移动喷嘴结构设计及流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LNG基本概述 |
1.1.1 LNG定义 |
1.1.2 LNG主要用途 |
1.2 LNG接收终端 |
1.2.1 LNG接收终端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2 LNG接收终端工艺流程 |
1.3 LNG气化器 |
1.3.1 中小型LNG气化器的基本要求 |
1.3.2 我国目前常用的LNG气化器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5 LNG快速气化器研究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及措施 |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2 解决措施 |
1.6 创新点 |
第二章 LNG快速气化器 |
2.1 LNG快速气化器介绍 |
2.1.1 LNG快速气化器原理 |
2.1.2 LNG快速气化器装置特点 |
2.2 LNG快速气化器传热 |
2.2.1 热传导 |
2.2.2 热辐射 |
2.2.3 热对流 |
2.2.4 传热过程与热阻 |
2.3 模型简化及模型建立 |
2.4 影响气化器传热效果的因素 |
第三章 气化器流动传热模型 |
3.1 CFD计算方法及分类 |
3.2 控制方程 |
3.2.1 连续性方程 |
3.2.2 动量守恒方程(N-S方程) |
3.2.3 能量守恒方程 |
3.3 常见湍流模型 |
3.3.1 湍流流动的数值模拟方法及分类 |
3.3.2 Spalart—Allmaras模型 |
3.3.3 标准k- 模型 |
3.3.4 RNG k- 模型 |
3.3.5 标准k- 模型 |
3.4 多相流模型 |
3.4.1 欧拉模型 |
3.4.2 混合物模型 |
3.4.3 VOF模型 |
3.5 UDF简介 |
3.6 网格划分 |
3.7 求解及边界条件的设置 |
3.7.1 计算参数 |
3.7.2 入口及出口边界条件 |
3.7.3 壁面边界条件 |
3.7.4 液体气化的UDF函数 |
3.7.5 水池定义 |
第四章 LNG快速气化器数值模拟 |
4.1 典型结构参数LNG快速气化器数值模拟 |
4.1.1 速度场分布 |
4.1.2 温度场分布 |
4.1.3 水流状况 |
4.2 喷嘴高度对快速气化器气液两相流动影响 |
4.2.1 喷嘴出口速度计算 |
4.2.2 不同喷嘴高度下气液两相流结果 |
4.3 液面高度对快速气化器气液两相流动影响 |
第五章 LNG快速气化器实验研究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系统的模型及参数 |
5.2.1 实验系统的模型简图 |
5.2.2 实验系统的参数选择 |
5.3 实验装置配备 |
5.3.1 有机玻璃旋水子 |
5.3.2 颗粒成像测速仪 |
5.3.3 颗粒/液滴成像分析仪 |
5.3.4 高速摄像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液化石油气输送泵装置特点及选型(论文参考文献)
- [1]某60万吨液化石油气储配库泄漏风险评价及预警系统的开发[D]. 孙嘉远.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液化烃全压力式卧式储罐组的工程设计[D]. 廖鹏. 湖南大学, 2020(08)
- [3]2×50000m3液化天然气储罐及油品库区工程设计[D]. 张福.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4]DF公司液化石油气储罐改造项目安全预评价研究[D]. 张洪涛. 青岛大学, 2019(01)
- [5]一种高稳定性自动烹饪机器人的优化设计[D]. 魏黎晓. 深圳大学, 2019(01)
- [6]矿热炉煤气制甲醇工艺的应用研究[D]. 陈楠.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7]保定市天然气应急储配设施建设可行性分析[D]. 张金博.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LNG罐式集装箱调峰及储气能力建设 ——以辽宁省为例[D]. 高铭.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四川某天然气轻烃回收工艺技术研究[D]. 邓亚欣.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10]LNG快速气化器移动喷嘴结构设计及流场优化研究[D]. 张歆悦.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