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冯乐辉杜艳娜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121

中图分类号:K23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2)03-0000-01

摘要:洛阳作为中国的古都,共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定都,其中尤以东汉时期它的历史地位最为重要。东汉政府最终选择定都洛阳,是审慎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原因很多,如刘秀的个人因素和气候条件的改变等。

关键词:洛阳;东汉;都城选择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地之一,先后有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时间长达2000年之久。

洛阳的古都地位毋庸置疑。十三个王朝里,就建都地位、影响力来看,东汉时期是极其重要的。东汉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中央政权,持续了近两百年的时间,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一、东汉定都洛阳的过程

一个王朝最终选定它的都城,绝不是统治者草率的举动,而是要经过整个统治集团的深思熟虑。东汉王朝定都洛阳的过程是逐渐完成的,经过了西汉定都洛阳,新莽时规划并立两都,东汉初最终定都洛阳三个阶段。

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初欲定都洛阳,后采纳刘敬、张良等臣下的谏言,改都长安。“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①刘敬的分析可谓周密。关中土地肥沃,为天府之地。司马迁认为关中地区“其民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啬,殖五谷,地重,重为邪。”②且随着秦统一后迁徙豪强到关中,使得世家大族势力生根,带动这一地区的百姓好利,乐于从事商业活动。正如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说:“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豪杰则游侠为奸。”③长安处于宽阔的关中平原上,邻近西戎,形成人们广博、开阔的胸怀。而且,刘邦本人“宽仁爱人,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④长安的民风也正合他所尚。有学者认为西汉的世风是多元化的,主要由楚风、儒风和黄老之风构成,而三者势力的消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刘邦个人活动的积极成果⑤。

但是世易时移,到王莽的新朝时期,已经迫切需要改变,王莽统治下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着手营建东都洛阳。王莽宣布:“以始建国八年(16年),岁缠星纪,在洛阳之都。其谨缮修常安之都,勿令坏败。”⑥,说明王莽有“洛阳之都”与“常安之都”两都并列的规划。虽然由于农民起义等原因,最终没有实行。从军事来看,长安已经没有西汉初的重要地位;从人口看,不断的移民长安导致人口压力很大,以及衍生出的奢侈民俗,影响到了整个社会⑦。故而可以说王莽统治时期是把都城从长安最终转到洛阳的过渡阶段。

东汉始立,刘秀虽废除了王莽统治时的各项政策,但是在都城选择上则是认同的。因为他看到了洛阳适宜定都的诸多便利,建武元年(25年),“冬十月癸丑,车驾入洛阳,幸南宫却非殿,遂定都焉。”⑧到东汉末,战乱频仍,董卓携少帝出逃,曾定都长安,后来曹操一度定都许,但是最终曹魏政权还是定都在洛阳。这就充分说明了洛阳的重要地位。班固曾对比洛阳、长安这东、西二都,论曰:“且夫辟界西戎,险阻四塞,修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平夷洞达,万方辐凑秦领九嵕,泾渭之川,曷若四渎五岳,带河泝洛,图书之渊?”⑨当然文人言论有夸大之词,但公允地说,东汉定都洛阳确实较长安更为便利。

二、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

关于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不乏学者论之,分别从东汉初长安的情况,洛阳的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统治集团的地域特点,刘秀的统治政策及统治技巧等方面分析⑩。笔者较为认同其说,但是客观而言,仍觉分析不够深入,存在其他一些原因。

首先,刘秀的个人因素。历史不能夸大个人的影响力,但也不能否认历史是由各个具体的个体结合成的,个人作用还是不容小视的。正如其先祖刘邦一样,选定都城是经过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统治集团审慎的考虑而定的。东汉建都在洛阳,是与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及个人素养分不开的,“初,光武长于民间,颇达情伪,见稼穑艰难,百姓病害,至天下已定,务用安静,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11)刘秀本人在南阳盆地长大,务农的个人经历也使得他广泛地接触民情,性格谦虚内敛。他定都选择了位置相邻、地形相似的洛阳盆地,也便于控制南阳豪强大族。定都在此,也便于维护刘秀本集团的利益。

其次,气候的改变。气象学大家竺可桢先生的著名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从物候学的角度分析研究,得出相对可靠的结论。他认为秦朝和前汉气候,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就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晚春国都洛阳还降霜降雪,冻死过人(12)。气候的冷暖变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统治者对都城的选择。东汉由于和西汉相比气候发生了较大转变,导致灾害频繁。王子今先生有论文指出秦汉时期气候由暖而寒的转变,正与移民运动的方向由西北向东南的转变表现出大体一致的趋势。与江南经济得以开发相应,全国政治文化中心也随之东移。秦与西汉都以关中为统治基点与文化重心。两汉之际出现了政治中心东移的动向②。中国古代是农本社会,关中作为“天府”,秦与西汉时期,其农业能满足首都大量人口的日常消费。但是,经过农民大起义,关中残败,农业已经不能扶持都城的需要。而洛阳所在的三河地区,并未遭太大打击,故其农业相对较为发达。而且古代靠天吃饭,气候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气候的变寒,对关中地区极其地不利。故而,从上到下都会考虑都城向东迁移至较为温暖的盆地地带。

三、结语

东汉选择定都洛阳,是和统治者的需要相联系的,是当时正确的决定,给我们以重要启示。东汉王朝经营了近两百年,使得洛阳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留下华彩的一笔,在洛阳古都研究中不能不去考察东汉这一重要阶段。

注释:

①汉书·卷43娄敬传

②史记·卷129货殖列传

③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

④汉书·卷1高帝纪

⑤张强.汉高祖刘邦与西汉世风[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26(3):81-87

⑥汉书·卷100中王莽传中

⑦沈刚.王莽营建东都问题探讨[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20(3):95

⑧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

⑨后汉书·卷40下班彪列传下

⑩朱志先,张霞.析东汉定都洛阳的原因[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96-98

后汉书·卷1上光武帝纪上

(11)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中国科学A辑,1973,(2):173

(12)王子今.秦汉时期气候变迁的历史学考察[J],历史研究1995,(2):15-18

参考文献:

[1]史记[A].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汉书[A].北京:中华书局,1962

[3]后汉书[A].北京:中华书局,1965

作者简介:

1.冯乐辉,(1981—),男,河南洛阳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秦汉史;

2.杜艳娜,(1982—),女,河南郑州人,郑州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标签:;  ;  ;  

东汉定都洛阳原因及过程考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