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调控(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凤,鹿秀娟,蒋丹,张莉[1](2022)在《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6月医院收治的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室护理;选取2020年7—12月医院收治的40例实施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予以精细化手术室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疼痛以及血清白介素-6(IL-6)水平,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 min时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舒张压以及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毕、术后1 d时IL-6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 d时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轻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应激程度、负性情绪和炎症反应。
王丽,王少微,贾彤,孙晓佳,姚杰,陈艳林,邢珍[2](2021)在《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非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右美托咪定组在麻醉诱导前以1.0μg/kg的负荷量开始泵注右美托咪定15 min,然后改为0.5μg/(kg·h)继续泵注直至手术结束;对照组同期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2组冠状动脉搭桥时间、手术时间、需要正性肌力药物支持例数;比较2组麻醉诱导前及术后15 min、术后6 h、术后12 h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血清心肌损伤指标[肌钙蛋白I(cTnI)和肌钙蛋白T(cTnT)]、相关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2组冠状动脉搭桥时间、手术时间、需要正性肌力药物支持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术后15 min和术后6 h的MAP均明显高于术前及同期右美托咪定组(P均<0.05),术后15 min的HR明显快于术前及同期右美托咪定组(P均<0.05),右美托咪定组术后各时间点的MAP、HR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术后6 h、术后12 h血清cTnI、cTnT、TNF-α、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麻醉诱导前(P均<0.05),但右美托咪定组上述各时间点cTnI、cTnT、TNF-α、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IL-10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右美托咪定能够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发挥抗炎作用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心肌保护作用。
郑亦涵[3](2021)在《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究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 after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POAF)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建立OPCAB-POAF动态列线图模型,为POAF预防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内容:收集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发生术后新发心房颤动(New-onset postoperative atrial fibrillation,POAF)的病例数,计算发病率;将收集的资料按POAF诊断标准分成POAF组和Non-POAF组进行统计描述和差异性分析,继而进行回归分析探究OPCAB-POAF的危险因素;根据OPCAB-POAF的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绘制列线图(Nomogram),生成动态网页版,构建OPCAB-POAF的评分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和校准度。研究方法:本研究系病例对照研究,回顾了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择期行单纯OPCAB患者的临床资料共456例。按照POAF的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成POAF组(n=101)和Non-POAF组(n=355),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筛查。对单因素筛查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运用R语言对筛选出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验证模型区分度;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绘制Calibration曲线以及计算C-index指数来验证该模型的校准度。研究结果:1.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总体发生率为22.15%;2.单因素筛查发现,糖尿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史、既往PCI史、NYHA分级≥III级、左室射血分数<55%、左房内径增大(>35mm)、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与OPCAB-POAF的发生有关;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是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4.运用R语言建立OPCAB-POAF风险评分的动态Nomogram模型,ROC曲线证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Bootstrap内部验证法、Calibration曲线及C-index指数证明模型具有良好的精确性和区分性。结论:1.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有糖尿病、既往PCI史、左房内径增大(>35mm)和术中最后一次血钾浓度较低(<4.5mmol/L)。2.根据OPCAB-POAF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动态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
黄典,黄海萍,高晓枫,廖益永[4](2021)在《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体外循环下)麻醉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针对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下)的实施,分析术中麻醉管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纳入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于体外循环下实施搭桥手术,给予静吸复合麻醉(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和七氟醚)。术中采用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等体征,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术前、切开胸、LAD吻合、CX/DIA吻合、RCA吻合和术毕)各血流动力学水平。结果:LAD和RCA吻合时,CVP升高; LAD吻合时,CCI升高; LAD吻合时,SVRI降低; CX/DIA吻合时,CVP和SV降低; RCA吻合时,PCWP和MPAP升高,其与其它各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下),加强对麻醉管理,患者血流动力学较为稳定,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围术期,有利于后续患者麻醉,同时对病情的恢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英[5](2021)在《常压高氧预处理对七氟醚及手术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文中认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是指麻醉和手术后患者出现精神状态改变、人格的改变及记忆力下降等,严重时可能导致认知及社会行为能力的降低,是老龄患者术后常出现的并发症之一,而且远期与痴呆的发生有密切联系。造成POCD的因素尚未完全了解,但许多研究已证实全身麻醉药物如七氟醚、手术创伤等多种因素都与POCD的发生有关。POCD的发生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预处理(Preconditioning,PC)是指机体通过暴露于接近伤害阈值的有害刺激激活内在的保护及修复机制,在器官中产生对损伤的耐受性,从而保护其免受随后的致命性损伤。迄今为止,PC已经作为一种预防疾病或减轻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策略被广泛研究。近年来,常压高氧(Normobaric hyperoxia,NBO)预处理由于其相对安全、操作简便及具有临床转化潜能等优势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已有证据表明常压高氧预处理(Normobaric hyperoxia-preconditioning,NBO-PC)可在心、脑、肾等多种脏器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保护效应,尤其是对于全脑或局部脑缺血、创伤等多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NBO-PC的抗炎、抗凋亡等作用相关。多项研究已经证实七氟醚麻醉及手术导致的POCD与神经元的凋亡及炎症反应有关。基于上述发现,我们假设NBO-PC可通过抑制大脑神经元的凋亡及炎症反应而减轻术后认知障碍,具有一定脑保护作用。第一部分常压高氧预处理对七氟醚麻醉诱导的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的影响目的:本部分实验通过对老龄雄性SD大鼠实施七氟醚麻醉建立大鼠认知障碍模型,探讨NBO-PC对七氟醚诱导的认知障碍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66只20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2):对照组(C组)、七氟醚麻醉组(S组)和常压高氧预处理组(HO组)。HO组大鼠在七氟醚麻醉前给与100%常压高氧吸入,每天4小时,连续6天,而C组和S组大鼠在七氟醚麻醉前未接受NBO-PC。NBO-PC24小时后S组和HO组大鼠暴露于2.5%七氟醚5小时,C组大鼠未实施七氟醚麻醉。在七氟醚暴露24小时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认知功能状态,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率及钙离子浓度的变化,采用Westo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active caspase-3的浓度。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S组和H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减少(P<0.05),而HO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低于S组大鼠(P<0.05),穿越平台次数显着多于S组大鼠(P<0.05)。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S组和HO组大鼠海马细胞凋亡率及钙离子浓度均显着增加(P<0.05),而HO组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率(12.44%)明显低于S组(20.03%)(P<0.05),HO组大鼠海马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也明显低于S组(P<0.05)。Westo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S组和HO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ax和active caspase-3均显着升高(P<0.05),bcl-2显着降低(P<0.05),而HO组bcl-2、bax及active caspase-3的变化明显小于S组的变化(P<0.05)。小结:NBO-PC可减轻七氟醚所致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其与NBO-PC降低大鼠海马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而抑制海马细胞凋亡相关。第二部分常压高氧预处理对脾切除术诱导的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目的:本部分实验通过对老龄雄性SD大鼠实施脾切除术建立POCD模型,探讨NBO-PC对POC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112只20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28):对照组(Con组)、七氟醚麻醉组(Sev组),手术组(Ope组)和常压高氧预处理组(Hop组)。Hop组大鼠在实施脾切除术前7天开始给与100%常压高氧吸入,每天4小时,连续6天,而其余三组未接受NBO-PC。NBO-PC结束24小时后,Ope组和Hop组大鼠在2.5%七氟醚麻醉下实施脾切除术,Sev组大鼠仅吸入2.5%七氟醚麻醉而未实施手术,Con组大鼠未实施麻醉及手术。手术结束24小时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来评估大鼠的认知功能状态,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大鼠海马组织的病理结构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外周血及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率,采用Westo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及active caspase-3的浓度。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大鼠相比,Ope组和Hop组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着延长(P<0.05),而穿越平台次数则明显减少(P<0.05),Sev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及穿越平台次数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Ope组比较,Hop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降低、穿越平台次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结果显示Ope组海马细胞排列紊乱,部分细胞胞体出现形状的改变,细胞核深度染色固缩,细胞之间出现了明显间隙,Hop组与Ope组相比较,病理损伤有所减轻。与对照组相比,Ope组和Hop组大鼠外周血及海马组织中IL-1β、IL-6、TNF-α均明显增加(P<0.05),Sev组上述三种炎症因子的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op组大鼠外周血及海马组织中上述三种炎症因子又明显低于Ope组(P<0.05)。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Ope组和Hop组大鼠海马细胞的凋亡率显着增加(P<0.05),Sev组无明显变化(P>0.05);而Hop组的凋亡率明显低于Ope组(P<0.05)。Westo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Con组比较,Ope组和Hop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cl-2显着降低(P<0.05),bax及active caspase-3明显增加(P<0.05),Sev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Hop组上述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明显小于Ope组的变化(P<0.05)。小结:常压高氧预处理可改善脾切除术老龄大鼠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其机制与常压高氧预处理抑制海马神经元的炎症及凋亡相关。第三部分常压高氧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目的:通过观察NBO-PC对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及外周血浆炎症因子及脑损伤标志物的影响,探讨NBO-PC对此类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年龄65~75岁,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C组)、常压高氧预处理组(NBO组)。NBO组患者于于术前第7天开始接受NBO-PC,NBO-PC方案为面罩吸入纯氧,每天连续4小时,连续6天。C组患者无特殊处理。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T1)、术后1天(T2)、术后3天(T3)、术后7天(T4)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外周血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及脑损伤生物学标志物s100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变化;采用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病人意识模糊评估法(Confusion assessment method for the ICU,CAM-ICU)评估患者POD的发生情况,并记录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C组纳入38例患者,NBO组纳入39例患者。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TNF-α、IL-1β、IL-6水平显着增加(P<0.05);与C组比较,NBO组患者T1-4时TNF-α、IL-1β、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T0时比较,两组患者T1-4时血浆s100β显着增加(P<0.05),BDNF显着降低(P<0.05);与C组比较,NBO组患者T1-4时s100β明显降低(P<0.05),BDNF水平显着增加(P<0.05);与C组相比,NBO组术后谵妄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拔出气管导管时间、术后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恢复较快。小结:常压高氧预处理可减少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并促进其术后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损伤相关。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6](2020)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18年3月行冠状动脉搭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非体外组49例和体外组38例,非体外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组采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2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及远期预后情况。结果非体外组监护室观察时间、气管插管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均短于体外组,出血量少于体外组(P<0.01)。术后,非体外组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同工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血肌酐、尿素氮、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脑钠肽均低于体外组,且肌酐清除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均高于体外组(P<0.05)。非体外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体外组(P<0.05)。随访2年,非体外组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显着高于体外组(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疗效较佳,对心肌功能、肺功能及肾功能的损伤低于体外循环治疗,但远期胸闷和心绞痛症状、新发ST-T改变发生率较高。
张双银,华玉芳,韩芳霞,张荣智,王迎斌,杨小华,赵启明[7](2020)在《基于PiCCO的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以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量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为目标导向的容量管理策略对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4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2~3级。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监测中心静脉压(CVP)指导补液。研究组进行中心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应用PiCCO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CVP、心脏指数(CI)、ITBVI、EVLWI,准确评估患者容量状况,以CI 3.0~5.0 L/(min·m2),ITBVI 800~1 000 ml/m2,EVLWI 3.0~7.0 ml/kg为参考值进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术中根据CI、ITBVI、EVLWI动态变化调整补液,监测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 MAP)、尿量、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肾功能等指标。记录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急性肺水肿发生率、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及术后30 d病死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组织灌注改善,尿量明显增加(P<0.05),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P<0.05),血乳酸浓度明显降低(P<0.05),急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5.0%比15.0%、5.0%比10.0%)(P<0.05),病死率低于对照组(5.0%比15.0%)(P<0.05)。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CI、ITBVI、EVLWI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能有效优化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的心脏前负荷,提高心输出量,保证微循环灌注,维持机体氧供需平衡,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降低ICU停留时间与住院时间。
鲍艳飞,吴智宏[8](2020)在《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指导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c)指导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电力医院收治的124例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围术期容量管理目标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以LVETc为容量管理目标,对照组以每搏量变异度(SVV)为容量管理目标。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补液量、术中尿量、术中失血量、拔管时间,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于心包打开时及进行左前降支、钝缘支、后降支搭桥时,监测患者平均动脉压、每搏量指数、心指数、全身血管阻力及血乳酸、氧供指数、氧耗指数、血糖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总补液量显着低于对照组(t=7.702,P <0.01),观察组全身血管阻力均显着高于对照组(t=10.878、4.955、6.178、5.800,均P <0.01),心指数在心包打开时及吻合左前降支时显着低于对照组(t=6.428、6.898,均P <0.01),氧供指数在吻合左前降支、钝缘支、后降支时均显着低于对照组(t=2.998、2.501、5.109,均P <0.05)。观察组术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行去氧肾上腺素治疗的患者占61.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10,P <0.01);观察组术中去氧肾上腺素平均用量显着高于对照组(t=8.267,P <0.01)。结论对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治疗,与SVV相比较,LVETc指导下能有效减少输液总量,维持灌注目标,缓解组织间隙液体负荷,促进脏器及肠道功能早期恢复。
李召水[9](2020)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HCR)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围术期及随访3年内的临床结果,探讨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60例通过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结果,按照1:1的比例倾向性评分匹配同期于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60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术期术中、术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术后随访3年,比较3年内两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绘图可视化处理,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并应用Log-Rank检验法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术前资料对比无显着性差异。HCR组相对于OPCAB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较短(210.5±67.2min VS 252±53.8min,P=0.0035),手术切口创伤较小(6.3±0.9cm VS 17.3±2.5cm,P<0.0001),术中出血量较少(136.7±86.9ml VS260.2±175.8ml,P<0.0001)。HCR组术后24小时胸腔引流量较少(198.5±63.6ml VS382.3±139.3ml,P<0.0001)。与OPCAB组患者相比,HCR组有着较少的输血需求,输血例数(35%VS 68.3%,P=0.0003),输注的红细胞量(1.2±0.9U VS 2.8±1.1U,P<0.0001),血浆输入量(233.2±127.2ml VS 533.1±266.3ml,P<0.0001)。HCR组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短(5.6±0.8h VS 9.3±8.1h,P=0.0067),心脏外科监护室住院时间较短(28.1±10.6h VS 54.7±25.3h,P<0.0001),总的住院天数较少(18.5±3.8d VS 23.3±7.9d,P=0.0006)。两组围术期间不良事件如围手术期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术后肾衰、术后新发房颤、二次开胸止血、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之间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是HCR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较低(38.3%VS 96.7%,P<0.0001),且有着显着的差异。在随访的3年内,两组MACCE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无显着差异。运用Kaplan-Meier法对累积生存率及免于MACCE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P(log-rank)值分别为0.65、0.36,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是安全可行的,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相比,有着更出色的围术期表现,并且可提供相似的中期随访结果。
党志侨[10](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AHD)简称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严重粥样硬化或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梗死的一类心脏病[1]。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冠心病患病率为1%(城乡合计),冠心病死亡率在人群总死亡中占比15.2%,在所有心血管病死亡中占比37%。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冠心病的发病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其中高龄冠心病患者比例也在增加[1]。当前证据显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仍然是大部分多支血管病变和左主干病变患者的“金标准”治疗方法[2]。然而高龄、体外循环仍然是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危险因素[3]。同时,高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概率较高,大大增加了患者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本论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病例资料,总结并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临床疗效及特点,为在今后工作中更好的开展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提供有临床价值的经验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我科收治的具有择期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指征的冠心病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34例;年龄为(61.4±3.9)岁,按照年龄的不同分为老年组(≥70岁)和对照组(<70岁)。患者入院后进行常规冠脉搭桥术前准备,术中常规经正中胸骨切口入路,采用乳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作为移植血管,使用心脏表面局部固定器、冠状动脉分流栓辅助完成手术。分别统计患者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合并基础疾病、心脏彩超评估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再血管化桥支数;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住院天数;术后6个月随访,通过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估患者心脏功能改善状况。结果两组患者共126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均获得成功。围手术期患者死亡3例,其中老年组2例,对照组1例;其余患者痊愈出院。虽然老年组术前冠脉血管病变支数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3.1±0.4与 3.0±0.8,P>0.05),但老年组手术时间(176.5±31.1 min 与 189.2±36.2 min,P<0.05)及血管桥吻合数量(2.8±0.5与3.0±0.6,P<0.0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在使用乳内动脉吻合前降支的比例(87.8%与 92.9%,P>0.05)、术后第一天心包引流量(233.9±52.7 ml 与 212.3±65.6ml,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24.9±15.5 h 与 20.4±12.4h,P>0.05)、ICU 停留时间(31.6±23.9 h 与 25.7±19.0 h,P>0.05)、术后住院时间(14.8±9.3 d与12.6 ± 7.6d,P>0.05)方面均无显着差异。老年组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死亡率均较低(4.8%与1.1%,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随访,两组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均无心脏事件死亡,两组术后6月时LVEDD及LVEF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1.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能够在70岁以上老年患者中安全进行,尤其是高危患者,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2.与对照组相比,老年组不完全血运重建率高,但相对缩短了手术时间,进一步降低了术后并发症,降低了死亡率,术后6个月内随访患者预后良好。3.老年高危患者进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可以明显改善早期临床疗效,远期冠脉血管通畅率和死亡率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调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护理方法 |
1.2.1 对照组 |
1.2.2 观察组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
2.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比较 |
2.3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
2.4 两组组患者血清IL-6水平比较 |
2.5 两组患者手术室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
3 讨论 |
(2)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入组标准 |
1.2 排除及剔除标准 |
1.3 一般资料 |
1.4 麻醉方法 |
1.5 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手术完成情况 |
2.2 2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3 2组心肌损伤指标水平比较 |
2.4 2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3 讨 论 |
(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统计描述 |
2.2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POAF的危险因素分析 |
2.3 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与评价 |
3 讨论 |
3.1 OPCAB-POAF的总发生率 |
3.2 OPCAB-POAF的危险因素 |
3.3 POAF的风险评分模型 |
3.4 局限性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心脏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体外循环下)麻醉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讨论 |
(5)常压高氧预处理对七氟醚及手术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常压高氧预处理对七氟醚麻醉诱导的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常压高氧预处理对脾切除术诱导的老龄大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常压高氧预处理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高氧预处理对脑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手术指标比较 |
2.2 手术前后心肌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
2.3 手术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
2.4 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比较 |
2.5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
2.6 远期预后分析 |
3 讨论 |
(8)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指导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容量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基本指标比较 |
2.2 两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
2.3 两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氧动力学指标比较 |
2.4两组患者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9)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入选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偏倚控制 |
1.5 观察指标 |
1.6 手术方法 |
1.7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2.1 HCR组与OPCAB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 |
2.2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中情况对比 |
2.3 HCR组与OPCAB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情况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后常见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血流动力学调控(论文参考文献)
- [1]精细化手术室护理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高小凤,鹿秀娟,蒋丹,张莉.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1)
- [2]右美托咪定对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 王丽,王少微,贾彤,孙晓佳,姚杰,陈艳林,邢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36)
- [3]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后新发心房颤动评分模型的建立:运用R语言绘制动态Nomogram[D]. 郑亦涵.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冠状动脉搭桥术中(体外循环下)麻醉管理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J]. 黄典,黄海萍,高晓枫,廖益永. 黑龙江医药, 2021(02)
- [5]常压高氧预处理对七氟醚及手术诱导的认知功能障碍影响的基础及临床研究[D]. 王英.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非体外循环与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对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J]. 王立,张婷,郑霄,吕向妮,徐学增. 解放军医药杂志, 2020(12)
- [7]基于PiCCO的目标导向容量管理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手术期的应用[J]. 张双银,华玉芳,韩芳霞,张荣智,王迎斌,杨小华,赵启明.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0(07)
- [8]校正左心室射血时间指导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容量管理中的应用[J]. 鲍艳飞,吴智宏.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0(03)
- [9]分站式杂交冠脉血运重建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对比研究[D]. 李召水. 青岛大学, 2020(01)
- [10]老年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治疗效果的研究[D]. 党志侨. 山东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