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蒙古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一、蒙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冰,高曼[1](2021)在《世界寻找转机中国破浪前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脆弱复苏,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国际地区热点交织,全球进入新一轮动荡调整期。世界在寻找转机,中国则继续破浪前行……2021年,绝对是世界格局的分水岭。美国进一步从超级大国的光环中衰落,欧洲进一步寻求"独立自主"的道路,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大大提升。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起伏反复,世界经济脆弱复苏,气候变化挑战突出,国际地区热点交织,全球进入新一轮动荡调整期。中国作为变局中最大的变量之一,对世界有着深刻的影响。借助多边外交,中国日益成为国际社会一个"负责任"的建设性大国,在安全、发展、援助、环境与气候、防疫救灾、打击跨国犯罪等方面推动跨国、跨地区务实合作。

许菲[2](2021)在《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韩自1992年正式建交,迄今已近30年,而两国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历史远比这个时间更长,城市外交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发展的独特因素。单就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成果——缔结国际友好城市来说,从1993年7月1日首对中韩国际友好城市——连云港市和木浦市正式缔结友城关系算起,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韩间已缔结友好省市(姊妹城市)关系206对,韩国成为除日美两国外与中国签订友好城市协议最多的国家。最初,中国连云港市和韩国木浦市缔结友城关系,主要是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时至今日,中韩城市外交合作领域不再限于经贸投资领域,其交往发展广泛辐射到地方政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教育培训、医疗卫生、体育运动、妇女儿童权益、环境保护、城市治理等各个领域,交往成果可谓是全面开花。与此同时,中韩地方政府间的交往层次不断深化,由最初的省市一级行政单位发展到区县级行政单位,社会组织、市民团体乃至个人纷纷加入到该行列。可以说,城市外交为中韩地方关系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营造了有利氛围,其在经贸投资、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城市治理、生态保护等诸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成果良多,惠泽民众。经历了初期的接触和探索阶段后,经过磨合与调整,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逐渐走向稳定增长阶段,其交往目的和目标由最初的注重获得转向合作共赢发展。在此背景下,中韩国际友好城市的缔结形式不再限于“一对一”关系,开始转向“一对多”方式,而交往模式则由双边为主发展到双边与多边并重,中韩地方政府更深刻地认识到城市国际组织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交往对象也由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其他地区辐射。总体来看,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当然,不能就此回避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友好城市总体发展不平衡、合作形式比较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导致民众存在误解、扩大贸易引发双方经贸摩擦。虽然中韩地方政府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但往往是事倍功半。而究其原因则十分复杂,一些属于结构性的因素远非地方政府之力所能解决。如在超国家层面,国际组织越来越多的发挥作用而逐渐改变了既有的交往格局。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的制约、国内政治等因素的影响难以排除。在民间层面,非政府组织、传媒集团等社会组织实体,也谋求在对外交往中表达利益诉求,都成为无法忽视的重要因素。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相交织,地方、国家和国际事务相交融,现阶段中韩城市外交发展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形势和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超国家行为体、国家行为体、次国家行为体、社会行为体四个层次,借助白里安·豪京的多层外交理论,并融合加里·马克斯、里斯贝特·胡格提出的多层治理理论,形成理论阐释和具象认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总体分析框架。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审视,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系由多元行为主体的影响交互所造成,远非是地方政府层次一力所能突破解决。同样,在多层面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的,还包括超国家行为体层面的各类国际组织、国家行为体的代表——中央政府,以及社会行为体层面的非政府组织和日益活跃的各类传媒力量。由于公民社会、地方行政、国家政治、国际政治在囯际政治国内化、国内政治国际化的交互作用下日益结合为一个多层化的世界政治舞台,由此中韩城市外交发展所牵涉到各层面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的任何一个行为主体要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必须在社会、地方、国家和国际的多个维度层次上同时采取行动,才能够有望获得最终的成功。显然,中韩城市外交要取得持续健康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社会行为体、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等多元主体层次的共同努力与合作。基于多层外交理论的视角,当前中韩城市外交发展存在合作形式单一、民间主体参与不足、传播力度不够、民众时有误解等突出问题,其中的一些问题虽然地方政府或能自力解决,但平衡区域发展、解决两国经贸摩擦等绝非地方政府能力之所及。以中韩地方经贸摩擦为例,虽然市民团体抗议、反倾销调查、构筑技术性壁垒等单一化的表象不时呈现,但实质却与国家层面的中韩同为外贸型经济增长模式不无关系。伴随中国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加快,中韩间产品差距减小、市场争夺趋于激烈,加之两国经贸依存度颇高,尽管中韩地方政府有较大意愿去寻求解决这些问题,但调整外贸、产业结构政策等属于中央政府权限,地方政府奈何不得,在政治、安全、外交等敏感议题上更是如此。不过,上述表象并不是说地方政府无可作为。其实,中韩地方政府可以借助参与国际次区域合作和国际城市组织的契机,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共同努力在国际平台上寻找更多的合作机会,也可以在联合国框架下、借助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来解决彼此间的争端。总而言之,积极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符合两国的核心利益诉求,有利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行稳致远、健康发展。在此过程中,包括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主体层次上的共同努力、统筹协调缺一不可。这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是中韩友好城市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不仅与中韩地方资源禀赋条件以及当地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意愿有关,更与国家层面的宏观发展政策等密切相关。对此,除地方政府自身的积极努力外,还需要国家层次宏观政策上的资源平衡调配,尤其是向中韩发展落后地区予以政策性倾斜,促进其走上外向型合作发展道路,更多、更全面地展现城市外交在新时期中韩伙伴关系发展中的积极的建设性作用。

郝洺[3](2021)在《安倍政府对华竞争与协调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马良[4](2021)在《柬埔寨王国对华政策与中柬关系研究(1993-2020)》文中认为本文系统研究了柬埔寨王国的对华政策与中柬关系。文章共由四章组成,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柬埔寨对华外交政策及中柬政治合作、对华经济政策及经济合作、对华安全政策及安全合作、人文交流政策及中柬人文交流合作。在政治合作方面,探讨了柬埔寨在不同时期的对华外交政策,特别是柬埔寨王国时期的外交政策特点和趋势,着重分析了柬埔寨的中立政策、柬埔寨在中国-东盟关系和南海争端中对中国的作用,中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深化。在经济合作方面,探讨了中柬投资合作、中柬贸易合作、中柬援助合作的情况以及中国在柬经贸活动中所面临的风险。在安全合作方面,研究认为中柬军事和警务合作不断深化,跨国犯罪协同治理成为合作的亮点。人文交流合作方面,中柬在教育、旅游、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合作不断深入。总之,近年来,中柬关系不断发展,政治合作不断提升、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军事安全和人文合作的前景广阔,在“一带一路”倡议、命运共同体建设和澜湄合作、RCEP等框架下,中柬关系迎来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挑战。两国应总结近年来的合作经验,增强政治互信、深化经济合作,维护良好关系的持续性,妥善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全方位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双边关系向纵深发展。

姚孟辰[5](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影响分析》文中提出长久以来,意大利对华政策的研究始终处于容易被忽略的状态,而实际上意大利作为七国集团成员国以及欧盟创始国之一,其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国际局势及欧盟局势中都扮演着具有影响力的角色。随着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及意大利签订了“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其对华政策逐渐备受关注。但在难民危机、欧债危机、恐怖主义等多重挑战下,意大利国内经济始终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导致了民意分裂,进一步加剧了意大利国内政局的不稳定,2013年五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意大利政党格局的重新建构,2018年以来,其国内政党更是频繁更迭。由于执政党对华政策态度的不同,在意大利政府更迭的背景下,随之而来的是对华政策的不断调整。中国和意大利同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同时意大利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中欧关系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针对意大利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影响的研究有助于掌握未来中意关系的走向,因此,本选题具有现实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简要回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前意大利的对华政策以及对华政策的特点,并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意大利各届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最后重点对意大利对华政策作出的调整以及其对中意关系与中欧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意大利对华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与文化三个方面,对华政策的调整对中意关系与中欧关系也产生了重要影响。2020年是中国与意大利建交50周年,建交以来,两国虽然历经风雨,但始终秉承着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且实现了深入发展。2019年,意大利经历了一场备受关注的政府危机,一系列变动后,意大利对华政策更加呈现出温和务实的态度,不仅加强与中国经贸投资领域的关系,同时不断促进双方在科技领域、绿色低碳经济以及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尤为重要的是,意大利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深入推进了与中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两国的文化交流合作有了质的飞跃,双方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因利相聚”,而是加强互信的基础,增进对彼此的了解。作为欧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意大利对中欧关系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意关系的突出致使中欧关系也向前发展了一大步。此外,美国在中欧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举动标志着美国在中欧关系中的影响力相对淡化。因此,意大利未来在中欧关系中极有可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周玉萍[6](2021)在《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莫迪政府上台后对印度外交政策作出显着调整,在处理与世界主要大国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时也表现出一系列新特征。莫迪政府变革性的外交举措既显现为不同于往届政府的外交理念和模式,同时也体现在总理莫迪任期内所制定对外政策的非连续性上。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影响地区秩序与国际格局,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本文以建构主义范式下的“身份”概念作为分析工具,对莫迪政府对外政策调整的动力机制进行探讨,并尝试作出规律性提炼与总结。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的研究重点:说明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对国内外学界关于印度对外政策的研究作出较为全面的梳理和述评;基于已有的建构主义身份理论,对“身份—行为”分析路径进行创造性整合与阐释;提出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性;最后简要说明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正文第一章对国家身份和利益这两个核心概念作出明确界定,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在建构主义范式下对国家政策的解释力。第二章回溯印度外交的文明基因、历史脉络与战略思维,综观当前国际体系结构和“他者”话语的建构作用,为深入探究印度对外政策进行了背景铺陈。第三章透过莫迪政府的认知特点,看行为主体如何理解和定位国家身份与利益。第四章从周边、区域、全球多个层面展示了莫迪政府的外交举措,并对印度对外政策的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把握,即在本国对外政策决策机制下,莫迪政府如何基于身份认知确定国家利益,进而产生政策行为。第五章选取莫迪政府对外政策中的典型案例来验证国家对外交往时“身份—行为”路径下的决策驱动机制,即在“印太”框架内,印度如何基于身份认知和利益目标,理解中、美两个主要大国的政策与角色,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对“他者”政策,实现具有明显转向表征的外交关系再造。结论部分系统回顾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给出了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身份理论在分析国家对外政策时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决策者对国家身份的认知从根本上左右着该国的对外行为。莫迪政府的政策调整正是基于认知的必然结果。对“身份—行为”逻辑的把握有助于“自我”对“他者”行为与角色作出充分研判,从而减少误读,合理决策,有效外交。

潘玥[7](2020)在《70年来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复杂演变》文中研究说明过去的70年是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外交关系在波澜中发展的70年。70年间,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4个阶段:苏加诺时期的友好合作、苏哈托时期的负面为主、民主转型时期的逐渐缓和和佐科时期的开放共赢。在当前印度尼西亚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度尼西亚"全球海洋支点"战略有较高的契合度,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有继续向好的趋势,但受印度尼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因素和域外大国的影响,部分印度尼西亚媒体倾向于报道涉华负面信息,影响印度尼西亚民众对华好感度,加之南海问题中东盟各国的立场各异,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以正面为主,但不断变化且存在隐患。本文认为,分析并重视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复杂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更好地巩固双边外交关系,深化两国各领域合作。

丁璇[8](2020)在《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动因研究 ——基于“威胁感知-经济预期”的分析框架》文中研究表明中菲建交四十五年以来,两国关系曲折前进,菲律宾的对华政策也在不断发生调整。尤其自2016年杜特尔特总统上任之后,菲律宾的对华政策发生了明显转向,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其政策转变的原因引人深思,也继而引发了关于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动因的讨论,不同时期政策变化的背后是否有规律可循?本文以“对冲”概念为视角,通过对不同时期菲律宾对华政策演变的梳理和比较,判断菲律宾在中国崛起、东亚地区政治经济相背离“二元格局”的背景下,对华采取的是“接触加制衡”的对冲政策。而造成政策调整、对冲强度差异的两大根本性变量在于菲律宾对中国的威胁感知和经济预期。受到体系层次包括东亚地区秩序的稳定性、美菲非对称同盟关系、东盟共同利益的制约,以及国内层次包括菲律宾家族政治、总统个人特质、国内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影响,菲律宾的对华威胁感知和经济预期在不断变化并相互作用,影响了菲律宾的政策偏好,进而推动了菲律宾对华政策的调整。当威胁感知高于经济预期时,对华政策中安全偏好占主导,对冲强度大,政策表现强硬对立;当经济预期高于威胁感知时,对华政策中发展偏好占主导,对冲强度小,政策表现温和友好。探讨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的背后动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菲律宾的外交行为、预测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并为处理中菲关系、稳定南海局势提供有益参考。当前中菲关系总体向好发展,南海争端被淡化处理,但并不意味着菲律宾放弃了在南海问题上的固有主张。中美战略竞争的加剧、美国“印太战略”的推行以及菲律宾国内各方的反对声音,都很有可能带来南海局势的动荡,刺激菲律宾的威胁感知;当前中菲经贸合作前景广阔,菲律宾的对华经济预期将会不断强化,但同时也存在着多重因素的分化和干扰,中菲关系的未来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中国应该与菲律宾在深化双方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地区安全合作,以此来增加彼此的政治互信,强化两国共同的安全利益和发展诉求,促进南海局势的和平稳定以及中菲关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王璐瑶[9](2020)在《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文中研究指明

于京婉[10](2020)在《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6年,因“萨德”风波中韩外交出现危机,导致两国关系跌至历史低谷。文在寅上任后对华如何施政,中韩关系如何发展,不仅事关两国政治、经济与安全的发展,而且对朝鲜半岛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发展与走向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为选项,基于三层考量:从中韩关系层面看,两国是搬不走的近邻,拥有广泛共识与利益契合。对其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韩了解,扩大双边合作领域,有效落实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从半岛安全层面看,韩国是朝鲜半岛属地国,而中国始终是解决半岛问题的参与国。对其研究有助于两国寻求共识,求同解疑,更好地推动半岛和平和地区安全与繁荣。从中美战略竞争层面看,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地区和半岛事务中受美国牵制。对其研究有助于增进双方政治和安全互信,增强共同维系半岛及地区安全稳定的信心。鉴于上述动因,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对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探讨。第一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外部环境是引发内部思考与影响对外政策制定的重要因素。文在寅上任正值韩国“内忧外患”的政治乱局,诸多焦点问题成为文在寅政府的必答题。本章选择“由外至内”为视角,即地区、双边、国内,以三个新变化为焦点,对文在寅上任后韩国的时局背景进行剖析。三个新变化:一、东北亚地区局势新变化。其突出表现为韩国在中美两国战略竞争背景下面临的窘境、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缓和对话的新气象、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冲击韩国外交,日韩争端持续升级双边关系不断恶化等四个方面。二、中韩关系新变化。主要论述了“萨德”问题重创中韩关系和贸易往来受挫刺激中韩关系,以及渔业纠纷问题激化中韩关系这三个痛点。三、韩国国内政局新变化。主要围绕韩国执政党的变化、领导人更迭、韩国国内对华态度的新变化这三个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上述内外局势的新变化,无疑对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导向产生重大影响。第二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政策目标是国家行为主体通过政策实施为获得某种效果或达到某种标准。文在寅政府执政初期,东北亚地区局势不断恶化、中韩因“萨德”问题出现外交危机、韩国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在此背景下,文在寅政府为摆脱这一政治乱局,积极调整了韩国的对华政策。笔者通过深入分析研究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从政治、安全及经济层面,归纳梳理出其对华政策的三大目标。在政治层面上,文在寅政府试图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施平衡外交来稳定中韩关系,并借助中国提升韩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安全层面上,首要目标是缓解中韩两国“萨德”危机,在此基础上争取中国共同应对朝核问题,同时要加强两国非传统安全合作。在经济层面上,文在寅政府为获取中国崛起带来的经济红利,携手中国共同抵御逆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冲击,继续深化两国经贸合作关系。不过,其也在试图通过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进而适当降低韩国对华经济的过度依赖。第三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和手段。政策资源是实施政策的先前条件,而政策手段是实现其目标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两者相辅相成,均是实现其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依托,本章主要通过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美韩同盟三个视角,审视文在寅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可以利用的“抓手”和有利“王牌”。其一、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政治价值。其二、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经济价值。其三、美韩同盟是韩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筹码。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方法,笔者以政策资源要素为铺垫,重点论述了文在寅政府在政治、安全和经济三个关键性领域的对华政策手段。政治手段重点是通过两国高层互动增强政治互信和适当拉开与美国距离的方式,实现快速修复与巩固中韩关系。安全手段主要通过对“萨德”反导系统进行管控的方式,达到缓和与加强中韩关系。经济手段则侧重于“合作+防范”的方式,来深化与发展中韩关系。第四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政策实施是运用综合手段实现政策目标的行为过程。本章基于对文在寅政府对华各项主张和举措的综合分析,着重从政治、安全、经济三大层面论述了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具体过程。其中,政治和经济层面是本章论述的重点。在政治层面上,文在寅政府旨在修复与巩固中韩政治互信。举措一、为恢复两国政治关系,通过双边高层互动、提升中国战略地位、加强领导人沟通等措施,积极向中国示善示好。举措二、为缓和两国安全关系,通过加强双边高层对话和对“萨德”进行环境评估并作出“三不”声明,积极向中国发出和好声音。举措三、为平衡中美关系,主要通过在美国“印太战略”立场上采取模糊态度,在半岛问题上强调韩国主导作用,在美日韩三边发展军事同盟关系上持否定态度,在“反华为”事件上持保留态度,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回避态度等诸多之举,有意向中国做出倾斜。在安全层面上,文在寅政府力求拓展中韩安全合作的新增长点。主要体现在协调处理朝鲜半岛事务和提升非传统安全合作等方面。在经济层面上,文在寅政府谨慎深化中韩经贸依存关系。主要包括: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这些都是文在寅政府顺应中国经济外交的重要之举。第五章,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展望与应对。本章的重点是对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结果进行效能评估,对其执政后期中韩关系走势做出研判,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中国政策应对。效能评估是对应政策目标的三个层面,即政治、安全、经济层面开展的。通过逐项分析和综合考量,笔者认为,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实施的“上半场”,总体来看取得的成效较为显着。其主要表现:中韩关系开始转圜,聚焦的“萨德”问题按下了“暂停键”,经贸合作总体恢复元气,这充分体现了文在寅政府对华的诚意和努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也看到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局限性,解决朝核问题仍任重道远,美韩同盟仍是中韩关系的“夹心层”。展望文在寅政府后期的中韩关系,笔者综合各种复杂因素,作出以下判断:两国趋稳向好的势头有望得到维持,但短期内中韩关系难以再现“蜜月期”,其局部风险仍不容忽视。本章最后提出了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的中国政策应对:第一、明晰战略定位。第二、深化战略互信。第三、扩大共同利益。第四、增强危机管控。第五、推动多边合作。

二、蒙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世界寻找转机中国破浪前行(论文提纲范文)

2022,中美最大冲突点在哪里?
大国博弈下的中欧关系走向
中英关系:容不得“两面下注”

(2)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研究述评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和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城市外交的界定、沿革和理论基础
    一、城市外交的界定
        (一)城市外交的定义
        (二)城市外交的特征
        (三)城市外交的形式
        (四)城市外交的作用
    二、城市外交的沿革
        (一)城市外交的发展
        (二)城市外交的繁荣
        (三)中国的城市外交
    三、城市外交地位的确立
        (一)城市成为城市外交的主体
        (二)城市外交被纳入国家顶层设计
        (三)城市国际组织提振城市外交地位
    四、多层外交理论对城市外交的阐释
        (一)多层外交理论的内核
        (二)多层外交理论的辨析
        (三)对城市外交的再阐释
    小结
第二章 中韩城市外交的演变发展与地位作用
    一、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历程
        (一)接触探索阶段
        (二)磨合调整阶段
        (三)稳定增长阶段
    二、中韩城市外交的基本情况
        (一)中韩双边交往情况
        (二)中韩多边交往情况
    三、中韩城市外交的进展成效
        (一)友好城市数量持续增加
        (二)友好城市合作领域扩大
        (三)友好城市合作层次加深
        (四)发展成果惠及两国人民
    四、中韩城市外交的发展特点
        (一)交往对象的多层次性
        (二)同层交往的非唯一性
        (三)结好偏好经济发达地区
        (四)从注重获得走向合作共赢
    五、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城市外交在中韩关系发展中的地位
        (二)城市外交对中韩关系发展的积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中韩城市外交主要行为体层次分析
    一、超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全球性国际组织
        (二)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居于支配地位的中央政府
        (二)囿于地域主义的国内政党
    三、次国家行为体层次
        (一)具备担当城市外交主体能力和意愿的城市
        (二)外部环境有利于作为城市外交主体的城市
    四、社会行为体层次
        (一)不能被忽视的非政府组织
        (二)引领舆论的新旧传媒集团
    五、不同行为主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次国家行为体与国家行为体的相互作用
        (二)次国家行为体与超国家行为体相互影响
        (三)社会行为体对次国家行为体的不同影响
    小结
第四章 中韩城市外交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成因
    一、各地区总体发展不均衡
        (一)资源条件导致的友城分布不均
        (二)政府偏好招致各项发展不平衡
    二、合作形式单一、影响受限
        (一)开展城市外交常用的合作方式
        (二)倚重某一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以浙江为例评估城市外交效果
    三、民间主体参与程度不高
        (一)中韩城市外交由官方主导
        (二)官方合作欠灵活、效果不佳
        (三)政府参与过多、民间积极性低
    四、传播不足、民众易受误导
        (一)塑造城市形象太重视官方交流
        (二)效果不理想、应重视渠道和方式
        (三)第三方误导易致民众看法片面
    五、经济摩擦、贸易保护增多
        (一)中韩双边经贸总体情况
        (二)中韩经济摩擦现象增多
        (三)韩国过度采用保护手段
    六、多层外交理论下中韩城市外交问题成因分析
        (一)相关利益集团的干预
        (二)地方条件能力的差异
        (三)国家制度体制的制约
        (四)国际组织调解的盲区
    小结
第五章 推动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路径抉择
    一、运用国家力量,统筹地方发展
        (一)明确中央和地方的权力边界
        (二)平衡中央和地方的资源调配
    二、拓宽交往渠道,创新合作形式
        (一)借鉴其他国家城市外交模式
        (二)加深合作层次尝试内容创新
    三、鼓励多方参与,建立互惠机制
        (一)鼓励非政府组织的积极参与
        (二)落实惠民机制争取民众支持
    四、重视媒介作用,强化传播力度
        (一)注重媒体公关树立良好形象
        (二)拓宽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
        (三)加强对自媒体的监控和疏导
    五、借力国家外交,融入国际组织
        (一)借助国家外交改善外部环境
        (二)大力发挥国际组织建设作用
    六、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深化城市外交作用
        (一)“一带一路”倡议与“新北方”“新南方政策”
        (二)发展战略对接对中韩城市外交发展的积极影响
        (三)深化城市外交对中韩发展战略对接的促进作用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柬埔寨王国对华政策与中柬关系研究(1993-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章的整体结构和研究方法
        1、文章的整体结构
        2、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点和不足点
        1、创新点
        2、不足点
第一章 柬埔寨对华外交政策及中柬政治合作
    第一节 柬埔寨的外交政策及对华政策
        一、柬埔寨的外交政策
        二、柬埔寨的对华外交政策
    第二节 中柬政治合作
        一、双边政治合作框架不断完善、政治互信稳固
        二、柬埔寨在中国东盟团结合作和地区争端问题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柬埔寨与“一带一路”倡议
第二章 柬埔寨对华经济政策及中柬经济合作
    第一节 柬埔寨对华经济政策
        一、柬埔寨的对华经济政策
        二、中柬两国双边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三、中柬贸易合作的平台
    第二节 中国在柬投资情况
        一、中国对柬埔寨投资的特点
        二、中国企业对柬埔寨直接投资趋势
        三、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重点领域分析
        四、柬埔寨引进中国投资的作用
        五、中国企业投资柬埔寨的原因
        六、中国企业在柬埔寨投资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三节 中柬贸易合作
        一、中柬贸易额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与柬埔寨国际贸易的特点
        三、中柬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四、中柬贸易合作的趋势
    第四节 中国在柬援助情况
        一、中国对柬埔寨的援助史
        二、中国对柬埔寨援助的特征
        三、中国对柬埔寨援助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中柬经济关系面临的风险
        一、内部政治性暴力事件风险
        二、政府违约风险
        三、政府腐败风险
        四、第三国政府干预风险
第三章 柬埔寨对华安全政策及中柬安全合作
    第一节 中柬安全合作
        一、中柬军事安全合作不断深化
        二、中柬警务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第三节 中柬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一、中柬安全合作面临的挑战
        二、深化中柬安全合作的对策
第四章 柬埔寨对华人文交流政策及中柬人文交流合作
    第一节 柬埔寨对华人文交流政策
    第二节 中柬人文交流合作
        一、教育领域的合作
        二、佛教文化交流
        三、柬埔寨媒体对中国的报道
        四、中柬旅游合作
        五、中柬医疗卫生合作
        六、科技创新合作
    第三节 中柬人文交流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一带一路背景下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点
    五、文章结构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意大利对华政策的历史及特点
    第一节 二战以来意大利对华政策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意大利对华政策的特点
    小结
第二章 “一带一路”背景下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
    第二节 伦齐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维持贸易平衡、争取中国对意出口
        二、拓展同中国的合作领域
    第三节 真蒂洛尼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首次提出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二、促进教育、旅游合作
    第四节 孔特政府的对华政策
        一、签署谅解备忘录、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二、发挥中意文化合作机制的重要作用
    小结
第三章 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与新特点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与新特点
        一、对欧盟的依赖相对弱化,国家自主性增强
        二、合作领域广泛,经济互补性愈加突出
        三、经济与文化双轮驱动,公共外交合作效应凸显
    第二节 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一、过度依赖欧盟与美国,本国利益受损
        二、多重挑战下经济停滞不前
        三、以文化交流为支撑,增进互信基础
    小结
第四章 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调整的影响
    第一节 对中意关系的影响
        一、强化中意政治互信
        二、拓展中意经贸往来
        三、深化中意文化交流
    第二节 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一、推进中欧关系发展
        二、美国因素的淡化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观点和视角
        (二)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二)分析理论和路径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性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性
    五、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及应用
    第一节 建构主义思想内核
    第二节 国家身份和利益概念
        一、国家身份概念
        二、利益驱动因素
    第三节 建构主义身份理论
        一、身份和利益的关系
        二、身份理论的解释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身份认知的背景:文化与体系
    第一节 印度的内在文明基底
        一、两种战略文化并存
        二、印度外交的历史脉络
    第二节 印度的外部体系环境
        一、体系结构的塑造力
        二、他者话语的作用力
    第三节 印度的主要战略思想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莫迪政府的身份认知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认知特征
        一、批判性继承: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
        二、选择性内化:共有知识与他者观念
    第二节 多维度印度国家身份
        一、印度国家身份
        二、印度关系角色
    第三节 基于身份的国家利益
        一、硬实力利益维度
        二、软实力利益维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身份视域下印度对外政策演进
    第一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决策
        一、对外政策决策的制度特点
        二、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
        三、公众舆论的作用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重点
        一、邻国优先与互联互通
        二、印太战略与多方联盟
        三、全球治理与规范性议程
    第三节 延续与再造:印度对外政策
        一、对不结盟思想的继承和改造
        二、对实用主义逻辑延续并强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印太”框架内印度的大国关系再造
    第一节 印度的“印太”身份和利益
        一、身份角色定位
        二、国家利益需求
    第二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关系认知
        一、中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二、美国的对外政策和身份角色
        三、中美印三角关系中的互动
    第三节 莫迪政府的大国外交政策
        一、印度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二、印度对美政策及其演变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7)70年来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复杂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历史演变
    (一)苏加诺时期:将中国视为“中间道路”的合作者
    (二)苏哈托时期:将中国视为对手、非对手与非伙伴
    (三)民主转型时期:逐渐将中国视为友好者
二、佐科时期: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更加积极,但也存在隐患
    (一)肯定中国的发展对印度尼西亚带来的积极影响,但印度尼西亚社会对“中国威胁”存在不同声音
    (二)肯定“一带一路”倡议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的积极作用,但不少人对其存有误解
    (三)中印(尼)在纳土纳海域存在摩擦,但印度尼西亚基本立场不变
三、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影响因素
    (一)印度尼西亚国内政治经济因素:政局动荡、经济危机和领导人偏好等
    (二)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域外大国的影响与压力
    (三)印度尼西亚媒体涉华报道的有失偏颇
    (四)东盟压力
结语

(8)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动因研究 ——基于“威胁感知-经济预期”的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与难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对冲”的概念界定及理论适用性
        2.1.1 “对冲”的概念界定
        2.1.2 对冲理论的适用性
    2.2 影响对冲强度的变量及作用机制
        2.2.1 威胁感知
        2.2.2 经济预期
        2.2.3 威胁感知—经济预期的作用机制
第三章 菲律宾对华政策的历史演变与中菲关系
    3.1 破冰建交期:接触制衡相当(1975年—2001年)
        3.1.1 政治:建交互访
        3.1.2 经济:开启合作
        3.1.3 南海:冲突显现
    3.2 黄金时期:以接触为主(2001年—2010年)
        3.2.1 政治:互信加强
        3.2.2 经济:全面合作
        3.2.3 南海:共同开发
    3.3 紧张僵化期:以制衡为主(2010年—2016年)
        3.3.1 政治:互访停滞
        3.3.2 经济:合作暂停
        3.3.3 南海:冲突频发
    3.4 改善友好期:以接触为主(2016年至今)
        3.4.1 政治:全面伙伴
        3.4.2 经济:深入合作
        3.4.3 南海:淡化争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菲律宾对华政策调整的动因分析
    4.1 体系因素与菲律宾的威胁感知和经济预期
        4.1.1 东亚地区秩序的稳定性
        4.1.2 美菲非对称同盟关系
        4.1.3 东盟的共同利益
    4.2 国内因素与菲律宾的威胁感知和经济预期
        4.2.1 菲律宾家族政治
        4.2.2 总统个人特质
        4.2.3 国内建设和发展需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未来走向
    5.1 南海局势的不确定性刺激菲律宾对华威胁感知
        5.1.1 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南海复杂形势
        5.1.2 美国推行“印太战略”挑拨南海矛盾
        5.1.3 国内阻力影响菲律宾南海决策
    5.2 菲律宾对华经济预期在强化中存在干扰
        5.2.1 中菲发展战略契合度高
        5.2.2 日美援助分化中菲经济联系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对既有文献的反思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背景
    一、东北亚地区局势新变化
        (一)韩国在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面临的窘境
        (二)朝鲜半岛局势出现缓和对话的新气象
        (三)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冲击韩国外交
        (四)日韩争端持续升级双边关系不断恶化
    二、中韩两国关系新变化
        (一)“萨德”问题重创中韩关系
        (二)贸易往来受挫刺激中韩关系
        (三)渔业纠纷问题激化中韩关系
    三、韩国国内政局新变化
        (一)韩国执政党的变化
        (二)领导人更迭
        (三)韩国国内对华态度的变化
第二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目标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一)深化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实施平衡外交稳定中韩关系
        (三)提升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目标
        (一)缓解“萨德”危机
        (二)中韩合作共同应对朝核问题
        (三)加强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一)最大获取中国崛起的经济红利
        (二)携手中国抵御逆全球化的经济冲击
        (三)适当降低对华经济依赖
第三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与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资源
        (一)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政治价值
        (二)韩国对华政策恃有的地缘经济价值
        (三)美韩同盟是韩国对华政策的重要筹码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手段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手段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手段
第四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
    一、修复与巩固中韩政治互信
        (一)恢复两国政治关系
        (二)缓和两国安全关系
        (三)平衡中美关系
    二、拓展中韩关系的新增长点
        (一)协调处理朝鲜半岛事务
        (二)重视中韩非传统安全合作
    三、谨慎深化中韩经贸依存关系
        (一)积极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二)加快中韩自贸协定第二阶段谈判进程
        (三)扩大韩国多元经济发展布局
第五章 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评估、展望与应对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效能评估
        (一)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效能评估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安全效能评估
        (三)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效能评估
    二、文在寅政府对华关系展望
        (一)两国趋稳向好的势头有望得到维持
        (二)短期内对华关系难以再现“蜜月期”
        (三)局部风险不容忽视
    三、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明晰战略定位
        (二)深化战略互信
        (三)扩大共同利益
        (四)增强危机管控
        (五)推动多边合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概况
附录
后记

四、蒙重视发展对华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世界寻找转机中国破浪前行[J]. 陈冰,高曼. 新民周刊, 2021(48)
  • [2]多层外交理论视角下中韩城市外交研究[D]. 许菲. 吉林大学, 2021(01)
  • [3]安倍政府对华竞争与协调政策研究[D]. 郝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1
  • [4]柬埔寨王国对华政策与中柬关系研究(1993-2020)[D]. 马良.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一带一路背景下意大利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及影响分析[D]. 姚孟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6]延续与再造:国家身份视域下莫迪政府的对外政策研究[D]. 周玉萍. 外交学院, 2021(11)
  • [7]70年来印度尼西亚对华认知的复杂演变[J]. 潘玥. 东南亚纵横, 2020(03)
  • [8]菲律宾对华政策的演变及动因研究 ——基于“威胁感知-经济预期”的分析框架[D]. 丁璇. 山东大学, 2020(02)
  • [9]德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和政策反应[D]. 王璐瑶.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10]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于京婉.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蒙古重视发展对华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