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认知特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语言接触,语言类型学
社会认知特点论文文献综述
张天伟[1](2019)在《认知社会语言学前沿述评:趋势与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认知社会语言学是认知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的新兴领域。本文综述了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趋势,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特点。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叁点:1)认知语言学理论得到进一步应用; 2)注重语境和基于使用的研究; 3)注重语言类型学视角研究。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特点表现为:研究核心是语言变异问题,注重语言接触研究,注重跨语言的语言类型学视角研究。本文还探讨了对我国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外语教学》期刊2019年03期)
贺敏[2](2018)在《3~5岁年龄段的幼儿社会认知领域发展特点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认知领域包含道德、习俗、谨慎、个人等各种领域,它对人具有约束作用,同样它也需要人去进行主动认知判断。本文简要思考了3~5岁年龄段幼儿对于社会认知领域判断理由归因的认知发展特点,并探讨了针对该年龄段幼儿的社会认知领域认知发展教育对策。(本文来源于《读写算》期刊2018年01期)
向松柏[3](2017)在《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社会认知特点及干预——基于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是一个亟需关注的群体,人际关系不良是其社会性发展水平较低的具体表现。文章基于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详细阐述了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社会认知特点,并探索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干预策略。(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赵艳瑜[4](2016)在《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种以社会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刻板重复行为为基本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社会交流障碍是该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而社会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社会交流障碍的原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ASD儿童的社会认知与普通儿童相比存在“质”的差异或缺陷,过去研究通过ASD个体对社交信息的注意侧面了解其社会认知特点,并未进一步探究社交信息注意如何预测社会认知。图画书是幼儿主要阅读材料,ASD儿童对图画书中的社交信息注意表现如何?与图画故事理解会有怎样的关系?图画所在的背景又是如何影响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呢?本研究选择7~12岁的ASD儿童,及与其智力相匹配的5~6岁的正常儿童,考察被试在图画书阅读中的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特点,进一步探究影响ASD儿童故事理解的因素及不同图画背景类型中ASD儿童图画书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的特点。实验一试图探究ASD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的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的特点,进一步考察ASD自闭症症状、社交信息注意与故事理解之间的关系。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通过控制图画书呈现的背景,探究与图画伴随出现的背景对ASD图画书阅读及理解的影响。结果显示:(1)ASD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交信息注意及故事理解与普通儿童存在显着差异,相对于正常儿童,ASD儿童觉察关键社交信息的时间更长,维持时间更短,图画故事理解能力发展也显着滞后于正常儿童,说明其社会认知存在缺陷。(2)ASD儿童的社交障碍程度、对人物形象、关键物体、手部的注意是影响故事理解的重要因素。(3)ASD儿童在背景信息“弱”条件下,对人物形象的注视时间较长,对关键物体、事件行动、心理状态、整体故事的理解情况较好。因此,背景信息“弱”的图画书可以作为社会认知能力教育干预的材料之一。(本文来源于《闽南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田金来[5](2016)在《轻度ASD学龄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认知机制及其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其特征是不同水平的社交互动和沟通缺陷,伴随性重复/局限的兴趣、行为和活动,可以按智力水平和严重性程度分为重度和轻度。重度ASD(典型孤独症)儿童在语言交往、想象活动及社会交往上有着明显的障碍,且伴有严重的刻板动作,智力水平一般较低;轻度ASD(阿斯伯格症和待分类广泛性发展障碍)儿童通常行为古怪,社交和沟通能力明显不足,但其智力水平一般较高。由于早期症状较轻,大部分轻度ASD儿童往往会在进入小学之后才能表现出较为明显的ASD症状,他们的社交沟通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经常会表现出社会规则的认知异常,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社交行为。社会规则包括道德规则、习俗规则和个人规则。Blair R等一些研究者已经对轻度ASD儿童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探索,证明了轻度ASD儿童可以在判断标准上区分道德违规和习俗违规,他们主要的认知异常表现在合理性的解释上;其原因在于判断标准是封闭式的选择题,更多反映的是外显的社会认知;而合理性的解释是开放式的质化编码分类问题,更倾向于反映内隐社会认知。大部分探讨轻度ASD儿童社会规则认知异常的先前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心理理论,且已经有针对性的解释了轻度ASD儿童异常的社会规则判断和社交行为表现,但是单凭心理理论并不能解释清楚轻度ASD儿童的社会认知缺陷与其理解并参与真实的社会规则场景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一些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角度探索了轻度ASD儿童的内隐社会认知机制,但是这些研究并没有涉及到具体的社会规则场景类型;且轻度ASD儿童的社会认知更多基于自己的个人经历和个人喜好,他们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更看重个人规则,但是先前研究却忽略了对其个人规则的探索。本研究以轻度ASD学龄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能力为核心变量,以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 SDT)和社会信息加工(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理论为基础。根据我国ASD学龄儿童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研究一综合采用CAST量表和教师提名方法对ASD学龄儿童进行了大样本的筛查,以6-11岁(1-4年级)儿童为研究对象,系统描述了ASD学龄儿童的地区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研究一中轻度ASD学龄儿童的筛查结果和他们在社会规则的认知方面表现出的异常,在允许性、严重性、合理性、普遍性和权威依赖性这5个判断标准上系统探讨轻度ASD学龄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基于研究二的结果,在研究叁中引入内隐社会认知模型—社会信息加工理论的SIP模型,系统探索轻度ASD学龄儿童社会规则认知特点背后的内隐社会认知机制及其与社交能力、心理理论的关系;根据研究叁的结果和先前SIP模型相关干预研究,在研究四中设计并执行干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高轻度ASD学龄儿童的社交能力、改善其同伴关系及ASD相关症状、提高他们的内隐社会认知水平。本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ASD学龄儿童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为27.9/10000(95% CI14.6/10000 -41.1/10000),在高比例人群中为65.9%(95% CI 56.2%-75.7%),总体患病率为124.5/10000(95% CI 96.8/10 000-152.1/10 000),与国外筛查研究结果相似。儿童性别为男性、家庭月收入≤1999元、怀孕时长为34-36周、父亲没有精神病史为ASD学龄儿童患病的相关影响因素。(2)轻度ASD学龄儿童可以在允许性、普遍性和权威依赖性这3个判断标准上区分道德规则、习俗规则和个人规则;他们认为习俗规则和个人规则的违规行为更严重,习俗规则更不依赖权威;在合理性上,轻度ASD学龄儿童在习俗违规事件中倾向于给出更少习俗和社会规范的理由,给出更多简单重复的理由。轻度ASD学龄儿童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能力,但是这种心理理论能力仅在道德规则领域内起作用。(3)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SIP模型各阶段,轻度ASD学龄儿童有效的编码社会信息的能力较差;在道德规则下的意图归因能力最低;且他们的攻击反应、非社会退缩反应、亲社会退缩反应显着较多,主动反应显着较少,轻度ASD学龄儿童只在主动反应上存在显着的领域内差异;轻度ASD学龄儿童倾向于低估主动果断反应的质量和积极后果,高估攻击的质量和积极后果,且他们在所有反应类型的反应质量上都表现出了跨领域的模式。(4)轻度ASD学龄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显着较差,心理理论能力与教师评估社交和情绪能力、同伴提名存在显着积极相关;轻度ASD学龄儿童的社交和情绪能力、同伴提名与SIP内部的编码、反应积极后果评估积极相关。(5)基于SIP理论模型自编的社会认知团体干预课程对轻度ASD学龄儿童具有积极的效果。干预组儿童的社交和情绪能力显着提高,其ASD相关症状和同伴提名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其干预效果可以维持到6周—3个月之后;干预组儿童在SIP模型中的主动果断反应质量和他人对自己的主动果断反应积极后果的评估上得到显着改善,且干预效果也可以维持到3个月以后。(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吴爱军,王春华[6](2016)在《网络时代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引发了社会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也给广大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和思想行为带来深刻影响。政治工作要注重研究青年官兵社会认知特点,准确把握官兵的现实思想动态,拓展网络环境对青年官兵认知的正向功能,不断矫正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偏差,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本文来源于《西安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关慕桢[7](2015)在《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认知特点的脑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时常做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据调查,不断增加的反社会行为与犯罪密不可分,因此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经济负担。根据以往研究,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认知主要特点为情绪加工、注意及注意网络和执行功能的异常。Moffitt的“稳定性理论”认为,品行障碍的孩子是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高危群体。本研究以此为基础,认为朝向反社会人格障碍中的反社会行为发展的品行障碍才是真正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其操作性定义是按照DSM-Ⅳ诊断标准既符合品行障碍诊断标准又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中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点。Hodgins提出,反社会人格障碍及其高危群体是同质的。因此,本研究假设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的主要认知特点也是情绪加工、注意及注意网络和执行功能的异常。本研究利用erp技术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评估健康对照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组(cd+ap)和品行障碍组(cd)的情绪加工、注意及注意网络和执行功能。研究一采用经典的oddball范式,实验刺激为情绪图片,评估了健康对照组、cd+ap组和cd组在非注意条件下情绪的自动化加工的时间进程;研究二采用经典的cnv范式评估了健康对照组、cd+ap组和cd组的注意保持品质;研究叁采用go/nogo范式评估了健康对照组、cd+ap组和cd组的反应抑制能力;研究四采用注意网络测验(attentionnetworktask,ant)范式评估了健康对照组、cd+ap组和cd组的注意网络功能。现将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及结论进行以下总结。1.在非注意条件下健康对照组的情绪失匹配负波(expressionmismatchnegative,emmn)呈明显的双峰,分为早期加工和晚期加工,早期成分反映的是偏差刺激和标准刺激不应效应的区别,反应低水平的加工;而晚期成分是真正基于感觉的mmn。cd组的被试emmn也是呈现双峰,而cd+ap组表现为早期加工缺如,晚期加工显着增强,结果表明cd+ap组对负性刺激更加敏感,这可能导致了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的不断增加的暴力行为。2.注意的保持分为早期加工和晚期加工,从总体来看,健康对照组的关联负变化(contingentnegativevariation,cnv)波幅平稳,没有明显波动,反应了较好的注意保持;cd组的cnv的早期加工与健康对照没有差异,但是很快开始下降,并在基线附近波动,表明cd组的注意保持能力明显下降。而cd+ap组cnv波幅始终在基线上下波动,表明cd+ap组的注意保持能力缺如,可见cd+ap组在时间知觉的加工中不能预期准备或控制行为,导致了行为冲动和无计划。3.反应抑制的加工包括冲突监控和行动抑制2个阶段,cd组n2nogo和n2d波幅与健康对照没有显着差异,但是p3nogo和p3d波幅显着低于健康对照,甚至低于cd+ap组;cd+ap组的n2nogo和n2d显着降低,而p3nogo和p3d甚至强于cd组。n2nogo和n2d是反应冲突监控的敏感指标,p3nogo和p3d是反应行动控制的敏感指标。可见,cd组的行动抑制严重受损,而cd+ap组的冲突监控和行动抑制都受损。4.注意网络包括注意警示、注意定向和注意执行。其中无提示与双重提示所诱发的n1波幅反应了注意警示功能,cd组的注意警示能力低于cd+ap组,cd+ap组的注意警示低于健康对照组,表明个体探测新的或不可预知的刺激的注意灵敏度减低;中央提示语空间提示所诱发的N1波幅反应了注意定向功能,健康对照组、CD+AP组和CD组的注意定向无显着差别;不一致任务与一致任务所诱发的P3反应了注意执行,CD组的注意执行缺如,而CD+AP组的注意执行显着小于健康对照组,注意执行越小,执行能力越差,表明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探测冲突,解决冲突。本研究根据以往研究,提出反社会人格障碍的高危群体是在品行障碍的基础上伴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虽然不能够将这一群体诊断为反社会人格障碍,但是根据稳定性理论,我们假设高危群体会朝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方向发展。本研究定义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是符合品行障碍的诊断标准,同时还具有反社会性、高冲动性,高攻击性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征,因此,在探讨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的认知特点的脑机制时,发现其反应抑制、注意警示和注意执行功能并不比单纯品行障碍的人弱,且在非注意条件下对负性刺激的较强的自动化加工,再加上注意保持的缺如,都与其高冲动性、高攻击性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与品行障碍是不同质的。通过比较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和品行障碍的情绪加工、注意及注意网络和执行功能可见,本研究提出的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更加科学合理。(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11-01)
甘少杏,兰继军[8](2015)在《残疾人歧视知觉对社会疏离的影响及认知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处于社会弱势群体中的残疾人普遍存在社会疏离的问题,它不仅会降低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可能诱发一系列不良的情绪及行为问题。为了帮助残疾人调整自身认知偏差,指导社会群体采用合理、正确的方式与残疾人进行互动交往,有效提高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究残疾人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自尊在歧视知觉与社会疏离关系间的作用。其次,前人研究发现低自尊的特殊群体通常存在负性认知偏向的特点,因此本研究通过实验法对残疾人的认知加工特点进行了考察。研究一采用经修订的歧视知觉问卷、自尊问卷、社会回避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128名残疾人被试进行了施测,结果表明:(1)相比于男性及后天残疾人士,女性和先天残疾人士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水平显着较高,未婚残疾人士更容易出现社交回避、社交焦虑和孤独感;(2)自尊在残疾人歧视知觉和社会回避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研究二通过实验法,采用"情绪Stroop范式",以社交情绪词汇(拒绝、接纳、中性)作为刺激呈现材料,让被试对词的颜色进行命名,以被试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作为指标来考察残疾人情绪和认知的特点。结果发现:残疾人对社交拒绝词汇字体颜色的命名反应时显着长于普通人,即残疾人对负性社交反馈言语刺激存在注意的偏向。(本文来源于《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期刊2015-10-16)
张文心,张玉,刘文[9](2015)在《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虐待指抚养人对儿童长期、反复采取的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甚为广泛,尤其是对社会认知方面。社会认知对象包括对他人表情的认知、对他人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随着有关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深入,童年期虐待对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更甚于一般认知发展。研究采用问卷法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七到八年级的儿童受心理虐待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使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对835名四年级到八年级儿童心理虐待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后采用叁组被试间实验设计对60名七到八年级儿童的社会认知,分别从社会知觉,归因方式与社会态度叁方面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1)心理虐待在童年期分布广泛,其中七年级受到心理虐待的儿童在七年级总人数中超过半数,而其他年级所占比例也超过40%。心理虐待类型在四年级至八年级儿童中分布不均,其中恐吓是分布最为普遍的类型。(2)初中生心理虐待性别差异不显着(3)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得分显着高于心理虐待阴性儿童。(4)受心理虐待阳性组儿童的社会知觉更倾向于消极自我评价,更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内归因,会因为家长词汇引起更多的消极的社会态度,会因为同伴词汇引起更少的积极的社会态度。(本文来源于《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5-07-11)
黄丽[10](2015)在《ADHD共病ODD儿童认知行为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ADHD共病ODD儿童与单纯患ADHD儿童相比,其认知行为特点及心理社会因素差异,分析ADHD儿童共患ODD的危险因素,及共病儿童认知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为共患有ODD的ADHD儿童提供针干预依据。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Ⅳ版)(DSM-Ⅳ)》中ADHD及ODD诊断标准的门诊的患儿共118例,其中ADHD伴ODD者60例(占总数的50.85%)为共病组,单纯ADHD者58例(占总数的49.15%)为ADHD组。由这些儿童的主要教导者填写自编儿童一般情况调查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Chinese Version,FES-CV)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The Parenting Locus Control Scale,PLOC)。儿童完成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第四版(WISC-Ⅳ)中文版测试后填写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量表(Children’s Perception of Interparental Conflict Scale,CPIC)、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根据变量的不同性质采取t检验、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结果:共病组儿童与ADHD组儿童在认知、行为方面相比:共病组类同分测验(t=2.010,P=0.047)得分显着低于ADHD组,焦虑/抑郁(t=2.07,P=0.041)、注意问题(t=3.353,P=0.001)、违纪行为(t=3.765,P=0.000)、攻击行为(t=5.509,P=0.000)、外化性行为问题(t=5.443,P=0.000)及行为问题总分(t=3.429,P=0.001)均显着高于ADHD组,共病组自我意识水平的行为因子得分(t=2.420,P=0.017)显着低于ADHD组。两组的心理社会因素相比:通过一般家庭情况分析,共病组儿童父亲喝酒与ADHD组存在显着差异(t=9.472,P=0.024)。共病组在家庭矛盾性得分显着高于ADHD组(t=2.276,P=0.026);在CPIC中共病组冲突频率(t=2.429,P=0.017)、冲突解决(t=3.090,P=0.003)、应对效能(t=2.382,P=0.019)、自我归因(t=2.224,P=0.028)、冲突内容(t=2.650,P=0.009)维度的得分显着高于ADHD组,在PLOC中共病组教育成效因子的得分显着高于ADHD组(t=2.140,P=0.034)。ADHD共病ODD儿童心理社会因素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为X1,父亲饮酒;X2,冲突解决;X3,控制性。共病组儿童认知行为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显示:心理社会因素的不同方面与共病儿童的认知行为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总体看来智商与知识性呈正相关(r=0.267,P<0.05),与教育成效呈负相关(r=-0.376,P<0.01);自我意识与应对效能感呈负相关(r=-0.287,P<0.01);行为问题与亲密度(r=-0.387,P<0.01)、组织性(r=-0.440,P<0.01)呈负相关,与矛盾性(r=0.512,P<0.01)、冲突解决(r=0.225,P<0.01)、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r=0.275,P<0.05)、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r=0.354,P<0.01)呈正相关。逐步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教育成效对智商的影响,应对效能感对自我意识的影响及家庭矛盾、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控制对行为问题的影响能建立有效的回归方程。结论:共患有ADHD、ODD的儿童较单纯患ADHD的儿童存在更多的认知、行为问题及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父亲饮酒、父母间冲突解决不当及家庭的控制性是ADHD共患ODD的危险因素。父母对子女教育观念的偏差不利于ADHD共病ODD儿童智力的发展;共病儿童对父母冲突应对能力差会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家庭的矛盾及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控制会加重共病儿童的行为问题。(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5-05-27)
社会认知特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社会认知领域包含道德、习俗、谨慎、个人等各种领域,它对人具有约束作用,同样它也需要人去进行主动认知判断。本文简要思考了3~5岁年龄段幼儿对于社会认知领域判断理由归因的认知发展特点,并探讨了针对该年龄段幼儿的社会认知领域认知发展教育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认知特点论文参考文献
[1].张天伟.认知社会语言学前沿述评:趋势与特点[J].外语教学.2019
[2].贺敏.3~5岁年龄段的幼儿社会认知领域发展特点浅析[J].读写算.2018
[3].向松柏.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人际交往不良的社会认知特点及干预——基于Dodge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
[4].赵艳瑜.自闭症儿童图画书阅读中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
[5].田金来.轻度ASD学龄儿童社会规则的认知特点、认知机制及其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
[6].吴爱军,王春华.网络时代青年官兵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16
[7].关慕桢.反社会人格障碍高危群体认知特点的脑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5
[8].甘少杏,兰继军.残疾人歧视知觉对社会疏离的影响及认知特点[C].第十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心理学与社会发展.2015
[9].张文心,张玉,刘文.受心理虐待儿童的社会认知特点[C].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第十叁届学术年会摘要集.2015
[10].黄丽.ADHD共病ODD儿童认知行为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青岛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