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庙会论文-吴婷

陕北庙会论文-吴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陕北庙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牛王会,党岔镇,秧歌调,李家洼村

陕北庙会论文文献综述

吴婷[1](2018)在《庙会中的陕北村庄(下)——小李家洼“牛王会”采风实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牛王会立会数百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固定完整、涵盖地域广阔的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的社事活动。牛王会共设八个大会,党岔、王有地、响水、南塔、白界等5个乡镇共41个自然村于每年正月轮流举办牛王会,包括了"菩萨出府、秧歌打公场、龙阁冲门、转九曲、转幡塔、跑马放赦、銮驾回府"等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笔者通过对2016年小李家洼村牛王会的田野考察,基于此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期刊2018年02期)

吴婷[2](2018)在《庙会中的陕北村庄(上)——小李家洼“牛王会”采风实录》一文中研究指出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牛王会立会数百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固定完整、涵盖地域广阔的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的社事活动。牛王会共设八个大会,党岔、王有地、响水、南塔、白界等5个乡镇共41个自然村于每年正月轮流举办牛王会,包括了"菩萨出府、秧歌打公场、龙阁冲门、转九曲、转幡塔、跑马放赦、銮驾回府"等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笔者通过对2016年小李家洼村牛王会的田野考察,基于此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理论材料,对牛王会缘起、历史渊源、仪式程序、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等进行论述。(本文来源于《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期刊2018年01期)

马智龙[3](2017)在《仪式观视角下陕北地区庙会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山地处陕晋交界的陕北黄土高原之上,独特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造就了具有陕北地域特色的庙会——白云山庙会。它是宗教、民俗、当地人民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佳县地区一年之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群体性聚会。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出发,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作为理论关照,借鉴了格尔茨的“深描”和“文化意义阐释”等理论,将具体的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的过程看作是一场基于当地人共同参与并认可的一次神圣典礼。该典礼的意义在于它不只是向人们传达了一定的消息,如某个村庄最近发生了什么事、谁家的女儿出嫁了、下月哪个地方有什么活动等,更突出的是通过典礼来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的当地文化世界。研究首先从当地宗教因素和民间信仰两个方面阐释了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仪式渊源,通过研究发现仪式是白云山庙会文化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其次,本文从白云山庙会中的具体仪式入手,对仪式中出现的非语言符号——颜色符号、物象符号和行为符号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将白云山庙会活动中的仪式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宗教仪式典礼和信众自己的仪式。虽然两种仪式在表现形式上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具体来说,在两场不同的仪式中,不论是道教人士还是普通信众,在仪式中人们并没有获得多少新的信息,但是它却强化和描述了当地人们特定的世界观的认同。本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参与庙会除了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之外,还有其他的意义。具体表现为:人们将庙会活动作为一种释放自己精神压力的途径;在与别人交流情感同时,也在暗示自己要不断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而这种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则维护了当地社会的秩序;人们在参与庙会的过程中,也进行经济活动,而这种经济活动则促进了人们商品经济观念的形成;在庙会仪式中,人们通过共享当地的文化符号,不断强化自己对地域的认同感,进而构建属于当地人的文化世界。本文在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的视角与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意义阐释相结合之下,为庙会文化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对庙会文化活动中仪式过程的呈现,进而分析和解读陕北地区庙会文化的意义所在。在分析庙会文化传播的同时,希望借助白云山庙会文化活动中的经验,为考察其他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建树[4](2016)在《陕北庙会小戏研究——以横山庙会小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民间神庙祭祀仪式,其主要目的在于祈福酬神、沟通人神交流,附带实现娱神娱人,神庙祭祀仪式的重要的内容之一是戏剧表演。陕北庙会戏剧表演按照其演出主体可分为两大类别,分别在不同场合进行表演。现代科技对艺术表演形式的干预以及传媒形式的不断变化,带来陕北庙会戏在演出场所等诸方面的变迁,同时给民间小戏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威胁,需要通过各种形式对其予以挽救。(本文来源于《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期刊2016年00期)

王峥[5](2012)在《清末民初(1900年—1927年)时期的陕北庙会》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庙会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产生以后就不断地发展,在进入近代特别是20世纪上半期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陕北庙会活动除了具有传统的活动之外,融入了世俗生活,促进了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本文主要以清末民初(1900年—1927年)时期这一阶段来考查陕北庙会在近代以来的一些发展特点。(本文来源于《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期刊2012年10期)

刘文娜[6](2012)在《陕北农村庙会女性参与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论述陕北地区农村庙会概况的基础上,以佳县白云山庙会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尤其是宗教社会学、性别社会学以及女性学等的相关理论和视角,研究陕北农村庙会女性参与的内容、特点、功能、文化变迁,并试图解释在转型期庙会参与这一事件中当地女性的自我认知。文章由以下四部分内容有机组成:第一部分:引言。概述本论文的研究缘起、近年来学术界研究陕北庙会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说明论文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指出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研究意义以及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陕北庙会概述。指明陕北地区的宗教信仰和庙会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和地域特征分析陕北地区原生型宗教信仰和创生型宗教信仰的概念内涵、演化过程,分析陕北庙会的类型特点、主要内容、发展过程。第叁部分:佳县白云山庙会参与的实证研究。首先叙述所选调查地陕西佳县白云山庙会概况,生动展现庙会会期、内容及其特征,其次论述陕北女性庙会参与内容由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的历史过程,重点探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陕北女性庙会参与的新情况、新变化。最后从社会性别视角来探讨庙会参与这一事件所折射的陕北女性的文化心理及其自我认知。第四部分:结语。通过对白云山庙会的质性调查,用实地调查案例有力地证明了陕北女性是现今当地庙会参与中的重要群体。再次强调女性庙会参与这一公众事件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民族大学》期刊2012-05-01)

秦国庆,孙建芳[7](2012)在《论陕北庙会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庙会文化是以庙会为依托,以祭祀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自发性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庙会活动由于其仪式古老而复杂,加上文化的原始性、多元性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机制",使之形成并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本文来源于《鸡西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邓英英,王鹏[8](2011)在《陕北庙会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庙会是陕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庙会活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庙会文化,其对社会的组织与管理、地域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传承》期刊2011年27期)

杨豪中,韩怡[9](2011)在《陕北乡村传统庙宇建筑与庙会活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陕北传统庙宇建筑与庙会活动的实地调研,主要包括村庙信仰、村庙建筑、庙会活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阐明了乡村传统建筑环境中村庙信仰、村庙建筑、庙会活动叁者同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了以下观点:一、乡村庙会活动及庙宇建筑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二、乡村庙宇建筑是村民重要的日常生活空间和精神生活空间,庙会活动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二者的存在对于乡村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村庙信仰、村庙建筑、庙会活动的共生性发展模式将对乡村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及建筑与文化的整体性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期刊2011-10-14)

王芳[10](2010)在《庙会:对神的祈祀与乡民的休闲——陕北鱼河堡城隍庙会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对神的崇拜为纽带的庙会不仅是乡民的心理空间更是乡民生活的公共空间。通过参与庙会,乡民将其民间信仰、社会交往、公共生活、休闲娱乐等融为一体,在农忙和闲暇之余充分享受这一独有的休闲生活。陕北鱼河堡城隍庙庙会充分地显示了这一特点。(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5期)

陕北庙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党岔镇牛王会立会数百年,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结构固定完整、涵盖地域广阔的民间宗教信仰祀神的社事活动。牛王会共设八个大会,党岔、王有地、响水、南塔、白界等5个乡镇共41个自然村于每年正月轮流举办牛王会,包括了"菩萨出府、秧歌打公场、龙阁冲门、转九曲、转幡塔、跑马放赦、銮驾回府"等一套约定俗成的祭祀程序。笔者通过对2016年小李家洼村牛王会的田野考察,基于此次考察的所见、所闻、所感,结合理论材料,对牛王会缘起、历史渊源、仪式程序、基本特征与社会功能等进行论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陕北庙会论文参考文献

[1].吴婷.庙会中的陕北村庄(下)——小李家洼“牛王会”采风实录[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

[2].吴婷.庙会中的陕北村庄(上)——小李家洼“牛王会”采风实录[J].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2018

[3].马智龙.仪式观视角下陕北地区庙会文化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7

[4].刘建树.陕北庙会小戏研究——以横山庙会小戏为例[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2016

[5].王峥.清末民初(1900年—1927年)时期的陕北庙会[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

[6].刘文娜.陕北农村庙会女性参与实证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2

[7].秦国庆,孙建芳.论陕北庙会文化[J].鸡西大学学报.2012

[8].邓英英,王鹏.陕北庙会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J].传承.2011

[9].杨豪中,韩怡.陕北乡村传统庙宇建筑与庙会活动关系研究[C].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2011

[10].王芳.庙会:对神的祈祀与乡民的休闲——陕北鱼河堡城隍庙会个案[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标签:;  ;  ;  ;  

陕北庙会论文-吴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