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肉身哲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梅洛-庞蒂,笛卡尔,胡塞尔,心看
肉身哲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18)在《“脱离肉身的视看的形而上学”批判——梅洛-庞蒂对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心看”的解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柏拉图的"理念"到笛卡尔的"精神看",再到胡塞尔的"本质看","心看"的传统长时间占据了西方哲学的主流。梅洛-庞蒂正是针对这种"脱离肉身视看的形而上学"展开他的哲学批判的。梅洛-庞蒂主张在前意识中把握意识的起源,揭示身体知觉中包含非意识或前意识的非自我察觉的思维的存在,批判了笛卡尔把视觉当作"看的思维",把视觉定义为把握可见世界的目光。同时反对将视觉独立于身体的整体运动之外,把运动、视觉、身体与世界融为一体,解构了胡塞尔提出的意向性在先验的意识中的实现的思想,将意向性归结为身体的意向性,通过视看与世界的意向关联构建了身心的同一性。(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宁晓萌[2](2016)在《弗洛伊德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梅洛-庞蒂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或方法,而更意味着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他在弗洛伊德哲学中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关于"人的现象"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直接与梅洛-庞蒂后期关于"肉身"的存在论研究分享了共同的旨趣和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本文试图追述梅洛-庞蒂对弗洛伊德的理解与批评,从而分析他如何逐步从弗洛伊德哲学中获得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构造上的启示,并最终在其"力比多的身体"、"肉身概念"等一系列后期概念和论题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为一种"交织"的存在论。(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6年01期)
杨宁[3](2015)在《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幼儿教育理论建设——读《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二代认知科学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关注身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身体对心智或认知的塑形,关注感觉-运动过程及其协调在高水平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身体、大脑和环境(文化)的耦合关系。第二代认知科学对幼儿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对此进行梳理和思考,就是寻找第二代认知科学和幼儿教育之间的交集,在具身心智、具身认知理论的基础上,重新思考幼儿教育的某些基本问题。(本文来源于《教育导刊(下半月)》期刊2015年11期)
肖巧慧[4](2014)在《沉重肉身与静美之死——卡夫卡作品中的死亡哲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夫卡在作品中几乎都安排主人公微笑着走向死亡,在肉身死亡中追求超越现实痛苦的精神存在,以达到反讽荒诞现实的悲剧化效果。所以死亡成为卡夫卡作品中浓重的一笔,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文中试图从叁个方面对其作品中死亡意识进行哲学探究,以期更加深刻地理解卡夫卡作品的伟大价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宁晓萌[5](2012)在《试论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的“肉身”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的"肉身"(la chair)概念,是其后期哲学的核心概念,迄今为止也是梅洛-庞蒂哲学研究中的难点问题。本文试图对此问题作出如下梳理和分析:1)说明梅洛-庞蒂以"肉身"概念对其早期哲学核心概念——"身体"(le corps)概念——进行批评与修正的意图:2)简要厦清"肉身"概念尽管与胡塞尔"活的身体"(Leib)概念有着密切联系,但却始终更应作为梅洛-庞蒂自己的哲学概念加以理解;3)"肉身"概念是梅洛-庞蒂中期研究中已经逐步形成的概念,对于"感觉的肉身"与"欲求的肉身"两个侧面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肉身"概念的意义;4)"肉身"概念意味着一种悖论式的交织的存在,即同时作为主体/客体的、内在的、深层的回环性,同时这种回环性本身是动态的、在其自身生发之中的,它更具体地表现为"转换"与"侵越"。(本文来源于《外国哲学(第23辑)》期刊2012-06-01)
金惠贞[6](2008)在《从歇后语看肉身哲学和概念合成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歇后语是汉民族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人通过生动的比喻、丰富的联想、诙谐风趣的风格手法,形成了一种观念性的表达式方式,即汉语歇后语。歇后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种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表达力强的语言瑰宝。它凝结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富含了深刻的哲理,包含了耐人寻味的、民族性极强的思想内容,也是外国人非常好奇的一种表达方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概括提出了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美国认知语言学家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1980)中,首次讨论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于1999年出版了《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本文把它简称为肉身哲学。认知语言学的哲学观是经验现实主义,它的主要观点为通过对进行认知活动的生物体的身体构造和经验的研究来理解意义。它的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具身化”,是指概念结构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具于肉身之中,它来自在“前概念”这一肉体结构体验之中,并且受它的限制。在心理空间论(1985/1994)的基础上,Fauconnier(1997)出版《思维与语言中的映射》,提出了概念合成论,发展了四空间模型来研究广泛存在的概念合成现象,论证了心理空间之间交互作用构建自然语言意义的认知操作。合成空间必须具备突现结构,它是概念合成的核心部分,也是形成新的概念的结构。认知运作大部分主要是在突现结构里进行。它是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来操作。所谓的扩展,即对合成空间进行运演,根据它自身的逻辑在合成空间中进行认知运作。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以及创新之处为:第一,概括提出汉语歇后语的意义的观念性,将它分为歇后语现实意义的观念性和歇后语虚构意义的观念性。第二,对“肉身哲学”的译名进行了讨论,对肉身哲学思想提出了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肉身哲学和经验现实主义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概念合成理论提出质疑性评析,以歇后语意义的观念性为评析内容揭示概念合成理论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田薇[7](2005)在《从圣经传统解读现代文化的拯救信息——从《约翰福音》“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试图从"道成肉身"的圣经传统解读现代文化的拯救信息。为此,首先通过阐发圣经中的道、真理、生命、自由这些神圣信息,讨论了"道成肉身"如何为解脱希腊哲学的困境另辟一条生存之路,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考察施莱尔马赫和巴特两个现代神学思考的例证,进一步引申出在重释基督教的神圣传统时提供的现代救赎信息。(本文来源于《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辑》期刊2005-08-01)
田薇[8](2004)在《“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典的原义是指权威性的基本着作 ,人类思想史从外观上看就是文献的积累和权威性基本着作的逐步经典化。人类社会在语言出现之前 ,传统以习惯和习俗的形式来生成及沿袭。语言的产生 ,进而文字的产生 ,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传统的形成 ,即以思想为形式的传统出现了。语言除了担负起记载传统的重任外 ,还担负起逾越时空差距延续和保全传统的功能。按人们的最一般理解 ,所谓传统乃是那些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 ,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确立和诠释经典的最重要目的就在于促使传统的保全与更新。任何具体的传统都有其局限性。由于历史的经年流逝和人类生存处境的变化 ,再加上语言自身的流变 ,经典的本义难免会被遮蔽和曲解。因此 ,要维系和保全传统 ,求得传统真相 ,就离不开对传统典籍的诠释。经典有一个形成与确立的过程。在单一的文化背景下 ,经典的形成过程相对简单 ,而在跨文化背景下 ,则要复杂得多。在跨文化背景下解读和诠释经典 ,既涉及语言的变化与转换 ,也涉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是在东西文化交流和融会的宏大场景下生成的。自中学西传和西学东渐以来 ,许多中国哲学家在传播西方哲学的同时 ,融会中西哲学 ,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也使中国哲学走向了世界。可以设想(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04年05期)
肉身哲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梅洛-庞蒂而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的手段或方法,而更意味着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他在弗洛伊德哲学中看到的是一种非常深刻的关于"人的现象"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直接与梅洛-庞蒂后期关于"肉身"的存在论研究分享了共同的旨趣和观点,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型。本文试图追述梅洛-庞蒂对弗洛伊德的理解与批评,从而分析他如何逐步从弗洛伊德哲学中获得了概念、方法和理论构造上的启示,并最终在其"力比多的身体"、"肉身概念"等一系列后期概念和论题中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为一种"交织"的存在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肉身哲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伟.“脱离肉身的视看的形而上学”批判——梅洛-庞蒂对笛卡尔和胡塞尔哲学中的“心看”的解构[J].江海学刊.2018
[2].宁晓萌.弗洛伊德哲学与梅洛—庞蒂的“肉身”概念[J].世界哲学.2016
[3].杨宁.第二代认知科学与幼儿教育理论建设——读《肉身中的哲学:具身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
[4].肖巧慧.沉重肉身与静美之死——卡夫卡作品中的死亡哲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5].宁晓萌.试论梅洛-庞蒂后期哲学中的“肉身”概念[C].外国哲学(第23辑).2012
[6].金惠贞.从歇后语看肉身哲学和概念合成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田薇.从圣经传统解读现代文化的拯救信息——从《约翰福音》“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谈起[C].基督教思想评论第二辑.2005
[8].田薇.“道成肉身”对希腊哲学困境的回应[J].河北学刊.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