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

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

一、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论文文献综述)

肖玉元[1](2021)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文中指出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打土豪,分田地”,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美好生活”等,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透露出的民生价值不断得到彰显。党一百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围绕民生的内涵、价值、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途径等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进行了艰辛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独具中国特色的民生话语。从话语分析视角梳理和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历史变迁,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不仅可以将中国民生建设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也能为推进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构建的关于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系列表达。从整体上认知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明确保障和改善民生与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关系是必要的前提与基础。改善和保障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和发展的内生动力,民生话语演进于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从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外部条件看,近代以来中国基本国情是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生成的现实依据,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也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生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四个阶段。在这四种语境中,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题分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设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且在话语形式上呈现出由革命型民生话语向发展型民生话语,再到品质型民生话语的转换。梳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呈现出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的特点。基于以上分析,可以将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经验总结为: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加强话语体系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干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挑战,但中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顶层设计、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话语霸权的式微,也让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应该遵循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从夯实理论、针对问题、多元形式、世界表达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张玉玲[2](2021)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百年而初心如始,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始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全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如何破解“历史周期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和国家自我监督、拒腐防变的新路,一直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总结和理论概括。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本源、传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和显着优势的监督体系,是能够保持拥有90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推动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始终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社会主义权力监督体系。在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推进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是该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以逐一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应该完善和发展的短板是什么等基本问题为逻辑主线,渐次展开本文的研究与论述。本文总体结构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结语。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研究思路与方法、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论文正文部分由六章内容构成,分别概述如下:第一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和结构模式。分别从基本概念界定、十大要素的梳理整合和“多维立体协同”监督模式及其特点三个方面,从宏观上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分别阐释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厘清监督主体、强化问责——“谁来监督”,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从内容逻辑视角解读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什么”。第三章主要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本文认为对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的坚守、对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精神内核的继承创新、对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的秉承、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思想的域外借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分别从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世界维度,分析回答中国为什么会形成独具特色的权力监督体系。第四章主要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首先,依据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脉络,分三个阶段梳理其发展历程: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二是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全面恢复与发展(1978-2012);三是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2012——)。其次,总结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体系建设的五个方面的基本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紧扣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分别从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两个方面,阐释回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怎样形成的。第五章主要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与现实贡献。首先,通过古今中外权力监督体系的比较,凝炼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显着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优势,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其次,基于显着优势分析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四个方面的现实贡献: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从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坚持和巩固的优势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剖析新时代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本文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成果颇丰,但当前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推进党和国家监督制度逐渐成熟定型,仍然面临三个方面的现实挑战:一是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二是党内监督的短板——“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有待加强;三是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基于对现实挑战的剖析,本文提出新时代应对现实挑战、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三条对策:一是完善协同监督机制,增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协同性;二是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难题;三是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分别从现实挑战和完善对策两个方面,回答新时代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应该完善和发展的薄弱环节是什么。结语部分是对全文观点的宏观提炼与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的未来展望。本文基于以上六章内容的研究,得出如下三点结论:第一,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夺取反腐败斗争彻底胜利的必由之路。第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的“制度密码”。第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管住公权力”的“中国智慧”。笔者认为,随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研究,协同监督机制研究,权力配置、运行和制约机制研究,以及关于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理论阐释,将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尹蕾[3](2021)在《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使命与实现研究》文中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社会和国家发展当中最基本、最深厚、更精深和更持久的力量。中国不断迈向现代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构造新文明的过程;中国的崛起是经济体量的增大,更是精神层面的丰盈、文化的复兴。告别自卑,走向自信,国家复兴与文化自信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后者是我们迈向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元素。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始终是作为高频词汇出现在国家领导人的系列讲话、多次会议中,它的定位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刻的自信。十九大报告又明确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另外,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精神文化的需求超出以往,“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上升到新的高度。同时,当前我国进入“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着全新的国内国际大局。这些都为我们当前研究文化自信提供了契机。因此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中华民族迎来复兴光明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价值、功能和历史使命有着充分的自觉;中华民族对我们本身能够有效应对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实现文化使命等重大问题有着极大的信心;中华民族对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和话语权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和平等的积极心态。基于此,本文就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思路展开论述,首先是“是什么”的问题,即:何为“文化自信”(包括内涵、生成机制、构成、功能等),新时代文化自信以及其历史使命是什么。其次是“为什么”的问题,即当今中国为什么需要新时代的文化自信,以及我们为什么能够实现历史使命的问题。最后是“怎么办”的问题,即根据我们新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我们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指导方针,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去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具体来说如下:文章第一部分,首先从国内外两个视角阐述了选题的依据和必要性,接着对这一主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在此基础上,文章介绍了主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论文的创新与不足。文章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在理论基础方面,主要论述了从马克思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重要价值、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异质文化、如何反对错误思潮等重大问题的主要观点,例如:经典作家的社会意识理论;列宁对本国“无产阶级文化派”的批判;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进步与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文化的强调;等等。在思想资源方面,文章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介绍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丹尼尔·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理论、布尔迪厄的“文化资本”概念以及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它们或展示了经验,或提供了教训,是我们当今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文章第三部分,论述了文化自信的相关基本理论,这一内容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四个问题来进行阐释的:首先,关于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文章论述了“文化”的本质及其与“文明”的异同,论述了“文化自信”的实质及其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联系、区别,并尝试着对“文化自信”以及“新时代文化自信”这些重要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定义;其次,关于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这一问题,文章论述了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内在动力、外部条件以及关键支撑这四个方面;第三,关于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这一问题,文章论述了价值观自信、思维方式自信以及行为方式自信这三个方面;最后,关于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文章从动力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以及标识功能进行了深入阐释。文章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五大历史使命。在该篇文章中,主要基于动力性、目的性、主体性、功能性以及国际性这五个角度来阐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性使命是为实现“四个伟大”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目的性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这也是后者的重要内容和基本标志;主体性使命在于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功能性使命在于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支撑;国际性使命在于拓展现代化路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引领和平发展新道路。文章第五部分,论述了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及其挑战与机遇。文章认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及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提升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使命的必要性所在;进入“新时代”全新历史方位、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以及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这三个方面体现了这一问题的迫切性;阶层分化、利益多样以及价值多元、互联网安全以及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这一问题上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认同度和接受度不断提高,以及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我们必须把握的历史良机。文章第六部分,论述了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文章认为,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及其历史使命必须要做到: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作用;第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我们还要坚持三个基本原则,这就是: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文章第七部分,论述了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主要路径。文章从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四史”教育尤其是百年党史学习和完善制度、创新理论以及发展经济这五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释。文章结论部分,再次对我们当今所处的全新发展阶段和方位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并结合新近的现实情况(例如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中心的成立、《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等)进一步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意义以及历史使命的重要内涵,再次强调了中华民族“必先自美”、“必先自信”的道理。

刘国胤[4](2021)在《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征精神是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中铸就的精神旗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谱系的标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朽篇章。长征胜利后的80多年里,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弘扬优秀革命传统的重要代表,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奋斗在“新长征”路上。特别改革开放之后,长征精神的弘扬上升到国家维度,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总结和大力弘扬长征精神。新时代,置身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奋进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征程上,更需要这一伟大革命精神的激励感召。当然,在长征精神的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历史虚无主义解构、享乐文化冲击、网络负面信息影响等挑战,还需在把握时代脉搏和矛盾问题中弘扬精神、坚定传承。本文按照“生成条件-内涵本质-所处境遇-目标内容-实现路径”的研究思路。首先,从长征精神的生成入手,在深挖历史真相的同时,概括凝练长征精神的内涵和本质,而后,将研究指向锁定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和境遇之下,认真分析弘扬长征精神面临的“两个大局”和现实矛盾,并探究了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最后,紧密结合当前的现实客观条件,与时俱进地探索弘扬长征精神的新方案、新方法、新路径,使长征精神的弘扬问题研究既有理论基石,又立足时代潮头,为推动长征精神弘扬发展提供借鉴参考。第一部分论述了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首先,提出长征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及长征实践为源流,分析了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对长征精神的影响,又站在实践角度论述了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生成的实践基础,探讨了遵义会议及其精神在长征精神生成中的重要作用。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论述了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为基础。最后,又挖掘了伟大长征精神生成的文化根基,从高尚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和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长征精神的孕育滋养。第二部分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和内涵本质。以时间脉络为主线,认真回眸梳理了长征精神的演进发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以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论述为指导,系统总结了学界关于长征精神内涵的丰富解读,分理想信念、英雄气概、务实作风、团结精神、群众路线等五个方面总结了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而后,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依据,创造性地探析了长征精神的本质,提出了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更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主要分三个层面对时代境遇进行了分析,首先,着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世界多极化、大国关系深刻调整,以及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坚定理想信念、保持独立自主、坚定党的领导来弘扬长征精神。其次,着眼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任务,需要进行伟大斗争、需要树立核心意识、需要实事求是精神、需要广泛精诚团结来弘扬长征精神。最后,针对当前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史实,享乐主义价值观冲击长征记忆,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等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必要性。第四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清晰的目标和具体内容,让人们在弘扬中把握方向、明确内容、找准落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为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动力支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最后,分为了真理而斗争、坚定“四个自信”、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持党的领导和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奋斗等六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主要内容。第五部分探究了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主要聚焦四个维度对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进行了研析:一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深化理论研究,这包括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精神的关联性,创新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二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强化教育引导,既要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也要强化以长征史和长征精神为内容的学习教育,同时,还要发挥好学校教育这个主渠道作用。三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推进舆论传播,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的宣播、加强相关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加大网络媒体宣传力度、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四是弘扬长征精神需要落实好相关实践活动,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等。

黄云平[5](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作为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深刻阐述了法治正义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质,回应了中国没有法治正义思想的质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当代定位与中国表达,代表着我国对于世界正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对于认识、理解与提炼法治正义的中国形态、中国特色、中国价值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在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相呼应的历史进程中研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重点关注“形成逻辑是什么”“核心要义是什么”“理论结构是什么”“历史贡献在哪里”“未来将发挥什么作用”等关键问题,以期领会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独特机理与精深内涵。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是批判继承中西法治正义理论、创造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历史必然,是国家处理人治与法治、政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实践必然,也是反映人民心声、国家意志和全球主张的时代必然。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系统严密的内涵结构,在增强宗旨意识、坚守人民主体地位、解决不公问题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在确立规则权威、回应社会关切、践行实体与程序正义等方面展现了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在重塑德治与法治地位、培育新价值观、推进道德融于法律等方面展现了德法共治的追求,在主体内容、驱动模式、目标愿景等方面展现了整体推进法治正义的追求。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丰富的实践应用性,展示了治贫、治变、治国、治党协同的法治正义共建过程,表明了经济正义、政治正义、社会正义、文化正义、生态正义同步的法治正义共创指向,反映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联动的法治正义共治要求,体现出国际国内统筹的法治正义共享要义。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回应了正义理论创新的趋势与治国理政的实践需求,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了新的法治正义理解,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了新的法治正义内容,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了新的法治正义坐标。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有着深远的未来向度,对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的指引意义,可以传递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进一步引领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成向东[6](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潘从义[7](2020)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利己主义驱使下,不少国家把自己的利益看成是至高无上的,不顾及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当本国利益与他国利益和人类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做出有损于他国乃至全人类的行为。当代人类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武器威胁、恐怖主义、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导致民族利己主义问题和全球性问题的原因很复杂,但人类在许多事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尚未形成价值共识,没有形成人类共同价值观,世界各国在价值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对立,这其中有其深层次的思想观念根源。伴随着全球化的演进,人类逐渐形成了一些价值共识,但它们基本上是零散的,尚未成为完整系统的人类共同价值观。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类事实上成为了命运共同体。中国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时,顺时应势地提出了“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写入了联合国决议。这一切都表明,这一理念已经得到相当广泛的认同,也彰显了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巨大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作为其内核和灵魂的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基础和支撑。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习近平主席的讲话实际上已经根据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提出了构建人类共同价值观的任务。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有许多探讨和讨论,并且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于将人类共同价值观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完整系统研究。鉴于这种情况,本文尝试在对历史上中西方共同人类价值思想进行初步挖掘和梳理并利用现有价值思想理论的基础上,阐明今天人类构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并着重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有的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阐述其理论架构,最后也对它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提出初步设想。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第一,阐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思想理论渊源。中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类共同价值的理论与实践是今天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第一章主要对中西方思想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进行梳理、分析、提炼和归纳。西方思想家以探讨和构建“好社会”(理想社会)为中心,提出把幸福作为终极的价值目标,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正等作为核心价值理念,这对于当前人类构建共同价值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价值观蕴涵着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难题的重要启示。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等理念,近现代的三民主义的理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以及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等当代主张等,都是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在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中要充分利用和挖掘中西方的思想资源,通过梳理历史上各具特色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归纳出其中的合理因素。这些合理因素可以为当代人类共同价值构建提供思想滋养和宝贵启示。第二,阐述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第二章通过分析人类还未建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的价值体系,以及人类价值冲突和面临严重危机的现状,提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从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人类整体意识不断增强、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几个方面分析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最后对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条件作了阐述,这些条件包括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国际组织、会议、赛事,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等。第三,从理论上尝试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提出初步的架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是一种十分复杂的价值系统,存在着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子系统和要素,而且它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第三章主要从终极价值目标、核心价值理念、基本价值原则三个层次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整体架构进行了初步的勾画,并阐述框架内各层次确立的必要性、意义、内涵及其依据。本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表达了本文的最主要观点。本文认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价值目标包括底线目标(世界永久和平)和最高目标(人类普遍幸福),其核心价值理念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以及合作、共赢、和谐,而应把人类利益至上、维护基本人权、恪守和平底线和协商解决冲突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最基本原则。第四,阐述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和路径。理论的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或人类共同价值观必须转化为现实,转化为世界性的制度和文化,才能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引领世界和人类朝着永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方向加速前进。要实现这种转化,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必须遵循正确的原则,必须选择合适的路径。第四章在借鉴和吸取历史上国家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要坚持四条主要原则,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尊重国家主权原则、各国平等原则和尊重各国国情原则。这一章还把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激励各国积极参与、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建立世界管理机构、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作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路径。

张春宇[8](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发展成就卓着,但困难与挑战仍然并存,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新的多重责任。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认识中国、研究中国、发展中国,首要的前提是回答好“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一根本问题。中国共产党以“初心”为原点,担负起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造就了自身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除了具有传统政党的一般性,还具有新型政党的特殊性。本文提出“责任型政党”这个概念,用以诠释这种特殊性,进一步明晰坚定不移地推进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是解决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这一研究无论从历史和现实的时间维度、还是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视角,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党的建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类型学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研究,从分析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出发,挖掘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定位的合理性与必要性。本文坚持问题导向,立足于新时代“四个伟大”的目标要求,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重点破解身处新时代历史方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具有哪些理论创新和实践借鉴,开辟了哪些操作性强的路径,同时又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提供了哪些有益启示。本文分为以下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建构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基础,阐释这一政党类型归属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从解释基本概念入手,阐释责任型政党概念的提出和理论前提,分析使命型政党与责任型政党的关联与区别,认为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以政党类型学为基础,对中西政党进行比较,进而推演责任型政党的归属,认为责任型政党具有不同于西方政党的内在特征,这些特质是其坚守初心、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担当政治责任的根本原因;以责任政治为基础,剖析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契约逻辑、身份逻辑;最后归纳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第二部分以时间逻辑梳理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历史演进与发展逻辑。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演绎中国共产党身处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始终坚定不移践行责任与担当的发展演进。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连续历史阶段正是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始终引领社会变革、推进国家民族进步的实践逻辑的生动体现。第三部分是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党有力回答时代变革的适应性发展。责任型政党是对使命型政党的进一步阐发,是“初心——使命——责任”有机统一的政党类型化阐释,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对自身的新定位。责任型政党建设从时代方位中深刻回答了“蒋廷黻之问”“陈嘉庚之问”“黄炎培之问”,回答了党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如何延续等党的建设基本问题。第四部分重点阐释置身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型政党担负的五重责任,分别为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和全人类的责任。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相较于其他政党具有更强的使命感,承担着更加广而重的责任。跨入新时代,面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加需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懈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第五部分是论文的重点,探索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本部分明确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总体目标可以进一步细化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为持续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稳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逐步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和建立健全党的责任体系。本部分还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体系,探寻了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最后一部分的视角由中国进而扩展到世界,集中阐释新时代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作为更加彰显责任型政党特质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开辟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新境界;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必定为世界范围内其他大党治理提供全新方案和发挥示范效应;中国共产党加强责任型政党建设,破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红色密码,为世界上其他政党治国理政描绘崭新范式;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累积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崭新内容,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本文的核心观点聚焦在几个方面。第一,尝试提出责任型政党的概念,责任型政党(Responsible Party),特指中国共产党,是作为现代政党范畴中超越原有政党分类模式的一种政党类型学解释和责任政治视角下的阐释。因此,所谓责任型政党,是基于人民属性,以实现和维护人民和民族利益作为奋斗目标,由于自觉承担和完成历史使命而具有多重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第二,之所以将中国共产党定义为一个责任型政党,是具有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历史逻辑以时间推演为线索,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始终勇担责任,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现实逻辑以多重责任区分为依据,无论在任何时期,中国共产党都肩负对人民、国家、民族、政党自身乃至全人类的五重责任。第三,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对策选择既要以总体目标规划为指引,又要坚持方法论原则,同时还要在微观领域提出真正具备操作性的具体着力点。

王曼[9](2020)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对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统领作用。政治信仰作为人类信仰的政治维度,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等的信奉和敬仰,是对政治层面的价值追求和终极关怀,是人的政治理性和政治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仰是政治心理的重要组成要素,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随着人类政治文明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政治信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共同的政治信仰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力量。坚定的政治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西化”“分化”等因素的冲击下,个别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出现了弱化,甚至是动摇的现象。理想信念的动摇和滑坡会使党失去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撑,损害党内的政治生态和党的形象。因此,新时代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崇高的政治信仰引领下践行政治理想、行为规范,在科学的政治信仰凝聚下产生强大的号召力和战斗力,维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就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承担的重要政治使命和执政课题。本文以“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为题,由导论和正文五章内容组成,各章大致的思路和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问题,首先要对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包括信仰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政治信仰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等。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信仰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继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得以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政治学说中的“内圣外王”的政治修养、“以民为本”的政治伦理、“为政以德”的施政原则和“大同社会”的政治追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社会理想的精华,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精神生活风貌,并逐渐成为人们内化的一种特定的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概括,亦成为涵养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第二章主要探讨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过程与基本经验。在历史脉络上,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纵向、动态的梳理,纵观政治信仰在中国共产党内的变迁历程,体悟党的政治信仰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出党在政治信仰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即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政治信仰建设等。这些宝贵的经验为解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突出问题,加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提供了历史镜鉴和现实启示。第三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突出问题意识。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的政治信仰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党的政治和思想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考验和新问题。新时代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具有更加强大的精神力量,这就为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诉求。因此,通过总结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成因及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两方面进行充分论证,这是我们在新时代把加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建设作为时代课题来讨论的根本原因。第四章主要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多次讲话精神,从内容体系上看,新时代党的政治信仰的内容建构应包含五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党的科学政治信仰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第五章在前四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路径,以实现政治信仰建设的目标。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当在认识和尊重政治信仰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路径加以推进。具体而言,在基本原则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有效机制上,政治信仰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在生成过程中应遵循信仰的一般心理发展机制,包括理性认知机制、情感认同机制、意志培养机制和行为践行机制;在具体路径上,通过加强理论武装、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党性修养、依托红色资源、学习先进典型、完善党内制度、加强实践锻炼等路径,实现政治信仰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这七个方面相互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巩固与强化,提高党员、干部知信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党员、干部守初心、担使命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从而不断增强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基础。

孙振琳[10](2020)在《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决定着政党治国理政的方向和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理想信念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认识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如何建构理想信念以及坚定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且以高瞻远瞩的广阔视野和深谋远虑的政治智慧进行了严密的战略部署,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是在积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系统总结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理想信念建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同时深刻研判当代中国理想信念问题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挑战,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科学、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本文通过全面搜集和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主客观条件,全面阐释了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要义,总结并概括出这一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力求对这一理论做出完整呈现。本文共分为以下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梳理了目前国内外对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以此为基础形成客观、全面的研究综述;明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并确定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和主客观条件。首先,明确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想信念思想、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理想信念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思想;其次,从家庭环境、知青经历、从政道路等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条件;最后,阐释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客观条件,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理想信念建构的期许、社会转型期解决理想信念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对我国理想信念建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把握。第三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这一章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理想信念“地位论”、理想信念“价值论”、理想信念“建构原则论”、理想信念“建构主体论”、理想信念“重点群体论”、理想信念“建构路径论”。第四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这一章分别从三个方面予以阐释,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以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第五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这一章通过前文的概括和总结得出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三个特征,即思维方法的科学性、工作导向的问题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第六章,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这一章从四个方面解读了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主要包括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促进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新发展、铸牢了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提供了新时代理想信念建构的科学指南、有力助推了中国梦的早日实现等。

二、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述评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脉络梳理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内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研究评析
        (四)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生
        (二)话语
        (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四、研究方法、重点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重点难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增进民生福祉: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一、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
        (一)为人民谋幸福是党根本宗旨的基本内容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有效牵引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现实路径
        (一)民生问题是政权兴替的关键因素
        (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一)持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当中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建设的基本历程
        (二)民生话语随中国共产党民生工作重心的变化不断发展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逻辑理路
    一、基本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出场语境
        (二)民生:中国近现代社会终极历史任务
    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指导
        (一)“现实的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逻辑起点
        (二)革命的“改革世界”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途径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最终目标
    三、历史资源: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
        (一)传统文化中的民生话语
        (二)儒家民生话语的时代困局
    四、思想借鉴:民生主义的启示
        (一)民生主义话语的形成与嬗变
        (二)民生主义的价值检视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演进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消灭资本家私有制”: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起始
        (二)“打土豪,分田地”: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主体的扩充
        (三)“经济工作”“大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充实与发展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先生产、后生活”: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务实开端
        (二)“赶英超美”“八字方针”: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曲折发展
        (三)“抓革命、促生产”: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异化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匡正与转型
        (二)“全面建设小康”: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突破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重要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
        (一)“美好生活”: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主要内容
        (二)“共享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核心理念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目标指向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世界情怀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主要特征
        (一)话语思维日趋现代化
        (二)话语内容日趋人文化
        (三)话语方式日趋生活化
        (四)话语传播日趋国际化
    二、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在坚守初心使命中坚定话语方向
        (二)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明确话语主题
        (三)在注重中国元素中塑造话语风格
        (四)在拓宽话语传播中扩大话语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实境遇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成就
        (二)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主要问题
        (三)当前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要求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提出新挑战
        (三)西方话语霸权对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干扰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面临的机遇
        (一)改革开放以来民生建设的巨大成就催生话语构建的民族自信
        (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铸牢话语构建的思想支撑
        (三)全媒体传播格局拓展话语构建的主要渠道
        (四)“东升西降”的历史趋势提升话语构建的国际地位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创新发展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重要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民生话语体系
        (二)助推新时代中国民生建设发展
        (三)将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意识形态性与科学性相结合
        (二)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
        (三)批判性与开放性相结合
        (四)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结合
        (五)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构建的路径选择
        (一)夯实理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民生
        (二)针对问题: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实践
        (三)多元形式:实现政治话语、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有机融合
        (四)世界表达:彰显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的人类情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价值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
        (二)主要研究领域及代表性观点简介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结构模式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权力、政治权力、国家权力、公权力与腐败
        (二)监督、监督制度、监督体系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
        (一)中国共产党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认识的不断深化
        (二)学界对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成要素的探讨
        (三)梳理与整合:党和国监督体系的“十大要素”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结构模式
        (一)“多维立体协同”监督结构模式及其结构分析
        (二)“多维立体协同”结构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内容逻辑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为谁监督”
        (一)党内监督坚守“人民至上”的初心使命,不断推进自我革命
        (二)国家监督践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打造廉政为民政府
        (三)社会监督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构筑人民监督网
    二、厘清监督主体——“谁来监督”
        (一)厘清党内监督多元主体
        (二)厘清国家监督多元主体
        (三)厘清社会监督主体
    三、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监督谁”
        (一)党内监督对象始终坚持全覆盖和抓“关键少数”相结合
        (二)国家监督逐步实现监督对象全覆盖
        (三)社会监督对象的统一性和全覆盖
    四、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重点——“监督什么”
        (一)压实责任,党内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强化责任担当,国家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三)依法有序监督,社会监督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形成发展的思想探源
    一、始终坚守马列主义权力监督思想的理论本源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监督思想内核的坚守
        (二)对列宁社会主义监督思想的继承
    二、始终继承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监督思想的精神内核
        (一)学习借鉴苏联的党政监督模式
        (二)党政监督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
        (三)重视党政监督法规建设
        (四)建立局部政权条件下的行政监察制度体系
    三、始终秉承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历史基因
        (一)对我国传统法治监察思想的传承
        (二)对我国传统监察制度体系建设思想的借鉴
        (三)对我国传统廉政文化教育的扬弃
    四、对西方国家权力监督制约思想的借鉴
        (一)各国应在共同反腐中交流互鉴
        (二)对资产阶级权力监督思想的批判吸收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发展历程
        (一)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制度框架的创立与撤销(1949-1978)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恢复发展(1978-2012)
        (三)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体系化创新发展(2012——)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必须坚持紧扣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
        (三)必须坚持党内监督、国家监督与社会监督的协同发展
        (四)必须坚持紧紧抓住“关键少数”
        (五)必须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五章 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和现实贡献
    一、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显着优势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
        (二)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优势
        (三)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优势
        (四)中国传统廉政文化优势
    二、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贡献
        (一)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发展
        (二)历史维度——中国传统监察思想的新超越
        (三)实践维度——党和国家自我革命的新阶段
        (四)世界维度——腐败治理的中国经验
第六章 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与完善对策
    一、新时代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现实挑战
        (一)党内监督、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协同性有待提升
        (二) “一把手”监督和同级监督仍是党内监督的短板
        (三)社会监督体制机制有待健全
    二、健全中国特色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协同监督机制
        (二)多管齐下,破解“一把手”监督、同级监督难题
        (三)固本强基,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制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使命与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选题的国内考量
        1.1.2 选题的国际考量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2.1 文化自信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的文化理论
        2.1.2 列宁的文化理论
        2.1.3 毛泽东的文化理论
        2.1.4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理论
    2.2 文化自信研究的思想资源
        2.2.1 国内思想资源
        2.2.2 国外思想资源
第三章 文化自信的基本理论
    3.1 文化自信的科学内涵
        3.1.1 “文化”的内涵及其与“文明”的关系
        3.1.2 “文化自信”与“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
        3.1.3 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以及制度自信的辩证关系
    3.2 文化自信的生成机制
        3.2.1 文化自觉是实现文化自信的理论前提
        3.2.2 文化创新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内在动力
        3.2.3 文化交流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外部条件
        3.2.4 发展经济是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支撑
    3.3 文化自信的基本构成
        3.3.1 价值观的的自信
        3.3.2 思维方式的自信
        3.3.3 行为方式的自信
    3.4 文化自信的主要功能
        3.4.1 文化自信的动力功能
        3.4.2 文化自信的导向功能
        3.4.3 文化自信的凝聚功能
        3.4.4 文化自信的标识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4.1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动力性使命:为实现“四个伟大”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1.1 文化自信为开展“伟大斗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1.2 文化自信为推进“伟大工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1.3 文化自信为实现“伟大事业”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2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目的性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2.1 文化自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4.2.2 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4.2.3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
    4.3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主体性使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4.3.1 新时代文化自信必须彰显人民主体性地位
        4.3.2 主要矛盾的有效解决彰显人民的主体性地位
        4.3.3 “美好生活需要”蕴含着鲜明的文化维度
    4.4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功能性使命: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文化支撑
        4.4.1 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的重要支撑
        4.4.2 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的重要支撑
        4.4.3 文化自信是制度自信的重要支撑
    4.5 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国际性使命:拓展现代化路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引领和平发展道路
        4.5.1 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4.5.2 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参与全球治理
        4.5.3 引领人类和平发展道路
第五章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必要性、迫切性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5.1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必要性
        5.1.1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5.1.2 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5.1.3 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5.2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迫切性
        5.2.1 是进入“新时代”全新历史方位的迫切要求
        5.2.2 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迫切要求
        5.2.3 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迫切要求
    5.3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重大挑战
        5.3.1 面临阶层分化、利益多样以及价值多元的重大挑战
        5.3.2 面临互联网安全的重大挑战
        5.3.3 面临争取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挑战
    5.4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良好机遇
        5.4.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5.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得到广泛认同
        5.4.3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第六章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6.1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指导思想
        6.1.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2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
        6.1.3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6.2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基本原则
        6.2.1 坚持一元化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
        6.2.2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6.2.3 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的原则
第七章 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路径思考
    7.1 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7.1.1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
        7.1.2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7.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理念
        7.2.1 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7.2.2 人民是文化表现的主体
        7.2.3 人民是文化评价的主体
    7.3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3.1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7.3.2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
    7.4 加强“四史”尤其是党史学习教育,增强使命意识
        7.4.1 “四史”的基本经验是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
        7.4.2 “学史增信”: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
    7.5 完善制度、创新理论、发展经济
        7.5.1 完善制度是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
        7.5.2 创新理论是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强大动力
        7.5.3 发展经济是实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历史使命的根本保障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史论结合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第2章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和基础
    2.1 长征精神生成的条件
        2.1.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是长征精神生发的精神源泉
        2.1.2 万里长征是长征精神孕育的实践根基
        2.1.3 遵义会议是长征精神生发的重要节点
    2.2 长征精神以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为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2.2 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关于革命精神的论述
    2.3 长征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滋养
        2.3.1 坚定高尚的爱国情怀
        2.3.2 自强不息的坚毅品格
        2.3.3 求真务实的处世态度
        2.3.4 民为邦本的亲民思想
第3章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主要内涵和本质
    3.1 长征精神的发展演进
        3.1.1 《随军西行见闻录》对长征精神的最早概述
        3.1.2 毛泽东对长征精神的关键阐释
        3.1.3 新长征激励下长征精神的升华
        3.1.4 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新寓意
    3.2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3.2.1 坚定执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3.2.2 攻坚克难、直面生死的英雄气概
        3.2.3 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务实作风
        3.2.4 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
        3.2.5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
    3.3 长征精神的本质
        3.3.1 长征精神是反映红军长征实践的一种社会意识
        3.3.2 长征精神是具有长征特点的意识、宗旨和心理状态的统一
        3.3.3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向前、逆境取胜的精神标识
第4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时代境遇
    4.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启示我们要弘扬长征精神
        4.1.1 世界多极化趋势下更要坚定理想信念
        4.1.2 大国关系深刻调整更要保持独立自主
        4.1.3 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更要坚定党的领导
    4.2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2.1 实现目标需要进行伟大斗争
        4.2.2 实现目标需要树立核心意识
        4.2.3 实现目标需要实事求是精神
        4.2.4 实现目标需要广泛精诚团结
    4.3 消除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需要弘扬长征精神
        4.3.1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解构长征历史
        4.3.2 反对享乐主义价值观冲淡长征记忆
        4.3.3 抵制网络负面信息消解革命传统
第5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和内容
    5.1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目标
        5.1.1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5.1.2 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不竭动力
        5.1.3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时代新人
    5.2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内容
        5.2.1 永远为了真理和理想而斗争
        5.2.2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5.2.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5.2.4 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5.2.5 培育“四有”军人、锻造“四铁”部队
        5.2.6 为实现战略目标而不懈奋斗
第6章 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的路径
    6.1 深化长征精神的理论研究
        6.1.1 探究长征精神的原生形态
        6.1.2 探究长征精神与“族谱”内精神的关联性
        6.1.3 创新发展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6.2 强化长征精神的教育引导
        6.2.1 突出党员干部这个教育重点
        6.2.2 强化长征史和长征精神的内容教育
        6.2.3 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
    6.3 推进长征精神的舆论传播
        6.3.1 持续开展长征英雄事迹宣传报道
        6.3.2 加强长征题材文艺影视作品创作
        6.3.3 加大网络媒体弘扬长征精神力度
        6.3.4 推动长征精神的国际传播
    6.4 落实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活动
        6.4.1 深入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
        6.4.2 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6.4.3 模拟长征情景开展体验式实践锻炼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5)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新时代法治建设呼唤法治正义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3.1 研究重点
        1.3.2 研究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2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逻辑形成
    2.1 理论逻辑:中西法治理论批判吸收与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
        2.1.1 对中华法系正义文化的守正与创新
        2.1.2 对西方法治正义思想的批判与扬弃
        2.1.3 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2.2 实践逻辑:扎根中国大地实现法治正义的持续探索
        2.2.1 在处理人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现实回归
        2.2.2 在处理政治与法治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辩证统一
        2.2.3 在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中推进法治正义的重心转移
    2.3 时代逻辑:法治正义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指向
        2.3.1 法治正义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的人民心声
        2.3.2 法治正义是全面依法治国推进下的国家意志
        2.3.3 法治正义是百年未有变局演进下的全球主张
3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内涵结构
    3.1 追求法治正义的人民立场
        3.1.1 体现从坚守本源到因时而立的有机统一
        3.1.2 体现从服务人民到人民主体的价值旨归
        3.1.3 体现从解决不富到解决不公的历史跃迁
    3.2 追求法治正义的实践导向
        3.2.1 确立规则权威与正义底线
        3.2.2 回应社会热点与重大关切
        3.2.3 践行程序正义与实体公平
    3.3 追求法治正义的德法共治
        3.3.1 以法治正义重塑德法地位
        3.3.2 以法治正义培育新价值观
        3.3.3 以法治正义指引德融于法
    3.4 追求法治正义的整体推进
        3.4.1 从系统法治观设计法治正义的主体内容
        3.4.2 从双向动力源建构法治正义的驱动模式
        3.4.3 从动态时间轴规划法治正义的目标愿景
4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实践应用
    4.1 “四个全面”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建
        4.1.1 将法治正义作为检视小康成效的标准
        4.1.2 将法治正义作为规范重大改革的前提
        4.1.3 将法治正义作为推进治国理政的基石
        4.1.4 将法治正义作为保障管党治党的利器
    4.2 “五位一体”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创
        4.2.1 经济正义法治化
        4.2.2 政治正义法治化
        4.2.3 社会正义法治化
        4.2.4 文化正义法治化
        4.2.5 生态正义法治化
    4.3 “法治中国”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治
        4.3.1 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全过程
        4.3.2 贯穿于治国、执政、行政全方位
        4.3.3 体现为法治道路、法治体系、法治理论、法治文化全要素
    4.4 “全球法治”视角下的法治正义共享
        4.4.1 构建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4.4.2 推行平等互信的中国特色义利观
        4.4.3 倡导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
5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历史高度
    5.1 围绕共产党执政规律形成新的法治正义理解
        5.1.1 以正义力量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民心基础
        5.1.2 以法治治理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法理基础
        5.1.3 以权益维护增强共产党执政的权力基础
    5.2 围绕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展新的法治正义内容
        5.2.1 完善社会主义法治的话语体系
        5.2.2 延拓社会主义正义的存在场域
        5.2.3 呈现社会主义国家的终极旨趣
    5.3 围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确立新的法治正义坐标
        5.3.1 克服西方选择性的法治正义幻觉
        5.3.2 超越纯粹理论化构想的法治正义
        5.3.3 打破选票式的单一法治正义模式
6 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的未来向度
    6.1 目标向度:中国梦的法治正义意蕴
        6.1.1 建设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1.2 建设公正有为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
        6.1.3 建设平等有序的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6.2 制度向度: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
        6.2.1 将法治正义要求根植于党的领导制度
        6.2.2 将法治正义需求融入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6.2.3 将法治正义内嵌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6.3 体系向度:指引国家治理体系走向现代化
        6.3.1 面向法治正义的多元逻辑转换
        6.3.2 面向现代治理的多重实质转向
        6.3.3 面向中国实践的多层体系进路
    6.4 能力向度:实现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6.4.1 提升共产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能力
        6.4.2 提升以法治保障民生的能力
        6.4.3 提升国家参与全球法治治理的能力
7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工作

(6)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一、人民性
        二、实践性
        三、发展性
        四、包容性
        五、正义性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二、本研究的意义
        (一)学术价值
        (二)应用价值
    三、本研究的主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
        (二)研究的内容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思路
        (二)具体研究方法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二)学术观点的创新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一章 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西方思想家对人类共同价值的探索
        (一)西方古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二)西方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二、中国价值观所体现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人类价值思想
        (二)中国近现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三)中国当代价值观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思想
    三、历史上人类共同价值思想的重要启示
        (一)追求人的幸福生活
        (二)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
        (三)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理想社会
        (四)追求公平正义、持久和平和普遍幸福的美好世界
第二章 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可能性、现实性
    一、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时代背景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断得到国际认同
        (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的主旋律
        (三)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成为当今世界的主基调
    二、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必要性
        (一)人类尚未建立起应有的价值体系
        (二)现代价值的弊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生存危机
        (三)西方推行霸权主义给世界安全和国际秩序带来挑战
        (四)价值相对主义对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带来障碍
    三、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可能性
        (一)人类具有谋求生活得更好的共同本性
        (二)人类的整体意识不断增强
        (三)人类已经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价值共识
    四、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现实性
        (一)现代科技信息化和文化交流的推动
        (二)国际组织、会议、赛事的推动作用
        (三)联合国文书和国际法提供的共识
        (四)区域共同体和合作组织提供的经验
第三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理论架构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内涵及其架构
        (一)价值、价值观与人类共同价值
        (二)价值体系与人类共同价值体系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总体框架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应具备的特征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终极目标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确立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基本内涵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终极价值目标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核心价值理念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基本内涵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核心价值理念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原则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确立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基本内涵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基本价值原则的贯彻和落实
第四章 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与路径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及障碍
        (一)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任务
        (二)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主要障碍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构建的经验教训
        (一)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异同
        (二)中西近现代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启示
    三、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原则
        (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适应原则
        (二)尊重国家主权原则
        (三)各国平等原则
        (四)尊重各国国情原则
    四、人类共同价值体系现实构建的路径
        (一)广泛达成人类价值共识
        (二)激励各国积极参与
        (三)发挥国际组织作用
        (四)建立世界管理机构
        (五)建立相应的控制机制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致谢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评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简要总结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责任型政党的理论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的内涵阐释
        (一)责任型政党:一个概念的形成和提出
        (二)理解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理论前提
        (三)责任型政党与使命型政党的关联与辨析
        (四)五重责任:责任型政党的现实逻辑
    二、基于政党类型学的责任型政党归属阐释
        (一)西方政党类型学及其研究路径
        (二)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中西政党比较
        (三)政党类型学意义上的责任型政党
    三、基于责任政治的责任型政党内在逻辑
        (一)初心是责任型政党的伦理逻辑
        (二)使命是责任型政党的契约逻辑
        (三)角色是责任型政党的身份逻辑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核心要义
        (一)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推动党的自我革命
        (三)责任型政党建设就是要实现政党治理、国家治理有机统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演进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探索
        (一)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解放
        (二)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主
        (三)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力量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实践历程
        (一)实现人民主体地位
        (二)扞卫国家独立和主权
        (三)维护世界和平民主环境
    三、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发展走势
        (一)领导中国人民建设小康社会
        (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振兴富强
        (三)推动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践行责任的崭新起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时代责任型政党建设的背景与定位
    一、时代主题转换与党的适应性变革
        (一)适应性是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二)中国共产党随时代主题转换而推进适应性变革
        (三)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革的内驱力
    二、新时代历史方位与党的建设新背景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
        (三)党长期执政的“四重境遇”
        (四)党自身面临的“四种危险”、“四大考验”
    三、党的建设“类型化”时代定位的创新发展
        (一)由革命党到保持革命性的执政党定位
        (二)“三型”执政党的定位
        (三)由使命型政党到责任型政党的新定位
    四、责任型政党建设是对中国“历史三问”的时代之答
        (一)“蒋廷黻之问”:能否赶上时代
        (二)“陈嘉庚之问”:能否保持自我革命
        (三)“黄炎培之问”:能否长期执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多重责任的主要内涵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责任
        (一)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
        (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责任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
        (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的责任
        (一)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二)肩负起民族复兴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责任
    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责任
        (一)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和长期有效执政是全党的共同责任
        (二)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美好前景是中国共产党的时代责任
    五、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全人类的责任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打造世界新秩序提供中国智慧
        (二)为世界和平安宁、共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作出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责任
    六、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不断提升中国共产党承担多重责任的能力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强国目标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四)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更好履行共同责任和时代责任
        (五)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一、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目标设定
        (一)总体目标:建设勇于自我革命、担当使命责任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具体目标
    二、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方法论选择
        (一)在推进思路上遵循整体性与协调性相结合
        (二)在推进策略上坚持目标、问题、举措相统一
        (三)在推进方式上实现建党与治党、强党同频共振
    三、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主要着力点
        (一)加强责任型政党的自我革命
        (二)加强和改进责任型政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
        (三)优化责任型政党领导和执政的组织体系
        (四)完善责任型政党的制度体系和执行机制
        (五)积极构建责任型政党的执政话语体系
        (六)践行责任型政党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的现实效应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中国和世界政党政治发展作出新贡献
        (一)新型政党制度凸显中国共产党责任型政党的特质
        (二)新型政党制度助推“中国之治”
        (三)新型政党制度凸显高效治理效能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世界范围内大党治理提供新方案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提升政党执政合法性提供新方案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拓展政党的包容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强化政党治理的规范性提供新方案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增强政党治理的有效性提供新方案
        (五)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推进政党治理的创新性提供新方案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为政党治国理政描绘新范式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坚持人民立场,体现治国理政鲜明的历史唯物观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聚焦跨越“三大问题”,体现治国理政精准的问题导向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体现治国理政宽广的共同体意识
    四、建设责任型政党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指明了新路向
        (一)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新境界
        (三)建设责任型政党开辟了社会主义崭新前景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9)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的缘由
        (二) 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分析
    一、政治信仰及其相关概念梳理
        (一) 信仰的概念分析
        (二) 政治信仰的内涵界定
        (三) 政治信仰的特征
        (四) 政治信仰的功能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信仰理论
        (二)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政治信仰论述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探索之路
        (二)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实践之路
        (三)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发展之路
    二、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 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
        (二)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向
        (三) 树立并宣扬党内政治信仰的先进典型
        (四) 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 个别党员共产主义信仰不坚定
        (二) 个别党员在生活中“不信马列信鬼神”
        (三) 个别党员的党员意识弱化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成因
        (一) 市场经济的冲击
        (二) 全球化的挑战
        (三) 网络化的影响
        (四) “西化”“分化”的干扰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价值性
        (一)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助推党的政治建设
        (二)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三) 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高党的拒腐防变能力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时代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论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为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信仰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是党的政治信仰的精神支柱
    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理想追求
        (一) 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 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
        (三)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时代目标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涵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特征
    四、忠诚干净担当: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实践要求
        (一) 对党忠诚是为政之魂
        (二) 个人干净是立身之本
        (三) 敢于担当是成事之要
    五、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的践行旨归
        (一)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力观
        (二)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群众观
        (三)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观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原则、机制与实现路径
    一、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二) 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的原则
        (三) 坚持理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原则
        (四) 坚持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结合的原则
    二、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有效机制
        (一) 政治信仰理性认知机制
        (二) 政治信仰情感认同机制
        (三) 政治信仰意志培养机制
        (四) 政治信仰行为践行机制
    三、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 加强理论武装,促进政治信仰的认知深化
        (二) 坚定四个自信,激发政治信仰的情感认同
        (三) 增强党性修养,强化政治信仰的初心锤炼
        (四) 依托红色资源,接受政治信仰的文化熏陶
        (五) 学习先进典型,发挥政治信仰的示范引领
        (六) 完善党内制度,建立政治信仰的制度保障
        (七) 加强实践锻炼,实现政治信仰的外化于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与主客观条件
    2.1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想信念思想
        2.1.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理想信念思想
        2.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思想
    2.2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主观条件
        2.2.1 家庭环境孕育理想信念萌芽
        2.2.2 知青经历深化理想信念认识
        2.2.3 从政道路磨砺理想信念坚守
    2.3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形成的客观条件
        2.3.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理想信念建构的期许
        2.3.2 社会转型期解决理想信念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2.3.3 对我国理想信念建构的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把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理想信念“地位论”
        3.1.1 理想信念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精神力量
        3.1.2 理想信念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执政地位
        3.1.3 理想信念关乎个人健康成长
    3.2 理想信念“价值论”
        3.2.1 增强“四个意识”
        3.2.2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2.3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3.3 理想信念“建构原则论”
        3.3.1 坚持党性原则
        3.3.2 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3.3.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3.3.4 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3.3.5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3.4 理想信念“建构主体论”
        3.4.1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
        3.4.2 注重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引导
        3.4.3 坚持各方力量齐抓共管
    3.5 理想信念“重点群体论”
        3.5.1 党员及干部群体
        3.5.2 教师群体
        3.5.3 青年群体
        3.5.4 军人群体
    3.6 理想信念“建构路径论”
        3.6.1 强化理论武装
        3.6.2 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3.6.3 发挥宣传阵地重要作用
        3.6.4 建设高素质理想信念人才队伍
        3.6.5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4.1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4.1.1 明确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
        4.1.2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4.1.3 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4.1.4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2 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4.2.1 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的科学内涵
        4.2.2 明确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走向的必然趋势
        4.2.3 把握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长期性
        4.2.4 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辩证统一
    4.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3.1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4.3.2 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4.3.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4.3.4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5.1 思维方法的科学性
        5.1.1 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
        5.1.2 善抓矛盾的辩证思维
        5.1.3 贯通古今的历史思维
        5.1.4 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
        5.1.5 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
    5.2 工作导向的问题性
        5.2.1 扞卫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主导地位
        5.2.2 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5.2.3 着力解决对理想信念的认识误区
    5.3 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5.3.1 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5.3.2 注重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5.3.3 彰显人民主体地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当代价值
    6.1 促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新发展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
        6.1.2 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理想信念的认识
        6.1.3 拓宽了当代中国理想信念问题研究的新视野
    6.2 铸牢坚定共同理想信念的思想根基
        6.2.1 促进主流思想舆论良性发展
        6.2.2 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6.2.3 提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发展的强大信心
    6.3 提供新时代理想信念建构的科学指南
        6.3.1 明确了理想信念建构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
        6.3.2 深化了对理想信念建构规律的认识
        6.3.3 指明了理想信念建构的着力点
    6.4 有力助推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6.4.1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可靠保障
        6.4.2 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6.4.3 扩大中国梦的国际影响力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民生话语演进研究[D]. 肖玉元.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研究[D]. 张玉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时代文化自信的使命与实现研究[D]. 尹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2)
  • [4]新时代弘扬长征精神研究[D]. 刘国胤. 辽宁大学, 2021(02)
  • [5]习近平新时代法治正义观研究[D]. 黄云平. 浙江大学, 2021(01)
  • [6]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7]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人类共同价值体系构建研究[D]. 潘从义. 湖北大学, 2020(02)
  • [8]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责任型政党建设研究[D]. 张春宇. 东北师范大学, 2020
  • [9]新时代加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信仰建设研究[D]. 王曼. 山东大学, 2020(10)
  • [10]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的重要论述研究[D]. 孙振琳.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大国政府的终极考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