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冯建军

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冯建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改革开放前,教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教育学中国化论文文献综述

冯建军[1](2019)在《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曲折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为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教育学的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回顾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叁十年,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经过了曲折的探索,这一探索既有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全盘照搬,也有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彻底批判,还有教育学中国化的尝试。这种尝试在"文革"期间异化为教育学的政治化、语录化,造成了教育学的严重破坏。这叁十年的探索,有经验,但更多的是教训。吸取教训,避免同类的错误,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本文来源于《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叶澜,罗雯瑶,庞庆举[2](2019)在《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教育学自诞生就带着"引进情结"。叶澜教授致力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建立中国教育学"的事业,在30余年的持续研究中经历了叁个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教育学缺乏中国特征、缺乏原创性的状况,并将中国哲学、文化传统融入对"教育"这一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构建,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她认为,教育对于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培育生命之自觉。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需要研究者在中外比较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影响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的"践行"精神,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以形成教育学的独特文化个性。(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包丹丹[3](2019)在《前十七年“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前十七年的"教育学中国化"探索以反思苏联教育经验为前提,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教育实际,实现教育学的"中国化",它集中表现在刘佛年编写的《教育学》教材上。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这种尝试失败了。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应努力探索中国传统教育文化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科提供思想资源,这也是中国教育史学科突破学科危机的可能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余可心[4](2019)在《教育学中国话语建构的“中、西、马”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作为一门近代学科,从引进之初就无法摆脱“移植”的痕迹。一个世纪以来,教育学在中国几经波折,其在学科理论构建与实践领域中已取得相当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挑战。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与文化的“西方中心主义”影响下,西方教育思想和西式话语盛行,本土教育学话语日益丧失空间,几乎陷入“失语”的境地。这是“中西”关系问题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表现形态,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底色”,“中西”关系问题在实质上也内含着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本文针对教育学话语“失语”现象,一方面聚焦教育学话语的“西化”倾向,通过对教育学史的梳理,分析教育学中国话语缺失的现状,即表现在“中、西、马”关系中的话语问题,并试图对话语缺失的原因进行归纳。另一方面,将尝试以教育学意义下的“马魂、中体、西用”作为构建教育学中国话语的方法论并提供具体建构路径。研究首先明确教育学话语、教育学中国化、教育学本土化、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以及“马魂、中体、西用”几个基本概念,简单回顾教育学学科发展历史,通过其话语变迁来分析学科的自我反思传统,提出教育学中国话语建构的必要性。其次,深入分析话语缺失的具体表现,即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中的实用化、教条化、边缘化、成熟度不高以及受到的局限性等问题,以及西方教育思想的话语渗透方式和问题。接着,对教育学中国话语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将其归纳为四点:教育学引进起点上的传统中断,对苏联话语的简单移植,中外交流的不对等以及当前学科建构中缺乏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然后,提出建构教育学中国话语的方法论,分析“马魂、中体、西用”的教育学意义,即教育学的中国话语建构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引领的方法论,以中国教育学作为主体,以有意义的外域教育思想为我所用。最后,提出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具体建构路径,即重视对立统一与永恒发展原则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照,进行中国传统教育话语的当代转型和西方教育话语与中国的对接工作,确立研究者的文化主体意识。综上,选择教育学话语建构中的“中、西、马”问题,以求在回溯教育学史、分析历史时期中的话语范式里,积极回应“困惑踟蹰”的教育学现阶段困境,为教育学自身的发展提供些许创新之思。(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政涛,文娟[5](2018)在《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之所以不高,与四类世纪性瓶颈问题相关:一是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如何认识与国际"接轨",叁是我们可以对国际学术界"贡献"什么,四是中国贡献如何获得国际"认同"。它们构成教育学中国话语建构过程中的"关系之难""接轨之难""贡献之难"和"认同之难",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拟定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全球发展与传播战略,最终推动教育学中国话语赢得国际认同,成为世界性话语,成为国际教育学理论与思想的发动机之一。(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期刊2018年03期)

陆秀清[6](2018)在《舒新城与电化教育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影、无线电广播作为舶来品,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推行电化教育的重要工具,而舒新城便是早期提倡电化教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之一。文章首先追溯了舒新城提倡电化教育学"中国化"意识的萌芽过程,随后揭示了他所倡导的电化教育学"中国化"的具体内容,最后重点解读了他参与电化教育的试验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将电化教育与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相结合而提出具体的实践策略。研究舒新城与电化教育学的"中国化",可为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学科的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赵冲[7](2016)在《论教育学中国气派问题的实质及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气派问题是个精神问题,也是个标准问题。我国教育学学者的研究精神状态决定着教育学的中国气派,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实质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标准。辩证继承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基本前提,思想原创是创建教育学中国气派的唯一出路。(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论坛》期刊2016年02期)

李阳杰[8](2016)在《“重省”中国教育学“中国性”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教育学"吸收—本土化—吸收"循环发展模式的长期运行导致了教育学科的"中国性"危机。作为"教育文化"的概念,中国教育学的"中国性"尚未能做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本土与西方相适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为无"史"为鉴、"封闭"引入、"知行"分离。所有的"危机"本身实质上都是推动学科发展的"转机",应重识"中国性"危机之必要性与重要意义,并从面向传统、批判引入、创造运用、深入本土实践等方面入手进行重建。(本文来源于《中国教育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和学新,田尊道[9](2015)在《论凯洛夫教育学中国化的经验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其中国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兴起、批判和深入发展叁个阶段。凯洛夫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确立地位并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凯洛夫教育学本身的科学性、时代性、操作性等是内在因素,政治因素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因素在深层次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家和中国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则是其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凯洛夫教育学中国化的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思想,要杜绝运动式学习,要对引入理论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要把握引入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张忠华,贡勋[10](2015)在《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与中国(特色)教育学是百年中国教育学研究与发展中的叁个关键词。教育学中国化是对"进口教育学"的不满而反思的结果,其价值导向是"由外而内"。教育学本土化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其价值导向既包括"由外而内",亦包括"由内而外"。教育学本土化就其实质而言是立足中国本土,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并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教育学。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建立在中国教育历史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实际,用先进教育理念与方法,建构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质的教育学,它是共性与特性的有机结合,其价值取向立足"由内而外""本土创生",亦即教育学本土化的实质拓展。确立"由内而外"的本体价值追求,做到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实与批判借鉴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实验中积聚经验并进行方法综合创新是创生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高校教育管理》期刊2015年06期)

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的教育学自诞生就带着"引进情结"。叶澜教授致力于从"教育学中国化"到"建立中国教育学"的事业,在30余年的持续研究中经历了叁个阶段,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双向互动的基础上,努力改变教育学缺乏中国特征、缺乏原创性的状况,并将中国哲学、文化传统融入对"教育"这一教育学基本概念的内涵构建,提出"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中国式表达。她认为,教育对于个体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培育生命之自觉。中国教育学的建设需要研究者在中外比较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独特性及影响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发扬传统的"践行"精神,扎根中国教育实践,以形成教育学的独特文化个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参考文献

[1].冯建军.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中国化的曲折探索[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叶澜,罗雯瑶,庞庆举.中国文化传统与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建设——叶澜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

[3].包丹丹.前十七年“教育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19

[4].余可心.教育学中国话语建构的“中、西、马”问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李政涛,文娟.教育学中国话语体系的世界贡献与国际认同[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8

[6].陆秀清.舒新城与电化教育学“中国化”的早期尝试[J].现代教育技术.2018

[7].赵冲.论教育学中国气派问题的实质及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16

[8].李阳杰.“重省”中国教育学“中国性”危机[J].中国教育学刊.2016

[9].和学新,田尊道.论凯洛夫教育学中国化的经验及其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10].张忠华,贡勋.教育学“中国化”、“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辨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5

标签:;  ;  ;  ;  

教育学中国化论文-冯建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