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豆血红蛋白含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铁营养,混作,根瘤,显微结构
豆血红蛋白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左元梅,刘永秀,张福锁[1](2003)在《与玉米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其根瘤形态结构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培方法研究了与玉米混作对花生根瘤形态结构及固氮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玉米与花生混作能够明显地改善花生铁营养、提高根瘤豆血红蛋白的含量。同时 ,单作花生根瘤细胞液泡化程度较高 ,正在发育的根瘤细胞内类菌体数量明显地比混作的花生低。成熟根瘤细胞类菌体周膜外空间 (细胞壁以内、周膜外的空间 )体积变大。说明单作花生固氮酶活性较低的原因是缺铁抑制了豆血红蛋白的合成和改变了根瘤形态结构以及类菌体的超微结构。(本文来源于《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袁剑刚,杨中艺[2](2002)在《重金属胁迫对长喙田菁茎瘤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盆栽试验种植长喙田菁 ,栽培介质分别为纯铅锌尾矿 (T)、改性铅锌尾矿 (ST )和纯土壤 (S) ,对各处理长喙田菁茎瘤的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T、ST组的茎瘤数量分别为S组的 5 5 %和 89% ,茎瘤生物量则分别为S组的 6 6 %和 90 % ,但各实验组长喙田菁茎瘤的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无显着性差异 ,暗示尾矿环境对茎瘤的固氮活性可能无显着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2年03期)
王慧英,黄维南[3](1994)在《毛萼田菁茎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固氮活性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个体瘤发育的不同阶段和植株生长的不同时期,以及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分别测定茎瘤的固氨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表明,毛萼田菁茎瘤的固氨活性和豆血红蛋白含量呈正相关,豆血红蛋白在茎瘤的共生固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通讯》期刊1994年02期)
杨淑全[4](1987)在《红豆草根瘤固氮酶活性与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是豆科驴豆属的多年生牧草,能与根瘤菌共生固定人气中的氮素。Major等(1979)测定了红豆草、苜蓿和鹰嘴豆幼苗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单位重量根瘤的活性较苜蓿和鹰嘴豆低很多。但由于红豆草根瘤数量多.故单株根瘤乙炔还原量比苜蓿和黄芪都高。(本文来源于《土壤肥料》期刊1987年05期)
杨淑全[5](1987)在《叁年生红豆草和苜蓿根瘤固氮酶活性与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俗称“牧草之王”,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 Swp)被誉为“牧草皇后”,近几年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已大面积推广。它们均为多年生豆科牧草,除作为家畜的优良牧草外,它们的根系发达,根瘤能固定大气中的氮素,种植以后,土壤中可留下大量有(本文来源于《中国草业科学》期刊1987年02期)
豆血红蛋白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盆栽试验种植长喙田菁 ,栽培介质分别为纯铅锌尾矿 (T)、改性铅锌尾矿 (ST )和纯土壤 (S) ,对各处理长喙田菁茎瘤的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T、ST组的茎瘤数量分别为S组的 5 5 %和 89% ,茎瘤生物量则分别为S组的 6 6 %和 90 % ,但各实验组长喙田菁茎瘤的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无显着性差异 ,暗示尾矿环境对茎瘤的固氮活性可能无显着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豆血红蛋白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1].左元梅,刘永秀,张福锁.与玉米混作改善花生铁营养对其根瘤形态结构及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3
[2].袁剑刚,杨中艺.重金属胁迫对长喙田菁茎瘤豆血红蛋白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
[3].王慧英,黄维南.毛萼田菁茎瘤豆血红蛋白含量与固氮活性的关系[J].亚热带植物通讯.1994
[4].杨淑全.红豆草根瘤固氮酶活性与豆血红蛋白含量的关系[J].土壤肥料.1987
[5].杨淑全.叁年生红豆草和苜蓿根瘤固氮酶活性与豆血红蛋白含量的比较[J].中国草业科学.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