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资本论文-龚筱翕,黄钰涵,胡楠,郭韵婷

劳务资本论文-龚筱翕,黄钰涵,胡楠,郭韵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劳务资本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劳务中介,社会资本,包容性增长

劳务资本论文文献综述

龚筱翕,黄钰涵,胡楠,郭韵婷[1](2019)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民工劳务中介改良分析——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各级政府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劳务中介行业在我国目前的市场情况下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其发展现状严重滞后于现实需求,不能为农民工有效的提供帮助。因此,本文在基于社会资本视角下以包容性增长为基础,以实地调查的分析结果为依据,研究专注为农民工服务的劳动中介组织的可行性发展途径。(本文来源于《市场周刊》期刊2019年10期)

胡秋爽[2](2019)在《国家、资本与工人:劳务派遣工的身份生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劳动法理转型以及对灵活化用工的需求,“劳务派遣”的新法律范畴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实施)中被创建。在法律与话语层面,劳务派遣工拥有了劳动合同的保护,且在正规部门进行就业登记,看似获得了一定的“正式”与“合法”身份;但是在实践层面,派遣员工与同企业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福利差别大等现象仍然存在于很多企业中,派遣工的身份常常与“临时工”、“非正式工”划上等号。可见,劳务派遣工的身份是矛盾的。本文在国家-资本-工人的理论框架之下,通过对相关法律文本的分析和对用工企业中的劳务派遣工、正式工以及劳务派遣公司员工的访谈,探讨了在结构转型中,国家是如何在劳动法理的逻辑下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身份设计的,资本又是怎样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身份实践的,最后论述了劳务派遣工矛盾身份背后的身份生产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国家保障的矛盾状态形成了身份实践未能完成身份设计预期目标的基础,在劳动合同法理化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契约的发展并没有终结劳动身份的差异,反而促成了新身份的产生,依据合同期限的长短与形式,劳动身份出现了等级差异,造成了“从契约到身份”的转变;第二,劳动力的进一步商品化是劳务派遣工身份实践与身份设计产生偏差的根本所在,用工单位的差序用工、派遣机构的割裂用工以及与正式员工的身份边界促成了派遣工身份的一步步“临时化”与“非正式化”;第叁,派遣工的身份生产依据着国家与资本联盟的宏观基础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中观通道,形成了最终的微观表象,即碎片化的不稳定雇工。最后,本文试图对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的“不稳定的无产者”(precariat)概念进行回应,并试图对国家-资本-工人的分析框架进行补充,引入“劳动力市场分割”概念来作为国家、资本与工人进行联结的中间通道。(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何叶[3](2017)在《劳务移民的社会资本与性别收入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平等的社会事实往往隐匿在种种细节之中。劳动力市场上性别不平等的历史很早就开始了,而在市场经济遍布全球的当代社会,没有什么能比收入差异更广泛而深刻地反映男女两性间的不平等。本文以劳务移民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社会资本这个重要变量用以解释劳务移民的性别收入差异,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2年的统计数据出发,采用非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建立并逐步证明了研究假设,分析结论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向。根据实证研究本文发现,首先,劳务移民群体存在性别收入差异,女性劳务移民收入低于男性劳务移民;人力资源、体制因素甚至个人的生活状况都是影响收入的要素,社会资本作为个人所能掌握的一种资源,它对个人收入的影响往往是显着的。第二,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是导致目前劳务移民性别收入差异的重要原因。通过回归分析,可以认为社会资本是控制了人力资本、体制要素和其他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之后,最重要的解释劳务移民收入差异的变量。通过对劳务移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建立,可以发现社会资本的性别差异是影响劳务移民性别收入差异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可以消解其他因素对性别收入差异的影响,并且社会资本对收入的正面影响显着;在引入社会资本的相关变量之后,劳务移民的性别收入差异显着减小。第叁,男性劳务移民的社会资本总量大于女性劳务移民。不同性别的劳务移民社会资本的形成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因而男性和女性劳务移民最终的社会资本总量也是不同的;而男性更容易能从正式的网络中获取需要的实质性社会资源,并且男性在资源的交换中也有利于跻身到组织中更富优势的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构建社会资本,加大了两性间社会资本总量的不平等。第四,社会资本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加剧了目前劳务移民性别收入差异。基于非条件分位数回归分解法对劳务移民性别收入差异进行分解可以发现,所有男性劳务移民的社会资本收益率都高于女性劳务移民,因而进一步促进了性别收入差异的形成。按照收入的分布,可以看出从低收入到高收入的不同分位点上社会资本收益率的性别差异是不同的,表现为高收入的劳务移民中,社会资本收益率的性别差异较小,因此社会资本收益率低从而导致女性收入低于男性的现象一般集中于中低收入的劳务移民群体中。在得出结论的基础上,本文从叁个方面提出了可能减少劳务移民性别收入差异的建议,分别是加强反性别歧视的相关立法、加大对劳务移民群体的资源投入和减少社会资本构建中的非正式影响因素。最后,本文总结了研究的不足与创新,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期刊2017-05-17)

韩庆松[4](2016)在《用资本共赢破解劳务资源管理难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资本手段增强化联系的纽带,完善公司治理体系,实现双方的合作共赢,双方真正成为目标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采取"大树经营思路",总包企业输出管理要求,评价体系和进出机制,劳务配套总包企业生存与发展。劳务公司实现专业运营,培育产业工人,实现劳务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模化。尽管我国建筑行业步入智能、绿色时期,建筑产业化也风生水起,但是我国的建筑行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资源将在建筑行业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随着我国已步入"后人口(本文来源于《施工企业管理》期刊2016年11期)

周文斌,金霞,谭士百[5](2014)在《我国劳务派遣员工的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以心理资本为中介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劳动合同法》明确界定劳务派遣为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用工方式,但是,仍受用工单位和一些劳动者青睐。劳务派遣员工的数量较大,他们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等不仅影响微观组织的绩效,也对全社会的效率甚至国家的竞争力产生影响。其中,劳务派遣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对他们的工作倦怠就有一定的影响。由于有类似"双雇主"的特殊身份,劳务派遣员工无法实现同工同酬、合理晋升,一些权利得不到公平保障,出现了较突出的工作倦怠问题。本文基于我国用工制度变革的大背景和近年来的实践,主要研究劳务派遣员工在用工单位的组织公平感知对工作倦怠的影响及其特殊性。为更进一步细分组织公平感对工作倦怠的内部影响机制和个体差异,结合已有文献,本文考虑了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显着负相关,且较非劳务派遣员工表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心理资本在影响过程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其中,事务型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显着,人际型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不很显着。本研究对用工管理理论和劳务派遣实践的管理都具有一些启发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管理》期刊2014年10期)

赵静扬[6](2014)在《税制“天平”咋平衡》一文中研究指出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探索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专家表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税征收范围或扩展至劳务收入、资本收入等,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累进递加税制。但改革需银行、部委等部门实现个人相关信息联网,并完善相应法律的制定,短期内料难以完成。对(本文来源于《中国证券报》期刊2014-07-09)

和迅[7](2014)在《河南建设工程领域频现“大动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6月30日,从河南“全省建筑业改革发展暨扶持骨干企业工作会议”传出信息,今后,该省无质量安全事故和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建筑业骨干企业叁年内不再参加动态考核;全省将全面推行建筑劳务实名制,今后农民工工资将按月支付,并且可以享受工伤保险、意外伤害保险(本文来源于《建筑时报》期刊2014-07-03)

陈雅慧,刘佩娟[8](2013)在《浅析同工同酬对人力资本评估市场法的影响——基于劳务派遣行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劳务派遣行业人力资本的特点和现有人力资本评估方法,探究"同工同酬"的提出,对于该行业应用市场法评估人力资本的影响,本文侧重于市场法在劳务派遣行业人力资本评估时使用的前瞻性研究,总结得出动态性和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综合应用是市场法的方向。(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3年23期)

陈春保,郭微[9](2013)在《资本下乡遭遇劳务困扰》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农业正吸引着资本眼球。 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股份公司……资本介入乡村的方式日益多样灵活;解构传统生产方式,资本给沉闷乡村带来一抹亮色。 困扰如影随形。不断弱化老化的农村劳动力,羁绊着资本下乡的脚步。近期,(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3-07-10)

孙远太[10](2013)在《社会资本与贫困治理——基于信阳劳务经济发展逻辑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资本范式的贫困中,提升社会资本水平能够促使群体或个人摆脱贫困。以社会资本理论阐释信阳劳务经济发展逻辑,其实践性特征包括投资政府社会资本和引导民间社会资本,促进垂直型、桥接型和固结型社会资本的出现。信阳市提升社会资本实现劳务经济发展的经验,在观念、制度和组织叁个层面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劳务资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的劳动法理转型以及对灵活化用工的需求,“劳务派遣”的新法律范畴首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2008年实施)中被创建。在法律与话语层面,劳务派遣工拥有了劳动合同的保护,且在正规部门进行就业登记,看似获得了一定的“正式”与“合法”身份;但是在实践层面,派遣员工与同企业正式员工同工不同酬、福利差别大等现象仍然存在于很多企业中,派遣工的身份常常与“临时工”、“非正式工”划上等号。可见,劳务派遣工的身份是矛盾的。本文在国家-资本-工人的理论框架之下,通过对相关法律文本的分析和对用工企业中的劳务派遣工、正式工以及劳务派遣公司员工的访谈,探讨了在结构转型中,国家是如何在劳动法理的逻辑下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身份设计的,资本又是怎样在市场经济的逻辑下对劳务派遣工进行身份实践的,最后论述了劳务派遣工矛盾身份背后的身份生产路径。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国家保障的矛盾状态形成了身份实践未能完成身份设计预期目标的基础,在劳动合同法理化的转型过程中,劳动契约的发展并没有终结劳动身份的差异,反而促成了新身份的产生,依据合同期限的长短与形式,劳动身份出现了等级差异,造成了“从契约到身份”的转变;第二,劳动力的进一步商品化是劳务派遣工身份实践与身份设计产生偏差的根本所在,用工单位的差序用工、派遣机构的割裂用工以及与正式员工的身份边界促成了派遣工身份的一步步“临时化”与“非正式化”;第叁,派遣工的身份生产依据着国家与资本联盟的宏观基础以及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中观通道,形成了最终的微观表象,即碎片化的不稳定雇工。最后,本文试图对盖伊·斯坦丁(Guy Standing)的“不稳定的无产者”(precariat)概念进行回应,并试图对国家-资本-工人的分析框架进行补充,引入“劳动力市场分割”概念来作为国家、资本与工人进行联结的中间通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劳务资本论文参考文献

[1].龚筱翕,黄钰涵,胡楠,郭韵婷.社会资本视角下农民工劳务中介改良分析——以包容性增长为目标[J].市场周刊.2019

[2].胡秋爽.国家、资本与工人:劳务派遣工的身份生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

[3].何叶.劳务移民的社会资本与性别收入差异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7

[4].韩庆松.用资本共赢破解劳务资源管理难题[J].施工企业管理.2016

[5].周文斌,金霞,谭士百.我国劳务派遣员工的组织公平感与工作倦怠——以心理资本为中介的影响研究[J].经济管理.2014

[6].赵静扬.税制“天平”咋平衡[N].中国证券报.2014

[7].和迅.河南建设工程领域频现“大动作”[N].建筑时报.2014

[8].陈雅慧,刘佩娟.浅析同工同酬对人力资本评估市场法的影响——基于劳务派遣行业[J].知识经济.2013

[9].陈春保,郭微.资本下乡遭遇劳务困扰[N].湖北日报.2013

[10].孙远太.社会资本与贫困治理——基于信阳劳务经济发展逻辑的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标签:;  ;  ;  ;  

劳务资本论文-龚筱翕,黄钰涵,胡楠,郭韵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