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重庆市金融业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孟浩斌[1](2021)在《基于3S技术的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生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空间是指以供生态系统服务为主要目标的地域范围,维护生态空间是协调保护与发展、保障生态服务持续供给的基础。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控制力的不断高,生态空间持续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合理、科学地评价生态空间生境质量,对于区域自然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生态规划与管理供科学参考。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是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使得厘清生态环境现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方向对于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与整治、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作为生态空间范围,以土地利用现状数据、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数据、DEM高程数据、NDVI数据、NPP数据、降水量与气温数据、土壤数据和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作为数据基础,从景观格局、生态系统服务和生境现状3个层面分别选取斑块密度指数、聚集度指数、蔓延度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水源涵养服务、土壤保持服务、碳固持服务、净初级生产力服务、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生境退化指数和生境质量指数共12个生境因子并利用变异系数法附以权重,建立重庆市生态空间综合生境质量评价体系,对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各生境因子和综合生境质量指数像元尺度下的时空变化情况,并在区县尺度下对重庆市各区县生境质量进行评分定级,出生态空间及其生境质量管控和优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重庆市生态空间在重庆市38个区县和万盛经济开发区均有一定分布,面积占比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城口县、巫山县和巫溪县3个区县生态空间面积占其本身行政区面积50%以上,而涪陵区、合川区、荣昌区、渝中区生态空间面积仅占其行政区面积10%以下。巫溪县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大,面积达到2100.48km2,占总生态空间面积8.84%;渝中区生态空间面积分布最少,仅为0.25km2。(2)景观格局层面,重庆市生态空间斑块密度数值各年份均在70以上,且在不断高,说明各覆被类型破碎度较小。聚集度指数各年份均在74以上,说明各土地覆被类型斑块较为集中,但呈现出连续下降的趋势,需警惕斑块破碎化风险。蔓延度指数数值偏低,多年均值仅为11.2,但呈逐年上升趋势。香农均匀度指数数值多年均值为0.22,呈连续增长的趋势。(3)生态系统服务层面,重庆市生态空间水源涵养服务各年均值在不断高,2020年均值较2000年升了23.01%,但从2005年开始的每个相邻年份都出现集中连片的下降现象。土壤保持服务2020年均值较2000年升了27.04%,近5年同样呈现出区域集中连片轻微下降或显着下降的情况。碳固持服务2020年均值较2000年升了0.45%,2015~2020年显着增长的趋势有明显的高,说明碳固持服务能力变化趋势较好。净初级生产力2020年均值较2000年升了18.02%,增长区面积之和达到76.75%,升明显,但近5年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退化。(4)生境现状层面,重庆市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近20年的差值表明显着增长区面积占比最多,达到60.94%,但近5年城口县、巫溪县等渝东南片区、南川区和万盛经开区的生物多样性出现较大规模的恶化趋势。植被覆盖度均值从2000年的77.94%升至2020年的85.68%,升较大,近5年轻微下降和显着下降区域之和占比开始升。生境退化指数各年份以基本无退化为主,其占比均在55%以上,各年份基本无退化类型占比在逐年降低,研究区全域生境退化风险在不断高。生境质量指数其均值由0.708连续升至0.734,生境质量较好,近5年的变化表明显着下降区和轻微下降区的占比出现少量上升,但生境质量显着增长的占比也明显高,变化趋势良好。(5)重庆市生态空间综合生境质量指数各年份区域均值在70分以上,说明区域生境综合质量较好。良生境质量和优生境质量年均占比分别达到63.57%和24.84%,差生境质量仅分布在江津区和巫山县长江沿岸。像元尺度下的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彭水县、荣昌区、万盛经开区、武隆区和秀山县5个区县综合生境质量指数在2000-2020年内持续退化占比高于持续高占比,且数值出现降低,说明该5个区县生境质量出现较为严重的问题,亟需采取措施以控制恶化形势。区县尺度下的生境质量综合定级结果表明,2000-2020年间,各年份综合生境质量最多的等级为II级,无等级降低的区县存在。其中综合生境质量I级数量在不断上升,综合生境质量II级数量呈现“升-降-升”的趋势,综合生境质量III级数量呈现“降-升-降”的趋势,综合生境质量IV级数量呈现“升-降”的趋势。
何成茜[2](2021)在《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营商环境的优劣是区域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六稳”大局的重要举措,是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坚实基础,更是应对外部压力的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其决议中明确指出,“改善营商环境”是“优化政府职责体系”的重要环节。政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要发挥其主导作用。2019年10月,中国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第一部综合性行政法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各地为贯彻落实《条例》的相关要求,陆续颁布具体的地区性政策。在此背景下,对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找出其长处和短板,对当地政府找准政策目标和方向,精准施策,有效优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的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及公布的营商环境指数和营商环境排名很多,但大多以同一套指标体系来衡量不同地区的营商环境,无法客观反映不同地区的特点,且多数评价采用客观数据做支撑,没有测度对营商环境最有发言权的企业界人士的主观感受,评价结果对政府如何精准施策以优化营商环境缺乏指导意义。因此,基于优化视角而非比较视角对特定地区的营商环境作出精准评价,就必须根据当地特点设计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当地市场的外来客商进行主观评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该地区营商环境的痛点难点,进而为优化营商环境提出更精准的对策建议。本文选取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重庆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的具体内容和目前国内外主流营商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归纳影响重庆市营商环境的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删减多余的指标,确定筛选优化后的指标权重,最终形成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创新环境、政务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六个一级指标,下设25个二级指标的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再对重庆市外来客商进行问卷调查,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价当前重庆市的营商环境。研究发现,人文环境是吸引外商投资,来渝发展的重要原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对营商环境影响最大,其次是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和激励外来客商进行创新创业的创新环境,而政务环境和公共环境对营商环境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六个维度中评价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提出优化重庆市营商环境的具体建议。
李心宜[3](2021)在《重庆市支柱产业选择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对西部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带动作用。支柱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引领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对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情况、变化特征和演进规律有全面了解,有助于实现重庆市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目标。特别在重庆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了解支柱产业的支撑能力,把握发展规律,寻求新的突破点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眼于重庆支柱产业的研究,基于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应用投入产出方法,选择重庆市支柱产业,并对产业发展情况、产业关联能力和直辖以来产业的动态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同时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目标对两地的产业发展相似性、差异性和集聚性进行分析,以期提出合理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首先明确了支柱产业的定义、特征和划分标准,结合支柱产业的特征从增加值占比、产业关联度、产业影响力、利税规模、吸纳就业能力五个方面建立了支柱产业的判断标准。基于重庆市历年投入产出表,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重庆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出不同时段的重庆市支柱产业。本文还分别从支柱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和产业动态变化的角度研究支柱产业的发展规律和特征。从结果上看,重庆支柱产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行业、通信行业、计算机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服务行业和批发和零售行业。以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始终对重庆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作用。随着重庆经济发展和打造“智慧重镇”目标的提出,商务服务、物流仓储等服务性支柱产业和新兴科技型产业也都有扩张性发展趋势。本文还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角度,研究两地产业结构的发展异同以及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发现成渝两地制造业发展结构相似,且都具有集聚性发展的特点,应合理调配产业资源,注重差异化发展,努力打造互补型产业格局;而两地服务业发展则具有明显差异性,有利于实现发展优势互补,唱好成渝“双城记”。
高震[4](2020)在《基于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评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提出在十九大报告明确了“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一系列新政策的调整与出台使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也处于“新常态”之中。其中,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尤为突出,如何客观的评估土地价格是其核心问题。地价问题,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研究,专家学者试图构建出更加合理且有效的评估模型。国内的研究者,大多采用特征价格模型(Hedonic Price Model,HPM),来分析影响土地价格的特征变量及其影响程度。但是,由于各个研究的数据样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个体作为该模型的假设前提条件之一,并且往往只考虑样本数据本身的属性,而忽视了各数据样本之间的客观存在的相互作用的空间效应,所以往往产生某些错误的评估结果和评估指标偏差。相比于国内研究,国外研究通过引入空间计量模型,有针对性地对样本数据之间的空间效应进行量化分析,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地价评估模型。因此,本文在吸取国内较为成熟的特征价格理论基础上,引入空间特征价格模型,对影响土地价格特征因素进行分析,揭示造成影响的本质以及样本数据间的空间效应,以期得到理想的地价评估模型。首先,在地价评估中,特征变量的选取和量化,是本文的研究的难点之一。为了更合理且符合实际的选取特征因素,本文在总结广泛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基础上,并咨询地价评估专家以及实务人员,最终选取了3大类12小类的特征变量。选取的特征变量从地区特点、周边特点以及自身特点三个方面进行分类,以求更有效的进行量化分析。其次,以重庆市主城区2014-2018年间出让的200宗住宅用地的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ArcGIS中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工具(ESDA)与泛克里金插值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数据结构分析与空间自相关分析。此后,以特征价格模型为基础,利用Stata数据分析软件对特征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同时,引入SEM—空间误差模型,英文全称Spatial Error Model,SEM、SLM—空间滞后模型,英文全称Spatial Lag Model、SDM—空间面板德宾模型,英文全称Spatial Durbin Model,利用MATLAB数学软件进行空间效应分析和结果检验。最后,利用比率分析方法,对四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选取对数据样本拥有最优解释能力的空间特征价格模型,用于分析影响重庆市住宅地价的特征因素以及空间效应。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住宅用地价格的全局莫兰指数=0.24209;局部莫兰指数=0.278,均在10%的显着水平上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该结果表明重庆市住宅用地价格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效应,并存在“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的现象(2)相较于其他评估模型。空间面板德宾模型对样本数据的解释能力最优,其不仅能较好地反映特征变量对地价的影响作用和程度,并且能够解析样本数据的空间效应作用,该模型的拟合度最高。(3)空间面板德宾模型(SDM)对于重庆市主城区住宅地价的分析,评估结果和评估误差都优于其他3种评估模型,其中以2018年评估结果为例,空间面板德宾模型(SDM)的精度比特征价格模型(HPM)、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的精度分别高出8.52%、4.82%和2.93%,并且空间面板德宾模型(SDM)评估结果与2018年重庆市主城区住宅地价之间误差为3.06%,小于5%的误差允许范围。
刘正桃[5](2020)在《重庆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调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金融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收入、家庭积累的资产不断增加,从而扩大了城镇居民对家庭金融资产的需求。全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从2002年的14853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07470亿元,增长了约13.5倍,远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居民的家庭资产几乎都是现金和银行存款。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居民的家庭金融资产不再局限于现金与银行存款,开始多元化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成为居民金融资产选择的对象。如今的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呈现出以银行存款为主,债券、股票、基金、金融理财等多种金融资产共存的趋势。居民家庭的金融资产配置的多元化、分散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由于金融资产选择的变化,本文主要研究重庆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结构,以及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参与金融市场和参与深度的因素。本文的研究逻辑是先进行理论分析,再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证结果再给出相关的建议。具体来说,本文首先阐述了重庆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选题背景,总结并评述国内外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相关的文献。其次,阐述家庭金融、家庭资产和家庭金融资产的概念,以及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假说、资产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再次,根据一定原则来设计调查问卷并交代问卷实施和回收过程,对重庆市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结构及相关指标的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对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家庭投资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十二个变量,对这些变量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经济状况因子、年龄因子、主观心理因子、风险偏好因子以及金融知识因子。再将五个因子的因子得分作为原始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和Tobit回归来研究影响重庆市城镇居民家庭风险金融市场参与及参与深度的影响因素。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的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结论:(1)家庭经济状况与居民参与风险金融市场及参与深度呈正相关关系,即一个家庭的年收入越多,年结余越多,总资产规模越大,参与风险金融市场的可能性越大,持有的风险资产比例也会更大。且家庭经济状况是家庭是否参与金融市场的首要影响因素,但在家庭持有深度模型中,仅为次要影响因素。(2)投资者主观心理因素与家庭参与风险金融市场及持有风险金融资产比例呈正相关关系。即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越乐观,对社会的信任度越高,投资者情绪越积极,越可能参与风险金融市场且持有较高的风险金融资产。且投资者主观心理因素是影响家庭持有风险金融多少的首要影响因素。(3)投资者的风险偏好越高,其持有的风险金融资产越多。而男性投资者相对女性投资者而言,更加偏好风险。(4)家庭投资者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掌握金融知识的能力通常也越强,其参与风险市场的可能性越大,持有的风险金融资产占比也越高。为了促进家庭金融市场的发展,引导居民更好地参与金融市场,本文针对性提出相关的建议:(1)对家庭投资者而言,要努力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自身金融素养;优化家庭金融资产结构,合理分散投资风险;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科学投资思维。(2)对金融机构而言,需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细分市场,针对性创新金融产品;提供金融咨询业务,进一步普及金融知识。(3)对政府而言,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监管,使信息透明化;完善金融设施,提高金融发展水平;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江桦[6](2020)在《重庆消费金融企业的政府监管研究》文中指出消费金融企业,在国外存在了多年,对我国来说却是一个新生事物。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正式由中国银监会发布,且在运营消费金融业务方面,明确以上海、北京、成都以及天津作为首批试点城市。试点城市于2013年增加至14个,并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近年来,我国消费金融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在对于消费金融企业的监管方面,仍只有《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一部规范性文件,且该试点管理办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与消费金融企业监管相关的信用机制、法律法规、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配套设施更是不健全。消费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仍然广阔,走向合规是这个行业面临的迫切要求。2018年1月,银监会按照中央经济会议相关精神,明确了当前急需解决的十大具体金融风险,其中就包含消费金融。从事消费金融服务的消费金融企业,其服务的对象为中低收入消费者,因此如何控制风险,政府如何充分发挥监管职能,对消费金融企业进行有效监管,以此来保障消费金融企业健康有序地运行,从而维护稳定的金融秩序和经济环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市消费金融企业的政府监管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重庆市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机构现状和监管体系现状,查找出当前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监管政策执行不到位、监管手段不够、监管部门协调性不足等,并且对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剖析。针对重庆市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对策:加大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完善、优化监管手段;健全优化监管机制。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和质量,确保消费金融企业运行的有序与健康,并以此推进经济发展。
闫婧[7](2020)在《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是现阶段金融行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内容,对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小微企业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的金融可获得性有着重要的意义。2016年1月,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从国家层面确定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问题,各部委也先后发布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国家自上而下的积极推进使得普惠金融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重庆市政府及各级部门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合力推动政策落实,普惠金融发展初见成效。本文以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法、模型分析法、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进行研究,运用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理想化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政策执行环境四个维度出发,对重庆市执行普惠金融政策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影响其政策执行效果的具体因素。在对执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对重庆市及其他地区提升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提供一定的启发。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前人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方法及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等内容。第二部分为相关概念的解析和理论阐述。对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等概念进行了解释,阐述了研究依据的普惠金融理论和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了重庆市政策执行的现状,认为经过近年的发展,重庆市普惠金融服务基本覆盖面日趋扩大,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可获得性持续提升,普惠金融在助力精准扶贫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借助互联网技术普惠金融服务质效得到了明显改进。第四部分分析了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总体说来,因为普惠金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尚短,社会公众对普惠金融政策的认知度不高,在重庆市存在政策落地执行不足、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及人员主动性不强、部分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人群参与度不高、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目前重庆市的普惠金融政策体系还不够健全,执行主体对政策存在认知偏差且在政策执行中缺乏监督考核,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困难。第五部分为对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要提升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需要进一步加强配套政策支持,通过合理明确的任务分工、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等措施提升执行机构及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广泛开展普惠金融教育以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感和参与度,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王璨[8](2019)在《“营改增”政策对重庆市公共财政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全面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保障中央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我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20多年来,由于各种因素,营业税和增值税并行征收了多年,商品流通领域不能做到“一税贯通”,虽然地方税收不断增长,但也极大地影响税收中性的发挥。因此,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成为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按照国家财税体制改革部署,自2012年起,“营改增”在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试点,拉开了这项改革工作的序幕。重庆市从2013年8月起开始了部分行业“营改增”试点,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生活服务业也于2016年5月1日全面推开营改增,标志着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增值税实现了对货物和服务的全覆盖。本文主要探讨全面推开“营改增”后对地方财的影响和面临的问题,以“营改增”试点为切入口,研究在“营改增”的背景下,地方财政该如何应对。首先,提出“营改增”对地方财政影响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并通过整理国内外增值税发展及现状,为研究“营改增”提供制度、理论基础。其次,主要从“营改增”、相关税种、我国财税体制等概念入手,为进一步研究“营改增”对地方财政造成的影响提供方理论和实践基础。然后,以重庆市试点行业和试点区县的“营改增”情况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试点行业2012-2015年之间税收相关数据的整理与研究,分析全面启动“营改增”后对地方财政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增值税改革路径、改革具体政策、征收管理、组织保障,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及完善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等多个方面提出保障地方财政收入的对策建议。
吴艾株[9](2019)在《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各城市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全球化程度加深,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经济水平,提高城市的地位与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将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金融产业的聚集上,掀起了中央商务区的建设浪潮。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的重庆,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渝新欧”等战略项目实施的重要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大战略地。而重庆正在不断建设发展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是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国际化窗口,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战略金融中心。自建设以来,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金融业整体实力逐渐增强,金融业种类逐步丰富,集聚初显成效,但同时一些问题也伴随着出现了。本论文从中央商务区的有关概念、定义、功能以及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入手,通过调研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现阶段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阐述了江北嘴金融业总体发展状况、金融业行业结构、金融业环境等方面内容。发现目前江北嘴金融业存在着内部发展不均衡、金融机构整体辐射力不强、金融业环境建设不充分等问题。在分析总结了北京金融街、深圳前海、芝加哥、伦敦金融城等典型城市中央商务区金融业的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强金融机构建设、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平台建设、市场建设、人才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推动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内部均衡发展,金融机构整体辐射力不断增强,金融业环境建设日益完备。
付安瑶[10](2019)在《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收入流动性更关注动态的收入水平和位次变动,因此研究收入流动性对于统筹行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重庆作为直辖市,是国家几项重大战略实施地区之一,其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收入流动性研究的必要性。现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和区域收入差距,缺乏对行业收入流动性的考察。本文通过收入转移矩阵和各种指数测度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大小,并直接利用收入流动性指标进行建模,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对策建议。本文梳理了收入流动性和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行业收入、收入流动性、行业收入流动性以及重庆市行业收入的研究成果。在重庆市行业收入描述性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测算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大小,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首先,对重庆市行业收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包括重庆市行业收入整体水平及变动趋势,各行业收入水平及变动趋势,以及处于高低收入群体的行业相对位置变动情况。研究发现,重庆市行业收入水平呈上升趋势,不同行业的增长幅度存在差异,且处于两极收入水平的行业有“阶层固化”现象。其次,在梳理收入流动性理论内涵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公理方法、福利方法、相关系数法及其他方法,测算了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根据Shorrocks流动指数、King指标、Hart指数等指标值,发现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逐年减弱,对社会福利和多数行业经济地位的改善作用较弱。最后,以Shorrocks流动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重庆市经济发展水平、宏观政策、垄断程度、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资本密集程度和行业就业规模等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建立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在长期和短期内,不同因素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一致为正向影响的是行业就业规模,一致为负向影响的是垄断程度;长期影响和短期影响不一致的是宏观政策和行业人力资本水平。据此提出建议:着力提高低收入行业收入水平;增加就业岗位,丰富就业形式;改革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强教育和职业培训。
二、对重庆市金融业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重庆市金融业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3S技术的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生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概念界定 |
1.3.1 生态空间 |
1.3.2 生态保护红线与自然保护地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生态空间理论研究进展 |
1.4.2 生态空间研究内容及方法进展 |
1.4.3 生境质量研究进展 |
1.4.4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述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7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
2.1 重庆市概况 |
2.1.1 自然地理概况 |
2.1.2 重庆市社会经济概况 |
2.1.3 重庆市生态空间分布特征 |
2.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
2.2.1 数据介绍及来源 |
2.2.2 数据预处理 |
2.3 生境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2.3.1 评价因子筛选 |
2.3.2 指标权重确定方法及体系构建 |
第3章 重庆市生态空间景观格局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 |
3.1 景观格局相关指数理论及计算方法 |
3.1.1 斑块密度指数理论及计算方法 |
3.1.2 聚集度指数理论及计算方法 |
3.1.3 蔓延度指数理论及计算方法 |
3.1.4 香农均匀度指数理论及计算方法 |
3.2 斑块密度指数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
3.2.1 斑块密度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3.2.2 斑块密度指数时间变化分析 |
3.3 聚集度指数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
3.3.1 聚集度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3.3.2 聚集度指数时间变化分析 |
3.4 蔓延度指数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
3.4.1 蔓延度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3.4.2 蔓延度指数时间变化分析 |
3.5 香农均匀度指数空间分布及变化分析 |
3.5.1 香农均匀度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3.5.2 香农均匀度指数时间变化分析 |
3.6 本章讨论及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生态空间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 |
4.1 生态系统服务相关指数理论及评估方法 |
4.1.1 水源涵养服务理论及评估方法 |
4.1.2 土壤保持服务理论及评估方法 |
4.1.3 碳固持服务理论及评估方法 |
4.1.4 净初级生产力服务理论及评估方法 |
4.2 水源涵养服务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4.2.1 水源涵养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
4.2.2 水源涵养服务时间变化分析 |
4.3 土壤保持服务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4.3.1 土壤保持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
4.3.2 土壤保持服务时间变化分析 |
4.4 碳固持服务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4.4.1 碳固持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
4.4.2 碳固持服务时间变化分析 |
4.5 净初级生产力服务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4.5.1 净初级生产力功服务空间格局分析 |
4.5.2 净初级生产力服务时间变化分析 |
4.6 本章讨论及小结 |
第5章 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状况时空分布及演变分析 |
5.1 生境状况相关指数理论及评估方法 |
5.1.1 生物多样性理论及评估方法 |
5.1.2 植被覆盖度理论及评估方法 |
5.1.3 生境退化指数及生境质量指数理论及评估方法 |
5.2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5.2.1 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 |
5.2.2 生物多样性时间变化分析 |
5.3 植被覆盖度指数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5.3.1 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分析 |
5.3.2 植被覆盖度时间变化分析 |
5.4 生境退化指数评估及时空分布分析 |
5.5 生境质量指数评估及时空变化分析 |
5.5.1 生境质量空间格局分析 |
5.5.2 生境质量时间变化分析 |
5.6 本章讨论及小结 |
第6章 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质量综合评价及优化建议 |
6.1 综合生境质量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6.2 综合生境质量指数差值变化分析 |
6.3 像元尺度下的综合生境质量指数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
6.3.1 一元线性回归及显着性检验理论及计算方法 |
6.3.2 一元线性回归及显着性检验分析 |
6.4 区县尺度下的综合生境质量指数评分定级 |
6.4.1 综合生境质量指数评分分析 |
6.4.2 综合生境质量指数定级分析 |
6.5 生态空间及其生境质量管控和优化建议 |
6.6 本章讨论及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科研情况 |
(2)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及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回顾 |
2.1 营商环境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与交易成本理论 |
2.2.2 管制与企业家精神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营商环境要素研究 |
2.3.2 营商环境评价方法研究 |
2.3.3 营商环境评价研究 |
2.3.4 研究述评 |
第3章 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3.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方法 |
3.2 初始评价指标的选择 |
3.2.1 文件文本解读获取指标 |
3.2.2 必要的指标补充 |
3.2.3 指标的初步甄选 |
3.3 优化指标的筛选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3.3.3 主成分分析 |
3.3.4 筛选优化后的指标体系 |
3.4 确定优化后指标权重 |
第4章 重庆市营商环境的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过程 |
4.2.1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
4.2.2 重庆市营商环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设定 |
4.2.3 问卷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 |
4.2.4 营商环境模糊综合评价 |
4.3 评价结果的分析 |
4.3.1 一级模糊评价结果 |
4.3.2 二级模糊评价结果 |
第5章 优化重庆市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
5.1 规范市场信息获取渠道,促进市场竞争公平 |
5.2 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提高司法效率 |
5.3 加大创新创业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创新 |
5.4 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政府关怀程度 |
5.5 提高基础设施服务质量,降低生活及商务成本 |
5.6 树立开放包容的城市形象,增强外来客商归属感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重要性判别问卷调查 |
附录二 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满意度调查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3)重庆市支柱产业选择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支柱产业的理论与选择方法 |
2.1 支柱产业的理论 |
2.2 常用支柱产业的选择方法 |
2.3 支柱产业的评价指标 |
2.4 支柱产业评价标准 |
第3章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
3.1 基于2017 年投入产出表的产业特征分析 |
3.2 2017 年重庆市支柱产业的选择 |
第4章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产业关联分析 |
4.1 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比分析 |
4.2 支柱产业与非支柱产业的投入产出对比分析 |
4.3 支柱产业的关联度分析 |
第5章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动态发展分析 |
5.1 基于各年份投入产出表的支柱产业选择结果 |
5.2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动态比较研究 |
第6章 成渝两地支柱产业比较分析 |
6.1 成渝两地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 |
6.2 两地工业的发展、集聚状况和原因分析 |
6.3 两地服务业的差异化研究 |
6.4 两地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7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建议 |
7.1 重庆市支柱产业发展的研究结论 |
7.2 重庆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 |
(4)基于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评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论文贡献与不足 |
1.4.1 论文贡献 |
1.4.2 论文不足 |
第2章 基础理论 |
2.1 地价评估理论 |
2.1.1 网格地价理论 |
2.1.2 区位地价理论 |
2.1.3 土地供需地价理论 |
2.2 特征价格模型理论 |
2.2.1 特征价格模型 |
2.2.2 特征价格模型的设定 |
2.2.3 特征价格模型的估计 |
2.2.4 特征价格模型的检验 |
2.3 空间特征价格理论 |
2.3.1 空间特征价格模型 |
2.3.2 空间滞后模型 |
2.3.3 空间误差模型 |
2.3.4 空间面板德宾模型 |
第3章 传统住宅地价评估方法 |
3.1 传统住宅地价评估方法 |
3.1.1 收益还原法 |
3.1.2 成本逼近法 |
3.1.3 市场比较法 |
3.1.4 特征价格法 |
3.2 传统住宅地价评估方法所存在的局限性 |
3.3 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运用可行性分析 |
第4章 重庆市概况和数据 |
4.1 重庆市概况 |
4.1.1 重庆市概述 |
4.1.2 重庆市土地市场现状 |
4.2 住宅地价特征选择与量化 |
4.2.1 住宅地价特征选择 |
4.2.2 住宅地价特征量化 |
4.3 住宅地价特征数据来源 |
第5章 重庆市住宅地价评估的实证分析 |
5.1 评估模型空间权重矩阵选取 |
5.2 空间数据分析 |
5.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
5.2.2 克里金插值法空间分析 |
5.3 基于传统特征价格模型城市住宅地价评估过程和结果分析 |
5.3.1 模型的建立 |
5.3.2 模型的估计和检验 |
5.3.3 特征价格分析 |
5.4 基于空间滞后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估计 |
5.5 基于空间误差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估计 |
5.6 基于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估计 |
5.7 重庆市住宅地价评估结果分析与模型对比 |
5.7.1 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结果分析 |
5.7.2 评估模型评价和对比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重庆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家庭金融 |
2.1.2 家庭资产 |
2.1.3 家庭金融资产 |
2.2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相关理论 |
2.2.1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与持久收入假说 |
2.2.3 资产组合理论 |
2.2.4 行为金融学理论 |
第3章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 问卷的设计 |
3.1.1 问卷设计的原则 |
3.1.2 问卷的内容设计 |
3.2 调查过程的实施与数据整理 |
3.3 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1 信度检验 |
3.3.2 效度检验 |
第4章 重庆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调查结果与分析 |
4.1 家庭投资者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4.1.2 金融素养分析 |
4.1.3 家庭经济状况分析 |
4.2 家庭金融资产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1 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分析 |
4.2.2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分析 |
4.2.3 家庭持有储蓄目的分析 |
4.2.4 投资期限分析 |
4.3 家庭投资者的主观心理因素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风险偏好分析 |
4.3.2 信任度分析 |
4.3.3 投资者预期分析 |
4.3.4 投资者情绪分析 |
第5章 重庆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取 |
5.2.1 被解释变量 |
5.2.2 解释变量 |
5.3 模型构建 |
5.3.1 因子分析 |
5.3.2 Logistic模型 |
5.3.3 Tobit模型 |
5.4 实证结果分析 |
5.4.1 因子分析结果 |
5.4.2 Logistic回归结果 |
5.4.3 Tobit回归结果 |
5.4.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居民家庭层面 |
6.2.2 金融机构层面 |
6.2.3 政府层面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重庆消费金融企业的政府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重难点 |
1.4.3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消费金融 |
2.1.2 消费金融企业 |
2.1.3 政府监管 |
2.1.4 消费金融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选择理论 |
2.2.2 政府公共监管理论 |
第3章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监管政策规定及监管情况 |
3.1 消费金融企业监管政策规定 |
3.1.1 国家对消费金融企业监管的政策规定 |
3.1.2 重庆对消费金融企业监管的政策规定 |
3.2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的基本情况 |
3.2.1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的主体 |
3.2.2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的内容和方式 |
3.2.3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的主要措施及取得的成绩 |
第4章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4.1.1 调查问卷发放和回收 |
4.1.2 样本基本特征 |
4.1.3 调查结果分析 |
4.2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2.1 监管政策执行不到位 |
4.2.2 监管机制缺乏体系化 |
4.2.3 监管部门职责不清,协调性不足 |
4.2.4 监管方式单一 |
4.3 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监管人员意识不够 |
4.3.2 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 |
4.3.3 监管主体之间联动不够 |
4.3.4 消费者投诉渠道不畅通 |
第5章 完善重庆消费金融企业政府监管的对策思考 |
5.1 落实监管政策的执行 |
5.1.1 加大监管政策的执行力度 |
5.1.2 提高监管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 |
5.1.3 加强监管政策执行的监督工作 |
5.2 建立科学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
5.2.1 细化监管法律体系 |
5.2.2 制定和规范融资扶持政策 |
5.2.3 建立清晰的监管运行体系 |
5.3 加强监管创新及监管联动 |
5.3.1 创新监管内容 |
5.3.2 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监管的协调性 |
5.4 优化监管手段 |
5.4.1 建立征信行业协会,实现征信数据互联互通 |
5.4.2 加强征信体系建设 |
5.4.3 加强对中介引流机构的监管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普惠金融 |
2.1.2 普惠金融政策 |
2.1.3 公共政策执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普惠金融理论 |
2.2.2 政策执行理论 |
2.2.3 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 |
第3章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分析 |
3.1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现状 |
3.1.1 政策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沿革 |
3.1.2 执行机构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机构组成 |
3.1.3 目标群体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对象概况 |
3.1.4 环境因素维度——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环境 |
3.2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评价 |
3.2.1 普惠金融服务基本覆盖面日趋扩大 |
3.2.2 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服务可得性持续提升 |
3.2.3 普惠金融助力精准扶贫成效显着 |
3.2.4 互联网助推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明显改进 |
第4章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普惠金融政策落地执行不足 |
4.1.2 政策执行相关部门及人员主动性不强 |
4.1.3 部分金融机构及重点服务人群参与度不高 |
4.1.4 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普惠金融发展 |
4.2 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普惠金融政策体系不够健全 |
4.2.2 执行主体存在认知偏差且缺乏监督考核 |
4.2.3 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受传统观念影响较深 |
4.2.4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困难 |
第5章 提升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效果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普惠金融配套政策支持 |
5.2 提升执行机构及人员的政策执行能力 |
5.3 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同感和参与度 |
5.4 进一步优化普惠金融生态环境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营改增”政策对重庆市公共财政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 |
2.1 相关税种 |
2.1.1 营业税 |
2.1.2 增值税 |
2.2 增值税与营业税的优势比较 |
2.3 我国现行财税体制-分税制 |
3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影响分析 |
3.1 试点行业影响分析-以金融业为例 |
3.1.1 “营改增”前行业发展状况 |
3.1.2 “营改增”前行业税收状况 |
3.1.3 “营改增”后企业税负情况 |
3.1.4 “营改增”后企业所得税税负测算 |
3.1.5 “营改增”对行业影响分析 |
3.1.6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影响分析 |
3.2 试点区县影响分析-以Y区为例 |
3.2.1 “营改增”试点后行业情况分析 |
3.2.2 “营改增”试点前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情况分析 |
3.2.3 全面启动“营改增”后的影响预判 |
3.2.4 “营改增”对地方财政的影响 |
4 国内地方“营改增”先进经验 |
4.1 上海“营改增”经验 |
4.2 江苏“营改增”经验 |
5 相关建议 |
5.1 关于“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
5.1.1 明确改革路径 |
5.1.2 完善改革政策 |
5.1.3 加强征收管理 |
5.1.4 强化保障措施 |
5.1.5 建立纳税信用体系 |
5.2 关于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 |
5.2.1 从中央层面看 |
5.2.2 从地方层面看 |
5.3 关于完善地方财政预算管理的建议 |
5.3.1 深化供给侧改革 |
5.3.2 推进预算管理改革 |
5.3.3 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9)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中央商务区(CBD)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中央商务区相关理论基础 |
2.1.1 中央商务区概念研究 |
2.1.2 中央商务区相关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 金融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业发展相关理论 |
2.2.2 金融业指标体系相关理论 |
3 国内外典型中央商务区发展概述 |
3.1 国内典型中央商务区基本情况、问题及经验借鉴 |
3.1.1 北京金融街发展历程及经验 |
3.1.2 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历程及经验 |
3.2 国外典型中央商务区基本情况、问题及经验借鉴 |
3.2.1 芝加哥CBD发展历程及经验 |
3.2.2 伦敦CBD发展历程及经验 |
4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现状分析 |
4.1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战略定位 |
4.2 重庆市金融业发展概况 |
4.2.1 金融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
4.2.2 金融体系逐步健全 |
4.2.3 金融政策不断完善 |
4.3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发展状况调查分析 |
4.3.1 总体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
4.3.2 金融业行业结构现状调查 |
4.3.3 金融业环境现状调查 |
4.4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发展状况评价指标 |
4.4.1 金融业增加值及金融相关比率 |
4.4.2 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及存贷比 |
4.5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5.1 金融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
4.5.2 金融机构整体辐射力不强 |
4.5.3 金融业环境建设不充分 |
4.6 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
4.6.1 金融业内部发展不均衡原因分析 |
4.6.2 金融机构整体辐射力不强原因分析 |
4.6.3 金融业环境建设不充分原因分析 |
5 对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的对策建议 |
5.1 金融业机构建设 |
5.1.1 持续引进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 |
5.1.2 持续发展总部机构,提升已有机构能级 |
5.1.3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增强整体辐射力 |
5.2 制度建设与政策支持 |
5.2.1 争取金融政策试点与优惠政策 |
5.2.2 完善具有针对性的招商政策与财税金融政策 |
5.2.3 健全监管制度,完善风险防御与处理机制 |
5.3 平台建设 |
5.3.1 优化行政服务平台 |
5.3.2 搭建企业交流平台 |
5.3.3 建设行业自律与监督平台 |
5.4 市场建设 |
5.4.1 积极发挥各类金融市场的功能与作用 |
5.4.2 加强保险市场与股权市场的建设,增加直接融资规模 |
5.5 人才建设 |
5.5.1 建立完善人才引进制度 |
5.5.2 健全人才培养体系 |
5.5.3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10)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2 文献综述 |
第3章 重庆市行业收入的描述统计分析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重庆市行业收入的整体水平及变动趋势 |
3.3 分行业的重庆市行业收入水平变化 |
3.4 高低行业收入群体的相对位置变动 |
3.5 小结 |
第4章 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结果及分析 |
4.1 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指标 |
4.2 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指标体系 |
4.3 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结果及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5.2 模型介绍 |
5.3 实证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四、对重庆市金融业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3S技术的重庆市生态空间生境因子时空变化及生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 孟浩斌.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8)
- [2]重庆市营商环境评价研究[D]. 何成茜.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重庆市支柱产业选择及比较研究[D]. 李心宜.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4]基于空间面板德宾模型的城市住宅地价评估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高震.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5]重庆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行为调查研究[D]. 刘正桃. 西南大学, 2020(01)
- [6]重庆消费金融企业的政府监管研究[D]. 江桦. 西南大学, 2020(01)
- [7]重庆市普惠金融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 闫婧. 西南大学, 2020(01)
- [8]“营改增”政策对重庆市公共财政影响研究[D]. 王璨. 重庆大学, 2019(01)
- [9]重庆江北嘴中央商务区金融业建设研究[D]. 吴艾株. 重庆大学, 2019(12)
- [10]重庆市行业收入流动性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付安瑶. 重庆工商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