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角突变论文-刘杰,赵立纯,刘敬娜

尖角突变论文-刘杰,赵立纯,刘敬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尖角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害虫种群,尖角突变,优化脉冲控制原理

尖角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杰,赵立纯,刘敬娜[1](2015)在《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优化脉冲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具有突变性质的害虫种群模型转化为标准尖角突变模型.运用化学防治手段,建立相应的具有脉冲效应的治理模型.利用优化脉冲控制原理,得到了最佳防治时刻及相应的种群水平,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刘杰[2](2015)在《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定性分析和优化脉冲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害虫爆发是一种突变现象,对农作物造成极大危害,考虑经济阈值的害虫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背景下,研究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定性分析和优化脉冲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通过对Logistic模型的修改,建立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分别运用动力系统定性分析方法及优化脉冲控制原理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和控制,使害虫种群数量达到不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水平.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于Logistic模型,通过对害虫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得到害虫种群的尖角突变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及突变理论,对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得到了突变发生的条件;最后利用仿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此研究可为害虫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中的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运用化学防治手段,建立相应的具有脉冲效应的害虫治理模型;利用优化脉冲控制原理,设计控制器以避开害虫种群数量存留最多的时刻来进行防治,使害虫种群数量处于经济阈值之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该问题可为害虫防治提供依据.第叁部分,基于第一部分中的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考虑环境对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建立具有时滞的害虫种群模型;利用稳定性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为以后对模型施加控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5-03-01)

林乐胜,黄国斌[3](2008)在《基于尖角突变模型的防洪大堤土体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和判断防洪大堤施工阶段的土体稳定性,对调节施工进度和保证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变形观测数据,获得变形随时间变化的方程.从突变理论出发,利用尖角突变模型进行在建大堤的土体稳定性分析和判断,并采用Excel数据处理和绘图功能、Matlab语言编写程序,实现了土体稳定性的快速评判.实践证明该方法简单有效.(本文来源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4期)

赵惠燕,陈少康,汪世泽[4](1994)在《小麦黄矮病尖角突变模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陕西渭北旱塬地区小麦黄矮病发生突变的规律;建立了定量的尖角突变模型;确定了突变区域。根据病害落入的不同区域分析,采取相应防治策略。若病害落入潜在危害区的上限附近,必须采取防治措施,否则将造成不可逆的产量损失,这是由突变模型的性质与黄矮病特性共同决定的。潜在危害区的上限可作为黄矮病的动态防治指标。小麦黄矮病大发生有11~12年的周期,而此周期由2个迭加的周期(5~6年)组成。大发生的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吻合。(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1994年04期)

潘一山,章梦涛,李国臻[5](1994)在《洞室岩爆的尖角型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了突变理论中的尖角型突变模型,研究了圆形洞室岩爆发生的物理过程。不仅更加深刻认识了洞室岩爆的失稳本质,而且得到了在岩爆工程治理中有价值的临界洞室塑性区深度,还给出了岩爆发生后洞室周边的突跳收敛和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同时,探讨了各种岩石力学参数对岩爆发生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1994年10期)

赵惠燕,汪世泽,岳妙云[6](1993)在《棉花苗蚜尖角突变模型及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棉花苗蚜尖角突变模型及其分析赵惠燕,汪世泽,岳妙云(西北农业大学植保系,陕西杨陵712100)CuspMutationModelofCottonSeedlingAphidsandItsAnalysis¥ZhaoHuiyan;WangShize;YueMiaoyun(DepartmentofPlantProtection,NorthwesternAgriculturalUniversity,Yangling,ShaanxiProvince712100).ChineseJournalofEcology,1993,12(1):62-66。Thedynamicsystemofcottonseedlingaphids,itsnaturalenemiesandclimateisstudied.Adefinitemodelofcuspmutationissetupandmutationregionsaredetermined.Thecontrolandstatevariablesofthesystemvarywithtime,andtheboundaryvaluesdeterminedbycontrolvariables(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1993年01期)

赵惠燕[7](1992)在《利用尖角突变模型确定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及防治对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R.Thom突变理论研究了病虫害发生为害的突变规律,建立了尖角突变模型及区域,进而确定了重要病虫害发生突变的时间及为害程度,找出了适于生产上的防治措施。(本文来源于《陕西气象》期刊1992年03期)

赵惠燕[8](1991)在《麦蚜防治决策过程中的尖角突变模型突变区域及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麦田以蚜虫为主要控制对象的生态系统,结果符合尖角突变模型。建立了确定性的麦蚜尖角突变模型,并确立了突变区域。状态变量(蚜虫)与控制变量(气候、天敌、作物)随时间变化,其控制变量所决定的突变区域边界值就是麦蚜动态防治指标。研究从突变理论的角度证明麦蚜为害关键期为灌浆期,麦蚜生态系统一旦进入稳定为害区,其逆转过程很难完成。因此,必须在其突变至稳定为害区之前加以防治。另外,化学防治对典型r-对策的蚜虫是有效防治手段之一。研究还证明了确定性麦蚜尖角突变模型符合突变理论的四个重要性质。(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期刊1991年06期)

赵惠燕[9](1990)在《应用尖角突变理论确定棉花苗蚜突变区域及动态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棉花苗蚜、天敌及气候的动态系统,结果符合R.Thom的突变类型-尖角突变模型。建立了确定性的棉蚜尖角突变模型,并确立了突变区域。这在突变理论应用于生物学方面属首次。在以棉蚜为主的生态系统中,状态变量(蚜虫)与控制变量(气候、天敌、棉花生育期)随时间变化,其控制变量昕决定的突变区域边界值就是棉花苗蚜的动态防治指标。这将为棉花苗期在实践中的防治时间与指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90年05期)

殷有泉,郑顾团[10](1988)在《断层地震的尖角型突变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直立走滑断层地震提出一个简单的力学模型,用尖角型(Cusp)的突变模型研究了地震过程的机制。从理论上阐明了围岩与断层带的刚度比和远场位移参数在地震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地震时断层错距和能量释放值的简单公式。研究结果表明,岩石系统的稳定性首先取决于系统内部的刚度分布;其次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系统才可能从稳定状态进入非稳定状态,而在外界扰动下失稳,于是从整体上深化了对断层地震过程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1988年06期)

尖角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众所周知,农作物的生产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害虫爆发是一种突变现象,对农作物造成极大危害,考虑经济阈值的害虫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背景下,研究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定性分析和优化脉冲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通过对Logistic模型的修改,建立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分别运用动力系统定性分析方法及优化脉冲控制原理对所建模型进行分析和控制,使害虫种群数量达到不危害农作物生长的水平.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基于Logistic模型,通过对害虫种群生长规律的研究得到害虫种群的尖角突变模型;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及突变理论,对模型进行定性分析,得到了突变发生的条件;最后利用仿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此研究可为害虫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基于第一部分中的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运用化学防治手段,建立相应的具有脉冲效应的害虫治理模型;利用优化脉冲控制原理,设计控制器以避开害虫种群数量存留最多的时刻来进行防治,使害虫种群数量处于经济阈值之下;最后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该问题可为害虫防治提供依据.第叁部分,基于第一部分中的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考虑环境对害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建立具有时滞的害虫种群模型;利用稳定性理论对模型进行分析为以后对模型施加控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尖角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杰,赵立纯,刘敬娜.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优化脉冲控制[J].生物数学学报.2015

[2].刘杰.害虫种群尖角突变模型的定性分析和优化脉冲控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3].林乐胜,黄国斌.基于尖角突变模型的防洪大堤土体稳定性分析[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4].赵惠燕,陈少康,汪世泽.小麦黄矮病尖角突变模型及分析[J].西北农业学报.1994

[5].潘一山,章梦涛,李国臻.洞室岩爆的尖角型突变模型[J].应用数学和力学.1994

[6].赵惠燕,汪世泽,岳妙云.棉花苗蚜尖角突变模型及其分析[J].生态学杂志.1993

[7].赵惠燕.利用尖角突变模型确定病虫害发生的趋势及防治对策的研究[J].陕西气象.1992

[8].赵惠燕.麦蚜防治决策过程中的尖角突变模型突变区域及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报[J].系统工程.1991

[9].赵惠燕.应用尖角突变理论确定棉花苗蚜突变区域及动态防治指标的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0

[10].殷有泉,郑顾团.断层地震的尖角型突变模型[J].地球物理学报.1988

标签:;  ;  ;  

尖角突变论文-刘杰,赵立纯,刘敬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