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近系油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辽河滩海,馆陶组,稠油藏,富集规律
新近系油藏论文文献综述
王树昆[1](2019)在《辽河滩海中东部新近系稠油藏富集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总结辽河滩海地区新近系馆陶组构造特征、沉积特征和油藏特征的基础上,对控制本区油气成藏的主要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本区馆陶组主要发育披覆背斜构造样式,北东向的海南断层和燕南断层是本区的油源断层;沉积环境为广泛作用的河流沉积环境为主,油藏类型主要为受控于低幅断裂背斜和断鼻的稠油和超稠油油藏。该区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通源断裂、相带变化和区域性盖层分布状况等几个方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刘丰[2](2019)在《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块状特-超稠油油藏模式极其特殊,具有弧形的外含油边界和波状起伏的油水界面,油水关系复杂,出现了大型的油水倒置现象.通过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和饱和烃芳烃色-质谱等资料的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油藏模式受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影响,研究区在垂向上自下而上河道滞留、心滩和河漫滩叁种沉积微相以河道形式依次迭置,呈现出旋回性特征;在河漫滩和心滩顶部,以及多期河道滞留沉积微相迭加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段,由于较高泥质含量及粗粒碎屑沉积的影响,发育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层段,形成不同规模的"物性分隔层",成为储层含油性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规律性变化的边界.(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宋姗[3](2017)在《临盘油田大芦家地区临25-1断块新近系馆二上段精细油藏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临25-1断块为临盘油田大芦家地区主力含油断块之一,现已步入后期高含水开发阶段,但仍有较大开发潜力,为进一步摸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和改善开发效果,针对本区馆二上段储层认识中所存在的地层对比方案不准确、缺乏详细的沉积微相研究、测井解释成果存在误差、储量失控等问题,我们需对本断块馆二上段油藏展开精细描述研究工作。本论文的油藏精细描述研究主要是以沉积学、油气田地下地质学为理论指导,以岩心、测井等资料为依据,结合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地层的区域沉积背景,进行了储层的精细对比研究工作,首先确定了小层划分对比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沉积微相特征、测井二次解释、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最后利用叁维地质建模技术完成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并进行了储量复算。经储层对比分析,将临25-1断块馆二上段的储层自上向下划分为I小层和II小层两个小层。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的曲流河区域沉积背景进行沉积相研究,将研究区馆二上段的曲流河沉积自下而上划分为叁个亚相:河道充填、河道边缘和泛滥盆地,并进一步划分出四个微相:点坝、天然堤、决口扇和泛滥平原微相,并总结出各微相在剖面和平面上的展布特征。利用馆二上段储层参数的解释模型对研究区各井进行二次解释研究,建立了二次解释标准:即当孔隙度<20%时,解释为干层;当孔隙度>20%,含水饱和度<40%时,解释为油层;孔隙度>20%,含水饱和度>40%,解释为水层。在二次计算的基础上,对研究区馆二上段储层的非均质性进了研究,通过分析确定研究区馆二上段储层属于高孔高渗储层类型,且各小层层间与层内非均质程度中等,而平面非均质性较弱。利用以上有关研究成果,采用储层地质建模技术进行建模,建立了临25-1断块馆二上段地层的构造模型、沉积相模型及储层各属性模型,利用相关模型进行了储量复算,核增29万吨,并确定了开发重点应放在II小层的点坝沉积砂体上,这为以后预测剩余油分布、调整开发方案及改善开发效果提供了地质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7-05-01)
张君峰,喻廷旭,许浩,房媛,汪雷[4](2015)在《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流体包裹体测试,结合盆地埋藏史分析,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南翼山油田新近系上油砂山组颗粒灰岩储层中包含液态烃、气液烃、气态烃及盐水等4种包裹体类型,主要分布于切穿灰岩颗粒的微裂隙、灰岩缝洞方解石充填物及粒问亮晶方解石胶结物中,烃类普遍发较强的蓝色和浅蓝色荧光,其中掺杂显示较强黄绿色荧光斑点。研究还表明上油砂山组储层中存在2期包裹体,第1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中期,此时上干柴沟组烃源岩进入低成熟阶段,伴随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成藏,该期油气充注量较小,主要为少量低成熟的液态烃;第2期包裹体形成于上新世晚期,该时期圈闭定型、烃源岩成熟和断层、裂缝运移通道条件等匹配最好,是油藏中烃类注入的关键时期。(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5年05期)
王德英,于海波,李龙,王富东,达丽亚[5](2015)在《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充满度特征及主控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石臼坨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充满度统计的基础上,对充满度的大小、分布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明化镇组下段岩性油藏的充满度变化范围较大,高度充满度为16.1%~87.5%,平均为47.5%,面积充满度为6.0%~98.3%,平均为52.6%,其中高度充满度和面积充满度超过50%以上的砂体占统计砂体的1/2以上。充满度平面分布具有不均衡性,纵向分布具有差异性,以Ⅰ油组充满度最高。岩性油藏充满度主要受构造形态、砂体几何形态、断层活动性和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等因素的控制,构造形态控制了充满度平面分布的差异性;砂体的幅度、面积、长宽比与充满度之间整体呈现负相关关系,幅度小于45 m、面积小于4.5 km2、长宽比小于4的砂体充满度多数大于40%;断层活动性和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对充满度的控制具有分段性,断距小于35 m、断层与砂体接触长度小于4.5 km的砂体充满度比较集中且多数大于40%。(本文来源于《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期刊2015年05期)
甘军,张迎朝,邓广君,陆江,郑榕芬[6](2014)在《琼海凸起新近系低幅-低阻油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应用油气地球化学、储层沉积学及成藏综合研究方法,剖析了琼海凸起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幅-低阻油藏的油气来源、运移及成藏特征,深化了该区高阻、低阻油层成藏过程及运聚规律的认识。研究表明:1)文昌13-X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的原油主要来自文昌A凹陷恩平组浅湖相泥岩,该套烃源岩是文昌凹陷除文昌组中深湖泥岩之外的又一套优质生油岩。2)文昌13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具备发育在低幅度披覆背斜上的构造+岩性成藏模式,储层类型为浅海低能环境下发育的滨外砂坝泥质粉砂岩,储层岩性细、泥质含量高是低阻油层形成的主要原因。3)本区低阻油藏具备圈闭低幅度、储层低渗的特征,油气运移进入圈闭需要克服较大的毛细管阻力。4)本区珠江组一段低阻油层是其下覆高阻油层的次生油藏,形成纵向上高阻、低阻油层迭置伴生的油气富集带;低幅-低阻油藏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成熟区挖潜的重要领域。(本文来源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期刊2014年03期)
王少鹏,杨庆红,郭铁恩,田晓平,陈国成[7](2014)在《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储量评价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勘探开发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合理确定新近系河流相油田探井井位部署和岩心资料录取,提高钻探成功率和储层段岩心获取准确率;定量描述已钻遇的含油砂体,准确确定含油面积和有效厚度参数;量化储量潜力,整体把握油田储量规模。通过对6个已投产河流相油田复算前后砂体描述技术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在储量评价中提供的面积、有效厚度参数准确度高,在研究未钻遇潜力含油砂体、合理把握储量规模方面效果显着。(本文来源于《石油地质与工程》期刊2014年01期)
李黎,李熙盛,王成龙,薛怀艳,汪生好[8](2013)在《惠州地区新近系岩性油藏储层预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惠州地区新近系岩性油藏分布受构造、岩性双重因素控制,在开展岩性油藏储层预测研究过程中,以高分辨率地震处理资料为基础,精细层位标定和解释为纽带,利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Jason反演技术等有效手段,对目标砂体的展布进行精细描述,直观准确地刻画了砂体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该地区岩性圈闭识别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14期)
胡光义,杨希濮,古莉,范廷恩,王晖[9](2012)在《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同类油田的开发调整方向和潜力目标,以滚动勘探开发为目的,以A油田为例,探讨了黄河口凹陷中央构造脊北端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储层与油源断层的有效配置是控制该类油气聚集的关键因素。基于已开发油田井震一体化精细地层对比和储层展布研究,细化了储层空间展布,并结合油源断层特征剖析,系统分析了储-断耦合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首先,油源断裂垂向活动强弱的差异与储层的匹配控制着油气垂向上主要聚集层位;其次,断裂平面发育程度的差异与储层展布的耦合控制着油气在平面上的分布;再次,储-断接触关系影响着油气的富集和赋存规律。(本文来源于《地学前缘》期刊2012年02期)
庄梅[10](2011)在《埕岛地区新近系油藏充满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埕岛地区新近系油藏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各种基础资料,在宏观地质要素和油藏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区新近系圈闭充满度进行多角度的统计,在宏观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油藏进行圈闭充满度影响因素解剖,明确不同构造带圈闭充满度的主控因素。通过分析现有基础资料,明确了研究区已知新近系的油藏类型,即主要发育以构造背景控制下的背斜—岩性、岩性—断层、断层—岩性和岩性油藏。根据不同类型油藏参数获取的准确性,确定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充满度计算方法。根据储量报告资料,优选可靠的92个新近系油藏进行了充满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油藏类型、不同构造部位及不同层系,圈闭充满度存在明显差异。根据圈闭充满度的分布特征,明确了沉积相与储层、油源供烃能力、断裂活动强度以及油气运移距离是导致圈闭充满度差异的宏观影响因素;结合不同类型油藏的特征,明确了埕岛地区不同构造带、不同类型圈闭充满度的主控因素:断层封闭性、砂体几何形态、盖层封盖能力是主体断裂带岩性—断层油藏充满度的主控因素;主体断裂带的断层—岩性油藏充满度则主要受断层活动性、盖层封盖能力和砂体几何形态控制;盖层封盖能力、砂体几何形态和距油源断层的距离是导致主体断裂带背斜—岩性油藏与斜坡带岩性油藏充满度差异的主控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期刊2011-06-01)
新近系油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辽东湾坳陷新近系河流相块状特-超稠油油藏模式极其特殊,具有弧形的外含油边界和波状起伏的油水界面,油水关系复杂,出现了大型的油水倒置现象.通过对储层物性和含油性、岩石薄片、流体包裹体荧光观察和饱和烃芳烃色-质谱等资料的研究表明:这种特殊的油藏模式受储层渗透率分布的影响,研究区在垂向上自下而上河道滞留、心滩和河漫滩叁种沉积微相以河道形式依次迭置,呈现出旋回性特征;在河漫滩和心滩顶部,以及多期河道滞留沉积微相迭加形成的厚层粗碎屑段,由于较高泥质含量及粗粒碎屑沉积的影响,发育渗透率相对较差的层段,形成不同规模的"物性分隔层",成为储层含油性和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规律性变化的边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近系油藏论文参考文献
[1].王树昆.辽河滩海中东部新近系稠油藏富集规律分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
[2].王冰洁,徐长贵,吴奎,张如才,刘丰.辽东湾坳陷新近系特-超稠油油藏特征及形成机理[J].地球科学.2019
[3].宋姗.临盘油田大芦家地区临25-1断块新近系馆二上段精细油藏描述[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4].张君峰,喻廷旭,许浩,房媛,汪雷.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新近系油藏包裹体与成藏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5
[5].王德英,于海波,李龙,王富东,达丽亚.渤海海域石臼坨凸起新近系岩性油藏充满度特征及主控因素[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5
[6].甘军,张迎朝,邓广君,陆江,郑榕芬.琼海凸起新近系低幅-低阻油藏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14
[7].王少鹏,杨庆红,郭铁恩,田晓平,陈国成.砂体描述技术在渤海海域新近系河流相油藏储量评价中的应用[J].石油地质与工程.2014
[8].李黎,李熙盛,王成龙,薛怀艳,汪生好.惠州地区新近系岩性油藏储层预测方法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
[9].胡光义,杨希濮,古莉,范廷恩,王晖.渤海海域黄河口凹陷新近系多油水系统油藏成因分析[J].地学前缘.2012
[10].庄梅.埕岛地区新近系油藏充满度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