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批评论文-何宝玉

屈原批评论文-何宝玉

导读:本文包含了屈原批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唐代诗文,屈原,屈骚,楚辞

屈原批评论文文献综述

何宝玉[1](2018)在《唐代诗文中的屈原批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囿于相关楚辞专着的缺乏而历来被认为是楚辞学史上的中落期,这一时期传统的依托楚辞研究专着的屈原批评更被认为是前不如汉魏六朝,后不及宋元明清。唐代虽然缺乏楚辞研究的相关专着专论,但诗文中确确实实保存了大量涉及屈原批评的内容。通过研究这些内容,有助于勾勒出唐代屈原批评的基本脉络,了解唐代屈原批评的内容和特点,进而为唐代屈原批评乃至唐代楚辞学在楚辞学史上进行新的定位和定性。本论文即从四个方面对唐代诗文中的屈原批评进行探讨:第一章为唐代楚辞学的中落和屈原批评的新变。通过比较唐代与汉魏以及两宋时期的楚辞学研究成果,承认唐代楚辞学中落的事实并从唐代科举制度、唐代诗文革新运动和魏晋六朝学风等方面分析其中落的原因。同时指出唐代的屈原批评在唐代楚辞学中落的过程中蕴含着新变,即由专着到诗文的载体转换和由简单到复杂的内容生成。第二章为文献整理与唐代诗文中的屈原批评述论。从时代差异、创作者差异、地域色彩和创作功用等维度对唐代诗文中涉及屈原批评的文献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归纳,明确各个维度之下所呈现的具体差异,并通过个案分析来论证这些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第叁章为唐代士人心态与屈原批评的内容生成。通过对初盛唐、中唐和晚唐叁个时期士人心态的考察,明确了不同时期对屈原其人其作不同的接受态度。初盛唐时期肯定屈原其人,否定屈原其作;中唐时期对屈原其人其作的肯定与否定并存;晚唐时期对屈原其人其作的双重肯定。在这些不同接受态度的影响下,屈原批评中关于屈原其人和其作的批评内容得以生成。屈原其人的批评内容主要有“忠”“怨”之论、“去”“留”之争和“醒”“醉”之辩;屈原其作的批评内容主要有屈骚价值论、屈骚源流论和屈骚创作论。第四章为唐代屈原批评的书写特色。以诗文为载体的唐代屈原批评因为其载体的变化注定会形成了不同以往的书写特色。这些书写特色主要有关键词法、比兴之法和化用之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张晓阳[2](2016)在《两汉屈原批评争论的原因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两汉时期作为屈原评论及楚辞学批评的开端,集结了汉代许多着名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与价值观,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屈骚争论,展现了汉代文学思想的活跃与文学自觉的觉醒,为后世屈原评论开辟了很多范式。本文拟从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入手,结合批评者的生平、两汉思潮变化以及文人心态的演变轨迹,用历史的眼光动态的探究两汉屈原批评争论的原因。这种争论的意义——屈原形象的演变与丰富,诗、骚逐渐并称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发展的自觉进化,在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呈现。本文首先将两汉屈原评论的内容从整体上加以观照,基于评论的对象类别,分别按屈原人格的评论、屈原作品内容与创作动机的评论和屈原作品艺术特点的评论叁个主题,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为顺序,梳理其内容与线索,将两汉屈原批评面貌呈现出来,并结合批评者自身思想、生平,做简单的归因分析。第二部分,由于屈原评论不仅参杂着批评者自身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所以汉代思想、政治、文化、文人心态等都是影响这一时期屈原批评以及争论的原因。其中,屈骚思想与汉代经学思想的内在冲突是两汉屈原评论产生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与政治相关的士人心态的演变,也是屈原评论争论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立足于两汉对屈原及作品的评论,研究在评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或结果,经过总结,其意义从叁方面体现:一是两汉屈原评论对屈原形象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探讨,使其形象日益丰富,并为后世屈原形象刻画出雏形;二是经过对两汉评论,屈原及其作品走上了神圣化与经典化的道路,“屈骚”所体现的审美观日益与儒家传统诗教观抗衡,逐步走向并称的局面;叁是两汉文人对屈原作品的批评显示出对文学本身的逐渐关注,体现了文学的初步觉醒,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开端。(本文来源于《宁夏大学》期刊2016-05-01)

慧绘[3](2015)在《郭沫若对“屈原否定论”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黄中模先生认为,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国学者中,对"屈原否定论的"的批评,下的功夫最深、成就最大的是郭沫若。他在1935年写成了《屈原》一书,以后又发展为《屈原研究》(后载于郭沫若:《历史人物》,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对怀疑《屈原传》和屈原的思潮作了系统而全面的批判。在《屈原研究》里,郭沫若指出:"廖、胡两位,特别是胡适,对于《屈原传》所提出的疑问,骤看都觉得很犀利,但仔细检查起来,却一项也不能成立。"例如,胡适有一个疑问(谓其第"四大可疑"),(本文来源于《文史杂志》期刊2015年03期)

刘伟生[4](2015)在《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影像屈原的建构既要有多元充足的类别与生动丰满的个案,也要尽可能让一些经典个案富含多层的意蕴。影像屈原体类建构的主流目标应该是正格的历史悲剧。从悲剧主体来看,它既是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是国家民族的悲剧。从悲剧本身的类别与层次来看,它既是社会政治的悲剧,也是历史文化的悲剧与道德理想的悲剧。影像屈原的构建终归要落实到叙事艺术上来,其中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结构的安排与话语方式的讲求,要注意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文学与影像的互动。(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雷炳锋[5](2014)在《《史记·屈原列传》与汉代屈原批评的两个维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两汉时代,屈原批评成为文学批评的焦点,观点纷纭而论争激烈。但汉代的屈原批评所遵循的模式则是一致的,即围绕着《史记·屈原列传》所开创的历史形象和文学形象两个维度而展开,历史形象适用于总体上阐述屈原文学创作情形,也就是作者论;文学形象则表现为有关屈原作品内容的批评,即作品论。屈原自我塑造的文学形象,给汉人提供了多重阐释的空间和可能。屈原之外,汉代赋家本身已不再为文学批评所关注,这与汉赋不同于屈骚的"实"而采取"虚"的创作倾向有关。汉代赋家游离于汉赋作品之外,并没有为文学批评提供再度阐释文学形象维度。(本文来源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马执斌[6](2014)在《由批评历史教科书插图屈原服饰“左衽”想到的》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学热",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得到高扬,但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下降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屈原服饰之争的讨论中,笔者发现涉及国内民族关系问题,非历史主义的倾向和大汉族主义思想的存在,则是影响国家认同,导致民族凝聚力下降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邯郸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王珏[7](2014)在《“保身”与“立命”——论班固的屈原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班固在《离骚序》中对屈原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这番批评既渗透了汉代思想中"保身"之论的影响,也体现了班固对于士大夫身份的思考,以及对个人际遇的深切反思。班固认为,在险恶的社会环境中,士人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同时还应该省察自己的命运,坚持自己的志业。正是基于这一认识,班固反对屈原的做法,这反映了汉代文人心态的一个重要侧面,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思想意义。(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4年01期)

刘伟生[8](2013)在《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文艺作品中的屈原形象,除了屈骚自我陈述外,后人所作诗文词赋及图画戏曲也屡有创建。以戏曲为例,自隋至清,代有佳作。据阿英~①、赵景深~②、姜亮夫~③、崔富章~④、徐扶明~⑤、吴柏森~⑥、王学秀~⑦、郭维森~⑧、齐晓枫~⑨、俞樟华~⑩、何光涛~((11))等人考察与统计,元明清以屈原为主角或配角的戏曲作品即多达21种。以屈原及其作品为题材的绘画,自南北朝至清末,也代不乏人。近人郑振铎~((12))、饶宗颐~((13))、姜亮夫~((14))、崔富章~((15))等人多有着录,阿(本文来源于《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二辑)--2013年河南西峡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16)

谢寅睿[9](2013)在《浅论《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心雕龙》有近二十篇都谈到了屈原及其作品,并且《辨骚》篇专节讨论。《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精准的历史评价,全面分析了屈原作品的特点,如浪漫主义、比兴手法、写景特色、语言特点等;同时也指出了屈原及其作品对后世文学的重大影响。这些批评传达出刘勰本人进步的文学史观,对六朝的文学创作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11期)

何发苏[10](2012)在《还原批评的历史学维度——再论司马迁、班固评屈原》一文中研究指出刘大杰先生指出,屈原在政治上失败的命运,富厚的北方学术的根柢,对古代的神话传说,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治功绩的熟习,儒家的忠义哲学,道家求解脱的自由精神,南方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宗教迷信,最终成就了屈原这个千古特出的诗人,成就了屈原个人的浪漫主义文学,从而建立了中国纯文学独立发展的(本文来源于《文艺评论》期刊2012年04期)

屈原批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两汉时期作为屈原评论及楚辞学批评的开端,集结了汉代许多着名学者,他们基于不同的立场与价值观,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屈骚争论,展现了汉代文学思想的活跃与文学自觉的觉醒,为后世屈原评论开辟了很多范式。本文拟从汉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入手,结合批评者的生平、两汉思潮变化以及文人心态的演变轨迹,用历史的眼光动态的探究两汉屈原批评争论的原因。这种争论的意义——屈原形象的演变与丰富,诗、骚逐渐并称的文学现象以及文学批评发展的自觉进化,在研究过程中也逐渐呈现。本文首先将两汉屈原评论的内容从整体上加以观照,基于评论的对象类别,分别按屈原人格的评论、屈原作品内容与创作动机的评论和屈原作品艺术特点的评论叁个主题,采用“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为顺序,梳理其内容与线索,将两汉屈原批评面貌呈现出来,并结合批评者自身思想、生平,做简单的归因分析。第二部分,由于屈原评论不仅参杂着批评者自身的思想,也不可避免的镌刻着时代的印记,所以汉代思想、政治、文化、文人心态等都是影响这一时期屈原批评以及争论的原因。其中,屈骚思想与汉代经学思想的内在冲突是两汉屈原评论产生争议的最主要原因;其次,与政治相关的士人心态的演变,也是屈原评论争论的原因。最后部分是立足于两汉对屈原及作品的评论,研究在评论过程中所产生的意义或结果,经过总结,其意义从叁方面体现:一是两汉屈原评论对屈原形象进行了深入挖掘与探讨,使其形象日益丰富,并为后世屈原形象刻画出雏形;二是经过对两汉评论,屈原及其作品走上了神圣化与经典化的道路,“屈骚”所体现的审美观日益与儒家传统诗教观抗衡,逐步走向并称的局面;叁是两汉文人对屈原作品的批评显示出对文学本身的逐渐关注,体现了文学的初步觉醒,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开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屈原批评论文参考文献

[1].何宝玉.唐代诗文中的屈原批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2].张晓阳.两汉屈原批评争论的原因及意义[D].宁夏大学.2016

[3].慧绘.郭沫若对“屈原否定论”的批评[J].文史杂志.2015

[4].刘伟生.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雷炳锋.《史记·屈原列传》与汉代屈原批评的两个维度[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

[6].马执斌.由批评历史教科书插图屈原服饰“左衽”想到的[J].邯郸学院学报.2014

[7].王珏.“保身”与“立命”——论班固的屈原批评[J].社会科学辑刊.2014

[8].刘伟生.影像屈原的建构与批评[C].中国楚辞学(第二十二辑)--2013年河南西峡屈原与楚辞学国际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2013

[9].谢寅睿.浅论《文心雕龙》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J].青年文学家.2013

[10].何发苏.还原批评的历史学维度——再论司马迁、班固评屈原[J].文艺评论.2012

标签:;  ;  ;  ;  

屈原批评论文-何宝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