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淋巴脂类论文-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

血淋巴脂类论文-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淋巴脂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红侧沟茧蜂,粘虫,寄生,滞育

血淋巴脂类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1](2011)在《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寄主粘虫血淋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寄生蜂寄生对其寄主的生理调控机制,室内对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寄生与未被寄生寄主粘虫Mythimna separata幼虫血淋巴中糖类、脂类和蛋白含量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滞育与非滞育条件下,被寄生的粘虫血淋巴中糖原浓度均比未被寄生的粘虫高。滞育条件下寄生后12 d差异显着(P<0.05),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7.93μg/mL,未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4.70μg/mL;非滞育条件下寄生后6 d差异显着(P<0.05),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14.35μg/mL,未被寄生粘虫糖原含量为5.47μg/mL。海藻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在滞育条件下寄生蜂对被寄生粘虫无明显影响,而非滞育条件下影响效果差异显着(P<0.05),寄生后4 d被寄生粘虫海藻糖含量为46.82μg/mL,未被寄生粘虫含量为26.72μg/mL。在滞育与非滞育两种条件下,寄生与末被寄生寄主脂类和蛋白含量没有显着性差异。结果说明:寄生蜂的存在使寄主血淋巴中的糖原含量增高;非滞育条件是影响被寄生粘虫海藻糖含量变化主要因素;粘虫对中红侧沟茧蜂的寄生表现相当强的适应性和忍受力。(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王平[2](2009)在《长角血蜱血淋巴蛋白和脂类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蜱类为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传播多种人、畜和野生动物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血淋巴是蜱代谢过程中各种代谢物质储存和交换的场所,因此,血淋巴的研究对蜱类生理生化、病理学、毒理学以及蜱类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为研究对象,运用Bradford法、SDS-PAGE、免疫印迹和气相色谱/质谱等现代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发育期雌蜱血淋巴蛋白和脂类的成分与动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为深入开展蜱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蜱类血淋巴量少,离体易凝结、变黑和变性且提取过程中易污染等特性以及不同时期血淋巴量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收集。饥饿雌蜱血淋巴量很少,采用划开边缘体壁的方法收集;吸血过程中,蜱类血淋巴量较多,采用切断蜱附肢法。2.血淋巴蛋白水平在饥饿雌蜱低(5.918mg/mL),吸血后蛋白含量迅速增加,进入交配期,蛋白含量不断增加,到饱血后四天达到最大值(17.834 mg/mL)。产卵期较之饱血后四天,含量明显减少,但与饱血两天比较,蛋白差异不显着。3.SDS-PAGE结果显示,血淋巴中的蛋白具有多样性,成分复杂。饥饿期,血淋巴蛋白成分相对较少,只显出分子量为246KD、103 KD、65KD、54KD和48KD蛋白带,各条带颜色很浅且细;吸血初期,蛋白成分有所增加,增加了5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48KD、95KD、80KD、62KD和58KD;交配期只增加了分子量为69KD的蛋白条带;饱血期蛋白成分最多,饱血后增加的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20KD、222KD、192KD、165KD、134KD、112KD、78KD、71KD、60KD和35KD;饱血后直至产卵期,蛋白电泳图谱的总体特征基本一致,蛋白成分相对稳定且最为丰富。4.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鉴定了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Vg,经5%~15%的梯度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得Vg分子量为487 KD。5.应用GC/MS技术鉴定血淋巴脂类。结果表明,长角血蜱血淋巴有5种脂肪酸,且均为饱和脂肪酸,分别是14-甲基十五烷酸、棕榈酸、3-苯丙酸、16-甲基十七烷酸、硬脂酸。不同发育时期鉴定的脂肪酸结果大致相同,但各种脂肪酸所占百分比不同。(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6)

血淋巴脂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蜱类为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是节肢动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传播多种人、畜和野生动物疾病,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造成极大危害。血淋巴是蜱代谢过程中各种代谢物质储存和交换的场所,因此,血淋巴的研究对蜱类生理生化、病理学、毒理学以及蜱类组织和细胞培养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为研究对象,运用Bradford法、SDS-PAGE、免疫印迹和气相色谱/质谱等现代生物学及其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发育期雌蜱血淋巴蛋白和脂类的成分与动态进行了较系统研究,为深入开展蜱类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基于蜱类血淋巴量少,离体易凝结、变黑和变性且提取过程中易污染等特性以及不同时期血淋巴量的不同,采用不同方法收集。饥饿雌蜱血淋巴量很少,采用划开边缘体壁的方法收集;吸血过程中,蜱类血淋巴量较多,采用切断蜱附肢法。2.血淋巴蛋白水平在饥饿雌蜱低(5.918mg/mL),吸血后蛋白含量迅速增加,进入交配期,蛋白含量不断增加,到饱血后四天达到最大值(17.834 mg/mL)。产卵期较之饱血后四天,含量明显减少,但与饱血两天比较,蛋白差异不显着。3.SDS-PAGE结果显示,血淋巴中的蛋白具有多样性,成分复杂。饥饿期,血淋巴蛋白成分相对较少,只显出分子量为246KD、103 KD、65KD、54KD和48KD蛋白带,各条带颜色很浅且细;吸血初期,蛋白成分有所增加,增加了5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48KD、95KD、80KD、62KD和58KD;交配期只增加了分子量为69KD的蛋白条带;饱血期蛋白成分最多,饱血后增加的条带分子量分别为320KD、222KD、192KD、165KD、134KD、112KD、78KD、71KD、60KD和35KD;饱血后直至产卵期,蛋白电泳图谱的总体特征基本一致,蛋白成分相对稳定且最为丰富。4.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鉴定了血淋巴中卵黄原蛋白Vg,经5%~15%的梯度PAGE电泳,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析,测得Vg分子量为487 KD。5.应用GC/MS技术鉴定血淋巴脂类。结果表明,长角血蜱血淋巴有5种脂肪酸,且均为饱和脂肪酸,分别是14-甲基十五烷酸、棕榈酸、3-苯丙酸、16-甲基十七烷酸、硬脂酸。不同发育时期鉴定的脂肪酸结果大致相同,但各种脂肪酸所占百分比不同。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淋巴脂类论文参考文献

[1].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中红侧沟茧蜂寄生对寄主粘虫血淋巴糖类、脂类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昆虫学报.2011

[2].王平.长角血蜱血淋巴蛋白和脂类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血淋巴脂类论文-李文香,王士军,路子云,郭会婧,李建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