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检测论文-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

病菌检测论文-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

导读:本文包含了病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玉米,玉米纹枯病菌,分子检测,引物设计

病菌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1](2019)在《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叶小真,杨泽慧,张清华,宋漳,陈全助[2](2019)在《桉树枯萎病菌Fusarium solani分子检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桉树枯萎病是桉树人工林中的重要枝干病害,一旦发生则对桉树人工林造成严重危害,Fusarium solani是其主要病原之一。本试验通过RAPD标记技术,找到一条致病菌特异片段,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出特异性引物F9/R9,进一步优化扩增条件,并检测其灵敏度。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F9/R9能从桉树枯萎病菌F.solani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0 bp左右的特异条带,而其它8种参试菌株和对照均无条带产生。该引物最低可以检测到4×10~(-7) ng·μL~(-1)的病原菌基因组DNA,也能检测到单个孢子的存在。同时可从发病桉树枝干和带菌土壤中特异性检测到枯萎病菌F.solani。因此,利用特异性引物F9/R9对桉树枯萎病菌F.solani快速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可用于该病害早期诊断及检疫,对指导林农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进而限制病害扩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森林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3](2019)在《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分子检测及甘蔗抗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造成甘蔗严重损失的重要真菌病害之一,通常被称为甘蔗的"癌症",大面积流行暴发将会给甘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目前已造成云南临沧、孟连、石屏多片蔗区甘蔗成片死亡,已由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由于该病原菌频繁变异导致防控困难,目前对该病害药剂防控效果不理想,仍无有效、彻底的根治措施,因此甘蔗赤腐病菌变异研究及甘蔗抗病研究是实现病害持久可持续控制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甘蔗赤腐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国内外最新研究,提出以选种抗病品种为主,用木霉菌、假单胞菌、芽孢杆菌等生物防治剂进行蔗种及土壤处理进行预防,关键时期及时施药,同时加强田间管理等科学有效综合协调防控措施;重点从甘蔗赤腐病菌形态变异、致病性变异、分子变异分析了甘蔗赤腐病菌遗传变异,论述了甘蔗赤腐病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及甘蔗抗病研究进展;并就深入开展甘蔗赤腐病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甘蔗赤腐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3)

丁钿,魏霜,李新浩,章柱,余辛[4](2019)在《马铃薯斑纹片病菌IAC-PCR检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斑纹片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olanacearum)是危害茄科、伞形花科植物的一种重要病原细菌,目前尚不能人工培养,PCR是常用检测方法。为了克服PCR检测中的假阴性,通过复合引物法人工构建扩增内标(internal amplification control,IAC),建立了马铃薯斑纹片病菌含扩增内标的PCR(IAC-PCR)检测体系。测试结果表明,当扩增内标添加量为3.90×10~(-4) ng时,检测灵敏度达2.73×10~(-3) ng,与常规PCR相比,添加扩增内标不影响检测灵敏度。60个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IAC-PCR可克服常规PCR产生的假阴性,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5期)

李博勋,刘先宝,冯艳丽,解惠婷,黄贵修[5](2019)在《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构建及分子检测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为害我国主要热带作物的植物病原真菌,其寄主范围广、形态差异显着、症状类型多样,且含有一种寄主专化性毒素Cassiicolin,存在6种毒素类型。本研究利用已公布的Cassiicolin毒素基因(Cas1~Cas6型),构建了含287个菌株的国内橡胶树和部分热带作物多主棒孢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建立了一套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子检测技术,可检测100pg/μL的目标基因组DNA,系统分析了我国橡胶树、木薯、番木瓜、瓜菜等主要热带作物的919株多主棒孢的毒素类型,发现国内仅存在Cas2和Cas5这2种毒素类型,其中Cas5型的菌株占94.8%,为橡胶树多主棒孢的优势种群和特有毒素类型。而Cas2型是橡胶树和其他作物多主棒孢共有的毒素型。系统发育分析发现,不同毒素类型的多主棒孢菌株与寄主来源密切相关,但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Cas5型多主棒孢具有明显的寄主专化性。通过构建多主棒孢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为明确我国主要热带作物多主棒孢病菌的种群结构和优势种群情况,发掘、保存多主棒孢菌种资源以及制定病害的防治策略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姚协丰,羊杏平,李苹芳,徐锦华,张曼[6](2019)在《基于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灵敏检测瓜类蔓枯病菌》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意义:蔓枯病(gummy stem blight,GSB)是葫芦科作物(比如哈密瓜、香瓜、黄瓜和西瓜等)的世界性病害,往往危害茎和叶,且通过温室育苗和修剪被侵染植株而交叉感染传播,也可通过种子带菌传播。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低水平的潜在侵染苗有可能导致病害大流行。大棚内的高湿环境有利于瓜类蔓枯病发生,已成为瓜类生产中继(本文来源于《中国瓜菜》期刊2019年08期)

宋振君,李志勇,王永芳,任世龙,白辉[7](2019)在《谷子种子白发病菌带菌检测及种群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检测不同地区谷子种子携带白发病菌Sclerospora graminicola的情况以及种群多态性,以我国谷子不同主产区收集的95份代表性谷子品种种子为材料,提取种子基因组DNA并作模板,利用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将所获得的PCR产物测序后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Sg-28S-403-F/Sg-28S-1221-R对白发病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扩增出819 bp的特异性目标片段,有效检测灵敏度为0.125 ng/μL。在95份谷子种子中,26份种子检测出特异性扩增条带,所有扩增条带对应序列与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的相似性达98%以上,并且带菌种子全部来自春谷区。分析26份阳性样品的28S rRNA序列,得到58个变异位点和34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SG2出现频率最高,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和辽宁省区的白发病菌都具有该单倍型,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白发病菌28S rRNA序列存在差异,SG2为优势单倍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然[8](2019)在《检测油菜黑胫病菌的LAMP技术建立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黑胫病(blackleg of oilseed rape)和油菜茎基溃疡病(stem canker of oilseed rape)分别由Leptosphaeria biglobosa(Lb)和L.maculans(Lm)引起,其中Lb含6个亚类,包括芸薹亚类(L.biglobosa‘brassicae’,简称Lbb)和加拿大亚类(L.biglobosa‘canadensis’,简称Lbc),危害油菜的Lm只有一个亚类,即Lm芸薹亚类(L.maculans‘brassicae’,简称Lm)。目前,我国油菜产区仅发现Lbb和Lbc存在,没有Lm存在。因而,Lm是我国的一个对外检疫对象。Lb的两个亚类(Lbb和Lbc)和Lm在油菜上造成的症状相近,其培养特征相似,难以鉴定。本研究基于环节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准确灵敏、简便易行的检测体系,对Lm、Lbb和Lbc实施高通量快速检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ITS-rDNA序列设计了检测Lb(包括Lbb和Lbc)以及Lm的特异性LAMP引物,并对环引物及其数目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保留了一条环引物检测Lb,保留两条环引物检测Lm。利用了RAPD技术(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获得了特异性检测Lbb的LAMP引物,根据Lbc的ITS序列,利用人工碱基错配原理获得了特异性检测Lbc的LAMP引物。(2)以LAMP检测Lb体系为例,优化了反应体系中的试剂浓度(dNTPs、Mg~+、F3/B3、FIP/BIP、LF/LB),明确了最适的LAMP反应体系,并对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了优化,明确了最佳反应温度为65℃,最佳反应时间为40 min。对检测Lb、Lbb、Lbc和Lm这4个LAMP体系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实用性等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所设计的4组引物特异性好,能特异性检测出目标真菌,而对杂菌及近缘种真菌则不能扩增。检测灵敏性高,对目标真菌模板DNA的检测极限达到fg级,较常规PCR的灵敏度提高100~1000倍。而且具有实用性,可用于检测病组织中的目标真菌,也可用于快速鉴定Lbb、Lbc和Lm。(3)对提取目标真菌和病组织中的DNA方法进行了优化,利用TE缓冲液和NaOH溶液分别对目标真菌菌丝、分生孢子以及油菜病组织进行裂解,以释放其中的DNA,整个提取过程仅用时2 min,提取的DNA能满足LAMP检测要求。从DNA提取到完成LAMP反应仅需1 h。上述研究结果为快速准确及高通量检测Lbb、Lbc和Lm奠定了技术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范琳[9](2019)在《黑龙江省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分子检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稻曲病的发生日趋严重且危害面积逐年扩大,已成为严重影响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及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但黑龙江省关于对稻曲病的基础研究方面较为薄弱,为了进一步明确黑龙江省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遗传背景分析,本论文研究了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病原菌的分离方法、生物学特性、分子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稻曲病的早期鉴定、科学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从黑龙江省5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108份,采取3种分离方法对稻曲病菌进行分离率比较,并从各采样区分别选取代表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设计水稻稻曲病的特异性引物并进行检测,然后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成功分离所得的89个水稻稻曲病菌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菌的遗传背景。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改进的组织分离法明显提高了稻曲病菌分离成功率,本方法污染小,分离成功率高,分离率可达76%,该方法明显优于厚垣孢子悬液分离法和菌核萌发法,厚垣孢子悬液分离法和菌核萌发法分离率分别为6.67%和30%。利用上述3种方法成功从黑龙江省5个水稻主栽区采集病样成功分离得到个89个稻曲病菌菌株。(2)试验测得分离得到的稻曲病菌菌株的平均生长速率为0.1875cm/d。其中,所有菌株中,生长速率大于平均生长速率的菌株有15株,占所有代表菌株的60%,主要来自于哈尔滨、牡丹江和绥化地区的菌株;生长速率小于平均生长速率的菌株有10株,占所有代表菌株的40%,主要来自于佳木斯及齐齐哈尔地区的菌株。哈尔滨地区及牡丹江、绥化地区菌株的生长速率大于齐齐哈尔地区及佳木斯地区菌株的生长速率。(3)通过对稻曲病菌培养条件及营养需求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稻曲病菌生长最适培养基,26℃为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适pH值为7.0,蔗糖为最适碳源,KNO_3为最适氮源。(4)本文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UV-A/UV-B且只对稻曲病菌扩增出长度为260bp的特异性片段,而其他供试菌株均未扩增出目的条带,可被用于水稻稻曲病菌(U.virens)的检测;该引物在PCR反应中,对水稻稻曲病菌基因组DNA的检测灵敏度为1 pg,从而建立了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稻曲病菌PCR检测体系。将稻曲病菌接种至水稻穗粒后最早于48 h时,便可检测到稻曲病菌。(5)筛选出9对SSR引物对分离得到的89个供试菌株进行扩增,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均在2~7之间,共得到43条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出4.8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条,占总数的58.1%。引物S318的多态性最好,多态性条带比率达到85.7%,S509多态性最差,多态性条带比率仅为33.3%。通过SSR分子标记分析菌株间遗传相似系数显示,稻曲病菌菌株的GS(遗传相似系数)为0.613~0.955,平均值为0.741,差值为0.342;其中,佳木斯地区和齐齐哈尔地区的稻曲病菌菌株之间的GS最小,为0.613,遗传距离最远,遗传相似程度最低;哈尔滨地区和牡丹江地区稻曲病菌菌株间的GS最大,为0.955,遗传距离最近,遗传相似程度最高。依据SSR结果分析,当遗传距离为0.73时,89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5个地区的稻曲病菌菌株在3个类群里均有分布,哈尔滨地区的菌株主要分布在第Ⅲ类群中。牡丹江地区的菌株较均匀地分布在第Ⅰ、Ⅱ、Ⅲ类群中。佳木斯地区的菌株主要分布在第Ⅰ、Ⅱ类群中。齐齐哈尔地区的菌株主要分布在第Ⅱ、Ⅲ类群中。绥化地区的菌株主要分布在第Ⅰ、Ⅱ类群中。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稻曲病菌遗传背景复杂程度较低,菌株整体遗传较为稳定。(本文来源于《东北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黄萌雨[10](2019)在《西瓜蔓枯病菌及其多菌灵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作为一种重要的瓜果作物,在全国各地均有较大的种植面积,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济收入,而病害的发生会导致瓜果产量减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西瓜蔓枯病和西瓜枯萎病均为西瓜上的土传性病害,可以发生在整个生长期,而西瓜炭疽病还能在瓜果运输、储存期间进行侵染,带来损失。西瓜蔓枯病与西瓜枯萎病在茎秆上产生的症状很相似,而西瓜蔓枯病与西瓜炭疽病在叶片上造成的症状相似,对于非专业的植保技术人员难以进行准确的区分。这叁种病害的发生规律以及主要的防治方法不完全一样,如能在病害早期对病害进行准确的判断,采取对应的防治措施可以减缓病害的进一步蔓延。以PCR、LMAP为主的现代分子检测技术,可以实现对病害早期的诊断,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在我国防治西瓜蔓枯病主要还是以化学手段为主,以多菌灵为代表的苯并咪唑类杀菌剂防治效果良好,杀菌作用明显,所以长期以来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该药剂作用位点单一,长期使用导致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经过西瓜蔓枯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监测的结果,发现在田间抗性菌株已成为优势种群,并且抗性水平很高。传统病原菌抗药性检测的方法,检测花费周期较长,耗时耗力。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基因扩增方法,能够缩短检测时间,检测结果可视化,并且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所以可以将该技术运用在田间抗药性菌株的检测中,为病害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指导。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西瓜蔓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的叁重PCR检测体系为实现能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将西瓜蔓枯病菌、枯萎病菌、炭疽病菌进行快速的区分,本试验利用RAPD转SCAR分子标记、病原菌功能基因序列比对,获得了这叁种病原菌的特异性片段序列,由此设计了叁对特异性引物。引物Db-F/Db-R(上游序列为:5’-GGACAACGAGGACCCGAG-3’,下游序列为:5’-GAGAGACCGCATACAAGTTTT-3’)能够在西瓜蔓枯病菌中扩增得到171bp的特异性片段,引物灵敏度为10pg/μL。引物Ku-F/Ku-R(上游序列5’-ATTGCTGGTGTCATTCCG-3’,下游序列5’-TTCATCTGCTCCATCTACTAGT-3’)能在西瓜枯萎病菌中扩增到大小为255bp的特异性片段,引物灵敏度为1pg/μL。引物Co-F/Co-R(上游引物5’-AGCCCTCTACGATAACCCA-3’,下游引物5’-GGATACCACGCTTCGACTG-3’)能够在西瓜炭疽病中扩增得到394bp大小的特异性片段,引物灵敏度为10pg/μL。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叁重PCR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得到的最优组合为,在20μL的反应体系中:dNTPs浓度为0.3mmol/L,Mg~(2+)的浓度为1.5 mmol/L,Taq DNA聚合酶的浓度为1.5U,引物Db-F/Db-R浓度为0.35μmol/L,引物Ku-F/Ku-R浓度为0.25μmol/L,引物Co-F/Co-R浓度为0.25μmol/L;PCR扩增反应程序为:预变性95℃,5min,95℃变性,30sec,52℃退火30sec,72℃延伸30sec,共循环35次,最后72℃延伸,10 min。叁重PCR检测体系的灵敏度为1 ng/μL。这叁对引物建立的PCR体系只能在西瓜蔓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中扩增得到对应大小的条带,而在其他一些常见病原菌中不能进行扩增,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利用上述建立的叁重PCR检测体系,可以对田间采集到的发病组织进行快速、准确的病害鉴定,从而为以上叁种病害早期的防治提供方法的指导。2、西瓜蔓枯病菌的LAMP检测体系为实现对田间发病组织中西瓜蔓枯病菌的快速检测,本试验利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建立了西瓜蔓枯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通过比对分析西瓜蔓枯病原菌、西瓜枯萎病菌和西瓜炭疽病菌的ITS序列,利用primer Explorer Version 4.0在线引物设计网站设计西瓜蔓枯病菌LAMP引物,从8组引物中对引物进行筛选比较,获得一组特异性较强的LAMP检测引物,这组引物的序列信息分别为F3:5’-TGTTCGAGCGTCATTTGT-3’;B3:5’-GTTCAGCGGGTATCCCTACC-3’;FIP:5’-AATCGTTTTGAGGCGAGTCTGCGC-CCTTCAAGCTTTGCTTGGTG-3’;BIP:5’-GAGCGCAGTACATCTCGCGCTT-GATCCGAGGTCAAGAGTGT-3’。本试验中采用羟基萘酚蓝(HNB)作为显色指示剂,根据肉眼观察HNB指示剂反应前后颜色的变化,实现了LAMP检测结果的可视化。试验中对反应体系进行了优化,优化后的10μL的反应体系中,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0.16 U,dNTPs浓度为0.8mmol/L,MgSO_4浓度为1 mmol/L,HNB的浓度为100μmol/L,内引物浓度1.6μmol/L,外引物浓度0.4μmol/L,反应条件为65℃恒温反应60 min,反应体系能够检测到1ng/μL的基因组DNA。该引物只能在西瓜蔓枯病菌DNA中得到扩增,使HNB从紫罗兰色变为天蓝色,并且产生明显的梯形条带,特异性较好。利用上述建立的LAMP检测体系,可以在2h左右的时间内,达到从田间发病组织中检测出西瓜蔓枯病菌的目的。3、西瓜蔓枯病多菌灵抗性菌株的LAMP检测体系为了缩短对田间西瓜蔓枯病多菌灵抗性菌株的监测时间,提高检测效率,在本试验中基于对西瓜蔓枯病多菌灵抗性菌株抗性机理的研究,以多菌灵高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为靶序列,根据LAMP内外引物特异性程度的大小,将突变点置于FIP的3’末端,并在突变点的附近人工引入了一个错配碱基,得到了西瓜蔓枯病多菌灵抗性菌株的LAMP检测引物。该组引物的序列情况分别如下所示,RF3:5’-TACAACGCCACCCTCTCC-3’;RB3:5’-TGAGCTGACCGGGGAAAC-3’;RFIP:5’-TGTCGTAGAGGGCCTCGTTGTC-TTGTCGAGAACTCTGACGCC-3’;RBIP:5’-ACAACCCCTCTTACGGTGACCT-GCAGGTGGTTACACCAGAC-3’。对体系进行优化后,在10μL的反应体系中,Bst DNA聚合酶浓度为0.16 U/μL,dNTPs浓度为0.8 mmol/L,MgSO_4浓度为1 mmol/L,HNB的浓度为100μmol/L,内引物浓度为1.6μmol/L,外引物浓度为0.4μmol/L,扩增条件水浴65℃中反应50min,该反应体系能够检测到1ng/μL的基因组DNA。在本试验中,结合传统药剂筛选方法对以上LAMP技术进行了验证,分别对2017、2018年重庆武隆、北碚地区分离出的蔓枯病菌进行监测,药剂筛选方法的结果表明多菌灵抗药性频率为92.16%,LAMP检测体系结果表明多菌灵抗药性频率为88.89%,这两种方法得出的抗性频率大致相同,说明LAMP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综上,该LAMP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操作性强等优势,这可以为田间西瓜蔓枯病的抗药性治理提供相应的用药指导。综上所述,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叁重PCR体系,能够在一个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区分田间发病组织中的西瓜蔓枯病菌、西瓜枯萎病菌、西瓜炭疽病菌,该检测体系可以缩减检测的时间与成本。此外,根据西瓜蔓枯病原菌的ITS序列,建立该病原菌的LAMP检测体系,可以更为简便、快速地从发病组织中检测到西瓜蔓枯病原菌。根据西瓜蔓枯病多菌抗性菌株的突变位点,引入人工错配碱基,获得了检测点突变的特异引物,能够鉴定出西瓜蔓枯病多菌灵抗药性菌株,相对于传统药剂筛选的方法,LAMP技术能缩短鉴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这为病害的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检测技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0)

病菌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桉树枯萎病是桉树人工林中的重要枝干病害,一旦发生则对桉树人工林造成严重危害,Fusarium solani是其主要病原之一。本试验通过RAPD标记技术,找到一条致病菌特异片段,对该片段进行克隆、测序,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出特异性引物F9/R9,进一步优化扩增条件,并检测其灵敏度。结果表明,特异性引物F9/R9能从桉树枯萎病菌F.solani扩增出一条大小为200 bp左右的特异条带,而其它8种参试菌株和对照均无条带产生。该引物最低可以检测到4×10~(-7) ng·μL~(-1)的病原菌基因组DNA,也能检测到单个孢子的存在。同时可从发病桉树枝干和带菌土壤中特异性检测到枯萎病菌F.solani。因此,利用特异性引物F9/R9对桉树枯萎病菌F.solani快速检测技术操作简单,特异性强,可用于该病害早期诊断及检疫,对指导林农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进而限制病害扩展具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病菌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1].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J].玉米科学.2019

[2].叶小真,杨泽慧,张清华,宋漳,陈全助.桉树枯萎病菌Fusariumsolani分子检测技术研究[J].森林与环境学报.2019

[3].李婕,张荣跃,王晓燕,单红丽,尹炯.甘蔗赤腐病菌变异、分子检测及甘蔗抗病性研究[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丁钿,魏霜,李新浩,章柱,余辛.马铃薯斑纹片病菌IAC-PCR检测方法[J].植物检疫.2019

[5].李博勋,刘先宝,冯艳丽,解惠婷,黄贵修.橡胶树多主棒孢病菌Cassiicolin基因条形码数据库构建及分子检测技术[J].热带作物学报.2019

[6].姚协丰,羊杏平,李苹芳,徐锦华,张曼.基于可视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灵敏检测瓜类蔓枯病菌[J].中国瓜菜.2019

[7].宋振君,李志勇,王永芳,任世龙,白辉.谷子种子白发病菌带菌检测及种群多态性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8].杜然.检测油菜黑胫病菌的LAMP技术建立与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19

[9].范琳.黑龙江省稻曲病菌生物学特性、分子检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9

[10].黄萌雨.西瓜蔓枯病菌及其多菌灵抗性菌株的分子检测体系[D].西南大学.2019

标签:;  ;  ;  ;  

病菌检测论文-刘震,傅俊范,桑立君,陈良宇,李德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