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寒沼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排水,CO2排放通量,CH4排放通量,温室气体
高寒沼泽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昌,崔丽娟,王义飞,李伟,康晓明[1](2019)在《排水对若尔盖高寒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3块标准样地(天然沼泽、1990s和1970s排水沼泽),于2014年生长季期间,采用静态箱-快速温室气体分析仪野外原位观测CO_2和CH_4排放通量.结果表明:沼泽排水增加了土壤温度(5,20,45cm),但降低沼泽水位;1990s[(680±329)mg CO_2/(m2·h)] 1970s排水沼泽[(973±234)mg CO_2/(m2·h)]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分别较天然沼泽增加了200%和330%,但CH_4排放通量[(0.78±0.52)mg CH_4/(m2·h)]和[(-0.01±0.02)mg CH_4/(m2·h)]较天然沼泽分别降低了90%和100%;综合考虑两者排放通量,1990s[(186±89)mg C/(m2·h)]和1970s排水沼泽[(265±64)mg C/(m2·h)生态系统碳(C)排放通量较天然沼泽分别增加了180%和300%.天然沼泽、1990s和197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与5cm土壤温度存在显着正相关,而仅199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与水位存在显着负相关.天然沼泽生态系统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5,20,45cm)存在显着正相关,但197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H_4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20,45cm)存在说着负相关,1990s排水沼泽生态系统CH_4排放通量与水位存在显着正相关.沼泽排水显着增加了若尔盖高寒沼泽生态系统C排放通量,降低了沼泽C汇功能,可能增强区域气候变暖.(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2](2019)在《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叁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3](2019)在《叁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估算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蒸散作为重要的水文特征参数,是高寒沼泽草甸能量和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在高寒地区应用涡动相关法、波文比法、大型蒸渗仪等方法获取大范围实际蒸散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高原地区辐射模型的比较、波文比系统观测,构建基于常规气象要素的高寒沼泽草甸实际蒸散模型,为高寒区域沼泽草甸大范围蒸散估算提供可能。研究结果表明,左大康辐射模型(ZUO)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日辐射模拟效果最佳;采用FAO56P-M,Priestley-Taylor,Hargreaves,Makkink等方法建立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量估算参考蒸散量与实际蒸散量之间的经验模型,通过比较4种经验模型的RMSE,MAE和AI,发现经验模型FAO56P-M,Makkink,Priestley-Taylor和Hargreaves都可以很好的估算高寒沼泽草甸的实际蒸散,其中FAO56P-M,Priestley-Taylor和Makkink模型的模拟效果优于Hargreaves模型。(本文来源于《草地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高洋,全明英,申卫丹,任晓冬[4](2019)在《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及其环境响应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度分别为40 cm(OTC1)和80 cm (OTC2)的开顶式透明小室(Open-top chambers,OTC)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进行模拟增温处理,研究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的CO_2排放强度对气温升高的响应以及环境控制机理。结果显示:在平均气温分别提高2. 79℃(OTC1)和4. 96℃(OTC2)的条件下,对照(CK)及2种不同幅度增温处理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并同时在8月达到峰值,分别为123. 6、142. 3、166. 2 g C/(m2·month); CO_2的年排放通量也表现出随增温幅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的趋势,即OTC2(684. 1 g C/(m2·year))>OTC1(580. 7 g C/(m2·year))>CK(473. 3 g C/(m2·year))。通径分析显示,5 cm土温是影响CK、OTC1和OTC2叁个系统CO_2排放最重要的生态因子。(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年勇,马玉寿,李世雄,王彦龙,王晓丽[5](2019)在《夏季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与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在祁连县默勒镇瓦日尕村一高寒沼泽草甸草场进行连续两年的牦牛放牧试验。结果表明:高寒沼泽草甸休牧一年后,草地植被株高、优良牧草盖度、地上植物量均呈现出上升趋势,草地状况有较大改善;放牧显着降低草地植物株高、地上植物量和优良牧草的地上植物量(P<0.05),豆科和杂类草植物量略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草地植物总盖度、各经济群落的分盖度、地下植物量、土壤含水量均略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土壤养分中,全钾和速效氮略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着(P>0.05),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磷和速效钾均不显着降低(P>0.05)。(本文来源于《青海畜牧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奚晶阳,白炜,尹鹏松,刘永万[6](2019)在《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寒沼泽草甸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室增温小室进行增温模拟实验,设置CK(对照点)、T_1(增温1.5—2.5℃)、T_2(增温3—5℃)3种处理,研究了短期增温对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T_1增温显着促进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抑制了微生物的活性,导致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不显着。(2)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含量降低, T_1增温促进20—3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的生成,但这种促进效果在T_2内并不显着。(3)T_1, T_2增温均使得0—20 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降低, 20—30cm土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无明显变化。(4)模拟增温促进了长江源高寒沼泽草甸地上生物量的生成,并且增温幅度越大地上生物量增加越多。T_1增温促进了地下生物量的生成,T_2增温幅度过大,对地下生物量随温度上升而增加的这种促进作用有所抑制。(5)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叁者碳组分之间均呈显着正相关,表明土壤有机碳(SOC)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MBC)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白炜,奚晶阳,王根绪[7](2019)在《短期增温与施氮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开顶式增温小室(OTC)和外源氮素添加的方式,研究了气温升高、氮沉降增加及其交互作用对青藏高原腹地生长季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增温、施氮及其交互作用通过促进植物生物量积累、增加微生物数量与活性以及改变土壤养分状况,对沼泽草甸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均产生了显着的促进作用;生态系统呼吸与单一环境因子间符合指数或二次多项式关系,但两种关系的显着性随着样地处理方式趋向复杂而逐渐降低;由于沼泽草甸充足的水分条件,气温和土壤温度共同决定了不同处理内80%的生态系统呼吸变异;增温使地上与地下生物量显着增加,但地下生物量的分配比例上升;施氮使地上生物量明显增加,但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不显着;增温同时施氮使地上及地下生物量均显着上升,但生物量的分配格局变化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杨靖宇,余凌帆,鄢武先,曹小军,贾晨[8](2018)在《排水条件下川西高原典型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排水条件下典型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2017年8月在若尔盖地区选择3种典型湿地类型,即泥炭沼泽(Peat marsh,PM)、沼泽草甸(Swamp meadow,SM)和草地草甸(Grass meadow,DM)为研究对象,对0~20 cm、20 cm~40 cm、40 cm~60 cm、60 cm~80 cm 4个层次土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各湿地类型土壤全氮(TN)、有效氮(EN)、硝态氮(NN)、有机氮(DON)具有显着的垂向空间变异规律,而且在各层次间都表现为PM> SM> GM的分布特征,而铵态氮的空间变异较大,呈无规律分布,TN、EN、NN、DON之间均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3种湿地类型不同土壤氮素含量空间分异特征表明,土壤有效氮(EN)、硝态氮(NN)、有机氮(DON)对指示高寒沼泽湿地退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冯忠居,陈思晓,徐浩,姚贤华[9](2018)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高寒盐沼泽区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托青海省德香高速工程,通过混凝土室内损伤试验,分析了冻融干湿循环和盐腐蚀耦合作用下混凝土动弹性模量的演化过程与特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不同工况下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GM(1,1)预测模型,预测了2种损伤条件下3种配合比混凝土耐久年限;依据室内损伤试验与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预测结果分析了混凝土的组分,研究了不同掺合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凝土耐久性GM(1,1)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在6%以内,且后验差比值小于0.35,小概率误差大于0.95,预测精度较高;不同使用环境对混凝土耐久性影响差异较大,复合盐腐蚀-养护冻融循环的影响程度较复合盐腐蚀-浸泡冻融循环提高了42.8%~46.2%;掺加了粉煤灰、硅灰与膨胀剂的配合比Ⅲ的混凝土耐久性最好,耐久年限较基准配合比混凝土提高了50%以上,因此,为了保证混凝土耐久性,在类似地区工程实践中,可参考配合比Ⅲ进行现场混凝土配比设计;粉煤灰与矿渣同时使用将会生成钙矾石,相比基准配合比,不同配合比下混凝土耐久年限降低率均在50%以上,严重损伤混凝土耐久性。(本文来源于《交通运输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志冬,王新斌[10](2018)在《高原高寒沼泽地区水泥搅拌桩快速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格库铁路弱软地基处理水泥搅拌桩施工为背景,结合格库铁路3标工程实际,对高海拔、高寒沼泽地段软地基水泥搅拌桩施工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近两年的方案研究和现场实验,基本解决了高原高寒沼泽地区水泥搅拌桩施工关键技术与系统的施工工艺,总结出了高原高寒沼泽地区水泥搅拌桩的施工组织和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也为以后类似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工程技术研究》期刊2018年10期)
高寒沼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贮量分布特征,探讨退化高寒沼泽湿地的恢复对策,本试验选择叁江源区玛沁县大武滩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层采集湿地冻融丘和丘间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总氮含量和贮量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0~30cm是高寒湿地有机碳和总氮主要分布区,有机碳和总氮呈正相关关系。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有机碳、总氮均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冻融丘和丘间的土壤含水量、有机碳、总氮、碳氮贮量均随着退化程度的加剧呈下降趋势,且冻融丘的下降速度较丘间快。有机碳、总氮、有机碳贮量和氮贮量与冻融丘的数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关系,与冻融丘的大小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这些结果表明:高寒沼泽湿地土壤含水量、冻融丘的数量和大小对高寒湿地退化中土壤碳氮及贮量具有指示性,建议在高寒湿地修复中加强水分补充和冻融丘的保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寒沼泽论文参考文献
[1].周文昌,崔丽娟,王义飞,李伟,康晓明.排水对若尔盖高寒沼泽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9
[2].林春英,李希来,李红梅,孙海松,韩辉邦.不同退化高寒沼泽湿地土壤碳氮和贮量分布特征[J].草地学报.2019
[3].周秉荣,韩炳宏,肖宏斌,周华坤,李甫.叁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日蒸散估算模型研究[J].草地学报.2019
[4].高洋,全明英,申卫丹,任晓冬.增温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及其环境响应机制的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年勇,马玉寿,李世雄,王彦龙,王晓丽.夏季放牧对大通河上游高寒沼泽草甸植被和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19
[6].奚晶阳,白炜,尹鹏松,刘永万.模拟增温对长江源区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组分与植物生物量的影响研究[J].生态科学.2019
[7].白炜,奚晶阳,王根绪.短期增温与施氮对青藏高原高寒沼泽草甸生态系统CO_2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9
[8].杨靖宇,余凌帆,鄢武先,曹小军,贾晨.排水条件下川西高原典型高寒沼泽湿地土壤氮素空间变异特征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8
[9].冯忠居,陈思晓,徐浩,姚贤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高寒盐沼泽区混凝土耐久性评估[J].交通运输工程学报.2018
[10].杨志冬,王新斌.高原高寒沼泽地区水泥搅拌桩快速施工技术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