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表皮论文-李建霞,丁昕,丁良霞,许崇梅

叶下表皮论文-李建霞,丁昕,丁良霞,许崇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下表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早熟禾属,叶下表皮,微形态

叶下表皮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霞,丁昕,丁良霞,许崇梅[1](2016)在《中国早熟禾属植物部分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早熟禾属20种、6亚种及2变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了观察,以明确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在早熟禾属植物中的分类学意义。结果显示:(1)早熟禾属植物的叶下表皮长细胞多为长筒状或纺锤形,少数短筒状,细胞壁波状弯曲或近平直;脉间具有短细胞或缺如;气孔器多数常见,副卫细胞平行形至低圆屋顶形;脉上具有刺细胞或缺如,脉间刺细胞多为缺如;脉上硅细胞单生或对生,椭圆形、肾形、新月形、近方形、长方形边缘波状弯曲或结节形;部分早熟禾属植物叶下表皮存在冠细胞。(2)早熟禾属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在长细胞的形状及其细胞壁的弯曲与否、短细胞的有无及其形状、气孔器的分布与副卫细胞的形状、刺细胞的分布、脉上硅细胞的形状、冠细胞的有无这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为该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参考依据。叶表皮微形态证据支持高原早熟禾、细叶早熟禾作为草地早熟禾亚种的处理意见。(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丁昕,李建霞,丁良霞,许崇梅[2](2016)在《菵草属及其近缘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菵草属的系统学位置,采用次氯酸钠离析法制作叶表皮装片,用光学显微镜对菵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菵草属及其近缘属,燕麦族和早熟禾族植物的叶下表皮均为典型的狐茅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脉间长细胞大多为长筒形,细胞壁大多平直,少数波状弯曲;脉间区短细胞稀少或常见;脉上都分布有刺细胞或短细胞;气孔器大多为2~3列;副卫细胞为平行形,少数为低圆屋顶形。叶表皮微形态显示菵草属不应划入虎尾草族,早熟禾族和燕麦族没有明显的界限,支持早熟禾族和燕麦族合并为广义的早熟禾族,菵草属归为广义的早熟禾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6年12期)

丁良霞,丁昕,李建霞,许崇梅[3](2015)在《中国羊茅属部分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国产羊茅属21个种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羊茅属叶下表皮属于典型的狐茅型。长细胞长筒状或短筒状,细胞壁波状弯曲,少数细胞壁平直;短细胞单生或对生,方形、椭圆形或新月形;气孔器少见或1列至多列,副卫细胞平行形到圆屋顶形;刺细胞常见或少见;脉上硅细胞方形、椭圆形、新月形或长方形边缘波状弯曲。许多结构细胞在羊茅属内存在较丰富的变异。(2)对羊茅属的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UPGMA的聚类分析,结果分成了2个分支,其中分支Ⅰ的植物叶下表皮几乎无气孔,刺细胞常见,且分支Ⅰ由羊茅亚属植物组成;分支Ⅱ的植物叶下表皮气孔常见,气孔器1至多列,刺细胞少见,且分支Ⅱ由长花序亚属、宽叶亚属、贫芒亚属植物组成。(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5年12期)

杨培奎[4](2015)在《橄榄品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橄榄品种资源间的相互关系,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16份橄榄品种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橄榄叶下表皮毛刺长度为26.73~38.55μm,气孔器密度为533~1 014个/mm2,气孔器长宽比为1.44~1.73.橄榄叶下表皮的这些特征差异可为分析品种间的相互关系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韩笑[5](2015)在《茉莉酸信号途径调控拟南芥子叶下表皮气孔发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发育是一个受严格遗传程序调节的过程,从胞间信号到膜上受体,胞内磷酸级联系统及下游转录因子形成的信号模块(SDD/STOMAGEN/CHAL--TMM/ERL-YODA/MAPKK4-5/MAPK3,6,7,9-SPCH/MUTE/FAMA)在气孔发育中的作用研究的已经非常清楚。此外,各种激素,包括生长素、油菜素内酯、脱落酸、赤霉素等在拟南芥表皮气孔发育的作用目前也已经被报道。本研究以JA生物合成和信号传递相关的突变体为材料,采用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JA在拟南芥子叶表皮气孔发育中的作用。得到主要结果如下:1.外源MeJA能抑制拟南芥子叶下表皮气孔的发育。外源MeJA处理野生型后,子叶下表皮气孔的密度下降,气孔正常的分布模式被打破,形成气孔簇。2.外源MeJA处理气孔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突变体,初步确定JAs作用于气孔发育途径的位点在上游胞间信号及受体(SDD-ER/TMM)和下游转录因子(SPCH/MUTE/FAMA)之间。因为外源MeJA处理减弱了上游突变体tmm-1和sdd-1的气孔聚集表型,而对下游spch-1, fama-1的气孔表型没有影响。3.JA信号模块COI1-JAZ-MYC2中受体突变体coil-1及下游转录因子myc2,myc24和myc234突变体,子叶下表皮气孔发育均有异常,说明JA信号途径参与气孔发育过程。coil-1和myc234子叶下表皮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异常聚集形成气孔簇。4.进一步把气孔发育不同阶段的标记基因,如pTMM:TMM-GFP(标记气孔世系所有细胞),pSPCH:SPCH-GFP(标记气孔发育起始,早期的干细胞,拟分生组织母细胞MMC和拟分生组织细胞Ms),pFAMA:FAMA-GFP(标记气孔发育后期,均等分裂前后的气孔母细胞GMC和气孔细胞GC)以及E1728:erYFP(标记发育成熟气孔细胞GC)引入coil-1和myc2myc4突变体中,这些基因在突变体中的表达模式,揭示JA作用于气孔发育的关键位点可能是SPCH气孔发育关键转录因子,调节气孔发育的起始),JA信号途径中MYC2及同源物可能与SPCH互作,调节气孔发育的起始。5.生化实验证实,MYC2, MYC3, MYC4均能与SPCH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体。酵母双杂交实验和双分子荧光实验,证明JA信号途径下游转录因子MYC2, MYC3, MYC4均与SPCH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体。6.遗传学实验进一步证明,MYC2作用于SPCH上游,调节气孔发育。因coil-1fama-1双突变体表现为fama-1的表型,myc24spch-1叁突变体表现为spch-1的表型。综上所述,JAs在拟南芥子叶表皮的气孔发育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JAs对气孔发育的调节可以通过转录因子MYC与SPCH相互作用形成蛋白复合体影响其功能而实现。(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5-01)

陈江平,蒙振斌[6](2013)在《油茶优良品种植物叶下表皮形态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14个油茶优良农家品种植物叶下表皮的细胞形态,发现所观察植物的其下表皮细胞表面形状为多边形和不规则形;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和环列型。通过对不同种间叶表皮形态特征进行比较,探讨叶表皮形态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新技术新产品》期刊2013年11期)

李晓霞,杨虎彪,范志伟,黄乔乔,刘丽珍[7](2012)在《海南莎草属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海南莎草属(Cyperus Linnaeus)15个种1个变种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该属叶下表皮微形态基本特征如下:长细胞为长筒形、短筒形,少数为近方形,边缘波状、深波状;无短细胞的存在;副卫细胞为高圆屋顶形、圆屋顶形、圆屋顶至叁角形或叁角形;(2)根据保卫细胞的形态将海南莎草属分为两大类型即保卫细胞两端明显加厚型和保卫细胞两端不明显加厚型;(3)海南莎草属叶下表皮微形态一致,表明莎草属是一个自然类群,但在莎草属种间叶下表皮的长细胞形态、保卫细胞及副卫细胞形态、气孔长宽等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作为本属种间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贾成森,徐增莱,程树兵,李碧媛,汪琼[8](2009)在《山药不同种质资源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山药种质资源间的相互关系、消除品种混乱,为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对33份山药种质资源的叶下表皮微形态进行显微观察。结果表明,山药叶下表皮细胞形状均为不规则形,表皮细胞大小变化显着,垂周壁类型有平直、微波状弯曲、波状弯曲及深波状弯曲。气孔器类型均为不定型,形状有椭圆形及长椭圆形;气孔器大小和气孔指数变化较稳定,而气孔器密度在种质资源间差异较大。提出的"细胞形状系数"是指某一细胞平周壁的表面积与周长同该细胞垂周壁相等的圆的面积之百分比,可定量地反映细胞形状变异程度,其值为19.31%~70.60%。根据山药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可将33份山药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型。(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09年05期)

杨虎彪,李晓霞,罗丽娟[9](2009)在《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的快速方法,该方法也能适用于多数单子叶植物鲜叶和经FAA固定液固定的单子叶植物叶片的气孔观察。该方法制片能有效防止叶表皮脱水、透明后发生卷曲,使保持完整的结构,便于准确的显微观察。具操作简单、材料易得、可靠性和稳定性高等优点。(本文来源于《植物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王海清,徐柱,祁娟[10](2009)在《披碱草属4种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披碱草属(Elymus L.)是禾本科小麦族中一个重要的多年生属,借助光学显微镜对披碱草属4种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脉间长细胞为近长方形,垂周壁形状为浅波状、深波状;有短细胞存在,呈椭圆形、孪生;气孔器副卫细胞呈圆屋顶形、平屋顶形;硅质乳突存在于脉间长细胞上;表皮细胞大小、垂周壁式样、气孔器大小和硅质乳突等特征在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以作为本属种间分类鉴别的参考依据,从而为该属种质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开发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导报》期刊2009年04期)

叶下表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讨菵草属的系统学位置,采用次氯酸钠离析法制作叶表皮装片,用光学显微镜对菵草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菵草属及其近缘属,燕麦族和早熟禾族植物的叶下表皮均为典型的狐茅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脉间长细胞大多为长筒形,细胞壁大多平直,少数波状弯曲;脉间区短细胞稀少或常见;脉上都分布有刺细胞或短细胞;气孔器大多为2~3列;副卫细胞为平行形,少数为低圆屋顶形。叶表皮微形态显示菵草属不应划入虎尾草族,早熟禾族和燕麦族没有明显的界限,支持早熟禾族和燕麦族合并为广义的早熟禾族,菵草属归为广义的早熟禾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下表皮论文参考文献

[1].李建霞,丁昕,丁良霞,许崇梅.中国早熟禾属植物部分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6

[2].丁昕,李建霞,丁良霞,许崇梅.菵草属及其近缘属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6

[3].丁良霞,丁昕,李建霞,许崇梅.中国羊茅属部分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5

[4].杨培奎.橄榄品种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5].韩笑.茉莉酸信号途径调控拟南芥子叶下表皮气孔发育的研究[D].云南大学.2015

[6].陈江平,蒙振斌.油茶优良品种植物叶下表皮形态观察[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

[7].李晓霞,杨虎彪,范志伟,黄乔乔,刘丽珍.海南莎草属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的研究[J].植物研究.2012

[8].贾成森,徐增莱,程树兵,李碧媛,汪琼.山药不同种质资源的叶下表皮微形态研究[J].广西植物.2009

[9].杨虎彪,李晓霞,罗丽娟.一种禾本科植物鲜叶下表皮制片方法[J].植物研究.2009

[10].王海清,徐柱,祁娟.披碱草属4种植物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J].科技导报.2009

标签:;  ;  ;  

叶下表皮论文-李建霞,丁昕,丁良霞,许崇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