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马征征,徐彬,吴军,许正文,吴健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马征征,徐彬,吴军,许正文,吴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甚高频雷达,极区夏季中层回波,方向敏感性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文献综述

马征征,徐彬,吴军,许正文,吴健[1](2013)在《挪威地区甚高频雷达观测极区夏季中层回波》一文中研究指出于2010年7月13日至16日正午前后在挪威Troms地区(69.6°N)使用224MHz甚高频非相干散射雷达对极区夏季中层回波(PMSE)进行了观测.雷达几乎每天都捕捉到了PMSE现象,且其时常具有双层结构.为专门研究PMSE方向敏感性,采用了转动雷达发射波束指向的观测模式.对于13日的高PMSE层,回波功率随波束天顶角的增大而衰减,回波半宽角为8.9°.然而,对于13日的低PMSE层和14—15日的PMSE层,回波功率与波束指向基本无关,这与国际上早期使用约50MHz甚高频雷达观测的结果不一致.(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李海龙,吴健,王茂琰[2](2011)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与偶发E层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是发生在当地夏季极区中层顶附近的一种异常强大的雷达回波。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观测到的频高图来确定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偶发E层(PMSE-Es,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Sporadic E)PMSE-Es现象,进而研究南北半球PMSE现象。利用南极中山站数据结合新的统计方法给出了1999至2003年PMSE-Es出现率季节性变化,与北极对应年的PMSE出现率对比发现:它们的结果趋于一致,特别是在2002年,它们的出现率均明显偏低。这表明PMSE-Es与PMSE现象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将来可以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观测PMSE,监测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李海龙,吴健,黄际英,王茂琰[3](2009)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火箭探空观测的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仅发生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PMSE)现象时的ECT-02火箭探空数据,反演出电子数密度和尘埃电荷数密度。这些典型的极区中层顶的基本参量为研究PMSE提供了良好的数据基础。通过分析得出了极区中层顶区域属于弱电离、弱耦合尘埃等离子体的结论。根据电子数密度扰动分析PMSE现象发现,电子数密度的扰动与PMSE有密切的联系,扰动强烈的地方回波就强,扰动弱的地方回波就弱,或者不发生PMSE现象。(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李海龙[4](2009)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是通过雷达在高纬当地夏季中层顶附近探测到的异常强大雷达回波,是与尘埃等离子体密切相关的自然现象。自从1979年被Ecklund和Balsley发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尘埃等离子体电波传播理论为出发点,主要围绕极区中层顶PMSE的产生机制,PMSE层对电磁波的散射与反射,加热对PMSE的影响,测高仪对PMSE的观测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1.首先介绍有关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的基本知识;然后利用在仅发生PMSE现象时ECT-02实验数据分析得出极区中层顶区域属于尘埃等离子体,最后利用电子密度不规则运动解释PMSE。2.介绍了不同雷达对PMSE体反射率的测量以及雷达的测量结果,统计得出雷达体反射率与工作频率的依赖关系,然后分别应用尘埃等离子体的尘埃粒子散射统计平均结果和波恩近似分别得到散射截面与工作频率的内在关系,最后利用小尺度扰动理论得到雷达体反射率与频率的关系,发现它们均与频率的四次方成反比,与统计的实验结果趋于一致。这表明带电尘埃粒子在PMSE形成机制的研究中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尘埃等离子体理论是研究PMSE的一个重要工具。3.极区中层顶区域存在大量的带电尘埃粒子,出现明显的分层结构,PMSE回波强度和电子数密度也存在明显的分层结构。采用分层介质波传播理论,分析在频率53.5MHz情况下雷达回波的信噪比。结果表明:利用分层介质理论得到的信噪比与实验结果较吻合。另外分别计算在其它频率的反射系数,发现随频率的增加,反射系数明显减弱。上面结果基本表明PMSE主要是反射现象。可见利用分层介质理论是解释PMSE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手段。最后结合分层介质,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卫星L2载波频率分析PMSE尘埃层对电磁波的衰减情况,发现GPS信号穿过PMSE层后,信号受到严重衰减,PMSE层能对GPS信号产生重大影响。4.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加热能引起过冲现象。我国从2006年开始开展PMSE加热实验,基于叁年的PMSE加热实验,发现PMSE回波强度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并且层数之间变化迅速。另外也得到PMSE加热特征曲线OCC(Overshoot Characteristic Curves)图,回波功率随高度变化的剖面图,回波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得到明显的过冲现象。这为我国开展PMSE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5.利用电离层测高仪在MF和HF频段开展对PMSE的研究。应用电离层测高仪在中国南极中山站测得的数据,结合北极Troms?站测高仪测量的频高图,分析发现:在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用MF和HF频段的电离层测高仪能够观测到类似PMSE现象,文中称为PMSE-Es现象。并且还发现南极PMSE-Es具有季节性变化、日变化和半日变化等特征,与北半球的PMSE现象较吻合。最后我们也对其中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本文对比1999-2003年PMSE出现率和PMSE-Es出现率的季节性变化,发现它们出现率的相对大小与相对应的年份吻合的比较好,特别是在2002年,PMSE和PMSE-Es的出现率均明显偏低,这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PMSE与PMSE-E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以在MF和HF频段通过研究PMSE-Es来研究PMSE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9-04-01)

李海龙,吴健,张永,黄际英,王茂琰[5](2008)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反射特性随频率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是发生在夏季极区中层顶的一种异常强大的雷达回波。在极区中层顶区域存在大量的带电尘埃粒子,并出现明显的分层结构。采用分层介质波传播理论,分别分析频率在53.5 MHz,224 MHz,931 MHz情况的信噪比。结果表明,利用分层介质理论得到的信噪比在53.5 MHz得到的结果与实验结果非常类似,并且随频率的增加,雷达信噪比明显减弱,与实验统计结果一致,可见利用分层介质理论是解释PMSE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理论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08年05期)

李海龙,吴健,黄际英,王茂琰[6](2007)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与频率关系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不同频率的雷达体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测量的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PMSE)体反射率,发现雷达体反射率与工作频率的4次方成反比,即产生PMSE回波的散射体的雷达散射截面与频率的4次方成反比,这种频率依赖关系不同于传统湍流理论.最后提出了PMSE实验和理论研究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空间科学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李海龙[7](2006)在《极区中层夏季回波频率特性和南极中山站夏季E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是通过雷达在高纬中层顶附近探测到的异常强大雷达回波,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自然现象,自从1979年被Ecklund和Balsley发现以来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北半球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观测历史相比,对南半球PMSE的观测历史非常短,相关的了解仍然非常匮乏,这和在南半球缺少合适的雷达设备有关。为了进一步详细地研究南极洲PMSE现象,澄清南北半球PMSE出现率的差异,克服在南半球VHF雷达少的缺陷,选择其他合适的设备去研究南极洲PMSE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首先介绍了PMSE和测高仪的一些知识,PMSE发生的背景条件,展望了PMSE的研究前景。其次说明了对PMSE的观测频段现在已不仅仅局限在甚高频范围,已经扩展到中频、高频和超高频频段。虽然不同雷达的参数不尽相同,但仍能得到雷达体反射率对数和雷达观测频率对数成线性关系。不同频率的观测雷达对应的雷达体反射率差别巨大:雷达体反射率随观测频率的增加而急剧的下降。最后通过不同的雷达在不同的频段都发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具有规律性变化。为了更好的研究南极洲PMSE出现率的变化,本文应用南极中山站数字式测高仪对PMSE进行研究,证实了在中频和高频频段可以观测到PMSE现象,并发现其出现率规律性变化,如:日变化、半日变化、季节性变化等等,和北半球观测到的结果非常相似。另外本文对南北极PMSE出现率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这将可以对使南、北半球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进行系统地对比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06-01-01)

李海龙,吴健,黄际英[8](2005)在《对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散射截面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极区夏季中层顶存在异常强的雷达回波,即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1979年Ecklund和Balsley首次用MST雷达在Poker Flat,Alaska(65.13°N,147.46°W)海拔80-90km的高度观察到这种现象。最强的回波来自海拔高度约为86km。随后,大量的雷达观测已经扩展到2.78MHz- 1.29GHz很宽的频段范围。通过对不同火箭和雷达探测结果的联合分析,发现导致PMSE的主要原因是中层区域带电冰晶微粒。PMSE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日变化和半日变化,在五月底或六月初明显的增长,在八月末逐渐消退;每天有一个极大值和一个极小值,并常伴有一个不稳定次极大值。雷达观测表明,反射系数差别很大,随频率的增加而显着减小。本文对已发表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 线性拟合表明,在VHF和UHF范围内其发射系数与频率的4.5次方成反比。(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5-10-01)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PMSE,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是发生在当地夏季极区中层顶附近的一种异常强大的雷达回波。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观测到的频高图来确定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偶发E层(PMSE-Es,Polar Mesosphere Summer Ech-oes-Sporadic E)PMSE-Es现象,进而研究南北半球PMSE现象。利用南极中山站数据结合新的统计方法给出了1999至2003年PMSE-Es出现率季节性变化,与北极对应年的PMSE出现率对比发现:它们的结果趋于一致,特别是在2002年,它们的出现率均明显偏低。这表明PMSE-Es与PMSE现象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将来可以利用电离层测高仪观测PMSE,监测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参考文献

[1].马征征,徐彬,吴军,许正文,吴健.挪威地区甚高频雷达观测极区夏季中层回波[J].电波科学学报.2013

[2].李海龙,吴健,王茂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与偶发E层关系的初步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11

[3].李海龙,吴健,黄际英,王茂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火箭探空观测的个例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9

[4].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

[5].李海龙,吴健,张永,黄际英,王茂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反射特性随频率变化的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08

[6].李海龙,吴健,黄际英,王茂琰.极区中层夏季回波与频率关系的初步分析[J].空间科学学报.2007

[7].李海龙.极区中层夏季回波频率特性和南极中山站夏季Es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6

[8].李海龙,吴健,黄际英.对极区中层夏季回波散射截面的分析[C].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2005

标签:;  ;  ;  

极区中层夏季回波论文-马征征,徐彬,吴军,许正文,吴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