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沟通弱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师范生,沟通力,弱化原因,匡正策略
沟通弱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松祥[1](2016)在《师范生沟通力的价值意蕴、弱化追因与匡正策略——基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角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研究认为:沟通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一般教师和优秀教师的区分点。当下师范生沟通力弱化问题凸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及其关系人包办偏多的社会学缘由,传统师道尊严的文化学影响,新媒体交往依赖的传播学桎梏,和教师教育机构学术能力至上的教育学源头等。进而提出将学生沟通力培养作为师范性和学术性的重要方面,夯实专业根基,开设与沟通力提升相关的课程,扩大校园活动覆盖面,强化师范生具体情境沟通交流等主张。(本文来源于《教育参考》期刊2016年04期)
卢红[2](2013)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提升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是继承者和发扬者。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沟通意识的建立、现实沟通活动的参与、良好沟通状态的实现,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的大学生沟通机制,并因势利导可以规避网络成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行为上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使其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得到正确树立,帮助其提前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王佳[3](2011)在《完善沟通可以弱化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政策风险常常会有,关键是你要用怎样的心态去对待。”2011年初接棒郑李锦芬,担任安利(Amway)大中华区总裁的颜志荣日前接受了《中国经营报》的专访,这些年安利在中国所经历的各种挑战,使安利的老板开始懂得用更宽的心态来面对风险。(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营报》期刊2011-06-06)
范昱娟,费洁[4](2009)在《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给计算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计算机得到了新的生命。网络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的对外交往、信息沟通等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也正成为大学生人际沟通的重要方式,并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生存、学习、生活和成才。网络在为大学生人际交往提供新的平台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网络心理障碍、社会交往能力的弱化等问题。因此,对网络交往的利弊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及其提出现实性和有建设性的相关对策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09年13期)
刘成文[5](2009)在《当前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个和谐的社会所实施的各种社会决策都应是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互动的结果。这就要求要在政府与公民之间架构起一座有效沟通、信息交换的桥梁,使每个公民都能够平等地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自由地表达意见,反映诉求,倾听不同的观点,协调多元化利益关系,保护弱势群体,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合理的并具有集体约束力的选择和决定。政治沟通理论拥有一个受到顽强保护的独特“理论硬核”——即“信息”和“反馈”,它是通过对信息的调控来实现正确的决策,从而有效地适应和控制环境,实现政治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良性互动和制衡。政治沟通理论不再固执于个人对政治制度的主观设定,不再拘泥于某种定型的制度框架,而是“神入”进入政治制度的内在机理之中,通过将所有的政治现象均还原为政治信息,通过探究政治信息的流通、流通方式、流通路径,以及各自所导致的政治输出或决策,来深度把握特定政治组织特定场景下的特定运作。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基层农村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都可以从政治沟通这一特定视角进行更为合理地重新诠释。然而目前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现行机制预期功能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乏力倾向,甚至在某些特定时刻出现了严重的“缺位”和“空场”现象,这无疑会对农村基层民主、农村政治生态等产生较大的消极影响。本文选取较为典型的鲁西南H村为个案,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法、个案研究方法、问卷调查以及个人访谈等方法,尝试从制度、要素等多维角度对当前我国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现状做一个较为全面的阐释,系统分析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并最终探索性地提出建构基层农村和谐型政治沟通机制的可行性对策和建议。这也必将会对保障农民利益表达、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实现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良性互动、推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等问题产生重大的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乐艳华[6](2007)在《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及其特征网络人际交往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进行的一种新型人际互动方式。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网络人际交往给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的挑战和改变是前所未有的。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我国互联网用户中80%左右是35岁以下的(本文来源于《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期刊2007年08期)
李琼[7](2004)在《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交往为青年大学生开展人际沟通搭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由于网络的双面性 ,同时又存在和出现了弱化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趋势和现象 ,本文在分析网络人际交往的特征和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弱化表现的基础上 ,结合青年大学生思想、生活实际 ,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1期)
沟通弱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大学生是继承者和发扬者。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引导大学生主动沟通意识的建立、现实沟通活动的参与、良好沟通状态的实现,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的大学生沟通机制,并因势利导可以规避网络成瘾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大学生群体在行为上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使其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得到正确树立,帮助其提前实现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通弱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松祥.师范生沟通力的价值意蕴、弱化追因与匡正策略——基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角度[J].教育参考.2016
[2].卢红.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提升路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
[3].王佳.完善沟通可以弱化风险[N].中国经营报.2011
[4].范昱娟,费洁.网络交往与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研究[J].前沿.2009
[5].刘成文.当前基层农村政治沟通弱化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
[6].乐艳华.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
[7].李琼.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弱化及其对策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