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科举防弊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举,考试,舞弊,防弊
科举防弊论文文献综述
高升[1](2014)在《科举考试中舞弊与防弊的现代教育考试管理启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历时1300年的科举考试当中,始终存在舞弊与防弊的尖锐斗争。科举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可以分为考前舞弊、考试当中的现场舞弊和考后阅卷录取舞弊叁大类。少数违规者的舞弊行径,不仅累及绝大多数清白士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挟持了整个科举考试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今天,考试中的舞弊行为有愈演愈烈之势,舞弊行为也表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特点,如高科技化、团伙化、职业化、内外勾结等。治理考试舞弊,需要多管齐下,使考生不想舞弊、不敢舞弊、不能舞弊、不需舞弊。在防范和打击舞弊的同时,还需科学处理严格管理与以人为本的关系、防范舞弊与代价适度的关系、考试内容与管理手段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考试研究》期刊2014年04期)
王晓勇[2](2014)在《清代武科举考官防弊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叁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叁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本文来源于《教育与考试》期刊2014年02期)
周宝砚[3](2012)在《宋代科举考试防弊举措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期,采取了更加严格的防弊举措,体现在对考生、考卷、考官、考场、阅卷等各个环节的管理上,再加上皇帝亲自复试,这些举措的配套使用,增强了考试的严格性、规范性,有利于防范作弊,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其许多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文来源于《世纪桥》期刊2012年17期)
杜娟,高艳春[4](2012)在《宋代科举防弊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舞弊"与"防弊"像是一对孪生兄弟,自从考试制度兴起以来就一直是一对矛盾共同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宋代科举从内容到形式,与隋唐相比,做了一系列改革,立法也更加详尽。严格的考试防弊制度不仅维护了考试的公正性和严肃性,(本文来源于《文苑(经典选读)》期刊2012年06期)
任映艳[5](2011)在《康熙朝科举防弊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举考试制度,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拔举人才的选士制度,它持续了近一千叁百年。作为中国古代典章制度中的一大系统工程,科举制度到清代时已更加完善,但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发展,考试中的舞弊之风亦愈演愈烈,面对层出不穷的科场舞弊案,康熙朝在沿用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备防弊制度,对舞弊之风严加惩处,以保证各阶层读书人通过相对平等的考试跻身仕途,从而确保了科举考试的客观性与公平竞争,进一步扩大和加强了政权基础,维护了社会稳定。(本文来源于《宿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6期)
易波[6](2011)在《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科考作弊与防弊为切入点,进而对科举制度功能的异化展开探讨,以史为鉴,为完善时下的各种考试制度、防治作弊行为提供“历史”参照。科举考试制度(简称科举制或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一种制度;其特点表现为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统一性、规范性和权威性、开放性、公平合理性和文化适应性;其意义是促进了考试选拔的公平和公开、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提升了社会和个体的文化水平;其功能包括政治统治功能——延揽人才、扩大统治队伍、文化继承功能——尊重知识、弘兴儒学、教育引导功能——以仕导学、以考促学。作弊与科举考试相伴而生,有作弊也有防弊,科考作弊行为主要有主考官作弊和考生作弊,主考官作弊包括行卷、通榜、请托,考生作弊包括夹带、代考、换卷、冒籍跨考、通关节。统治者为了防止和惩治作弊也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防弊措施,前者包括废除公荐制、将殿试、别试和锁院试制度化,后者包括实行苛刻的搜检制、禁止冒籍应考、实行互保连坐制、建立监守门禁和巡察制度、实施弥封、誊录之法。科举考试作弊有根本原因——机会匮乏、社会心理原因——利益驱动和价值观、制度原因——政治腐败。科举考试作弊导致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主要体现为政治社会、文化、教育、功能的异化。就政治社会方面而言,科考作弊阻断了封建社会仅有的社会流动阶梯,使广大下层知识分子学无所用、报国无门,致使社会矛盾淤积,同时也严重挫伤广大士子求学、治学的积极性;就文化方面而言,科考作弊导致古代学校教育活动形式的呆滞、教学内容的死板和教学理念的僵化,导致士子(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就教育方面而言,科考作弊导致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附庸,导致对士子个性和情感的压抑和戕害。功能异化的科举考试对当代中国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考试管理体制僵化呆板、投机舞弊心理根深蒂固、“防”重于“选”难就“英才”、作弊的“市场化”与“商业性”。(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1-11-01)
周兴国[7](2011)在《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看国考防弊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试制度虽然有弊端,但是仍然是目前运用的最为广泛同时也被认为是相对最为公正公平的人才选拔模式。而它之所以是"相对公平公正"是因为由此出现的作弊现象会降低考试的效力和功能,影响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角度来看考试公平问题,以及如何防止考试作为人才选拔工具功能的异化,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将选取作弊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弊手段以及反作弊措施加以对比研究,国考考试反作弊必须从预防开始,完善立法逐步建立起新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真正回归考试选才本质,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本文来源于《湖北招生考试》期刊2011年24期)
杜娟,高艳春,符太胜[8](2010)在《宋代科举防弊措施对当代高校考风建设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科举制在防弊措施上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法律和制度。本文从考生、考务人员、学校教育这叁个角度,分析了宋代科举的防弊特点,并结合高校考风现状,提出提高作弊成本、建立诚信档案,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完善立法,开创以发展为本的考试评价体系等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为当代高校考风建设启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借鉴。(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0年53期)
火灵[9](2010)在《清末文童试卷与古代科举防弊》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份清末光绪年间凤阳府寿州文童胡敏修的乡试卷,黄宣纸,高26厘米,统卷无隙,全长2米余。右上角钤有"初复"和"第叁图名"字样,中间有竖长方格双线蓝框,内写"寿州"二字,其下有两个双线蓝圆圈,内注"文童"二字,再其下便是一贴糊于卷上并钤压有(本文来源于《收藏》期刊2010年11期)
张跃先,杨增洪,马爱兵[10](2010)在《科举考试中的防弊措施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实行的一种分科考试、选拔人才的选士制度。其目的在于维持公平公正原则,但历朝历代只要存在考试,就存在舞弊现象。为此,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严惩科举舞弊的法规措施。文章通过对古代科举考试防弊措施的探讨,能够对国家现行高考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3期)
科举防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清代武科举与文科举一样普遍存在舞弊现象,清廷在武科举考官防弊方面主要有叁类规定:首先是考官的回避,明确规定回避的亲属范围等。其次是取士过程的外在和内在两项约束,防止出现因考官及其随从而引发的考试信息泄露和考生通关节现象以及通过一定奖惩手段督促武科举考官拔取真才。第叁是考场环境和取士过程中的防弊举措,主要有考试场所的整修,考试座位的编制、外场弓箭的领取与记录卷等规定。通过这些举措约束武科举考官,保证武科举的客观、公平、公正的运行实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科举防弊论文参考文献
[1].高升.科举考试中舞弊与防弊的现代教育考试管理启思[J].考试研究.2014
[2].王晓勇.清代武科举考官防弊探析[J].教育与考试.2014
[3].周宝砚.宋代科举考试防弊举措及其启示[J].世纪桥.2012
[4].杜娟,高艳春.宋代科举防弊措施[J].文苑(经典选读).2012
[5].任映艳.康熙朝科举防弊制度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
[6].易波.作弊与防弊博弈中科举考试功能的异化[D].湖南大学.2011
[7].周兴国.从科举考试作弊与反作弊的博弈看国考防弊问题[J].湖北招生考试.2011
[8].杜娟,高艳春,符太胜.宋代科举防弊措施对当代高校考风建设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
[9].火灵.清末文童试卷与古代科举防弊[J].收藏.2010
[10].张跃先,杨增洪,马爱兵.科举考试中的防弊措施及其启示[J].长治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