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钢轨焊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U75V钢,贝氏体钢,闪光对焊,组织与性能
钢轨焊接论文文献综述
王赫,孙雨萌,高梓朝,许鸿吉[1](2019)在《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贝氏体钢与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拉伸、冲击、金相和硬度试验,对中频感应正火、高温电加热处理、低温回火热处理和未热处理前后的贝氏体钢与U75V钢闪光对焊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频感应正火和高温电加热处理对接头组织和硬度均匀化有良好的作用,可显着提高焊接接头的冲击性能,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接头的拉伸性能;与未热处理接头相比低温回火热处理对接头的组织、硬度、拉伸和冲击性能均影响不大.(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于冰[2](2019)在《我国参与ISO钢轨焊接国际标准工作组取得重要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2019年9月25—2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钢轨焊接工作组(ISO/TC 269/SC1/WG03)第5次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的15名专家参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代表主持会议。(本文来源于《铁道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10期)
[3](2019)在《研发曲线侧磨钢轨铝热焊接新型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杭甬高铁线路使用U71M钢轨其强度等级为880MPa,轨顶面硬度260~300 HB,有较好的韧、塑性,焊接性优良。U71Mn钢轨为高速铁路用钢轨,铺设线路时采用长轨条闪光焊接方法,道岔采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开通6年来,部分道岔基本轨、尖轨出现疲劳伤损达到维修周期。道岔维修一般采用更换伤损钢轨的方案,利用现场铝热焊接技术。但是无砟轨道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更换曲线(曲尖轨及导轨)标准钢轨与磨耗轨焊接尤为困(本文来源于《铁路采购与物流》期刊2019年09期)
陈美,翟婉明,閤鑫,孙宇[4](2019)在《高速铁路多边形车轮通过钢轨焊接区的轮轨动力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车轮多边形磨耗和钢轨焊缝是轮轨界面重要的激振源,会加剧轮轨动力相互作用,严重时将威胁行车安全.既有研究主要关注单一激励作用下的轮轨动力响应,而多边形车轮通过钢轨焊接区普遍存在,对于两种激励迭加作用下的轮轨动力特性的研究尚不充分.基于此,本文采用高速车辆-板式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研究多边形车轮通过钢轨焊接区的轮轨动力响应特征,分析高速行车条件下车轮多边形阶数和波深对钢轨焊接区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车轮多边形不平顺变化率最大点与迭合型焊缝不平顺变化率最大点重合时,引起的轮轨动力响应波动幅值最大.多边形车轮通过钢轨焊接区时,在车轮多边形和焊缝不平顺的迭加作用下,产生了更明显的轮轨冲击效应,轮轨垂向力、轮重减载率、轮对垂向振动加速度、扣件力以及钢轨垂向振动加速度均显着增大,而对车体垂向加速度影响较小.高速行车条件下,轮轨垂向动力响应最大值整体上随着车轮多边形阶数和波深的增加而增大,在钢轨焊接区易出现轮轨瞬时脱离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9年25期)
左武鹏[5](2019)在《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项目的钢轨焊接与应力放散施工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钢轨焊接与应力放散为现今高速铁路轨道施工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世界各个地区中,钢轨焊接与应力放散的施工工艺、测试方式、检验标准不尽相同,甚至经常出现很多差异,导致我国承包商在海外施工中经常出现各种错误判断及损失。论文具体介绍了在土耳其安卡拉至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二期项目中钢轨焊接及应力放散的施工工艺、检验标准等,希望能够为我国承包商在海外修建铁路方面提供参考经验。(本文来源于《工程建设与设计》期刊2019年17期)
张克平,石广田,和振兴,张小安,包能能[6](2019)在《曲线段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曲线段两种典型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模型激扰下不平顺参数对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及车辆稳定性的影响,并对现有《地铁设计规范》规定的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限值进行了验证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余弦型焊接接头不平顺会引起较明显的轮轨冲击,轮轨系统动力响应随不平顺波长的增大而减小,随行驶速度的提高和波深的增大而增大;迭加型焊接接头不平顺对轮轨动力影响主要受短波成分波长和波深的影响,且对轮轨动力影响要明显大于余弦型焊接接头不平顺。验证评价结果表明,现有《地铁设计规范》规定的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0.5 mm安全限值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来说是要求较高的。(本文来源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李飞,文登科,徐驰寰,景璞[7](2019)在《钢轨闪光焊接头重伤原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线路出现的一起钢轨闪光焊接头重伤,采用超声波探伤、扫描电镜、金相分析等方法,分析该接头重伤原因。分析结果表明:在距轨头颚部表面约3 mm处焊缝两侧存在多处不规则微裂纹,其产生原因与推凸过程中温度过低,推凸时受到的表层金属阻力过大有关;热影响区轨头外部晶粒明显粗于轨头心部,接头焊后热处理时轨头心部温度未达到(900±20)℃,焊缝晶粒没有得到进一步细化。(本文来源于《铁道技术监督》期刊2019年08期)
张伟靖,孙颖,孙春莹,闫成辉[8](2019)在《精密轨道工程QU-100A钢轨焊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精密轨道工程QU-100A大截面轨道焊接的实践方法,针对滑轨的高平顺性要求,从钢轨的进场验收、焊接原理、工艺流程、缺陷处理等方面的论述和实践运用,说明了小型气压焊接QU-100A大截面钢轨是可行的,该工程多次试验取得的参数,对大截面钢轨的焊接技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9年12期)
赵智聪,高文会,代韬,倪峥嵘,王东[9](2019)在《成套焊接工艺下贝氏体钢轨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交叉试验的方法制备无碳化物贝氏体钢轨固定式闪光焊接头,对不同工艺条件下钢轨正向载荷敏感区域的金相组织进行观察分析,对贝氏体钢轨焊接过程中合金元素的迁移以及焊接缺陷的出现做出解释,并测定不同工艺条件下接头的拉伸、冲击、硬度性能。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焊缝过热区均由于合金元素迁移出现块状马氏体组织及带状组织;正火工艺后焊缝组织为仿晶界型先共析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相结构,拉伸、冲击性能均有提高,但过热区贝氏体局部重构导致白色微区、带状组织在过热区的体积百分数及分布范围增大;金相视野内焊后及正火后接头喷风工艺令白色微区、带状组织体积分布范围增大。(本文来源于《铁道建筑》期刊2019年07期)
余楚华[10](2019)在《钢轨闪光焊接头火焰正火过程控制的重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工地钢轨闪光焊施工接特点,以氧气-乙炔火焰正火为研究对象,结合以往的施工经验进行理论分析,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具体可控的正火措施。(本文来源于《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9-07-05)
钢轨焊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9年9月25—26日,国际标准化组织"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钢轨焊接工作组(ISO/TC 269/SC1/WG03)第5次会议在德国柏林召开,来自中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的15名专家参会。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和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标准计量研究所代表主持会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轨焊接论文参考文献
[1].王赫,孙雨萌,高梓朝,许鸿吉.不同热处理方式对贝氏体钢与U75V钢轨闪光对焊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大连交通大学学报.2019
[2].于冰.我国参与ISO钢轨焊接国际标准工作组取得重要进展[J].铁道技术监督.2019
[3]..研发曲线侧磨钢轨铝热焊接新型工艺[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9
[4].陈美,翟婉明,閤鑫,孙宇.高速铁路多边形车轮通过钢轨焊接区的轮轨动力特性分析[J].科学通报.2019
[5].左武鹏.土耳其安伊高铁二期项目的钢轨焊接与应力放散施工工艺[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
[6].张克平,石广田,和振兴,张小安,包能能.曲线段钢轨焊接接头不平顺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9
[7].李飞,文登科,徐驰寰,景璞.钢轨闪光焊接头重伤原因分析[J].铁道技术监督.2019
[8].张伟靖,孙颖,孙春莹,闫成辉.精密轨道工程QU-100A钢轨焊接技术研究[J].山西建筑.2019
[9].赵智聪,高文会,代韬,倪峥嵘,王东.成套焊接工艺下贝氏体钢轨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J].铁道建筑.2019
[10].余楚华.钢轨闪光焊接头火焰正火过程控制的重要性[C].2019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