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放射剂量分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脑转移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非均整模式,剂量学
放射剂量分次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杰[1](2019)在《非均整(FFF)模式下脑转移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非均整(flattening filter free,FFF)模式与均整(flattening filter,FF)模式的治疗计划在脑转移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中的剂量学及治疗效率的差异,为FFF模式下进行脑转移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提供剂量学参考。材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间,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的全部实施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脑转移癌患者共17例,行CT模拟定位并统一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每一名患者分别设计FFF及FF模式的计划,并进行模拟治疗。分析两种模式计划之间的5%靶区体积相对剂量(D_(5%));50%靶区体积相对剂量(D_(50%));95%靶区体积相对剂量(D_(95%));正常脑组织平均剂量(D_(mean-Brian));等效生物剂量超过12Gy的正常脑组织体积(V_(>12Gy-Brain));靶区非均匀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靶区适形指数(conformity index,CI);靶区梯度指数(gradient index,GI);治疗计划的总机器跳数(monitor unit,MU)和模拟治疗总治疗时间(treatment time,TT)。结果:1、FFF与FF计划相比,靶区外剂量跌落更快,GI分别为3.31±0.97和3.45±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FF及FF计划的D_(5%),D_(50%)和D_(95%)分别为117.83±2.83%vs.118.21±3.83%,112.63±2.32%vs.112.70±2.83%,101.81±4.16%vs.100.60±2.68%;HI分别为1.16±0.05 vs.1.18±0.04;CI分别为0.83±0.04 vs.0.83±0.05,两组之间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较于FF模式,FFF模式计划中D_(mean-Brain)及V>_(12Gy-Brain)均较小(648.39±411.86Gy vs.667.15±418.01Gy;43.55±35.72 cm~3 vs.47.75±38.79 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FFF模式计划的MU高于FF模式计划(1320.46±354.99 vs.1220.74±26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分别为(157.35±68.39s vs.160.59±66.65s),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F和FF模式计划均能满足临床需要,其靶区适形度和剂量均匀性相似,并且FFF模式计划靶区外剂量跌落更快,显着降低正常脑组织平均剂量及超过12Gy等效剂量的脑组织体积,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正常脑组织内重要功能区。虽然FFF计划的MU高于FF计划,但两者总治疗时间无明显差异,说明FFF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输出剂量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常远,任刚,何子杰,秦青,夏廷毅[2](2017)在《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对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对胰腺癌患者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5例接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采用TOMA刀,PTV、CTV和GTV剂量分别为45~50 Gy、55~60 Gy和65~70 Gy,每周5次,3~4周完成治疗,共15~20次;检测放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和C肽指标;计算胰岛功能指数(HOMA-B)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放射治疗后胰腺癌患者FBG、HBA1c较放射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t=-3.037;P<0.05);HOMA-IR水平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6,P>0.05);HOMA-B与放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P>0.05)。放射治疗前高血糖者(FBG≥6.1 mmol/L),放射治疗后FBG、HBA1c水平及HOMA-IR较放射治疗前升高(t=-2.760,t=-3.598,t=-2.810;P<0.05)。放射治疗前血糖正常者,其放射治疗前后各项胰腺内分泌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结论:TOMO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放射治疗新发高血糖的胰腺癌患者短期内可导致FBG、HBA1c进一步升高,并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但放射治疗短期内不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7年05期)
何子杰,任刚,常远,王勇,夏廷毅[3](2017)在《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胰腺癌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评估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估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系统高剂量少分次治疗胰腺癌患者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PG)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TOMO系统治疗的31例胰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剂量分别给予计划靶区(PTV)50 Gy,临床靶区(CTV)60 Gy,肿瘤体积(GTV)70 Gy,每周治疗5次,共治疗15次。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定患者放射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评估其变化,并分析其与患者一般资料的相关性。结果:1放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PGⅠ水平无差异;放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PGⅡ水平以及PGⅠ与PGⅡ比值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8,t=2.749,P<0.01);2放射治疗前后PGⅠ和(或)PGⅡ值与患者年龄具有相关性(r=-0.359,P<0.05),PGⅠ和PGⅡ水平与患者一般资料间均无相关性。结论:1血清PG水平是评估胃黏膜形态及功能状态的有效指标,可反映出放射治疗后胃黏膜介于浅表性胃炎与轻中度胃炎之间,不良反应可接受;2血清PG水平变化可指导临床使用药物保护放射治疗后胃黏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7年04期)
任刚,常公民,林凯,王颖杰,夏廷毅[4](2016)在《血清CA125值与胰腺癌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预后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胰腺癌患者血清CA125值对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生存时间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初诊的82例Ⅲ期胰腺癌患者,其中男性39例,女性43例,中位年龄60岁;放射治疗前均行血清CA125和CA19-9检查;处方剂量计划靶区容积(PTV)50 Gy,肿瘤体积(GTV)65~70 Gy,15~20分次。82例患者入组,生存期的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差异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总生存时间为12个月。CA125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正常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4个月,生存分析显示CA125与总生存时间有关,CA19-9与总生存时间的统计学无相关性,多因素分析显示放射治疗前CA125为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血清CA125水平在预测胰腺癌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生存时间方面有重要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6年08期)
刘纤,任刚,李莉琴,夏廷毅[5](2016)在《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损伤相关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胰腺癌的胃镜下胃肠黏膜损伤表现,及其与剂量学和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3例胰腺癌患者,并接受TOMO设备治疗,按照高剂量少分次剂量模式,放射治疗前(1周内)及放射治疗结束后(1周内)均行胃镜检查。采用CTCAE v4.0分级标准和胃镜下黏膜反应标准分级,分析胃镜下分级与CTCAE分级、临床因素、胃及十二指肠剂量体积参数间的关系。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胃镜下分级的影响因素。结果: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十二指肠D_(max)与胃镜下≥2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0.523,P<0.05);十二指肠D_(max)、D_1(1 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D_3(3 cm~3所接受的最大剂量)、V_(45)与≥胃镜下3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相关性(r=0.599,r=0.464,r=0.428,r=0.465;P<0.05)。十二指肠D_(max)、D_1、D_3、V_(40)、V_(45)与≥胃镜下4级放射性胃肠损伤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r=0.497,r=0.457,r=0.464,r=0.441,r=0.47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胃镜下放射性胃肠黏膜损伤分级与CTCAE分级、临床因素及剂量参数间无差异。结论:胰腺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治疗后,胃镜下胃肠黏膜损伤的发生与主观症状、临床因素及剂量学因素无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期刊2016年05期)
刘纤,任刚,李莉琴,朱夫海,吴伟章[6](2015)在《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后胃肠毒副作用相关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胰腺癌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后胃肠(gastrointestinal,GI)损伤发生的剂量学因素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45例接受TOMO放疗至2015年4月存活的胰腺癌患者临床资料及TOMO计划资料。采用CTCAE v4.0分级标准,回顾性评价患者自放疗开始出现的放射性GI损伤。分析临床因素、胃及十二指肠剂(本文来源于《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7-01)
苏晓科[7](2013)在《复发转移宫颈癌叁维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分次剂量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大分割适形放疗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在复发转移宫颈癌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比较,探讨大分割适形放疗在复发转移宫颈癌治疗应用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3月—2011年7月因宫颈癌复发转移于山西省肿瘤医院进行二次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收集资料完整并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61例,根据所接受放射治疗分次剂量的不同分为两组:大分割适形放疗组(A组)30例和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B组)31例。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的单次剂量为4—8Gy,每周3次,总剂量为35—50Gy;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患者接受放射治疗时单次剂量为2Gy,每周5次,总剂量为40—60Gy。分析比较两组的总的有效率(CR+PR)、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和放疗不良反应。结果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和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6.7%、6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04,p>0.05);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63.3%、26.7%,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分别为:54.8%、29%,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大分割适形放疗组的骨髓抑制发生率53.3%低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p<0.05);大分割适形放疗组的消化道反应发生率为56.7%低于常规分割适形放疗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两组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的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3.3%、16.7%,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组放射性膀胱炎和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25.8%、22.6%,两组比较均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分割叁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分割适形放射治疗相比疗效相似,但近期不良反应轻,患者易耐受,且未增加患者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生存质量较后组有所提高。因此大分割适形放射治疗复发转移宫颈癌是安全可行的。(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3-03-18)
尚凯[8](2013)在《胸段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摆位和剂量误差及治疗分次内动度对靶区剂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CBCT测量我院食管癌患者图像引导放疗中的摆位误差,用叁维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并评价患者图像引导放疗治疗分次内动度对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物理剂量学的影响;并使用叁维半导体探测矩阵delta4连续对加速器进行剂量测量,监测加速器机械及剂量误差和性能,以期指导临床调整治疗计划。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9月首程治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23例,全部患者采用胸膜固定,行CT模拟定位,通过局域网将CT模拟图象传输到治疗计划系统并进行叁维重建,由主管医师根据临床检查结果勾画GTV、CTV、PTV和危及器官。由物理师设计治疗计划,主管医师确认治疗计划后,进行图像引导放疗。物理师将病人定位图像传输到XVI图像工作站,使用千伏级CBCT采集患者治疗前、后摆位图像,采用灰度配准,经主管医师确认配准结果后,由XVI软件输出叁维方向(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的误差。将治疗前摆位数据称为治疗前摆位误差,由于进行治疗时治疗前摆位误差已修正为零,所以将治疗后所得摆位数据称为治疗分次内动度。检测食管癌不同病变部位及不同治疗周摆位误差。治疗分次内动度的模拟可以通过改变射野中心(isocenter)的位置来实现,而射野角度、形状、权重等条件完全不变,重新计算。初始治疗计划为PLAN1,将每例患者治疗后CBCT显示治疗分次内动度≥3mm的予以模拟,获得两种新的治疗计划。PLAN2为将n次分次治疗时治疗分次内动度≥3mm的予以模拟,并给予单次处方剂量,分次治疗时治疗分次内动度<3mm则使用PLAN1予以治疗,形成总的治疗计划,PLAN3为n次分次治疗时治疗分次内动度≥3mm的予以模拟,并将n次模拟的计划平均分配到总的治疗次数中,相当于将患者所有分次治疗内的动度都视为大于3mm,形成总的治疗计划,比较PLAN2、PLAN3与PLAN1的区别,探讨患者图像引导放疗治疗分次内动度对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物理剂量学的影响。采用叁维半导体探测矩阵Delta4对19例食管癌患者的调强计划连续进行12周剂量验证,利用分析软件将得到的实际剂量分布与计划中的剂量分布进行比较,采用Gamma值(3mm和3%)测量剂量验证的偏差。结果:(1)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前平均摆位误差(cm)在X轴分别为0.39±0.32、0.28±0.25、0.42±0.38(F=8.357,P=0.000),在Y轴分别为0.63±0.51、0.65±0.58、0.61±0.43(F=0.147,P=0.863),在Z轴分别为0.26±0.19、0.32±0.24、0.30±0.17(F=3.699,P=0.026),胸上段和胸下段食管癌X轴平均治疗前摆位误差大于胸中段食管癌,胸中段食管癌Z轴平均治疗前摆位误差大于胸上段食管癌。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07、0.47、-0.15和0.50、0.66、0.28,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04、0.45、-0.11和0.37、0.75、0.38,胸下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前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29、0.23、0.04和0.48、0.72、0.34。(2)胸上段、胸中段和胸下段食管癌患者平均治疗分次内动度(cm)在X轴分别为0.12±0.15、0.10±0.10、0.10±0.10(F=1.995,P=0.138),在Y轴分别为0.12±0.10、0.11±0.10、0.12±0.10(F=0.423,P=0.656),在Z轴分别为0.13±0.11、0.12±0.10、0.08±0.07(F=6.089,P=0.003),胸上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分次内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03、0.03、-0.10和0.19、0.15、0.13,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分次内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03、0.01、-0.10和0.13、0.15、0.11,胸下段食管癌患者治疗分次内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cm)在X、Y、Z轴分别为-0.02、0.05、-0.05和0.14、0.15、0.09。(3)不使用CBCT情况下,胸上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6mm、17mm、6mm,胸中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4mm、17mm、6mm,胸下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11mm、11mm、4mm。使用CBCT后,胸上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3mm、2mm、4mm,胸中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2mm、2mm、4mm,胸下段食管癌在X、Y、Z轴应分别外扩2mm、3mm、2mm。(4)不同治疗周间治疗前摆位误差在Y轴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X、Z轴上自第五周后与其他几周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自第五周开始治疗前摆位误差均高于其他几周。(5)PLAN1和PLAN2比较,GTVPLAN1的D50、D2平均值高于GTV_(PLAN2),经统计学检验,D50、D2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CTV_(PLAN2)中D100、D2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TV_(PLAN2)中D50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LAN1和PLAN3比较,GTVPLAN1的V100平均值高于GTVPLAN3,经统计学检验,V100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CTV和PTV中所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6)PLAN1、PLAN2、PLAN3的全肺平均剂量分别为1374.25±182.82cGy、1374.09±182.93cGy和1362.04±194.05cGy;全肺V20分别为26.32±2.43%、26.32±2.42%和25.99±2.62%;全肺V30分别为15.67±2.28%、15.65±2.27%和15.24±2.24%。PLAN1、PLAN2、PLAN3的心脏平均剂量分别为1382.19±1269.94cGy、1382.90±1271.32cGy和1398.66±1300.80cGy;全心V40分别为9.35±12.83%、9.34±12.83%和9.36±12.94%;全心V50分别为4.71±6.79%、4.69±6.78%和4.57±6.62%。上述指标除PLAN1与PLAN3中全肺V30外,其余在PLAN1与PLAN2中及PLAN1与PLAN3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PLAN3中肺V30的值低于PLAN1。原计划中无一例脊髓受量超过4500cGy,PLAN2中有2例超过4500cGy,最大剂量为4517.2cGy,PLAN3中有8例超过4500cGy,最大剂量为5045.2cGy。(7)叁维半导体探测矩阵Delta4连续对加速器进行剂量测量,第1~12周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4.6±2.3、91.2±3.0、92.8±3.6、88.4±4.9、86.3±6.9、95.4±2.8、94.0±3.4、94.0±4.4、77.1±7.0、85.4±5.4、85.9±5.4、85.8±5.6。剂量验证第1周全体通过率最好,第9周最差。300°、0°、60°射野的γ值连续12周均在95%以上,210°、150°的γ值则较为分散,210°~150°射野的平均通过率分别为92.3±6.5、97.9±3.1、97.4±2.1、96.4±4.8、92.7±4.6。结论:不同部位的食管癌在前后、左右方向摆位误差大小不同,在不使用CBCT的情况下,我院PTV外放边界0.5-1.0cm在Y轴方向显着不足。治疗后期患者X、Z轴治疗前摆位误差变大,建议自第五周时重新更换体膜进行模拟定位,制定治疗计划。在使用CBCT纠正摆位误差后,无论对于何段食管癌,PTV外放边界均显着减小,放疗时建议每次使用CBCT。患者使用CBCT后,分次治疗内的动度对原治疗计划靶区受量存在一定影响,但由于脊髓为串联器官,对治疗分次内动度相对敏感,可能会导致较多病例脊髓受量超过最大耐受量,需要引起临床重视。加速器机械误差和剂量误差客观存在,对靶区照射剂量产生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3-03-01)
夏廷毅[9](2012)在《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局限期胰腺癌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中美放射肿瘤协会(SANTRO)第叁届学术会议2012济南国际放射肿瘤学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2-05-01)
付雷[10](2009)在《大剂量常规分次叁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作为全球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我国NSCLC的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健康。放射治疗是其重要的局部治疗手段,但NSCLC放射敏感性低,又受肺、食管及心脏等重要器官放射性损伤的限制,使得传统放疗疗效差。适形放射治疗(CRT)技术叁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及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应用,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conformality index,CI)和选择度(selectivity index,SI),降低了受累正常组织的体积和剂量,为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和总剂量提供了技术支持。国内、外放疗专家正在积极探讨适形放疗(CRT)技术在NSCLC中的应用,初步发现应用CRT技术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分割次数、总治疗剂量后,疗效较传统放疗技术及常规分割模式佳,无论是近期疗效,还是长期生存率均有明显改善。3DCRT技术下,正常组织放射性不良反应及并发症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放射生物学理论,提高单次分割剂量可以加重肺脏、食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损伤,需要进一步评估。以往认为心脏属放射线不敏感器官,放疗过程中忽视对心脏的防护,但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以及检测手段的进步,近年国内外陆续报道了放射性心脏损伤,包括心包疾患、心肌纤维化、冠状动脉病变、心瓣膜病变及心脏传导系统损伤等。对于心脏放射性损伤的观察多限于淋巴瘤、乳腺癌普通放射治疗病例中,由于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明显以及检测手段的局限,3DCRT技术下NSCLC心脏受损情况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本研究采用肌钙蛋白I(cTnI)、~(99m)Tc-MIBI心肌SPECT检查以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正常,提高了检测放射性心脏损伤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寻找预测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有效指标,对放射性心脏损伤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比较大剂量常规分次(HF)叁维适形放疗(3DCRT)和常规分割(CF)叁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对正常组织的损伤,为叁维适形大剂量分割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实践依据。目的:前瞻性地探讨大剂量常规分次(HF)叁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优势。方法:85例ⅠA~ⅢB期NSCLC患者随机分组:HF组,39例,4Gy/次,64Gy/16次,5次/周,22d完成3DCRT;CF组,46例,2Gy/次,64Gy/32次,5次/周,44d完成3DCRT。对于中央型NSCLC,放疗前、放疗40Gy、放疗结束时和放疗结束后1个月测定患者肌钙蛋白I(cTnI)血清浓度,患者放疗结束时行24h动态心电图(24h-AECG)监测,1年后复查心脏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SPE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胸部CT评价放射性心包损伤的发生。结果:85例中78例完成放疗计划,随访12个月。HF组和CF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85.7%和81.4%,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5.7%和58.1%。肿瘤最大直径≤3.0cm病例中,HF、CF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93.8%和85.0%,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75.0%和65.0%;肿瘤最大直径3~5cm病例中,HF、CF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8.9%和78.2%,1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57.9%和52.2%。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和晚期放射性食管损伤发生率分别为57.1%和53.5%,17.1%和18.6%,两组均无3级及3级以上早、晚期放射性损伤发生。放疗40Gy及放疗结束时,HF组cTnI血清浓度高于CF组(P<0.05)。两组放射性心包损伤的发生、心电图、心脏SPECT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放疗40Gy时cTnI血清浓度、V_(30)(接受照射剂量30Gy以上心脏体积占心脏总体积的百分比)及V_(40)是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相关因素。结论:HF 3DCRT治疗肿瘤最大直径≤3.0cm NSCLC患者,提高了1年生存率和1年无病生存率,早、晚期放射性损伤并未见加重。对于肿瘤直径3~5cm患者,HF 3DCRT并不能使患者受益。HF 3DCRT未加重放射性心脏损伤,其远期效应需继续观察。cTnI联合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有望提高预测放射性心肌纤维化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9-05-08)
放射剂量分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高剂量少分次模式螺旋断层调强放射治疗(TOMO)对胰腺癌患者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5例接受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采用TOMA刀,PTV、CTV和GTV剂量分别为45~50 Gy、55~60 Gy和65~70 Gy,每周5次,3~4周完成治疗,共15~20次;检测放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FINS)、胰高血糖素和C肽指标;计算胰岛功能指数(HOMA-B)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放射治疗后胰腺癌患者FBG、HBA1c较放射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9,t=-3.037;P<0.05);HOMA-IR水平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6,P>0.05);HOMA-B与放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94,P>0.05)。放射治疗前高血糖者(FBG≥6.1 mmol/L),放射治疗后FBG、HBA1c水平及HOMA-IR较放射治疗前升高(t=-2.760,t=-3.598,t=-2.810;P<0.05)。放射治疗前血糖正常者,其放射治疗前后各项胰腺内分泌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结论:TOMO高剂量少分次模式放射治疗新发高血糖的胰腺癌患者短期内可导致FBG、HBA1c进一步升高,并诱导胰岛素抵抗增加,但放射治疗短期内不会导致胰岛功能受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放射剂量分次论文参考文献
[1].王敏杰.非均整(FFF)模式下脑转移癌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剂量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
[2].常远,任刚,何子杰,秦青,夏廷毅.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对胰腺内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装备.2017
[3].何子杰,任刚,常远,王勇,夏廷毅.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胰腺癌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变化评估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装备.2017
[4].任刚,常公民,林凯,王颖杰,夏廷毅.血清CA125值与胰腺癌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预后关系的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
[5].刘纤,任刚,李莉琴,夏廷毅.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后胃镜下黏膜损伤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16
[6].刘纤,任刚,李莉琴,朱夫海,吴伟章.胰腺癌TOMO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后胃肠毒副作用相关因素分析[C].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7].苏晓科.复发转移宫颈癌叁维适形放射治疗不同分次剂量的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3
[8].尚凯.胸段食管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中摆位和剂量误差及治疗分次内动度对靶区剂量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
[9].夏廷毅.高剂量少分次放射治疗局限期胰腺癌研究进展[C].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中美放射肿瘤协会(SANTRO)第叁届学术会议2012济南国际放射肿瘤学论坛论文汇编.2012
[10].付雷.大剂量常规分次叁维适形放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D].山东大学.2009
标签:脑转移癌;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非均整模式; 剂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