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污染物迁移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扩散通量,污染物
污染物迁移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雷沛,张洪,王超,潘科[1](2018)在《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迁移扩散对研究其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和评估水生态系统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关于沉积物-水界面的基本研究历程,重点介绍沉积物-水界面的垂向结构以及扩散边界层(DBL)的作用,展示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多维度分布(一维垂向、二维平面和叁维立体)及其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过程,详细总结影响污染物在沉积物-水界面迁移扩散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溶解氧或氧化还原条件、pH值、离子强度或盐度、沉积物组成、共存污染物、溶解性有机质、水动力条件、生物扰动、微生物以及其他因素),讨论当前关于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通量估算几种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扩散研究在未来发展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2018年06期)
王丹丹,冯民权,孙小平,焦梦[2](2018)在《湿地污染物迁移扩散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湿地对污染物的迁移降解效果,以汾河一坝人工湿地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基于现有自然湿地,采用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氨氮、总磷在湿地中的迁移降解情况。通过模拟,发现污染物随水流向出口推移其浓度逐渐降低,氮磷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模拟时间3h污染物影响带到达出口,氨氮降解率为43.3%,总磷降解率为30.9%。该模型考虑了污染物的形态细致划分和转化途径,对认识污染物在湿地中的迁移规律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甘申东,周长友,张文虎[3](2018)在《大亚湾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建立大亚湾二维水质模型,以COD作为研究对象来模拟大亚湾海域COD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的结果能满足污染物扩散的水动力条件,水质和粒子追踪模型结果能真实反映大亚湾COD的浓度变化状况和输移趋势,受潮流影响,不同季节湾内COD浓度分布差别较大。(本文来源于《人民珠江》期刊2018年10期)
武玉涛[4](2017)在《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对水体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桥梁、码头等水工建筑物附近,车辆、轮船聚集,交通状况复杂,极易因交通事故等导致污染物泄漏,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关注区域。同时,桥墩、高桩等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导致的绕流现象使流场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大量的漩涡,流动异常复杂,给污染物的输移路径和影响范围预测带来巨大的挑战。研究圆柱型建筑物对于污染物输移的影响对于环境污染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比较常用紊流模型对于圆柱体周围流场和压强场分布的定量影响,评估紊流模型的适用性。在所研究的紊流模型中,k-ε和Reynolds Stress紊流模型对圆柱周边压力系数的模拟表现最好;k-ε紊流模型与平均阻力系数实验结果具有最高的一致性,相对误差仅为1.02%;在流场结构模拟方面,k-ε紊流模型优势明显,模拟效果最好。综合比较受力特性和流场计算结果,6种紊流模型中RNG k-ε湍流模型最适合模拟柱绕流现象。(2)通过研究单圆柱体周围浓度场的分布特性,提出了双点源模型计算方法,揭示污染物在单圆柱体周围的迁移扩散机制。污染物在尾流区沿流动方向的横向浓度分布依次表现为叁种形式,即双峰结构、单宽峰结构、准正态分布结构。污染物浓度分布主要取决于流场中涡体脱落、涡体移动、流场结构和涡量耗散四个方面的影响。根据流场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双点源模型,将下游浓度场等效为圆柱体上下两侧的两个点源在尾流流场中所产生的浓度场,建立了污染物浓度与尾流区各点坐标的定量关系为C=f(x,y),计算结果和数值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研究双圆柱并联和串联方式下污染物绕流浓度场分布特性,揭示了圆柱间相互作用对于浓度分布的影响机制。双圆柱并列条件下,当间距比G/D≥2时,双圆柱各自产生的尾流涡街相互影响程度较弱,可以忽略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双圆柱串列条件下,当G/D≤0.25时,双柱串列对于浓度场的影响可视为一个整体;当0.25<G/D<2时,污染物横向扩散速度最大。(4)研究叁圆柱不同布置方式下污染物绕流浓度场分布特性,揭示了多圆柱间相互作用对于浓度分布的复杂影响机制。叁圆柱并列条件下,由于受到上下两个圆柱尾流流场的影响,当G/D=2时的污染物扩散范围最小。在不同间距比条件下,污染物浓度脉动强度分布沿程随x/D的增加,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叁圆柱串列条件下,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过程与双圆柱串列相似,污染物的横向扩散范围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小的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7-05-18)
路川藤,黄华聪,钱明霞[5](2016)在《长江口北槽丁坝坝田区潮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坝田水流结构,基于非结构网格FVM法,建立了长江口大范围二维潮流水质耦合数学模型,在数学模型验证良好的基础上,对北槽涨落潮水流结构及坝田污染物扩散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槽中上段北坝田高潮位明显高于主槽,北槽下段,高潮位与主槽相近;南坝田高潮位大都高于主槽,南北坝田低潮位与主槽相近;坝田污染物落潮时释放扩散速度较快,南侧坝田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北坝田快,大潮坝田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小潮快,坝田外部污染物扩散速度比坝田内部快;坝田释放污染源后,污染物随涨落潮流在坝田与主槽内运动,短时间内污染物进入航道的量较少。(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徐江伟,余闯,方冬芳,蔡晓庆,刘俊峰[6](2014)在《考虑降解时变扩散系数污染物迁移模型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降解作用是污染物在介质中运移的主要控制进程之一。假设扩散系数为深度的线性函数,建立了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一维扩散模型,同时考虑降解作用的影响,针对零浓度的下边界条件,推求了模型的解析解。将常扩散系数模型解与相关文献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可靠性。基于变系数计算模型,讨论了降解作用对污染物运移规律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扩散系数对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影响,降解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且降解越强,污染物浓度达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越短。(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徐江伟,余闯,方冬芳,蔡晓庆,刘俊峰[7](2014)在《考虑降解时变扩散系数污染物迁移模型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降解作用是污染物在介质中运移的主要控制进程之一。假设扩散系数为深度的线性函数,建立了污染物在多孔介质中的一维扩散模型,同时考虑降解作用的影响,针对零浓度的下边界条件,推求了模型的解析解。将常扩散系数模型解与相关文献进行了对比,说明了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可靠性。基于变系数计算模型,讨论了降解作用对污染物运移规律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关参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扩散系数对计算结果存在较大影响,降解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浓度,且降解越强,污染物浓度达到稳定状态需要的时间越短。(本文来源于《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1-07)
童艳,陈丽萍[8](2013)在《不同角度丁坝对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流动的分离和不同尺寸涡的形成,使得丁坝周围的湍流非常复杂。为分析其流场对污染物迁移扩散过程的影响,建立了叁维瞬态自由水面流动的VOF压缩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污染物水体迁移扩散方程。对置于试验水槽中的非淹没60°、90°和120°丁坝进行了试验和模拟。模拟中用二阶精度的Gamma格式离散对流项,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得较好。结果表明,90°丁坝形成的涡最长而120°丁坝形成的涡最短。由于横断面收缩得最多,90°丁坝主流速度最大。当污染物在丁坝上游泄漏时,污染物质量浓度随时间而下降。主流区内质量浓度迅速达到峰值,迅速衰减;而回流区质量浓度缓慢达到峰值,缓慢衰减。丁坝岸边的污染物质量浓度完全由回流决定,质量浓度增加与下降的速度随回流速度增加而增加。靠近丁坝的横截面上,主流与回流之间点的质量浓度随丁坝角度增加而下降。质量浓度波动与丁坝角度有关。远离丁坝的横截面上,主流与回流之间点的最大质量浓度随丁坝角度增加而下降。(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范世平[9](2013)在《基于随机游动理论的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及水生态恶化已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水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研究污染物进入水体后的迁移扩散规律是水环境污染治理和缓解水生态恶化的重要理论基础,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以污染物在内陆河流中迁移扩散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分层分条带水流模型、加权自动迎风格式随机游动模型和非恒定流模型在流场模拟中的应用,以及加权自动迎风格式蒙特卡洛法和质点追踪法在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模拟中的应用为手段,分别对典型算例和研究实例的流场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文峪河下游的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建立了分层分条带水流模型,基于能量方程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层、分条带,将叁维问题转化为二维以至一维进行研究,由此避免了计算叁维流场的复杂性。在采用典型算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开展了文峪河水库的流场模拟;由于计算网格可以随意加密,因此可以人为来控制计算精度,从而保证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建立了加权自动迎风格式随机游动模型,采用9点、27点加权自动迎风格式蒙特卡洛法离散并求解对流扩散方程,通过对比得知,该方法在权系数的分配、自动迎风及斜迎风的考虑等方面均具有优势;将其应用于高雷诺数下典型算例二维、叁维排污数值计算,结果表明,该法保持了自动迎风和斜迎风的特点,雷诺数可以算到很大而不至于使方程退化为简单迎风,以往只能通过增加黏性而计算的假紊流真层流问题可以得到解决,且该法易于解决叁维问题。在对文峪河下游进行平水年(P=50%)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数值计算的基础上,将建立的加权自动迎风格式随机游动模型应用于文峪河下游各综合排污河段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情况下排污口近区的流场分布分析计算中,为其污染物迁移扩散研究提供数据基础。开展了基于分2步走的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法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模拟,分别对静止流体中的中缝射流污染排放问题、紊流流体的中缝射流污染排放问题以及侧排污问题进行了模拟,先用有限差分法给出流场分布,再用质点追踪法模拟对流扩散现象,通过以上典型算例的研究验证了模型的稳定性和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该方法沿袭理论力学的思想,可以从微观上直接模拟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过程,是深入研究扩散机制的重要方法。以文峪河下游为研究实例,并以各流场计算模型得到的流场分布结果作为数据基础,分别基于加权自动迎风格式蒙特卡洛法和质点追踪法对恒定流和非恒定流情况下各综合排污河段排污口近区的典型污染物COD和NH3-N的迁移扩散情况进行了模拟,然后总结各方法不同工况下的污染物迁移扩散情况,得到不同来水情况下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研究成果表明,流量逐渐增大的非恒定流能使下游河道污染物迁移扩散的距离减小,可极大缓解下游河道的污染状况。开展基于分层分条带水流模型、加权自动迎风格式随机游动模型和非恒定流模型等的流场模拟计算可以为污染物迁移扩散模拟提供数据基础,而基于加权自动迎风格式蒙特卡洛法和分2步走的拉格朗日质点追踪法的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模拟有助于深入了解污染物的扩散机理及其与流场相互作用的机制,结果更加反映扩散的物理本质。因此,基于随机游动理论的不同来水情况下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随机模拟研究不仅可以为改善下游河道的污染现状提供依据,并可以为水库调度和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对于提升环境与生态学科水平、推动河流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3-06-30)
王扬,李瑞杰,盛建明,郑俊[10](2013)在《灌河口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用平面二维水动力水质模型,以CODMn作为污染指标用来模拟灌河口近岸海域COD浓度的变化情况及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规律,并利用实测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水动力模拟的结果能满足污染物扩散的水动力条件,水质模块计算的结果也能真实的反映灌河口COD的浓度变化状况。在一个潮周期内,污染物的扩散受潮流的影响较大,落潮阶段污染物的扩散作用较涨潮阶段明显,落潮阶段COD浓度范围大,浓度梯度小,涨潮阶段与之相反。COD浓度的高值区在落潮阶段位于燕尾港附近,涨潮时则迁移至河道内,且落憩时浓度高值区的范围较涨憩时大,浓度值也较高。(本文来源于《海洋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污染物迁移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湿地对污染物的迁移降解效果,以汾河一坝人工湿地为研究区域进行研究。基于现有自然湿地,采用湿地生态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氨氮、总磷在湿地中的迁移降解情况。通过模拟,发现污染物随水流向出口推移其浓度逐渐降低,氮磷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模拟时间3h污染物影响带到达出口,氨氮降解率为43.3%,总磷降解率为30.9%。该模型考虑了污染物的形态细致划分和转化途径,对认识污染物在湿地中的迁移规律有重要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污染物迁移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雷沛,张洪,王超,潘科.沉积物水界面污染物迁移扩散的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8
[2].王丹丹,冯民权,孙小平,焦梦.湿地污染物迁移扩散数值模拟[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8
[3].甘申东,周长友,张文虎.大亚湾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J].人民珠江.2018
[4].武玉涛.圆柱型水工建筑物对水体中污染物迁移扩散特性的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7
[5].路川藤,黄华聪,钱明霞.长江口北槽丁坝坝田区潮流及污染物迁移扩散特征[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徐江伟,余闯,方冬芳,蔡晓庆,刘俊峰.考虑降解时变扩散系数污染物迁移模型解析解[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
[7].徐江伟,余闯,方冬芳,蔡晓庆,刘俊峰.考虑降解时变扩散系数污染物迁移模型解析解[C].第四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8].童艳,陈丽萍.不同角度丁坝对污染物迁移扩散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3
[9].范世平.基于随机游动理论的河流污染物迁移扩散规律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3
[10].王扬,李瑞杰,盛建明,郑俊.灌河口近岸海域污染物迁移扩散的数值模拟[J].海洋环境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