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周贤德,顾鹏,朱传敏

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周贤德,顾鹏,朱传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运动控制卡,光栅,直线运动平台,滚珠丝杆

直线伺服电机论文文献综述

周贤德,顾鹏,朱传敏[1](2019)在《基于伺服电机闭环控制的直线运动平台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实现开放式数控机床中工作台的直线进给运动,采用运动控制卡和伺服电机相结合的技术,通过Visual Studio C#编程实现了丝杠螺母副直线运动平台的运动控制,利用光栅测量平台位移,反馈给运动控制系统,实现了直线运动平台的闭环控制,提高了平台运动的控制精度,实现了平台位移的精确定位,为进一步开发开放式数控机床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来源于《物联网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金鸿雁,赵希梅[2](2019)在《基于Sugeno型模糊神经网络和互补滑模控制器的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高精密直驱龙门定位平台的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位置同步控制问题,提出一种Sugeno型模糊神经网络(SFNN)同步补偿器和互补滑模控制器(CSMC)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建立了含有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性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动态模型,采用广义滑模面和互补滑模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CSMC。CSMC可有效抑制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削弱传统滑模控制器(SMC)存在的抖振现象,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实现高精度位置跟踪。同时,利用SFNN同步补偿器解决双直线电机间动态参数不匹配问题及耦合现象,SFNN同步补偿器可对每个轴进行误差补偿,从而减小位置同步误差,保证系统实现同步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明显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和同步误差,进而改善轮廓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13期)

杨泽青,张炳寅,刘丽冰,彭凯,黄凤荣[3](2019)在《自适应遗传算法在直线电机进给系统伺服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经验方法难以得到合理的直线电机进给伺服系统控制参数,提出一种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对直线电机伺服系统五个控制参数进行同步优化。在分析直线电机进给系统控制原理的基础上,采用实数编码对控制参数进行编码生成种群,根据控制需求确定了由误差积分项、超调量惩罚项、稳定时间项组成的适应度函数,为加快遗传算法的收敛速度、防止算法进入局部收敛,采用非线性变化的自适应交叉率和变异率对算法进行改进。仿真结果显示,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在保证系统无超调的情况下使稳定时间达到4.1 ms,优于"叁环参数整定法"的39 ms和传统遗传算法的5.9ms,相比于叁环参数整定法系统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减少了89.4%;采用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后正弦信号的平均相对跟随误差绝对值为24.70%,优于"叁环参数整定法"和传统遗传算法的51.02%和24.77%。因此,改进的自适应遗传算法在解决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多控制参数同步优化问题时,性能优于"叁环参数整定法"和传统遗传算法。(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12期)

陈一秀[4](2019)在《一种基于H_∞输出反馈的永磁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控制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服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种扰动对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能,设计系统的H_∞鲁棒控制器。由于系统的状态往往难以直接测量,选择用输出反馈的控制方式。对直线伺服电机构成一二自由度控制系统,通过求解线性矩阵不等式设计H_∞输出反馈鲁棒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参考模型的二自由度H_∞输出反馈控制的直线伺服系统能够很好地抑制扰动和参数变化等不确定性,并具有较好的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9年03期)

李翔[5](2019)在《高速高精度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相比于传统的滚珠丝杆直线传动系统,取消了中间复杂的传动机构,电磁推力直接作用到负载上,因而可以获得更大的运行速度和定位精度,这一特性使得永磁同步直线电机在高速高精度应用场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直线电机的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限制了其性能,例如摩擦力非线性、传感器噪声、磁阻力扰动等问题。设计先进伺服控制系统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于发挥直线电机的结构优势并且保证其高速高精度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通过机理建模法对磁阻力、摩擦力和电流环进行分析并整理得到直线电机动力学模型,然后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辨识方法辨识得到宏观和微观摩擦力状态下的模型参数以及磁阻力扰动信息,模型信息用于设计直线电机的控制器,扰动信息用于设计电流环前馈补偿策略来消除磁阻力的影响。直线电机速度环采用双自由度_∞控制器设计方法,其中一个自由度的控制器使用混合灵敏度_∞控制方法保证回路的低频扰动抑制能力和高频噪声抑制能力,另一个自由度的控制器在不损失回路性能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速度环的跟踪速度。位置环采用前馈+反馈+控制器切换的控制策略,前馈控制器通过输入成形的设计方法保证大部分的跟踪性能,残留的由模型不确定性引起的跟踪误差再通过反馈进行消除,反馈控制器可以采用LQR或扰动观测器设计方法,除此之外,在位置指令终点附近加入了控制器切换策略来解决非线性摩擦力所引起的拖尾现象。位置环控制策略可以在带宽的限制下,保证高速跟踪过程中的跟踪精度,同时大大减小调节时间。此外,本文进行了详细的实验验证控制方案的合理性。其中速度环阶跃测试实验表明双自由度_∞控制器设计方法相比于PI控制器可以同时保证较好的噪声抑制性能和提高响应速度。高速S形轨迹跟踪实验表明本文采用的位置环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与业内高端伺服驱动器的跟踪精度处于同一水平,同时调节时间大大减小。此外,本文提出的控制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不局限于特定直线电机模型,对于解决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的工程控制难题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1-03)

钱振宇[6](2019)在《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扰动抑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线电机特有的“零传动”方式省去了传统传动机构,可以更好地契合高档数控机床对其进给系统在速度与精度上愈发严格的要求,有利于保证进给系统的性能指标。但是没有了中间传动装置,也将意味着外部的和负载的种种扰动都将不经缓冲地直接影响动子。因此,直线电机系统的扰动抑制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控制任务。本文基于一台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针对扰动的抑制与扰动下的控制问题开展研究,以降低扰动对系统的影响,提高系统在扰动下的控制性能为目标。基于旋转电机与直线电机的拓扑转化关系,推导了直线电机的理想数学模型。针对直线电机的电感不对称特性,进一步推导了考虑电感值不对称性的数学模型。总结了矢量控制方法与空间矢量调制的原理,搭建了采用_di(28)0方法的叁闭环矢量控制系统。对系统开展了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控制策略与叁闭环PI结构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分析了系统的典型扰动,研究了以定位力为代表的长存扰动与冲击为代表的瞬时扰动对系统的影响。仿真研究了基于扰动模型的抑制方法与非模型的扰动抑制方法的实现效果,阐明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而提出了一种结合两种方法优点的扰动抑制结构。通过仿真与实验对该结构进行了验证,结果证明了此扰动抑制结构的有效性。直线电机特有的定位力将直接影响直线电机预定位的初始位置估计,通过定位力的等效,分析了定位力对预定位的具体影响。提出了一种迭代估计算法以对直线电机在定位力下的预定位初始位置进行估计,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直线电机的叁相电感存在一定的相位不对称性,这将加剧电机的推力波动,影响控制系统的性能与精度。但传统的坐标变换系不能很直接地反映这种叁相电感的不对称性,针对该问题推导了新的坐标变换矩阵,建立了考虑叁相电感相位不对称性的电机数学模型。随后基于所提出的新坐标变换矩阵与电机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给定侧的变换补偿控制结构以抑制电感的相位不对称性,通过仿真与实验验证了这种控制结构的有效性与兼容性。(本文来源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期刊2019-01-01)

金鸿雁,赵希梅[7](2018)在《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Elman神经网络互补滑模交叉耦合同步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同步进给问题,提出一种基于Elman神经网络互补滑模控制器(CSMC)和交叉耦合控制器(CCC)相结合的同步控制方案。双直线电机由两台平行放置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构成。由于PMLSM易受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性的影响,首先建立含有不确定性的系统动态模型。然后,利用Elman神经网络代替CSMC中的切换控制率,设计Elman神经网络CSMC来估计系统不确定性并削弱滑模控制中存在的抖振现象,确保PMLSM伺服系统实现高精度的位置跟踪性能;同时利用CCC消除双直线电机中存在的耦合现象,实现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同步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既有较好的跟踪性能,又有较强的鲁棒性能,明显地减小了系统的跟踪误差和同步误差。(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18年21期)

姚金莹[8](2018)在《扁平直线音圈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狭小空间直线运动的伺服系统,本文设计了一种扁平截面直线音圈电机,并采用鲁棒跟踪控制策略,将抖动信号等效为一种有界扰动,通过广义系统的状态反馈控制器,克服不确定性扰动的影响,保证系统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该伺服系统及控制方法能够准确地跟踪输入信号,并降低了扰动和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有效提高了伺服性能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试》期刊2018年18期)

赵强,唐传胜[9](2018)在《基于Matlab的数控机床用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数字滑模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线电机直接驱动系统是数控机床高速高静进给系统的理想传动形式,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首先建立了一种直线电机通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其次,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数字滑模控制策略。通过仿真验证了本论文方法比PID控制和传统滑模控制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和鲁棒干扰抑制能力。(本文来源于《装备制造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陈志翔,高钦和,谭立龙,牛海龙[10](2018)在《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自抗扰反步控制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的鲁棒性,提出基于自抗扰思想的反步控制器。将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中的未建模动态和外界扰动定义为总和扰动,并扩充为系统新的状态变量。设计了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不可直接测量的直线电机动子速度以及总和扰动,证明并分析了设计的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收敛性和估计误差。利用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输出,基于动态补偿线性化思想设计了反步控制器。证明了考虑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估计误差的闭环反馈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在Googol公司的实验平台上,验证了设计的自抗扰反步控制器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国防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高精密直驱龙门定位平台的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位置同步控制问题,提出一种Sugeno型模糊神经网络(SFNN)同步补偿器和互补滑模控制器(CSMC)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建立了含有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性的永磁直线同步电机(PMLSM)动态模型,采用广义滑模面和互补滑模面相结合的方式来设计CSMC。CSMC可有效抑制参数变化、外部扰动和摩擦力等不确定性的影响,削弱传统滑模控制器(SMC)存在的抖振现象,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实现高精度位置跟踪。同时,利用SFNN同步补偿器解决双直线电机间动态参数不匹配问题及耦合现象,SFNN同步补偿器可对每个轴进行误差补偿,从而减小位置同步误差,保证系统实现同步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明显减小系统的跟踪误差和同步误差,进而改善轮廓加工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参考文献

[1].周贤德,顾鹏,朱传敏.基于伺服电机闭环控制的直线运动平台开发[J].物联网技术.2019

[2].金鸿雁,赵希梅.基于Sugeno型模糊神经网络和互补滑模控制器的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同步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9

[3].杨泽青,张炳寅,刘丽冰,彭凯,黄凤荣.自适应遗传算法在直线电机进给系统伺服参数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9

[4].陈一秀.一种基于H_∞输出反馈的永磁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控制方案[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9

[5].李翔.高速高精度直线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钱振宇.圆筒型永磁同步直线电机伺服系统的扰动抑制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7].金鸿雁,赵希梅.双直线电机伺服系统Elman神经网络互补滑模交叉耦合同步控制[J].电工技术学报.2018

[8].姚金莹.扁平直线音圈电机伺服控制系统设计[J].电子测试.2018

[9].赵强,唐传胜.基于Matlab的数控机床用直线电机伺服系统数字滑模控制[J].装备制造技术.2018

[10].陈志翔,高钦和,谭立龙,牛海龙.永磁直线同步电机伺服系统自抗扰反步控制器[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8

标签:;  ;  ;  ;  

直线伺服电机论文-周贤德,顾鹏,朱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