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香焦皮内生菌,纯化分离,生化鉴定
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王福彬,雒晓芳,郑青波,刘传丽,罗前[1](2019)在《香蕉皮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鉴定新鲜香蕉皮中通过分离纯化得到的一株细菌,本实验采用观察细菌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鉴定试验以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分离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该分离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此菌不能降解棉子糖、阿拉伯糖、麦芽糖、蔗糖、葡萄糖、甘露醇、乳糖、枸橼酸盐等,但可以降解尿素、甘露糖.经鉴定该菌株属于变形菌门、莫拉菌科、不动杆菌属细菌.该菌种在香蕉皮中的发现丰富了不动杆菌属细菌在环境中的分布,也为香蕉皮内生菌种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因此本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董佳慧,王照磊,郑应颂,陈铭扬,丁滨[2](2018)在《花苞中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相互拮抗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离、鉴定花苞中的细菌,并研究细菌之间的拮抗活性。方法:用划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法得到细菌单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采用PCR扩增细菌16S rDNA并结合Sanger测序和BLAST分析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通过绘制细菌的对数生长曲线计算细菌的代时,采取划线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属细菌间的相互拮抗作用。结果:从石竹花苞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D1、D2,从木槿花苞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H,菌落颜色分别为黄色、乳白色、白色,形状分别为椭圆形、螺杆状和短棒状,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经鉴定,D1和H同属微杆菌属,其中H细菌与菌株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高度同源,D2为织片草螺菌。同属细菌D1和H之间无拮抗活性,而细菌D2与H有拮抗活性。结论:对细菌D1、D2、H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证明了菌株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与织片草螺菌之间有拮抗活性。(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期刊2018年30期)
沈晓琪[3](2018)在《海洋细菌G0018B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陆地上的天然产物的大量开发,资源在不断减少,而海洋中蕴藏着数量庞大且有趣的天然产物,其中,一些海洋天然产品或其衍生物已经进入临床或临床试验阶段。随着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迅速发展,许多海洋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相应的酶学也在大量地被研究。DNA测序技术以及分析技术的逐步发展和应用使得以基因组学为指导的新型海洋天然产物分离和纯化已经成为新药特药研发的主要平台之一。本文对一种新型海洋细菌G0018B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两方面进行菌种鉴定,发现具有以下特征:1)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至48 h时为黄色透明光滑菌落;高倍显微镜下单个菌株呈杆状。2)菌株16S rDNA的保守核酸序列比对分析结果表明G0018B菌株与厦门海源菌10-D-4(Idiomarina xiamenensis strain 10-D-4)具有最高的同源性,且系统发育进化树也证明了其亲缘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平台对其基因组功能预测和分析发现此菌株具有一个编码thiopeptide的功能基因簇和其他几个未知的基因簇,预示着此菌株可能产生一种新的硫肽类抗生素。对鉴定的菌株进行大规模发酵培养,经由抗菌活性试验指导,利用高效液相(HPLC)、ODS(C18)反相柱和SephadexLH-20分子筛等不同的色谱法进行分离纯化,共得到7种纯化合物;通过高分辨MS并结合一维、二维核磁共振(NMR)图谱鉴定出化学结构,分别为:化合物 1:Butyl isobutyl phthalate;化合物 2:Dibutyl phthalate;化合物 4:Cyclo-(4-hydroxy-prolyl-phenylalanine),其空间结构暂不确定;化合物 5:Cyclo-(4-hydroxy-prolyl-phenylalanine),根据核磁数据确定其为化合物4的空间异构体;化合物6:2-Methyl-N-(2'-phenylethyl)-butyramide;化合物 3 的提取量过少暂无法完成结构的鉴定;化合物7:初步判断其结构可能含有多个环,呈黄色粉末状。活性试验检测发现化合物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具有抑制活性,以氨苄青霉素为阳性对照,在浓度为25 μg/m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率为47.0%,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制率约为50.0%。我们初步了解了菌株G0018B的次级代谢产物的概况,为之后继续分离纯化得到基因组预测的硫肽类抗生素,以应对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性这一世界性难题。(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18-04-01)
赵冬兵[4](2017)在《发酵肉中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由于一些典型添加剂检测出毒性,常规防腐剂在食品中的应用受到重新评估,因此天然防腐剂的探索和应用受到广泛关注。细菌素是细菌在代谢过程中通过核糖体合成机制产生的一种具有抑菌活性的蛋白质或多肽类物质,其属于天然防腐剂,可以加入到食品中,也可代替抗生素在医学领域使用。本研究从5种发酵肉(宣威火腿、牛干巴、咸肉、南京板鸭、海南腊鱼)中初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乳酸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作为指示菌),以肉制品发酵剂的标准对筛选到的菌株进行复筛。通过有机酸和过氧化氢试验排除抑菌物质为这两种物质的可能,并通过抑菌物质对蛋白酶的敏感性确定抑菌物质的特性。然后结合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对筛选到的菌株鉴定。并对菌株产生的细菌素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法、纤维素DEAE-52、葡聚糖G-50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纯化。通过SDS-PAGE凝胶电泳试验对细菌素的分子量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对细菌素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并且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对细菌素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如下:1、从5种发酵肉制品中分离得到96株乳酸菌,其中75株菌具有抑菌效果,37株菌抑菌作用明显,但是这35株中只有14株菌不仅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还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在这14株菌中Y19的抑菌活性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直径为14.06 mm,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达14.13 mm。以发酵剂的标准进行复筛后仅有6株菌即Y2、Y9、Y19、Y24、B1、B18不仅满足抑菌条件而且满足发酵条件。其中B18,Y19,Y24产生的抑菌物质对蛋白酶敏感证明其具有蛋白特性,属于细菌素类物质。2、B18,Y19,Y24经生理生化试验和16SrDNA鉴定,结果表明B18与Enterococcus faecalis的相似度为99.5%,Y19与Lactobacillus sakei的相似度为99.4%,Y24与Weissella hellenica的相似度为99.9%。这叁株菌中Y19的抑菌活性最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直径均达14 mm以上,而且Y19的产酸速率最快,并且最终培养24 h后pH达4.2,所以后续的试验以Y19为目标菌株。3、Y19产生的细菌素的粗提是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实现的,硫酸铵的浓度达33%时出现沉淀,而硫酸铵的浓度为85%时则不再有沉淀析出。细菌素的纯化是通过纤维素DEAE-52离子交换层析柱和葡聚糖G-50凝胶层析柱进行的。经纤维素DEAE-52离子交换后,在含0.1 mol/L NaCl的柠檬酸磷酸盐缓冲液(pH 6.4)时获得1个吸收峰,经抑菌试验后证明该峰为活性峰。收集离子交换后的吸收峰继续经葡聚糖凝胶G-50层析柱纯化后,获得4个吸收峰经抑菌试验得峰4为活性峰。中度纯化后的细菌素的分子量经SDS-PAGE凝胶电泳测定约为20 kDa。经高效液相色谱法纯化后细菌素的纯度达97.5%。4、Y19产生的细菌素对温度稳定,在60℃、80℃、100℃、115℃、121℃,分别加热10 min、20 min、30 min,抑菌活性在121℃加热30 min后降低了14%。pH在2-13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但是在中性和弱酸性时抑菌活性明显比碱性条件下的高。NaCl对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NaCl的最佳添加量为2-4%。随NaNO_2添加量的增加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NaNO_2的添加量在50 mg/L时细菌的菌体浓度为空白对照的50%,NaNO_2含量为100和150 mg/L细菌的生长量大约为40%左右,NaNO_2的添加量在100 mg/L和150 mg/L时对细菌的生长抑制相差不大,按照国准添加即可。该细菌素除了对指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外,对本试验列出的其他11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也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拓宽了细菌素的应用范围。5、经过差示扫描量热法可以看出经细菌素处理后的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核糖体峰、DNA峰和与细胞壁成分有关的峰值均有所减小。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的试验结果推测该细菌素的抑菌机理为:细菌素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进而影响细菌的DNA或RNA的合成,从而达到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7-04-01)
刘东[5](2014)在《酸枣内生拮抗细菌SZG-23的分离鉴定及抗菌蛋白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酸枣体内分离获得76株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出27株对梨黑斑病菌具有抑菌活性,其中8株活性较强。通过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复筛出高活性菌株SZG-1和SZG-23,其中菌株SZG-23对梨黑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番茄灰霉病菌、西瓜枯萎病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较好。对SZG-23菌株进行了形态观察和生理生化试验的研究,初步认定该菌株属芽孢杆菌属,提取其16SrDNA序列并上传至GenBank,获得登录号为KF483660;将16SrDNA序列在NCBI进行同源性比较,利用Neighbor-Joining绘制系统发育树,并结合生理生化反应,确定SZG-23菌株为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对SZG-23菌株生长曲线测定表明,菌株培养8h可达对数生长期,18~30h为稳定期,30h后为衰亡期。采用不同的培养温度、初始pH、摇床转速和不同培养基成分对SZG-23进行培养,通过测定不同时期发酵液OD600和抗菌活性,得到了抗菌物质产生的最佳碳、氮源及无机盐为:可溶性淀粉、酵母浸粉、K2HPO4·3H2O;最适培养条件为:30℃、pH9、180r/min.SZG-23菌株发酵液经5种有机溶剂萃取发现,水相活性均无减弱,而萃取液均无抑菌活性。同时硫酸铵盐析发现,沉淀物抑菌活性较高;结合发酵液高温抗菌活性丧失,认定其拮抗物质为蛋白质。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活性检测和SDS-PAGE分析确定了抗菌蛋白最佳硫酸铵盐析饱和度为20%~40%。显微镜观察其可造成番茄早疫病菌丝畸形、扭曲、断裂。对粗蛋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紫外稳定性试验显示,在100℃以下不敏感,pH5.0~9.0较为稳定,对紫外照射不敏感。粗蛋白经DEAE-52阴离子交换和Sephadex G-100分离纯化到单一抗菌蛋白,经SDS-PAGE检测分子量为50.1KDa.(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孟庆敏[6](2014)在《油茶炭疽病内生拮抗细菌Y13抑菌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Camellia olifera)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进年来随着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油茶病虫害日趋严重。其中油茶炭疽病(Camellia oleifera anthracnose)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然而化学农药的泛滥使用不仅使油茶植株产生了抗药性,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油茶病虫害的绿色生物防治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实验室筛选出一株对油茶炭疽病有强烈抑制作用的油茶内生拮抗细菌Y13,为了将Y13菌株更好的应用于生产,本论文主要探讨其抑菌机理。以Y13发酵液为研究对象,采用乙醇沉淀法、固相萃取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质谱法,对油茶内生菌Y13产生的主要抑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油茶炭疽病内生拮抗细菌Y13抑菌物质分离。采用液体摇瓶发酵法获得Y13发酵液,通过硫酸铵沉淀法和乙醇沉淀法对Y13发酵液进行抑菌物质提取,结果表明乙醇沉淀法获得的提取物的总体抑菌效果高于硫酸铵提取物,因此筛选出乙醇沉淀法为最佳提取方法。通过设置40%、60%、70%、80%、90%,五个乙醇浓度进行抑菌物质分离比较,结果表明80%乙醇提取物所产生的平均抑菌圈直径最大,达到19.50mm,因此确定最佳乙醇提取浓度为80%。(2)油茶炭疽病内生拮抗细菌Y13抑菌物质纯化。首先对80%乙醇提取物进行固相萃取并富集,固相萃取剂选为甲醇,浓度分别设置为0、45%、65%、95%。抑菌结果表明65%甲醇萃取后富集得到的抑菌物质最多。随后将65%甲醇富集后的粗提物经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色谱图中共出现20个主要的色谱峰,抑菌结果表明其中有16个色谱峰对应的组分有活性。其中保留时间在10.5-26.0min的8个组分产生了抑菌圈,其中保留时间在11.Omin的组分产生的抑菌圈最大;保留时间在27.5-39.5min的8个组分产生了变色圈,其中保留时间在37.5min的组分产生的变色圈最大。通过对色谱条件的反复优化,最终确定色谱柱选用制备型C18(5μm 10×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和超纯水(均加有0.1%叁氟乙酸),流动相洗脱浓度为44%-94%,流速为0.7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将各个活性组分分别收集并通过分析型高效液相检测,选用C8(3μm,4.6×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加有0.1%叁氟乙酸的乙腈和超纯水,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210nm。结果表明抑菌活性组分所对应的色谱峰的纯度已经达到了质谱鉴定的要求。(3)油茶炭疽病内生拮抗细菌Y13抑菌物质结构鉴定。采用离子阱质谱对抑菌活性物质分别进行结构鉴定。主要采用一级质谱、二级质谱扫描以及碰撞诱导解离技术和脉冲碰撞能量诱导解离技术两种解离技术相结合,对各个活性组分进行化学结构解析。经鉴定保留时间11.Omin组分为依枯草菌素的同系物,其一级结构式为:Cyclo(C14βAA-Asn-Tyr-Asn-Gln-Pro-Asn-Ser)。保留时间在 11.0-25.0min的抑菌物质均为依枯草菌素同系物(Iturin),种类共达到40种以上。保留时间在37.5min物质为丰原素同系物(Fengycin),其一级结构式分别为R'(C15)-Glu-Orn-Tyr-Thr-Glu-Ala-Pro-Gln-Tyr-Val,属于 FengycinA2 和 R'(C14)-Glu-Orn-Tyr-Thr-Glu-Ala-Pro-Gln-Tyr-Ile,属于 FengycinA1。保留时间在 27.5-39.5min的抑菌物质均为丰原素同系物,种类共达到60种以上。最后对无抑菌活性组分也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它们均为表面活性素同系物(Surfactin),种类达到30种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张小美,楼秀玉,顾青[7](2013)在《1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和细菌素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婴儿粪便中分离获得1株能够产生抑菌活性物质的菌株,经生理生化和16S rDNA鉴定,该菌为干酪乳杆菌,命名为Lactobacillus casei LZ55。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的干扰后,该菌发酵上清液仍有明显的抑菌活性;而将发酵上清用蛋白酶K、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抑菌活性丧失,表明该菌株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具有蛋白质性质,初步确定为1种细菌素。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该细菌素不仅能够抑制革兰氏阳性菌(单增李斯特氏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而且能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铜绿假单胞菌、福氏志贺氏菌等)。通过大孔吸附树脂(XAD-2)初步提纯该细菌素,经SDS-PAGE试验分析,该细菌素分子质量为4.2 ku。(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徐文[8](2013)在《粘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粘细菌(myxobacteria)是原核生物中一类可滑行的革兰氏阴性真细菌,形态特殊复杂,能够在细胞间通过信号的传递与感应,协同摄食、运动和发育形成子实体和抗逆性强的粘孢子,具有明显的社会学特征。鉴于粘细菌能产生丰富的结构特殊而新颖的生物活性物质,而且具有其他微生物的代谢物所不具备的活性作用机制,使粘细菌成为目前新药研发的一类重要药物资源菌。本研究通过处理来自河北(保定、迁徙、平泉、兴隆和遵化)、福建(福州和漳州)、云南(昆明)不同地区的230个样品,在经典的粘细菌分离纯化方法的基础上,针对粘细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方法上的改进,共分离出200株粘细菌纯培养物,其中29株具有纤维素降解活性。对其中40株粘细菌纯培养物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了其系统发育地位。另外,本研究还对部分粘细菌菌株的生物活性物质进行了筛选。对40株粘细菌纯培养物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将37株归属于粘球菌属(Myxococcus)、1株归属于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和2株归属于匣状球菌属(Pyxidicoccus)。对所得到的粘细菌纯培养进行了生物活性产物的筛选,采用3种以甲醇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对60株粘细菌菌株进行摇瓶培养发酵,采用光谱学分析法及HPLC法筛选发酵液中的吡咯喹啉醌,获得2株甲醇利用型吡咯喹啉醌产生菌,均归属于粘球菌属(Myxococcus);以香豆素为模型,从100株粘细菌中筛选到1株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潜在能力的菌株,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它与变金黄粘球菌(Myxooccusflavescens)相似度最高。其中菌株95032不仅可以产生吡咯喹啉醌,还具有黄曲霉毒素降解潜力。以葡萄糖(Glu)、海藻糖(Fuc)、脱氧核糖(Rib)、果糖(Fru)、半乳糖(Gal)、甘露糖(Man)、木糖(Xyl)、赤藓糖(Ery)、鼠李糖(Rha)、阿拉伯糖(Ara)、山梨糖(Sor)、半乳糖醛酸(Gal acid)和半乳糖醇(Galactitol)为单糖标准品,采用HPLC-蒸发光散射检测法和柱前PMP-HPLC法,对4株供试菌株的胞外多糖水解液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4株供试粘细菌胞外多糖的主要单糖组分为:葡萄糖(Glu)、甘露糖(Man)、果糖(Fru)、半乳糖(Gal),且Glu在中含量比较高。(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3-06-01)
李小娟[9](2012)在《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一株伯克氏菌的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蚁是重要的生物质降解者,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木质素的循环利用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白蚁体内寄居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微生物,这些共生微生物被认为对于白蚁消化吸收木质纤维素和研究宿主社会性行为进化至关重要。此外,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对宿主有利,而且对肠道内的微生物也是有利的。白蚁肠道内的这些共生微生物形成共生系统,对白蚁高效降解木质纤维素极其重要。因此,了解白蚁肠道内的微生物共生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中我们选取两种木食性白蚁为研究对象,一种低等白蚁--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和一种高等白蚁--象白蚁Nasutitermes sp.,采用6种培养基对这两种白蚁肠道内的可培养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对这两种白蚁所得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进一步阐述在不同种类的木食性白蚁肠道内这些共生微生物的作用和功能及白蚁消化利用木质纤维素的具体机制打下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1/3TSB培养基对象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菌数量做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是1.10×105;以PY②培养基对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纤维杆菌进行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纤维杆菌的数量是1.25×104个。2.选用TSB、LB、PY①和PM①等6种培养基对象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结果从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共分离到55株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对这些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55株细菌属于11个不同的属,其中22%的细菌分离株为乳球菌属细菌,占明显优势。其次是假单胞菌属,占分离菌总数的18%。此外,柠檬酸杆菌属、特拉布斯氏菌属、梭菌属细菌也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13%、11%和9%,其它分离菌还包括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和拟杆菌等。3.以1/3TSB培养基对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菌数量进行了MPN测定,结果显示每个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是3.55×104个4.选用TSB、LB和PY②等3种培养基对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可培养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进行分离与纯化,结果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共分离到66株厌氧和兼性厌氧细菌,对这些分离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6株细菌属于7个不同的属,其中39%的细菌分离株为肠杆菌属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柠檬酸杆菌属细菌,占分离菌总数的30%。此外,假单胞菌属和约克氏菌属细菌也占有较高比例,分别为15%和6%,其它分离菌还包括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乳球菌属细菌。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栖息在黑胸散白蚁和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的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多样性、种群结构都有着显着的差异,如特拉布斯氏菌属、梭菌、拟杆菌、类芽孢杆菌等在黑胸散白蚁肠道内没有分离株出现;约克氏菌在象白蚁Nasutitermes sp.肠道内没有分离株出现。推测这种差异可能与肠道生理生化特性、白蚁降解木质纤维素的不同机制及白蚁肠道内鞭毛虫的有无等密切相关。5.从形态学、生理生化等方面对从黑胸散白蚁肠道内分离的一株伯克霍尔德氏菌(TS-14)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细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直杆状(长约1-21μm,宽0.5μm),菌落圆形,湿润,乳白色不透明,有光泽,光滑,边缘比较整齐,无鞭毛,不具有运动性。菌株TS-14最适培养条件为:耐盐度为1.5%,盐浓度大于1.5%细菌不能生长,PH生长范围为3.5至10.0,最适生长PH为5.5,温度生长范围为15℃-40℃,最适生长温度30℃。细菌(G+C)mo1%含量为67.67%。综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G+C)mol%含量及16S r DNA序列分析表明该株细菌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的鼻疽伯克霍尔德氏菌种。(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侯翠翠,王继华,陈凤虎,杨雪辰,王樱凝[10](2012)在《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针对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过程中,对有害藻类的控制,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池塘里采集水样,对水样进行分析处理、经分离纯化后,得到5株溶藻细菌,编号为R1、R2、R3、R4、R5.通过菌落和个体形态的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试验和生长曲线的测定,对这5株菌进行初步的鉴定,研究结果为溶藻细菌控藻效果的进一步探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离、鉴定花苞中的细菌,并研究细菌之间的拮抗活性。方法:用划线分离法和稀释涂布法得到细菌单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采用PCR扩增细菌16S rDNA并结合Sanger测序和BLAST分析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通过绘制细菌的对数生长曲线计算细菌的代时,采取划线共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属细菌间的相互拮抗作用。结果:从石竹花苞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D1、D2,从木槿花苞中分离纯化得到细菌H,菌落颜色分别为黄色、乳白色、白色,形状分别为椭圆形、螺杆状和短棒状,革兰氏染色均为阴性。经鉴定,D1和H同属微杆菌属,其中H细菌与菌株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高度同源,D2为织片草螺菌。同属细菌D1和H之间无拮抗活性,而细菌D2与H有拮抗活性。结论:对细菌D1、D2、H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证明了菌株Microbacterium paraoxydans与织片草螺菌之间有拮抗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菌分离纯化及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1].王福彬,雒晓芳,郑青波,刘传丽,罗前.香蕉皮内生细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董佳慧,王照磊,郑应颂,陈铭扬,丁滨.花苞中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相互拮抗探究[J].南方农业.2018
[3].沈晓琪.海洋细菌G0018B的次级代谢产物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福建农林大学.2018
[4].赵冬兵.发酵肉中产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和特性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7
[5].刘东.酸枣内生拮抗细菌SZG-23的分离鉴定及抗菌蛋白分离纯化[D].山西农业大学.2014
[6].孟庆敏.油茶炭疽病内生拮抗细菌Y13抑菌物质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7].张小美,楼秀玉,顾青.1株产细菌素乳酸菌的鉴定和细菌素的分离纯化[J].中国食品学报.2013
[8].徐文.粘细菌的分离纯化、鉴定及生物活性物质的筛选研究[D].河北大学.2013
[9].李小娟.两种木食性白蚁肠道内厌氧与兼性厌氧细菌的分离纯化及一株伯克氏菌的初步鉴定[D].华中师范大学.2012
[10].侯翠翠,王继华,陈凤虎,杨雪辰,王樱凝.溶藻细菌的分离纯化及菌种的鉴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