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地意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旅游地意象,内容分析法,丽江
旅游地意象论文文献综述
彭丹,黄燕婷[1](2019)在《丽江古城旅游地意象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地意象已成为旅游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外关于旅游地意象的实证研究不断涌现。旅游地意象不等同于旅游地形象,该文首先对意象的概念进行了剖析,随后,基于"认知-情感"模型,提出了旅游地意象的四维结构,旨在进一步提升旅游地意象概念的可操作性,为后续旅游地意象的测量和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文章选取云南丽江古城作为研究案例地,以网络游记为分析文本,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网络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旅游地意象的具体维度由景观意象、文化意象、地方意象和情感意象组成;(2)旅游者对丽江古城旅游地意象要素的感知表现出动态与静态、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特征;(3)旅游者对丽江古城旅游地的情感评价以积极情感为主,负面情感相对较少;(4)丽江古城旅游地意象的主题可以归纳为3类,包括本真性的意象、浪漫性的意象以及商业化的意象。(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09期)
黄燕婷[2](2019)在《湘西凤凰旅游地意象的构成与形塑》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地意象作为旅游学术界中的重要研究命题,其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涌现。近年来,关于旅游地意象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化。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基于“想象地理”理论对旅游地意象展开探讨,阐释了社会文化及政治过程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反观国内,鲜少有学者从这一理论对旅游地意象进行研究。因而,以“想象地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地意象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文章选取湘西凤凰旅游地作为个案,利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及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旅游地意象的构成及形塑。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地意象是主客之间的一种映射,即旅游者(主体)对旅游目的地(客体)的一种想象与感知。湘西凤凰旅游地意象由“唯美的意象”、“传统的意象”、“神秘的意象”、“浪漫的意象”、“文学的意象”和“现代化的意象”六大主题构成。(2)旅游地意象的形塑是多元主体历时态建构的过程。旅游者在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文学艺术家、媒体等行动方的互动中建构了旅游地意象;而多元主体对旅游地意象的塑造包括初次建构和再建构两种类型;并且旅游者在建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拥有一定的自主性,相较于其他建构主体,旅游者的建构作用贯穿了旅游地意象形塑的全过程。文章基于想象地理理论,揭示了旅游地意象的形塑过程和建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旅游地意象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分析了旅游地意象的具体构成,对旅游地形象实际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皮瑞[3](2018)在《旅游地意象视觉表征的比较研究:营销图片和游客照片》一文中研究指出Web2.0时代,旅游地营销组织(destination marketing organizations,简称DMO)和游客共同建构旅游地意象,影响潜在旅游者的感知和行为意愿。图片是一种有效的表意手段,且人们更加倾向于通过视觉图像来获取信息,旅游图片对旅游地意象的表征及对潜在旅游者的影响作用日益凸显。相对而言,国内关于旅游地视觉意象的研究十分匮乏。鉴于此,本文选取嵩山少林寺景区为案例地,以网络营销图片和游客摄影照片为数据源,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比较研究该地旅游营销组织和游客表征的旅游地意象,从而为旅游地意象视觉表征的理论发展提供研究支持,提出促进旅游地意象表征一致性并提升视觉营销效果的相关建议。本文对旅游地意象视觉表征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结合案例地的具体情况,提出旅游地意象的测量维度和研究方法。通过旅游地官方网站和社交网站收集630张营销图片和625张游客摄影照片作为数据样本,采用NVivo质性分析、卡方检验、特证词共现网络分析、T检验、符号学等方法,从旅游地意象显性特征和隐性特征两大测量维度,研究旅游地营销组织和游客表征的旅游地意象差异,探索旅游地营销组织的视觉营销主张和游客的凝视偏好,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性分析。此外,本文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旅游地意象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旅游意愿影响。研究结论显示:(1)DMO投射和游客感知的旅游地意象显性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DMO侧重视觉表征少林寺景区的常住院建筑、舞台化演艺。而游客更倾向于表征少林寺景区的自然风光,对旅游设施的感知度较强,对少林寺景区的节事文化活动和僧人生活感知较弱。(2)构图方式上,DMO倾向于表现少林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少林寺僧众生活的“后台空间”,且构图方式更为多样;游客摄影照片展现了有着络绎不绝游人和香客的常住院和少室山的“前台场景”。(3)DMO和游客表征的旅游地意象隐性特征存在显着差异。和游客相比,DMO表征的旅游地意象隐性特征评价均值普遍较高,力图塑造一个理想化的旅游地意象。(4)旅游照片的符号学分析结果支持了厄里的“表征循环圈”,并且揭示了DMO和游客的摄影方式和动机,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不同主体表征旅游地意象差异产生的原因。(5)两大数据样本得到的旅游地意象各维度之间关系及其对旅游意愿影响的研究结果大体相似,但也存在差异之处。旅游从业者需要关注游客表征的旅游地意象对潜在旅游者旅游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旅游地意象的管理和视觉营销等带来诸多启示,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钱梦婷[4](2018)在《古镇旅游地意象、地方依附和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愈加激烈,如何建立游客与目的地之间的情感联结,并在众多同质产品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地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地方感是地理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游客会随着对旅游地直接或间接的意象而产生情感的依附作用,旅游地意象、地方依附和游客行为意愿的叁者关系值得探讨。古镇旅游地以其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和浓郁的原乡风情,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城市忙碌的生活节奏使人们越来越渴望在自然中感受慢生活,从而寻找内心的宁静和愉悦。古镇以美丽的自然风景、古香古色的建筑风貌和淳朴的原真性氛围,满足了游客的内心需要。然而随着古镇旅游热潮,旅游地同质化问题突出,忽略了游客对旅游地意象的感知评价。本文立足于古镇旅游,探讨古镇旅游地意象对游客行为意愿的影响作用,并研究探讨地方依附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在明确古镇旅游地意象维度的基础上,构建了古镇旅游地意象、地方依附和游客行为意愿的概念模型。选取凤凰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得出:1)人文景观意象、情感意象对地方依赖、地方认同和游客行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2)自然景观意象对地方依赖、游客行为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对地方认同的正向影响假设不成立;3)设施意象对地方认同具有一定的正向影响,对地方依赖、游客行为意愿的假设不成立。4)地方依附显着影响游客行为意愿。根据研究所得结论,从强化游客和凤凰古城的人地情感联结、注重凤凰古城意象内涵塑造、提升旅游地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等多方面提出管理启示,以期为凤凰古城进一步塑造旅游地意象和目的地管理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孟秀兰[5](2018)在《乡村旅游地意象、感知价值及其重游意愿——基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EM模型,以865位乡村旅游地游客为对象,研究旅游地意象、感知价值、旅游满意度及重游意愿之间的作用机制及其影响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地意象是影响游客进行重游的关键前置变量。旅游地意象对感知价值和旅游满意度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82、0.44;感知价值和满意度对重游意愿均具有正向影响,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5、0.64。旅游地感知意象通过影响感知价值和满意度进而对重游意愿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浙江万里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周洲[6](2017)在《南昌市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云服务器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现代旅游活动与网络之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密集。互联网已成为当代旅游活动中信息快速传播的关键载体,越来越多的游客利用互联网在虚拟社区平台来分享其在旅游后的体验和感受。本文以江西省省会南昌市为案例地。首先,从认知意象和情感意象两个维度来研究游客对南昌市旅游地意象的意象感知。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游客对南昌市旅游地的认知意象感知特征和分类结构;利用SPSS软件的分析功能对变量进行幂指数曲线拟合;使用ROST CM软件的语义网络功能对高频词进行语义网络图的构建。其次,基于旅游凝视理论,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旅游地的情感意象进行分析,得到游客对南昌市旅游情感意象的积极、中性及消极感知要素;并运用ROST CM软件的情感倾向分析工具,对筛选出高频态度词进行情感倾向分析。最后,从游客凝视和政府官方宣传两个视角对比分析南昌旅游景区(点)冷热差异,研究游客凝视下南昌各旅游景区(点)间的互动关系及官方宣传视角下南昌各游景区(点)间的联动机制,并对南昌市各旅游景区(点)进行维度分类。综合上述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如下:一、人文景观类旅游地是游客对南昌市旅游地感知的整体意象;感知意象成分可综合归纳为:英雄城、历史文化名城、娱乐休闲、美食购物、自然风景、拥堵火炉6个意象主题;游记样本中高频词呈现“长尾”分布特征;南昌市旅游地意象的语义网络图呈“核心叁角-内包围-外包围”结构特征。二、游客对南昌市旅游地的情感意象成分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情感成分占比小,消极情感成分偏高。叁、政府旅游部门在官方宣传行为上更看重景区(点)间的均衡性,而游客在旅游景点的选择上更注重自身的偏好及便利性。(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袁箐[7](2017)在《开封居民节事支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节事近年来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兴产品,发展速度惊人。根据《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6》中的统计,我国在2016年举办了300多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节事。而文化类节事仅是四类节事中的其中一类,其总体规模可见一斑。在兴办节事的浪潮下,对利益相关者中游客群体的期望、体验、满意度、忠诚度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多,然而,这种研究思路摒弃了对节事最具话语权的群体——举办地居民。居民群体长期生活在节事旅游地,他们对城市的特征、文化内涵、历史足迹都有着深刻的感受。同时,举办城市是该群体每日生活和工作的场所,相比游客而言,地方的整体环境与发展对该群体拥有更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该群体对节事举办地的意象、节事举办的影响及其对相关活动的支持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加强对以上内容的把握,不仅能够实现对节事发展内容质量的正确引领,也能促进城市的唤醒“再生”式发展,将最具特色的内涵展示给八方游客,从而实现更优更全的社会文化、经济及环境效益。目前国内外对此内容的研究也相对较少。鉴于此,本研究选取八朝古都、拥有众多知名节事的开封市作为实证研究的案例地,探索该地居民群体的节事旅游地意象、节事影响感知及其支持度间的作用关系,通过量化分析获得居民群体对节事的评价,以此了解居民群体对节事的发展支持度,为节事的可持续及理论发展提供研究支持。本研究以开封市居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事件学、营销管理、旅游心理学、社会研究方法、消费心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理论概念,厘清维度、特征与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居民的节事旅游地意象、节事影响感知、节事支持度间关系模型,提出了相应研究假设,设计了本研究的指标评价体系。随后,通过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软件对实证研究搜集的619份样本进行分析,主要使用频数分析、描述性分析、信效度检验、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差异分析(独立样本t-Test检验与ANOVA方差分析)对相关维度的特征、性质及关系进行了探索。通过因子分析可知,居民的节事旅游地意象由休闲与服务意象、情感与整体意象、社会环境意象、资源禀赋意象四个因子组成;节事影响感知由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与环境影响叁个因子组成。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1)居民节事旅游地意象的部分因子对其节事影响感知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2)居民节事旅游地意象的部分因子对其节事支持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3)节事影响感知的全部因子对其节事支持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差异分析结果可知叁大维度的8个因子在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性别、城区区域、收入、教育程度、职业、节事偏好及参与动机上部分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开封市居民群体的节事旅游地意象评价有一定差别,“资源禀赋意象”、“社会环境意象”、“情感与整体意象”的评价较好,而“休闲与服务意象的”评价较低;(2)开封市居民群体的节事影响感知评价有一定差异,“社会文化影响”与“经济影响”都有较高评价,而“环境影响”评价较低;(3)开封市居民对本地节事发展的支持度最高;(4)居民的节事旅游地意象、节事影响感知、节事支持度间存在相关性,节事地形象对节事影响感知及支持度部分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节事影响感知对节事支持度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5)不同性别的居民在“社会环境意象”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城区的居民在“休闲与服务意象”、“情感与整体意象”、“社会环境意象”、“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环境影响”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收入居民在“休闲与服务意象”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受教育程度居民在“休闲与服务意象”、“经济影响”、“支持度”因子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职业居民在“社会文化影响”与“经济影响”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节事偏好居民在“休闲与服务意象”、“社会环境意象”、“社会文化影响”、“经济影响”四个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不同参与动机居民在“情感与整体意象”、“社会环境意象”、“支持度”因子上存在显着差异。本文分别从关注居民群体、“取长补短”节事旅游地意象及“因地制宜”节事影响现状叁个方面提出未来节事发展的针对性建议:(1)积极了解居民群体的态度,适当赋予权利,并将居民群体的发展纳入节事旅游建设目标;(2)认清地方意象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利益相关者的不同认知,合理定位城市内容,塑造原真的、合适的节事旅游地意象;(3)以文化为核心打造节事,优化节事为经济效益的工具而非目标,并努力提升节事的环境效益。(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6-01)
方敏,徐云松,章艺[8](2016)在《基于旅游地意象的临安市民宿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网络评价研究临安旅游地意象。利用去哪儿网站收集网友点评,按照设定条件筛选得到临安乡村旅游过夜游客的302条点评。然后运用质性研究的文本分析法,得出游客对临安旅游地意象的感知。研究发现,较多游客喜欢临安山水景观,但普遍认为乡村旅游住宿设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对临安民宿市场定位、基本原则、发展布局、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崔霄[9](2015)在《基于风景明信片感知的旅游地意象形成及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旅游地意象研究一直成为学术界和实业界关注的热点。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旅游地意象的塑造日益成为目的地营销中的关键概念。当前,国内外关于意象的研究大多是通过检验目的地意象与消费行为的关系来构建静态结构。然而,意象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意象形成过程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相对匮乏。本文基于S-0-R模式,采取照片测验、问卷和访谈等方法检视旅游地意象的形成过程及明信片对意象差异形成的影响。文章先采用回归分析探讨了明信片感知前后意象构成中叁维度之间的关系,以此了解意象的形成过程;后结合量化数据和内容分析法,详解了明信片的色彩属性和景观特性对意象差异形成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意象的形成过程:不管是长期形成的原有意象还是短暂刺激下的意象差异,其意象都是由认知、情感和意动意象叁个维度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知和情感意象两个维度间的关系符合“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即认知意象(差异)和情感意象(差异)相互作用,这补充了认知对情感单向作用的理论,且认知和情感意象均对意动意象的形成有显着性影响,情感因素在认知和意动之间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2)明信片感知对意象的影响:明信片能够引起观赏者的认知、情感和意动意象的显着性变化;意象差异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照片所展示的直观内容,图片感知的联想认知并未对情感和意动意象造成显着影响;个体因年龄、居住地和教育程度等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意象差异。(3)色彩对意象差异形成的影响:色彩的搭配、色调冲击和情感联想对意象感知有着显着性影响。其中,整体色彩越深;强烈的冷暖色或明暗色对比;使用明色调的点缀等都更易对意象造成影响。(4)景观对意象差异形成的影响:景观所占的面积比、景观与原有认知的差异、景观知名度、构图的体验联想性和画面美感度均能引起意象的显着性变化。上述研究对明信片等照片营销管理等带来诸多启示,据此,本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措施。(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5-04-16)
乌铁红,陈田[10](2015)在《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分析——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地社区主体所持有的旅游地意象对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形成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文中基于旅游地意象构成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等方法,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对比分析了旅游地社区主体和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的认知、情感以及整体意象感知的变化和差异。得出以下结论:(1)旅游社区主体和旅游者都持有积极正面的草原旅游地意象。(2)旅游地社区主体与旅游者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存在着一定的差异。(3)恋地情结是导致旅游地社区主体旅游地意象感知显着高于旅游者意象感知的主要原因之一。文中的研究对于更好地解读旅游东道主与旅游者的感知及其差异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5年01期)
旅游地意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旅游地意象作为旅游学术界中的重要研究命题,其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涌现。近年来,关于旅游地意象的研究呈现出多视角化。国外已有一些学者基于“想象地理”理论对旅游地意象展开探讨,阐释了社会文化及政治过程对旅游地意象的影响。反观国内,鲜少有学者从这一理论对旅游地意象进行研究。因而,以“想象地理”理论为基础研究旅游地意象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文章选取湘西凤凰旅游地作为个案,利用质性研究中的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及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旅游地意象的构成及形塑。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地意象是主客之间的一种映射,即旅游者(主体)对旅游目的地(客体)的一种想象与感知。湘西凤凰旅游地意象由“唯美的意象”、“传统的意象”、“神秘的意象”、“浪漫的意象”、“文学的意象”和“现代化的意象”六大主题构成。(2)旅游地意象的形塑是多元主体历时态建构的过程。旅游者在与政府、旅游企业(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文学艺术家、媒体等行动方的互动中建构了旅游地意象;而多元主体对旅游地意象的塑造包括初次建构和再建构两种类型;并且旅游者在建构过程中并不是一个被动接受者,而是拥有一定的自主性,相较于其他建构主体,旅游者的建构作用贯穿了旅游地意象形塑的全过程。文章基于想象地理理论,揭示了旅游地意象的形塑过程和建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旅游地意象的研究视角,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并分析了旅游地意象的具体构成,对旅游地形象实际策划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地意象论文参考文献
[1].彭丹,黄燕婷.丽江古城旅游地意象研究:基于网络文本的内容分析[J].旅游学刊.2019
[2].黄燕婷.湘西凤凰旅游地意象的构成与形塑[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皮瑞.旅游地意象视觉表征的比较研究:营销图片和游客照片[D].郑州大学.2018
[4].钱梦婷.古镇旅游地意象、地方依附和游客行为意愿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8
[5].孟秀兰.乡村旅游地意象、感知价值及其重游意愿——基于浙江省乡村旅游地的实证分析[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8
[6].周洲.南昌市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7].袁箐.开封居民节事支持研究[D].河南大学.2017
[8].方敏,徐云松,章艺.基于旅游地意象的临安市民宿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9].崔霄.基于风景明信片感知的旅游地意象形成及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10].乌铁红,陈田.旅游者与旅游地社区主体的旅游地意象感知差异分析——以内蒙古草原旅游地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