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根论文-黄蕊,左林芝,张雅倩,陈盼,李蕾

麻黄根论文-黄蕊,左林芝,张雅倩,陈盼,李蕾

导读:本文包含了麻黄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木麻黄,内生细菌,代谢产物,化感潜力

麻黄根论文文献综述

黄蕊,左林芝,张雅倩,陈盼,李蕾[1](2019)在《木麻黄根内生细菌次生产物的化感潜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是海南省重要的海防林树种,但随着林龄的增长,木麻黄林出现自我更新困难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化感物质的积累。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引起木麻黄化感作用的物质除自身次生代谢合成和土壤微生物合成外,木麻黄植株内生细菌也是化感物质的来源。我们运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分析木麻黄根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利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分离纯化根内生细菌并用16sDNA进行菌种鉴定;用分离鉴定出的不同内生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进行处理,以探究不同内生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萌发的化感潜力;此外,挑选3种对木麻黄种子萌发化感潜力最强的内生细菌,利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其发酵液的甲醇和正己烷萃取液进行鉴定,并与前期相应的木麻黄根、土壤水浸提液的甲醇和正己烷萃取液鉴定出的物质成分进行比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木麻黄根基因组DNA进行16S rDNA测序,将各菌株16S rDNA序列与NCBI中已知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从木麻黄根中分离出最终确定36株内生细菌属于10属21种;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6种,占总菌种数的28.57%;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各3种,各占总菌种数的14.29%;肠杆菌属(Enterobacter)、赖氨酸芽孢杆菌属(Lysinibacillus)各2种,各占总菌种数的9.52%;鞘脂菌属(Sphingobium)、类芽孢杆菌属(Paenibacillus)、根瘤菌属(Rhizobium)、Paraburkholderia、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各1种,各占总菌种数的4.76%。2.不同木麻黄根内生细菌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的萌发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发酵液处理下种子的化感效应指数最强,为-1;其次是阿氏芽孢杆菌(Bacillusaryabhattai)和解聚糖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glycanilyticus)发酵液处理下的,其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99和-0.94,并与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存在显着差异。此外,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cereus)和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sp.)发酵液对木麻黄种子的化感效应最弱,且与其他实验组存在显着差异,其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008和-0.041。3.通过GC-MS技术在不同木麻黄根内生细菌的次生代谢产物中检测出酚、酮、酯、有机酸、醇类等有机化合物,其中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和1,2,3,4-丁四醇2种化合物为内生细菌代谢产物与根、土壤浸提液所共有;而且这些物质均已被证实为化感物质,表明木麻黄根内生细菌次生代谢产物也是化感物质来源。以上研究结果为木麻黄化感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木麻黄防护林的二代更新提供实践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9-19)

李慧,杨会,宋珂,白云绮,聂波[2](2018)在《浅谈麻黄与麻黄根的异同》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黄和麻黄根虽都来源于中药麻黄科植物麻黄,但是二者由于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不同,使其在药理作用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应引起注意,防止二者混用、误用。本篇文章就麻黄与麻黄根在来源、功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增加对中药麻黄的认识和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中药》期刊2018年09期)

王璇[3](2017)在《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化感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木麻黄防护林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育种、凋落物降解、种苗造林以及化感作用等方面,而针对木麻黄根内生真菌分离鉴定与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的研究仍鲜有报道。因此基于海南省木麻黄防护林的实际需求,本文选择海口市桂林洋海滨木麻黄的幼龄林、中龄林以及成熟林作为实验样地,运用了高通量测序平台,通过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丰度、群落组成及进化关系的分析,各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群落的差异比较及动态变化,揭示了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利用传统经典方法对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分离,并与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相结合进行菌种鉴定;通过GC-MS技术对分离出的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发酵液进行萃取和鉴定,并与实验组前期各林龄木麻黄土壤、根、凋落物浸提液鉴定出的物质成分进行比较;同时利用不同菌体发酵液对乡土树种肖槿和红厚壳进行处理,从而探究不同菌体发酵液对两种乡土树种化感潜力的差异及影响。研究结果为揭示木麻黄根内生真菌在化感效应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并为进一步探讨木麻黄化感作用机制及途径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海南省防护林的更新、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共获得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有效序列318972条,各林龄序列条数结果大小顺序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不同林龄聚类树和柱状图组合分析表明幼龄林和中龄林聚为一类,表明在群落组成上木麻黄的幼龄林和中龄林更为相近,与成熟林存在差异。各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通过OTU丰度的PCA和PCoA分析表明:随着木麻黄林龄的增长,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结构组成上出现了差异,其中林龄大小是导致各样本离散的主要因素。2.利用传统经典法对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用无菌水检验法、组织印迹法验证无杂菌生长,基于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鉴定出木麻黄根内生真菌4株(青霉属2株,曲霉属2株)分别为棘孢曲霉、梅林青霉、新萨托菌属和离生青霉,均属于发菌科,为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优势菌科。3.GC-MS鉴定结果表明: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鉴定出的物质主要为酯类、酚类、有机酸、酮类、醛类、醚类、醇类、吡啶类等多种有机化合物,表明各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发酵液鉴定出的物质种类丰富且存在差异。并与不同林龄木麻黄土壤、根、凋落物浸提液鉴定出的物质比较,存在共同产物为2,4-二叔丁基苯酚、1,2,3,4-丁四醇、蓝桉醇;差异性产物分别为邻苯叁酚、月桂酸、棕榈酸等。此外,利用甲醇萃取物质比采用正己烷作为萃取剂鉴定出的物质种类更丰富。4.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发酵液对肖槿、红厚壳乡土树种种子的萌发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降低了两种乡土树种种子的发芽率,并且肖槿、红厚壳乡土树种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以及化感效应指数等也均受到了抑制。在同种菌体发酵液处理下,均表现为乡土树种红厚壳种子较肖槿种子对化感作用的耐受性更强。在不同菌体发酵液中,棘孢曲霉对肖槿和红厚壳种子萌发过程和发芽指标的影响最为明显。表明菌体发酵液中的化感物质种类及其含量是引起抑制作用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表现出丰富的菌群多样性。随着林龄的变化菌群结构出现了差异,与林龄大小、林地环境因子以及林地化感物质积累等因素有关。此外,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中存在部分具有化感潜力的物质,并且菌体发酵液对肖槿和红厚壳两种乡土树种种子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也表现出具有化感潜力,表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是化感物质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来源于《海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4-01)

赵婷婷[4](2016)在《麻黄与麻黄根主要鉴别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黄是现行中药学课本上讲述的第一味中药。古籍记载麻黄与麻黄根因前者发汗后者止汗而严格分开使用,但现在临床上麻黄这味中药常常是连着根的茎,而麻黄根却为大多中医使用时所忽略。1使用现状麻黄与麻黄根虽同为一种药物所产,但功效却不同,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河南省一所人民医院在麻黄蜜制的过程中,从4kg麻黄中分离出来麻黄根1kg,(本文来源于《现代养生》期刊2016年07期)

程东岩,王隶书,高军,程东红,王超楠[5](2016)在《麻黄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选麻黄根总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以麻黄根总黄酮的含量及收率为评价指标,对纯化方法进行优选,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最佳工艺参数。结果:最佳纯化工艺为加8倍量50%乙醇搅拌20 min。结论:此工艺操作简便,重现性好,适合于大工业生产。(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6年03期)

程东岩,王隶书,高军,程东红,王超楠[6](2016)在《HPLC-ELSD法测定麻黄根药材中麻黄宁A的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麻黄根药材中麻黄宁A的HPLC-ELSD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柱:Alltima~(TM)C_(18)柱(250 mm×4.6 mm,5μm);柱温:30℃;流动相:乙腈-水(28∶72);流速:0.7 ml·min~(-1);ELSD条件:漂移管温度为105℃,载气流速为2.8 L·min~(-1)。结果:麻黄宁A在42.56~383.04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为0.999 8;平均回收率为99.9%,RSD为1.96%(n=6)。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麻黄根药材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6年02期)

顾敬平,许玉冰[7](2015)在《从“散肺寒”解读麻黄根止汗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在一个偶然机会发现麻黄根具有"散肺寒"功效。此功效似与所学"止汗"相差甚大,故再查阅文献以求证。从先贤药论中认识到,麻黄根其性为"散",而止汗是在于"散"卫气,并非具有收涩之性,如此则与麻黄"发汗"一脉相承。(本文来源于《大家健康(学术版)》期刊2015年20期)

岳乐乐,王隶书,程东岩,赵大庆[8](2015)在《中药麻黄根的研究概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黄根为传统中药,历代本草均记载其具有止汗功效。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麻黄根研究的相关文献,对麻黄根近40年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为合理开发利用麻黄根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药师》期刊2015年08期)

韩冰[9](2015)在《麻黄与麻黄根》一文中研究指出麻黄与麻黄根均来源于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其草质茎为麻黄,其根为麻黄根。 麻黄 麻黄又名龙沙、卑相,每年8-10月间割取绿色细枝,或连根拔起,去净泥土及根部,放通风处晾干即可入药。麻黄性温味辛苦,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本文来源于《大众卫生报》期刊2015-06-30)

叶芳,高叁德[10](2015)在《麻黄发汗 麻黄根止汗》一文中研究指出同一种药用植物的不同部位,功效会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麻黄与麻黄根就是典型代表。中药麻黄是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和中麻黄的茎,即地上部分;而其根(地下部分)就是另一味中药——麻黄根。麻黄有发汗的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的作用,两者正好相反。(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快乐养生》期刊2015年04期)

麻黄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麻黄和麻黄根虽都来源于中药麻黄科植物麻黄,但是二者由于入药部位的化学成分不同,使其在药理作用等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应引起注意,防止二者混用、误用。本篇文章就麻黄与麻黄根在来源、功效、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今后增加对中药麻黄的认识和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麻黄根论文参考文献

[1].黄蕊,左林芝,张雅倩,陈盼,李蕾.木麻黄根内生细菌次生产物的化感潜力[C].中国第九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李慧,杨会,宋珂,白云绮,聂波.浅谈麻黄与麻黄根的异同[J].中国现代中药.2018

[3].王璇.不同林龄木麻黄根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与化感潜力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7

[4].赵婷婷.麻黄与麻黄根主要鉴别与应用[J].现代养生.2016

[5].程东岩,王隶书,高军,程东红,王超楠.麻黄根总黄酮提取工艺的考察[J].中国药师.2016

[6].程东岩,王隶书,高军,程东红,王超楠.HPLC-ELSD法测定麻黄根药材中麻黄宁A的含量[J].中国药师.2016

[7].顾敬平,许玉冰.从“散肺寒”解读麻黄根止汗机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

[8].岳乐乐,王隶书,程东岩,赵大庆.中药麻黄根的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2015

[9].韩冰.麻黄与麻黄根[N].大众卫生报.2015

[10].叶芳,高叁德.麻黄发汗麻黄根止汗[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5

标签:;  ;  ;  ;  

麻黄根论文-黄蕊,左林芝,张雅倩,陈盼,李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