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相对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国内学界,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研究,述评
文化相对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杨须爱[1](2015)在《国内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研究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学界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已有研究,主要包含对文化相对主义的学术思想及观点介绍、主要理论主张的分析与反思、基本思想发展演变以及文化相对主义与民族主义关系、文化相对主义与当代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问题的关联性等方面。总体上看,国内研究虽然成果丰富,但研究的涵盖面、深入程度、整体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等方面仍有不足,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拓展。(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杨亚萍[2](2014)在《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概念,阐释了美国着名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她虽然是一位美国人而她作品中的主角却几乎都是中国人,例如《大地》、《群芳庭》等等,赛珍珠的作品阐述了文化差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超越了文化差异的隔阂,她作为中美跨文化写作先驱者的地位也正是建立在其"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之上的。(本文来源于《新西部(理论版)》期刊2014年16期)
陈凯军,赵迎春[3](2012)在《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否定中国文化,"全盘西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和精华进行批判和倡导并重以及提倡"中西融合"叁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他的文化思想体现了从文化普遍主义发展到文化相对主义并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陈凯军,赵迎春[4](2012)在《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一文中研究指出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经历了从"全盘西化"到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同时倡导传统文化的精华以及最后的"中西融合"叁个发展阶段,从哲学的观点来看体现了他从文化普遍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到最后超越这二者的文化思想变化轨迹。(本文来源于《黄冈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洪娜[5](2011)在《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里·斯奈德(Gary Snyder,1930-)是美国当代着名诗人,于1975年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他从第一部作品《砌石》(Riprap,1959)开始,就在尝试整合东、西方文化之精华。他跨越了东西方古老文明以探寻生态多元和文化多元的互动,挖掘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生态智慧,力求古代人类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汇贯通。斯奈德在诗歌创作中收录了不少非主流文化、边缘文化的声音,承认这些少数传统的主体性,让不同的声音参与对话,促进多元文化、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他努力从这些异质文化中找到新的文学创作源泉,并与美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形成—种独特的跨文化现象,从而形成一种极富活力与创造性的文化思想。在本论文中,笔者将采用美国历史学派的文化相对主义观(Cultural Relativism)来研究斯奈德的主要诗作,如《神话与文本》(Myths & Texts,1960)、《砌石与寒山诗》(Riprap and Cold Mountain Poems,1965)、《龟岛》(Turtle Island,1974)和《山河无尽》(Mountains and Rivers Without End,1996)等,以及一些散文集,如《大地家族》(Earth House Hold,1969)、《古老的方式》(The Old Ways,1977)等,以期对斯奈德的文学观、文化观及翻译观进行较为全面的检视和研究。这些作品体现了斯奈德试图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文化实践。“导论”简述了斯奈德研究的意义、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阐明了本文的论点和框架。第一章,“文化相对主义”,首先分析文化相对主义观形成的背景,然后总结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人物博厄斯、赫斯科维奇及本尼迪克特的理论内涵,并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观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最后指出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后来也成为斯奈德文化思想形成的重要源头。第二章,“继承与创新——斯奈德的文学观”,主要探讨斯奈德在诗歌创作模式上的“交融”现象。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儿种文学模式交融并陈的现象。一方面,他继承了美国文学传统,深受爱默生、梭罗、杰弗斯等文学大家的影响。同时,他又深受异质文学的影响,如中国古诗(尤其是山水诗)和日本俳句,并试图将中国诗歌的格律、中国书画的模式及晶本俳句融入西方文学脉络之中,以期改革美国传统的文学模式。他努力从这些异质文学模式中找到新的文学创作源泉,并与美国的传统文学模式相融合,从而形成一种极富活力与创造性的文学创作模式。第叁章,“自省与认同——斯奈德的文化观”,主要探讨了斯奈德对西方文化的文化自觉以及对异质文化的认同,致力于文化间的对话与协商,体现了他独特的文化思想。文化自觉主要体现在审视自己文化发展中的弱点和危机方面。斯奈德在作品中对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工业文明以及二元对立的观念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同时,对处在“边缘地位”的北美印第安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表现了欣赏与尊重态度。斯奈德努力从北美印第安文化、日本文化、中国文化等异质文化中找到新的文学创作源泉,并与美国的文化传统相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跨文化现象,从而丰富美国原有的文化传统。第四章,“差异与融合——斯奈德的翻译观”,主要探讨斯奈德在翻译寒山诗中所体现的文化翻译观。斯奈德在翻译过程中摒弃了种族中心主义和各种偏见,充分把握好异化和归化之间的“度”,以一种通达的态度对待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斯奈德的寒山译诗集堪称文学翻译史上一大经典,其重要地位与他的创作诗集可相提并论。文化相对主义承认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现实,正是这些差异赋予了人类文化以多样性。但由于文化间存在差异性,当两种文化接触时,就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读。文化间的误读在所难免,无论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中吸取新义,抑或是主体文化从客体文化的立场上反观自己,都难以避免误读的成分。斯奈德的寒山译诗正是两种文化交汇的再现。他原有的“本土意识”决定了他在文本选择、文本解读及文本表达方面的“不见”和“洞见”。这种误读在促进双方文化发展中起着很好地推动作用。“结论”“超越文化相对主义的视界”,概括斯奈德在融合不同文化过程中所作出的长期不懈的努力,斯奈德的作品体现了一种“新文化相对主义”的视界,即建立在“和而不同”思想原则基础之上的文化相对主义。同时指出,斯奈德的文化思想是对文化相对主义观念的有益弥补。斯奈德的文学实践还证明:东西文化的冲突是暂时的,共融是可能的。东西方文化皆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由沟通交流达到融合。(本文来源于《中央民族大学》期刊2011-05-01)
任冰[6](2010)在《解读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代全球化态势的日益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全球化"的问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了谈论文化间关系的几种话语形式,"文化相对主义"就是其中的一种。梭罗这位19世纪的超验主义文学家对于文化的态度带有明显的文化相对主义倾向。梭罗正是在反思美国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来寻求灵感,试图找到一条适合美国发展的精神文化之路。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其中不乏现代意义,对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当今文化仍有启示。而他吸取了多种文化后形成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现代社会和现代人的思想价值观念的塑造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张玉红[7](2009)在《赫斯顿小说中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约拿的葫芦蔓》和《他们眼望上苍》中,非裔美国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明、复杂完整、真实可信的黑人形象,演绎了其文化相对主义思想。通过反类型化人物塑造,赫斯顿试图矫正黑人在白人主流话语中被扭曲了的形象,展示黑人自然而真实的人性,颠覆白人话语霸权。(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9年04期)
詹艾斌[8](2009)在《多元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的相对——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状况的一种描述》一文中研究指出"90年代后"紧承"后文革时期"而来。由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当下中国进入了一个思想和文化选择的多元化时代。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正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与之密切相关的是文学批评尺度的相对性倾向。肯定90年代后的中国文学批评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的相对性特征,并不意味着认可建立在多元论哲学基础上的相对主义批评论者的思想主张。(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期刊2009年01期)
彭武麟[9](2009)在《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与现实关照》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史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表述的相对不足甚至是缺失 所谓历史表述,就是人们对于观察、叙述历史的行为和形式,它主要反映在文化与学术研究的积淀和传承之中。这里有两个方面值得关注: 一方面,无论是在传统(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09-01-09)
贾述莺[10](2008)在《文化相对主义: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理论依据,对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及跨文化小说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相对主义精神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认为林语堂对中西文化的异同作了认真地思考,他没有停留在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无谓争论上,而是站在文化相对主义的立场上,追求异质文化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补乃至融合。中西融合思想和文化相对主义精神影响着他的跨文化小说创作,通过对林语堂跨文化小说的文本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林语堂对两种文化的融合所作的努力,同时中国意识作为作家的主体性文化也得到彰显。(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08-04-01)
文化相对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介绍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的概念,阐释了美国着名作家赛珍珠的创作体现了"文化相对主义"。她虽然是一位美国人而她作品中的主角却几乎都是中国人,例如《大地》、《群芳庭》等等,赛珍珠的作品阐述了文化差异及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她的文化相对主义的思想超越了文化差异的隔阂,她作为中美跨文化写作先驱者的地位也正是建立在其"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之上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相对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杨须爱.国内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研究述评[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
[2].杨亚萍.赛珍珠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的体现[J].新西部(理论版).2014
[3].陈凯军,赵迎春.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J].菏泽学院学报.2012
[4].陈凯军,赵迎春.超越文化普遍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浅析翻译家林语堂的文化思想轨迹[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
[5].洪娜.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加里·斯奈德的文化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
[6].任冰.解读梭罗思想中的文化相对主义及其现实意义[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
[7].张玉红.赫斯顿小说中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8].詹艾斌.多元思想与文化语境下的相对——90年代后中国文学批评状况的一种描述[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
[9].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民族问题研究的历史表述与现实关照[N].中国民族报.2009
[10].贾述莺.文化相对主义:林语堂的文化思想与小说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8
标签:国内学界; 文化相对主义思想研究; 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