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因材施教”,促中职生职业素养养成——中职德育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探索

新解“因材施教”,促中职生职业素养养成——中职德育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探索

(广州市增城区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广州市511300)

摘要:“因材施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毕业即面临就业,而不同的职业对中职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本文新解“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的专业,对接不同职业对中职毕业生的用人要求,分专业设计教学,以促进中职生职业素养养成。

关键词:因材施教分专业设计教学专业素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中职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毕业即面临就业,而不同的职业对中职人才的职业素养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专业也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只有针对具体专业及职业要求实施中职德育课教学,实现中职德育课教学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融通,才能有效提高中职德育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一、“因材施教”的涵义及必要性

“因材施教”出处《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其释义为: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即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因材施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为古今众多教育教学者所尊崇和运用。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我教研组老师在广州市中职德育教研室的引领和指导下,长期开展有效教学策略、活动教学、特色课型等研究,以备课组为主阵地,发挥集体智慧设计出了很多结合学生专业的优质课。但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老师们更多时候还停留在一课一备,一个教学设计用于所有专业、班级教学的现状。这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背道而驰,大大削弱了教学的针对性及实效性。

对此,基于同一专业学生具有的共性,中职德育课“因材施教”有了新解:是指结合学生的专业,对接不同职业对中职毕业生的用人要求,分专业设计教学,即有针对性地分析学情,设计并实施符合学生职业发展要求、体现专业特色的教案,逐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提高及职业素养养成,充分发挥中职德育课的育人功能。

二、中职德育课“因材施教”的实践

中职德育课“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分专业设计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课后作业等要素体现专业性,落实不同职业的素养要求。

1.学情分析区分专业特性

教师设计教学如同导演剧本,分析和了解学生是上好一堂好课的前提。中职德育课教师做学情分析要认识到,学生所学专业是最重要的学情,职业要素培养是首要目标,离开专业及职业来分析学情,将使教学失去针对性。因此,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生的专业,找到学生与职业要求间的差距,为下一步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之《依照程序维权》一课教学班级是学前教育专业,学情分析包括“学习习惯”、“知识基础”及“专业要求”三部分,其中专业分析如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方向是幼儿教师,职场中‘校园发生伤害事故,家长找上门来’的事时有发生,这要求学生牢固树立‘按规依法办事、保护孩子,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意识”。《增强规则意识》一课,教学班级为16会计班,“专业分析”部分:“会计专业是指向性很强的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到市内中小型企业从事出纳、会计工作,而对于天天与金钱打交道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规则意识,依法办事是基本要求。因此对自我约束力较弱,纪律性不强的中职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十分必要”。

2.教学目标结合职业要求

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强调“满足岗位工作需求,形成学生专业能力为出发点,力求与就业岗位对接,提高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可见,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课程设置要考虑的首要因素,而课程目标要通过教学落实到每一课中去。因此,中职德育课的单课教学目标设计要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要求,制定教学中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逐步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最终符合岗位工作的素养要求。

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了解幼教工作人员的职责,具有良好的专业态度与敬业精神”;“熟悉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结合《依照程序维权》一课教学内容,对照学生的专业学情分析,特制订认知目标为“(1)通过学习,学生能列举解决纠纷的方式;(2)辨别诉讼的种类、确定诉讼管辖的种类……”;运用目标为“针对具体案例选择正确的途径、依照合法的程序解决纠纷”;情感态度目标为“(1)培养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增强依法维权意识”;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按规依法办事、保护孩子,依法维权、保护自己”的意识”,在具体案例情境中培养学生遇到类似问题时临危不乱、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内容体现职业色彩

有经验的老师善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毕业即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如何用教材教呢?笔者认为应明确学生专业培养目标及具体的职业素养要求,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挑选紧贴学生专业的教学案例,创设贴近学生职场的教学情境,形成具有较强专业色彩的教学资源,设计未来职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依照程序维权一课》,针对学前教育专业创设案例情境“因幼儿园老师阿其上课时擅自离开课室,小朋友毛毛在幼儿园与泳泳打架被泳泳打伤眼睛,毛毛的爸爸追讨医药费与泳泳的妈妈及校方产生纠纷”。《增强规则意识》一课在学生学习了生活中规则重要性的基础上,引入会计行业违规热点案例《女会计骗取公司资金打赏男主播》,设计“会计法规知识抢答题”,让学生深刻意识到职场违规的危害性。《维护宪法权威》一课以“幼儿园虐童事件”为背景,设计一系列问题供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在职场中遵守和使用宪法。

4.教学活动突出专业特色

我们提倡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思考、探索、创造的活动教学,德育课应尽可能创设突出专业特色、呈现职业情境的教学活动,注重在课堂的模拟职业活动中开展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统一,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意识及爱岗敬业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

如在16学教2和16市场营销班《创业是就业的重要形式》一课同课异构时,笔者给学教班设计“争当合伙人”、“合伙人商议应对亏损决策”情境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Logo设计,利用手工、钢琴、小组唱、绘画、小品等专业技能准备和展示入伙方案,探究得知创业者要具备哪些能力和心理素质,体验创业之不易,激发创业欲望。邓老师给市营班创设“创办公司——经营公司——突破困境”系列情境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广告公司LOGO、公司口号,在“创设公司”、“帮商家推广宣传产品”和“解决客诉和经营困境”活动中探究创业者要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初步感悟创业的艰辛。不同专业同课异构既有共性,又体现了专业差异,针对性强;既培养了学生与人交流与合作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又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5.作业设计融入专业元素

有效养成学生职业素养的德育课教学,就是教学各要素都结合专业元素,做到德育渗透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因此,应在作业设计环节融入专业元素,开展课后拓展活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增长点。

如《依照程序维权》一课课后作业:“经调查,阿其是因为被幼儿园克扣了3个月的工资而负气出走、擅自离岗,导致了事故的发生。阿其的处理方法是否妥当?请你给阿其写一封劝告信,运用所学知识给她提合理建议,写出解决方式及具体步骤”,从内容上融入职业元素;《维护宪法权威》一课课后作业:“发挥专业特长,以《宪法知多少》为主题,搜集宪法相关的小知识、小案例,撰写学习体会,设计成手抄报”,从形式上融入专业元素。既有利于德育目标的内化,又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三、“因材施教”应注意的问题

1.强化中职德育课教师对授课专业的研究意识

“因材施教”的前提在于充分了解学生的专业,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与具体工作岗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往德育课老师要么是不去研究所教专业,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对所教专业不够了解,尤其对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认识模糊,都将限制通过“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效果。因此要强化中职德育课教师对授课专业的研究意识,教学初期要花大力气研究并熟知教学对象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职业素养要求。

本校17级共有学前教育、计算机、会计等8个专业,各个专业有“一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共同要求,也有各自不同的要求。如会计专业要求“熟悉各种工商等级和社会保险办理操作的程序、掌握快速准确翻打传票”等,旅游专业要求“掌握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旅行社经营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手段”等。德育课教师只有吃透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素养要求,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及实施中,才能想方设法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养成。

2.创新教学评价,滋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一项重要的职业素养。德育课教师应以身作则,多搞教学创新,促进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往的教学评价虽能做到表现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久而久之学生的新鲜感消退,激励效果会有所减弱。这就需要我们创新评价方式,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教促学作用,真正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如:张小雁老师的市级公开课《增强规则意识》,采用拼图游戏作为评价方式,教师提前将“学”、“知”、“懂”、“守”、“用”、“法”6个字做成拼图,各小组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奖励一块拼图,以最快速度完成拼图的小组赢。字体拼图游戏的评价方式不仅有效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起到课堂过程评价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无形中树立规则意识、达到内化德育的效果;同时这种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潜移默化地滋养着学生的创新精神。

3.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的实效性

身处信息化技术更新换代频繁的现代社会,学生要想更好地融入职场,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主动使用和适应信息化技术,而且要拓宽视野,关注时事新闻及行业发展动态。这要求德育课教师做好榜样,率先使用现代信息化技术辅助教学,而且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效性。如《增强规则意识》一课的课后作业:学生扫二维码描进入微信群,并在微信群上讨论交流:共享单车风靡全城,但在靠每个人自觉的“共享经济”下,出现了很多违规现象,列举共享单车出现的违规行为及说明违规的性质,如何能做到单车共享的同时文明也共享?不仅使用最新的网络交流平台微信,而且议题也是当下最流行的话题“共享经济”。

参考文献

[1]林少峰.中职德育课活动教学体现学生专业特色的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

[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

作者简介:欧庆珍,女,广州市增城东方职业技术学校德育高级讲师。

标签:;  ;  ;  

新解“因材施教”,促中职生职业素养养成——中职德育课教学与专业教育相互融通的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