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方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美华[1](2017)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时间较为久远,其研究重点也在不断深化革新,由抽象理论到空间行为研究再到相关规律的探索。对理论与方法进行回顾探讨,是创新理论、改进方法的有效动力。(本文来源于《现代国企研究》期刊2017年20期)
张汝[2](2016)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规划的影响分析,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剖析,详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国家制定政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经贸实践》期刊2016年20期)
万代黎[3](2016)在《分形理论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构建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的位序-规模等级维数和信息维数表征的分形模型。通过测算分形模型的相关维数描述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发现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地域系统的位序-规模等级分布不均匀,北京市和天津市的中心作用显着,但是次级物流中心不突出,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地域系统发育不够成熟。另外,当京津冀地区区域物流系统为包括北京市和天津市的双核结构模式时,系统的整体性和紧致性较好,该系统整体对物流活动的支撑作用力也很强。(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08期)
和占举[4](2016)在《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也是如此,只有越来越符合时代需求的理论才会有后继的生命力。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研究的时间是很久远的,研究的重点也在不断的进行改变,从抽象的较为理论性质的研究转变到在产业的区位抉择、空间行为的研究再到组织规律进行相关的研究。伴随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化理论的发展,其相应的方法也从静态分析模拟逐步向动态过程的空间演化模拟发展,新方法与技术手段在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中已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前人理论与方法研究的回顾,会为今后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分析带来更多更全面的思路,为我国今后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带来最佳的理论创举。(本文来源于《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期刊2016-03-15)
杨子江,张剑锋,冯长春[5](2015)在《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污染理论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部分国家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通过规划和发展高密度的单中心城市来提高交通系统的生态环境效益。当给定城市内部与城市间的人口分布,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因为平均通勤距离的缩短而更加环保。然而,当考虑到高人口密度会改变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模式时,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通过建立理论模型分析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相互作用,发现提高人口密度的政策同时也会影响到商品价格、工资和地租,从而鼓励厂商和劳动力的迁移,而这种城市体系的经济地理重塑过程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交通污染。一项针对单中心城市的高密度发展政策在多城市的区域尺度下产生的空间均衡效应可能是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涂人猛[6](2014)在《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区位理论研究、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和分异理论研究和空间经济学发展阶段,但作为一门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建立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通过采取几何学方法对单一个体的区位结构的静态研究,对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集聚和分异过程的大量实证研究后进行理论提炼,到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变机制,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也纳入主流经济学的范畴,成为探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来源于《企业导报》期刊2014年22期)
姜雪梅[7](2013)在《哈大高铁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协同理论的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是旅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次交通方式的革命性突变都深刻地影响着区域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系统的变革。[1]本文以协同论作为视角,研究哈大高铁与旅游系统的协同发展,旨在评价和预测哈大高铁对旅游系统的影响及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文来源于《东方企业文化》期刊2013年09期)
刘大均,谢双玉,陈君子,裴星星[8](2013)在《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旅游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交通可达性以及旅游发展政策等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性,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在不同发展阶段和空间尺度具有不同的发展模式,其空间结构具有等级性、层次性、多样性以及复杂性。本文运用分形理论,结合区域旅游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将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分为点状发展模式、集聚发展模式、多中心发展模式和一体化发展模式4种类型,并以武汉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多分形特征明显,且处于多中心发展模式的初级阶段。最后提出了武汉市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方向和途径。(本文来源于《经济地理》期刊2013年04期)
方世敏,邓丽娟[9](2012)在《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湖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地理学旅游空间结构理论,运用Geoda软件,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旅游经济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湖南区域旅游经济空间自相关Moran指数由负值转为正值,空间集聚趋势在不断加强;Moran’s I散点图显示湖南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在缩小,区域合作加强;Lisa集聚图显示湖南旅游业目前不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产生的驱动机制为政策、区域合作及空间近邻效应。应该不断借助优势资源及产业政策,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宣传和促销,切实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实现湖南旅游业的更好更快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厉敏萍,曾光[10](2012)在《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与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随着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的不断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学者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内涵存在不同理解,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研究较少。为此,加强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来源于《经济体制改革》期刊2012年06期)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通过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对区域规划的影响分析,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空间结构进行剖析,详细分析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间空间结构的相互影响关系,为国家制定政策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美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现代国企研究.2017
[2].张汝.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解释[J].经贸实践.2016
[3].万代黎.分形理论视角下京津冀区域物流空间结构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
[4].和占举.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C].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
[5].杨子江,张剑锋,冯长春.区域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污染理论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5
[6].涂人猛.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企业导报.2014
[7].姜雪梅.哈大高铁对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基于协同理论的思考[J].东方企业文化.2013
[8].刘大均,谢双玉,陈君子,裴星星.基于分形理论的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模式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
[9].方世敏,邓丽娟.基于空间结构理论的湖南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2
[10].厉敏萍,曾光.城市空间结构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