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从众论文-郑渝川

反从众论文-郑渝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反从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从众行为,羊群效应,衣库,时尚服装,郁金香,选美比赛,系列服装,创业家,焦虑感,认知偏差

反从众论文文献综述

郑渝川[1](2019)在《从众行为也可以有理性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就在《盲从与叛逆:从众、反从众行为与决策的智慧》简体中文版出版不久,中国读者就见证了一起从众事件。来自日本的全球快时尚服装品牌优衣库,日前开始发售与KAWS联名的潮流服装。不出所料,引发了抢购潮,顾客连夜排队、奔跑入场,个别人甚至等不及商店卷帘门(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8-19)

王翠翠[2](2014)在《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从众与反从众行为研究:对比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情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与他人(群体)态度、看法或者行为相关的信息基础上,做出一致或者不一致性的决策行为,被称之为信息性从众决策或反从众决策,它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基础表现形式。研究信息性从众行为的认知机制,对于从众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传统决策研究往往只关注与财产(数字表征)相关的情景,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决策并不与财产相关的,而是涉及生命、健康等主题(非数字表征)。将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进行对比,它们的决策情景不同,在从众信息的影响下,其表现也可能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信息性从众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机制。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财产类和健康类两种情景下信息性从众决策进行对比研究。回顾已有研究,围绕从众行为理论中有关信息性从众的研究进展,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1)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的认知机制?(2)如果存在一种稳定机制,其在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中,是如何表现出差异性的?(3)通过这种机制,对于财产类和健康类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有优化决策的管理建议?我们选择股票购买决策作为财产类决策的代表,食品购买决策作为健康类决策的代表,在研究中考虑到性别、投资经验等因素,从行为科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通过四项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一通过问卷研究方式,对股票购买情境下基于财产信息的决策和食品购买情境下基于健康信息的从众决策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信息信任程度、从众程度、从众速度在两类决策类型下的差异,同时也考虑了性别因素对上述的影响。研究一是从行为学层面进行研究,是后续叁个研究的基础。研究二主要从决策神经科学的角度,通过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研究方法研究传统的财产相关的决策问题,即,对股票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把决策过程分为信息感知阶段、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叁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在决策中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性别和投资经验等因素对上述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叁和研究四通过ERPs研究方式研究非财产相关的健康决策问题,即,对食品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叁主要针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感知阶段,考察了人们对含有健康风险信息食品的感知,以及非传统信息性信号(食品口味)对上述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四主要针对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研究信息性从众如何通过决策和反馈被进一步强化的过程。通过整合四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信息类别(财产类、健康类)和效价(正性、负性)影响信息的信任程度。健康信息的信任程度比财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2)基于财产信息和健康信息的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上存在差异。正性信息下,两类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方面不存在差异;负性信息下,健康类决策从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马上进行决策。(3)基于财产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错误相关负波(error related negativity, ERN)、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P300成分反映。股票购买决策情景下,信息感知和决策阶段,反从众的决策行为被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与冲突和自我控制相关的N400和ERN来反映;反馈阶段,从众和反从众行为对结果的评估存在差异,反从众行为更重视反馈结果,对结果情感反应更强烈,从众决策行为可以减缓个体经历强烈的情绪,由与情感和决策相关的FRN和P300来反映。(4)基于健康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ERN、N400(FRN)成分反映。食品评估决策背景下,对于食品含有健康风险的信息会产生冲突,健康风险的类型不同,情绪反应不同,分别由N400和LPP反映;反从众行为比从众行为在决策阶段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ERN反映;反馈阶段,反从众行为对于不同反馈感知不同,从众行为则没有显着差异,由N400(FRN)反映。除此之外,食品物理信息(口味)影响健康风险信息的感知,反映在对N400振幅的调节上。(5)性别对信息信任程度的影响表现在:女性比男性更相信健康信息,更不相信财产信息;但性别对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没有稳定显着性的影响。(6)投资经验对股票购买决策中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在行为科学层面有显着的影响,表现在没有经验的个体从众程度更高,更加激进冒险。本文主要基于股票购买决策和食品购买决策对信息性从众行为从行为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弥补了不同决策背景下从众行为对比研究的不足。已有对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纵向研究,而对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研究非常少。本文对财产类决策(股票购买决策)和健康类决策(食品购买决策)中的从众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弥补了上述漏洞,并且建议政府等相关部门关注负性健康信息,因信息信任和传播可能给社会带来恐慌或不稳定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处理这类信息性从众。(2)借助ERPs实验研究方式,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从众效应存在的原因。前人对从众的原因主要从群体压力、信息不对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反从众主要从求异需求方面进行解释,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主观的描述性解释。本文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从众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执行反从众行为会感知到冲突,因此个体必须付出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去克服冲突才能实现反从众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从众程度远远大于反从众程度。(3)发现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的评估上存在差异,并给出了神经科学层面的依据。已有关于从众反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定义、动机和影响因素叁个方面进行研究,极少研究从众或者反从众行为之后对结果的评估。本研究借助ERPs实验手段,发现个体在执行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反馈结果的主观评估存在差异,从众行为能够减缓个体对负性反馈结果的情感反应,而反从众行为之后则更重视结果,情感反应较强烈。(4)发现食品口味能够调节健康风险信息中N400的振幅,为N400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已有N400的研究主要关注词语之间或者词汇与语境之间的匹配性,主要反映不匹配或者冲突。在本文中,食品和含有健康风险之间因为词汇与语境存在冲突,诱发了N400成分,然而食品的口味因素能够调节N400成分,这对N400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是本文的第四个创新点。(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4-07-01)

代祺,胡培,周庭锐[3](2007)在《参照群体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通过探讨该变量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交互效应的作用机制,解释了消费者出现从众、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内在原因。研究表明,自我一致性高(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正(负)时,消费者将呈现从众行为;自我一致性高、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负时,消费者将呈现反从众行为;自我一致性低、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为正时,消费者将呈现不从众行为。(本文来源于《消费经济》期刊2007年06期)

代祺,胡培,周庭锐[4](2007)在《从众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ascu和Zinkhan提出的着名的消费者从众影响因素模型不能解释消费者的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本文吸收了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将"自我一致性"这一新变量引入从众消费行为研究,以解读被广大国内外学者忽视的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参照群体反馈意见"与"自我一致性"交互作用的干扰机制。(本文来源于《江苏商论》期刊2007年10期)

代祺[5](2007)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少年市场是一个由现时市场、影响力市场、未来市场组成的“3合1”市场,庞大的实际购买力、对家庭购物决策的影响力、未来潜在的消费力,使得任何一家企业都不能无视它的存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培养忠诚的顾客应该从他们年轻的时候开始。因此,对青少年消费行为的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新兴的前沿性课题。由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消费者社会化阶段,求同和求异需要都非常强烈,由此引发的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是青少年有别于其它年龄阶段消费者的主要消费行为。然而过去社会心理学界和消费行为学界过份地强调了从众,忽视了不从众和反从众行为,对消费者如何权衡冲突的求同和求异需要的研究也十分匮乏。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围绕以下3个问题展开研究:(1)哪些因素导致青少年在面临同龄群体的从众压力时呈现出不从众、反从众?产品固有的功能属性和享乐属性如何影响青少年的从众、不从众、反从众行为?(2)青少年如何在两种冲突的需要之间进行权衡?权衡的规律、机理和个体差异是什么?(3)成年人与青少年在从众、不从众、反从众消费行为上有何异同?成年人如何权衡求同和求异需要?为了解答上述问题,首先,笔者在充分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通过剖析该变量与同龄群体反馈意见的交互作用对青少年态度和行为改变的干扰机制,不仅解释了青少年的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也为深入理解从众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在排除了自我监控、求异需要等可能影响消费者从众与否的变量后,证明了“自我一致性×同龄群体反馈意见”干扰效应的稳健性。不仅如此,笔者还将产品的功能属性和享乐属性纳入研究视野,比较了青少年消费者在选择功能型和享乐型产品上的行为异同。研究结论表明,与自我一致性低时相比,当自我一致性高时,青少年更容易出现不从众或反从众行为;与选择功能型产品相比,青少年选择享乐型产品时更容易出现不从众或反从众行为。在与成年消费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在选择功能型产品时,成年人比青少年更难从众。成年消费者之所以从众,都是建立在同龄群体反馈意见与自己固有的对产品的评价相一致、相符合的前提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成年消费者的从众显得更为理性。当同龄群体的意见与自己对产品的评价不符时,成年消费者则表现出了不从众甚至反从众的行为。其次,笔者立足于独特性理论,整合了认知失调理论、自我肯定理论、自我一致性理论,发掘出青少年在异太过和同太过情境中对求同和求异冲突需要的权衡规律,揭示了权衡规律内在的本质和机理,辨析了不同自尊水平消费者权衡规律的异同。研究结论表明,无论高、低自尊的青少年消费者,在感知到自己与他人异/同太过的情境下均会产生认知失调。然而高、低自尊者在减少失调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不同。除了在异太过的情境下高自尊青少年的求异需要占主导地位外,高自尊青少年在同太过、以及低自尊者在同太过和异太过情境下的求同需要均为优势需要。在与成年消费者的对比研究中发现,成年消费者在感知到异/同太过时也会产生认知失调,但高、低自尊者减少认知失调的机制也不同。无论感知到异太过还是同太过,高自尊者的求异需要均占有主导地位;而低自尊者在感知异太过时将激发求同需要,感知同太过时将激发求异需要。自我肯定理论可以解释我国消费者大部分的权衡规律,对于两种无法解释的情况——低自尊青少年在同太过时的权衡规律、以及高自尊成年人在同太过时的权衡规律则符合自我一致性理论的猜想。笔者从自我标准模型的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诠释。笔者还对我国消费者求同与求异需要权衡规律的普适性进行了检验,证明本研究得出的权衡规律具有一定的普适性。本研究的创新点体现在:(1)不仅考虑了影响从众的产品因素和个人因素之间存在的联接作用,而且深度挖掘了影响从众的产品因素,从而丰富和完善了营销界颇具影响力的从众影响因素模型。(2)通过引入认知失调等理论,对Snyder的独特性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弥补了该理论仅描述了个体在同太过、异太过两个情境中的情感与行为反应之现象,而无法解释其内在原因的缺憾。(3)本研究证明了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国消费者同样也存在求异需要,证实了最优独特性理论具有跨文化的普适性,拓展了该理论的适用范围。(4)社会心理学领域对自我一致性理论和自我肯定理论的适用性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两个理论对于不同自尊水平的消费者在减少认知失调时的行为反应倾向的预测是截然相反的。本文的结论表明,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呈现多元化态势,无论哪一个理论都无法完全解释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研究从自我标准模型的视角进行诠释,这无疑对消除和缓解学术界的质疑和争论是一次有益尝试。同时,本研究也为国内外企业捕捉青少年优势需要、洞察其主要消费行为、成功开拓青少年市场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7-09-01)

代祺,周庭锐,胡培[6](2007)在《情境视角下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情境理论的框架下,从情境与个体特质交互的角度出发,分析消费者在使用的产品与他人过于相异(异太过)、过于相似(同太过)两类特殊情境中的心理过程,解释不同自尊水平的消费者从众、反从众的内在机理。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模拟实验法,结果表明异太过和同太过情境将导致青少年产生认知失调,而且自尊水平不同的青少年减少认知失调的策略不同。在异太过情境下,高自尊的青少年倾向于采用回避机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出现反从众行为;低自尊的青少年倾向于采用面对机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出现从众行为。在同太过情境下,无论高、低自尊的青少年都倾向于采用回避机制减少认知失调,从而呈现从众行为。(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期刊2007年04期)

代祺,周庭锐,胡培[7](2007)在《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后WTO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顾客资源成为维系企业生存的源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培育真正忠诚的顾客,应该从他们青少年时期开始。本文以我国城市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在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引入了一个新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用于解释广泛存在于青少年消费者中的从众、不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结果表明,当自我一致性高时,青少年表现出不从众或反从众消费行为;当自我一致性低时,青少年呈现出不从众或从众消费行为。(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07年04期)

代祺,胡培,周庭锐[8](2007)在《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吸收社会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新引入的干扰变量——“自我一致性”的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较好地解释了青少年的从众、不从众和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青少年在同龄群体强大的从众压力面前会有所妥协,但在私人态度上却呈现出明显的反从众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研究》期刊2007年04期)

反从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与他人(群体)态度、看法或者行为相关的信息基础上,做出一致或者不一致性的决策行为,被称之为信息性从众决策或反从众决策,它是从众行为的一个基础表现形式。研究信息性从众行为的认知机制,对于从众行为研究具有重要的基础理论意义。另一方面,传统决策研究往往只关注与财产(数字表征)相关的情景,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决策并不与财产相关的,而是涉及生命、健康等主题(非数字表征)。将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进行对比,它们的决策情景不同,在从众信息的影响下,其表现也可能不同。通过这种对比,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信息性从众行为背后的深层次机制。基于此,本文重点对财产类和健康类两种情景下信息性从众决策进行对比研究。回顾已有研究,围绕从众行为理论中有关信息性从众的研究进展,本文重点关注以下叁个问题:(1)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的认知机制?(2)如果存在一种稳定机制,其在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中,是如何表现出差异性的?(3)通过这种机制,对于财产类和健康类信息性从众决策,是否有优化决策的管理建议?我们选择股票购买决策作为财产类决策的代表,食品购买决策作为健康类决策的代表,在研究中考虑到性别、投资经验等因素,从行为科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通过四项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回答。研究一通过问卷研究方式,对股票购买情境下基于财产信息的决策和食品购买情境下基于健康信息的从众决策进行研究,主要关注信息信任程度、从众程度、从众速度在两类决策类型下的差异,同时也考虑了性别因素对上述的影响。研究一是从行为学层面进行研究,是后续叁个研究的基础。研究二主要从决策神经科学的角度,通过事件相关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研究方法研究传统的财产相关的决策问题,即,对股票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把决策过程分为信息感知阶段、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叁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对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及其在决策中的意义;除此之外,还探讨了性别和投资经验等因素对上述决策过程的影响。研究叁和研究四通过ERPs研究方式研究非财产相关的健康决策问题,即,对食品购买决策下,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叁主要针对决策过程的信息感知阶段,考察了人们对含有健康风险信息食品的感知,以及非传统信息性信号(食品口味)对上述信息加工的影响;研究四主要针对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研究信息性从众如何通过决策和反馈被进一步强化的过程。通过整合四个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信息类别(财产类、健康类)和效价(正性、负性)影响信息的信任程度。健康信息的信任程度比财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负性信息比正性信息的信任程度高。(2)基于财产信息和健康信息的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上存在差异。正性信息下,两类决策在从众程度、从众速度方面不存在差异;负性信息下,健康类决策从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马上进行决策。(3)基于财产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错误相关负波(error related negativity, ERN)、反馈相关负波(feedback related negativity, FRN)、P300成分反映。股票购买决策情景下,信息感知和决策阶段,反从众的决策行为被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与冲突和自我控制相关的N400和ERN来反映;反馈阶段,从众和反从众行为对结果的评估存在差异,反从众行为更重视反馈结果,对结果情感反应更强烈,从众决策行为可以减缓个体经历强烈的情绪,由与情感和决策相关的FRN和P300来反映。(4)基于健康信息从众行为的神经机理可以由N400、晚期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ERN、N400(FRN)成分反映。食品评估决策背景下,对于食品含有健康风险的信息会产生冲突,健康风险的类型不同,情绪反应不同,分别由N400和LPP反映;反从众行为比从众行为在决策阶段监测到更大的冲突,由ERN反映;反馈阶段,反从众行为对于不同反馈感知不同,从众行为则没有显着差异,由N400(FRN)反映。除此之外,食品物理信息(口味)影响健康风险信息的感知,反映在对N400振幅的调节上。(5)性别对信息信任程度的影响表现在:女性比男性更相信健康信息,更不相信财产信息;但性别对信息性从众和反从众没有稳定显着性的影响。(6)投资经验对股票购买决策中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在行为科学层面有显着的影响,表现在没有经验的个体从众程度更高,更加激进冒险。本文主要基于股票购买决策和食品购买决策对信息性从众行为从行为学层面和神经科学层面进行研究,其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弥补了不同决策背景下从众行为对比研究的不足。已有对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的纵向研究,而对学科领域之间的横向研究非常少。本文对财产类决策(股票购买决策)和健康类决策(食品购买决策)中的从众效应进行了对比研究,弥补了上述漏洞,并且建议政府等相关部门关注负性健康信息,因信息信任和传播可能给社会带来恐慌或不稳定性,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优先处理这类信息性从众。(2)借助ERPs实验研究方式,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从众效应存在的原因。前人对从众的原因主要从群体压力、信息不对称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对反从众主要从求异需求方面进行解释,然而这些解释都是主观的描述性解释。本文从神经科学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发现从众效应出现的原因在于个体执行反从众行为会感知到冲突,因此个体必须付出一定的认知资源和注意力去克服冲突才能实现反从众行为,所以一般情况下从众程度远远大于反从众程度。(3)发现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行为结果的评估上存在差异,并给出了神经科学层面的依据。已有关于从众反从众行为的研究主要从定义、动机和影响因素叁个方面进行研究,极少研究从众或者反从众行为之后对结果的评估。本研究借助ERPs实验手段,发现个体在执行从众和反从众行为之后,对反馈结果的主观评估存在差异,从众行为能够减缓个体对负性反馈结果的情感反应,而反从众行为之后则更重视结果,情感反应较强烈。(4)发现食品口味能够调节健康风险信息中N400的振幅,为N400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已有N400的研究主要关注词语之间或者词汇与语境之间的匹配性,主要反映不匹配或者冲突。在本文中,食品和含有健康风险之间因为词汇与语境存在冲突,诱发了N400成分,然而食品的口味因素能够调节N400成分,这对N400的研究是一个新的视角。这是本文的第四个创新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反从众论文参考文献

[1].郑渝川.从众行为也可以有理性的选择[N].文汇报.2019

[2].王翠翠.基于决策神经科学的从众与反从众行为研究:对比财产类决策和健康类决策情景[D].浙江大学.2014

[3].代祺,胡培,周庭锐.参照群体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消费经济.2007

[4].代祺,胡培,周庭锐.从众压力下的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J].江苏商论.2007

[5].代祺.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6].代祺,周庭锐,胡培.情境视角下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7

[7].代祺,周庭锐,胡培.我国城市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7

[8].代祺,胡培,周庭锐.青少年从众、不从众与反从众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

标签:;  ;  ;  ;  ;  ;  ;  ;  ;  ;  

反从众论文-郑渝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