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壳量子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声子模,核壳量子点,叁元混晶
壳量子点论文文献综述
刘叶,谢慧,邢雁[1](2019)在《多层球形核壳量子点中光学振动模的叁元混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叁元混晶的"单模"与"双模"性,利用介电连续模型和改进的无规元素等位移模型,研究了含叁元混晶的多层球形核壳量子点中的光学声子模.选取InN/In_xGa_(1-x)N/InN和ZnSe/ZnS_xSe_(1-x)/ZnSe两种核壳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其中In_xGa_(1-x)N为单模型叁元混晶,ZnS_xSe_(1-x)为双模型叁元混晶,给出了两种结构中声子模频率随混晶组分、量子点尺寸以及角量子数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InN/In_xGa_(1-x)N/InN和ZnSe/ZnS_xSe_(1-x)/ZnSe结构中分别存在着5支和7支界面/表面光学声子模,且均具有特殊的混晶效应,具体表现在各支声子模的频率对组分x有不同的依赖关系.当组分x>0.8时,在ZnSe/ZnS_xSe_(1-x)/ZnSe结构中,模6、7重合为一支.同时发现各支声子模的频率对内壳层厚度γ_1和较小的量子数l的依赖性较强.(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赵慧芳[2](2019)在《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蒽醌类分子之间电子转移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与受体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ET)过程是影响量子点在光电探测器、光催化、光伏器件、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有效调控ET过程,尤其是加快ET过程,对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理解ET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控ET过程。在本文中,选取CdSe/ZnS核壳量子点作为电子供体,蒽醌(AQ)类衍生物分子作为电子受体,基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主要应用超快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电子受体分子、不同溶剂和压力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和AQ类衍生物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技术和循环伏安测量法研究了不同氯取代个数的AQ类分子(1,4,5,8-TTAQ、1,8-DCAQ和1-CAQ)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类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不同CdSe/ZnS-AQ复合体系稳态荧光光谱与单独CdSe/ZnS稳态荧光光谱对比得到的荧光猝灭现象,证明了在叁个复合体系中CdSe/ZnS与受体分子1,4,5,8-TTAQ、1,8-DCAQ和1-CAQ之间均可以发生ET过程。叁个复合体系的超快瞬态光谱信息表明,受体分子从1,4,5,8-TTAQ、1,8-DCAQ变到1-CAQ,CdSe/ZnS核壳量子点的第一激子漂白峰强度逐渐减小。叁个复合体系中的超快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受体分子从1,4,5,8-TTAQ、1,8-DCAQ变到1-CAQ,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类分子之间的ET速率逐渐变快。通过循环伏安法测量了1,4,5,8-TTAQ、1,8-DCAQ和1-CAQ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量值,发现随着AQ分子中氯原子取代个数的减少,LUMO轨道能量值逐渐变大,导致ET过程的驱动力由复合体系CdSe/ZnS-1,4,5,8-TTAQ到CdSe/ZnS-1,8-DCAQ再到CdSe/ZnS-1-CAQ逐渐增大,从而加快ET速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受体分子中取代基的个数可以达到调控ET速率的目的。(2)采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不同溶剂(二硫化碳、二氯甲烷、叁氯甲烷、正己烷、四氯化碳和正十二烷)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1-氯蒽醌(1-CAQ)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稳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CdSe/ZnS-1-CAQ在六种溶剂中均出现了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证明了在不同溶剂中CdSe/ZnS与1-CAQ分子之间均可以发生ET过程。六种溶剂中CdSe/ZnS-1-CAQ复合体系的瞬态吸收光谱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的第一激子漂白峰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大出现红移现象。六种溶剂中CdSe/ZnS-1-CAQ复合体系的超快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1-CAQ分子之间的ET速率强烈依赖于溶剂的变化,在二硫化碳中的ET速率约为在正十二烷中ET速率的300倍。应用DFT理论方法计算了六种溶剂中体系的重组能,计算结果表明,受体分子重组能的数值较大,且在体系重组能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此外,不同溶剂对受体分子的重组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溶剂中受体分子重组能对ET速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3)应用超快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和高压对顶砧技术研究了压力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之间ET过程的影响。对比常压下单独CdSe/ZnS核壳量子点和CdSe/ZnS-AQ复合体系的稳态荧光光谱发现,随着AQ分子的加入,稳态荧光出现了明显的猝灭现象,证明了CdSe/ZnS与AQ分子之间可以发生ET过程。高压下CdSe/ZnS-AQ复合体系的瞬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CdSe/ZnS第一激子漂白峰出现蓝移现象。高压下CdSe/ZnS-AQ复合体系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分子之间的ET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大呈现阶梯式变快趋势。压力可以引起环己烷溶剂发生相变和体积减小,导致电子供体CdSe/ZnS与电子受体AQ分子之间距离减小,从而促进ET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来调控ET速率。(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叶[3](2019)在《多层球形核壳量子点中的光学声子模及叁元混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虑了叁元混晶(TMC)的“单模”与“双模”性,通过介电连续模型和修正的无规元素等位移模型(MREI),对含TMC的多层球形核壳异质结中光学声子模频率和相应的电-声子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选取四种核壳材料为例进行计算,分别是InN/In_xGa_(1-x)N/InN、ZnS/Zn_xCd_(1-x)S/ZnS、GaAs/Al_xGa_(1-x)As/GaAs和ZnSe/ZnS_xSe_(1-x)/ZnSe,其中In_xGa_(1-x)N和Zn_xCd_(1-x)S为单模型TMC,Al_xGa_(1-x)As和ZnS_x Se_(1-x)为双模型TMC。详细地分析了四种结构中光学声子模频率和电-声子相互作用随TMC的组分、壳层厚度、角量子数l和基体介电常数的变化关系。数值结果如下:对四种结构中界面/表面光学(IO/SO)声子模频率的研究表明,首先,在含单模型InN/In_xGa_(1-x)N/InN和ZnS/Zn_xCd_(1-x)S/ZnS以及含双模型TMC的GaAs/Al_xGa_(1-x)As/GaAs和ZnSe/ZnS_xSe_(1-x)/ZnSe叁层核壳量子点结构中,分别具有五支和七支IO/SO声子模,而且各支声子模的频率随组分x的增加呈不同的变化趋势。当x>0.8(x>0.9)时,在含双模型TMC的核壳结构中,模6、7的频率接近重合。其次,在内壳层厚度g_1较小的情况下,各支模的频率有显着改变,但对外壳层厚度g_2的依赖较小。最后,我们观察到各支声子模的频率对较小的角量子数l也有较强的依赖。而随着角量子数l的增加,各支声子模的频率逐渐达到各自的渐近值。对四种结构中电-声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显示,各支IO/SO声子模的静电势随组分x的变化比较敏感,同时各支模对电-声子相互作用呈现出不同的贡献。当x取确定值时,各支模的峰值随着角量子数l的增加变得越为尖锐,其静电势强度不断减小且对电-声子相互作用提供较小的贡献。通过计算还发现静电势强度值的变化不仅与TMC的组分和角量子数l有关,而且受基体介电常数ε_d的影响也较大。随着ε_d的增加,各支模的静电势发生显着变化。尤其在含双模型TMC的结构中,当ε_d=25时,有两支声子模的局域性发生改变。(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5-30)
程成,邓徐俊[4](2019)在《CdS_xSe_(1-x)/ZnS(核/壳)量子点的光致荧光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分别测量了离散在水溶液中的CdS_xSe_(1-x)/ZnS量子点的吸收-辐射荧光谱以及及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了荧光寿命随粒径、x和温度的变化。荧光寿命主要取决于量子点带间的直接跃迁,缺陷态间接跃迁的影响为次。得到了荧光峰值波长和荧光寿命随粒径、x变化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荧光寿命随粒径增大而增大,随S组分增加而减小,且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当量子点粒径为4.06~9.22 nm、x为9.45~0.366、温度为15~55℃时,荧光寿命为2.51~3.22μs。(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吕俊杰,董小绮,孟鑫,卞伟[5](2019)在《Mn掺杂ZnS/ZnS核壳量子点磷光猝灭法测定铜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热法合成了N-乙酰-L-半胱氨酸为稳定剂的锰掺杂硫化锌/硫化锌核壳量子点(NAC-ZnS/Mn:ZnS QDs),对其结构了进行表征。该核壳量子点的磷光强度随着Cu2+浓度的增加逐渐被猝灭,基于此构建了检测Cu2+的磷光探针。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Cu2+浓度与核壳量子点的磷光强度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0. 0μmol/L,检出限为8. 97 nmol/L,相对标准偏差是2. 8%。与其它金属离子相比,该种磷光探针对Cu2+具有良好的响应。并对掺杂核壳量子点与Cu2+相互作用可能的猝灭机制进行了探讨。磷光探针可应用于测定环境水样中微量Cu2+,回收率为98. 6%~105. 6%。(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3期)
杜继红,张冰,孙明烨[6](2019)在《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器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高温热分解法大批量地合成了CuInS_2裸核量子点,通过包覆ZnS壳层提高其发光量子效率;对CuInS_2裸核量子点和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将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与Ga N蓝光二极管芯片相结合,组装了基于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的红光发射照明器件。通过改变所涂覆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的量,可以调节其发光二极管的红光成分,制备出一系列具有不同红光发射强度的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基发光二极管。(本文来源于《科技与创新》期刊2019年05期)
王捷琳,杨润,谢瑞士[7](2019)在《CdSe∶X/ZnS掺杂型核壳量子点的化学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绿色合成工艺,通过在核壳量子点中掺杂不同的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合成了CdSe∶X/ZnS掺杂型核壳量子点。并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合成产物的结构以及光谱性质进行了详细地研究。XRD分析表明,核壳结构的量子点的衍射峰相对内层CdSe量子点向高角度方向移动,掺杂型核壳量子点的衍射峰较未掺杂量子点有向高角度移动趋势,合成量子点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3nm。SEM结果表明,合成的核壳量子点近似为球形。量子点的吸收峰与体材料相比,产生明显的蓝移,表现出明显的量子限域效应。样品具有很好的亲水性,在红外光线照射下出现丁达尔效应,样品的FT-IR结果表明配体MPA成功包覆在量子点的表面。(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9年01期)
李雪黎,卢燕玲,王姝月,隆金桥[8](2018)在《ZnO@MMT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一种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的方法制备得到分散性好的ZnO@MMT(蒙脱土)核壳量子点溶液,用荧光光谱(PL)和紫外吸收光谱(UV)对其进行表征,并探讨了MMT的用量和静置时间对氧化锌(ZnO)发光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ZnO@MMT核壳量子点在365nm紫外灯照射下发出黄绿色荧光,当激发波长为360nm时,在524nm处产生一个较强的发射光谱。当MMT的用量为0.1g、静置时间为10h时,量子点的荧光发光强度最强,此时产生明亮的黄绿色荧光。量子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随着静置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本文来源于《化工技术与开发》期刊2018年09期)
曹兴敏[9](2018)在《纤锌矿GaN/In_xGa_(1-x)N/GaN球形核壳量子点中的光吸收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计入纤锌矿材料中强内建电场的影响,利用有限差分法和密度矩阵原理研究了纤锌矿GaN/In_xGa_(1-x)N/GaN球形核壳量子点中子带间和带间光吸收的性质.讨论了内建电场、入射光强、混晶组分和各壳层尺寸对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对子带间光吸收性质的研究表明,当考虑内建电场时,由于电子各能级间距减小,使得跃迁能显着降低,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均发生了红移;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均出现饱和现象,且光吸收系数的吸收峰发生劈裂,折射率变化的零值附近出现次峰;当混晶组分增加时,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均向高能方向移动,且光吸收系数的峰值强度均随混晶组分的增加而显着减小,折射率变化的峰值强度对混晶组分的依赖性很小;在尺寸效应方面,随着核半径和阱宽的增加,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均发生了红移,且折射率变化的峰值强度显着增加.而光吸收系数的峰值强度对阱宽的依赖性很小,仅随核半径的增加在逐渐减小.对带间光吸收性质的研究表明,当考虑内建电场时,由于强内建电场导致了电子和空穴波函数的耦合减弱,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强度有一个量级的显着降低,且跃迁能的增加,使峰值位置发生了明显的蓝移;随着入射光强的增加,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出现饱和现象;随着混晶组分的增加,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均向低能方向移动,且峰值强度均显着减小;在尺寸效应方面,核半径的增加和阱宽的减小均导致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位置发生了蓝移,且光吸收系数和折射率变化的峰值强度对核半径的依赖性很小,仅随着阱宽的增加显着降低.对比发现,内建电场对带间光吸收性质的影响更为显着,且带间光吸收表现出更高的吸收系数,而子带间光吸收则更容易观察到高阶非线性的吸收过程.这些结果有助于为相关光电器件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7)
申晨凡[10](2017)在《基于CdSe/ZnS核壳量子点构建几种药物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量子点因具有激发光谱宽、发射光谱窄及量子产率高等优越的光学性能而受到关注。利用量子点进行传感器的构建已成为实现各种离子、生物分子及药物分子定量检测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与药物分子的结合,量子点本身的生物相容性得到提高的同时,也可利用其优越的光学性质,用于检测药物分子以及监控在不同环境下药物的代谢过程。因此,本论文基于CdSe/ZnS量子点优越的荧光性能,并充分结合目标分析物的结构特征,为测定多巴胺、硫胺素和叶酸叁种药物分子提供了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巴胺在碱性溶液中容易氧化为多巴醌,氧化多巴醌可作为电子受体使CdSe/ZnS核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效应,建立了多巴胺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实验条件优化可知:在反应20 min后,量子点荧光猝灭强度与多巴胺浓度在0.01~0.7μ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F0/F=2.51CDA+1.06,相关系数为0.996,方法检出限为1.6×10-4μmol/L。与目前文献报道的一些方法相比,该方法更为灵敏。2.基于硫胺素与CdSe/ZnS核壳量子点间通过静电作用而有效猝灭量子点荧光强度的机制,实现了对硫胺素的测定。对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在pH 7.4的磷酸缓冲液中反应25 min时,量子点荧光猝灭变化强度与硫胺素在0.01~1μmol/L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方程为:F0/F=0.67CVB1+1.05(R=0.9992),检出限为5.1×10-3μmol/L。本方法可以对人体尿样中的硫胺素进行检测。3.基于叶酸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的猝灭效应,由此发展了一种更为有效和便捷的检测叶酸的方法。在pH 7.4的Na2HPO4-NaH2PO4缓冲液中,量子点猝灭程度与叶酸浓度呈线性相关,线性范围为0.01~0.7μmol/L,相关系数为0.995,方法检出限为2.01×10-4μmol/L。探讨了体系反应的可能机理,优化了实验条件。该荧光检测方法不需要其他复杂的前处理过程,因此该传感器可以应用到叶酸片剂和人体尿液中叶酸的痕量检测,结果满意。总之,本文以CdSe/ZnS核壳量子点为基础,以实现对药物的定量测定为目标,基于目标分析物与量子点之间的电子转移等作用机制,分别构建了多巴胺、硫胺素、叶酸等药物分子的荧光传感检测体系。这些尝试性工作可为药物测定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7-06-20)
壳量子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量子点与受体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ET)过程是影响量子点在光电探测器、光催化、光伏器件、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应用的关键因素。有效调控ET过程,尤其是加快ET过程,对于提高光电转化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理解ET过程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调控ET过程。在本文中,选取CdSe/ZnS核壳量子点作为电子供体,蒽醌(AQ)类衍生物分子作为电子受体,基于Marcus电子转移理论,主要应用超快瞬态吸收光谱技术研究了不同电子受体分子、不同溶剂和压力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和AQ类衍生物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应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技术和循环伏安测量法研究了不同氯取代个数的AQ类分子(1,4,5,8-TTAQ、1,8-DCAQ和1-CAQ)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类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不同CdSe/ZnS-AQ复合体系稳态荧光光谱与单独CdSe/ZnS稳态荧光光谱对比得到的荧光猝灭现象,证明了在叁个复合体系中CdSe/ZnS与受体分子1,4,5,8-TTAQ、1,8-DCAQ和1-CAQ之间均可以发生ET过程。叁个复合体系的超快瞬态光谱信息表明,受体分子从1,4,5,8-TTAQ、1,8-DCAQ变到1-CAQ,CdSe/ZnS核壳量子点的第一激子漂白峰强度逐渐减小。叁个复合体系中的超快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受体分子从1,4,5,8-TTAQ、1,8-DCAQ变到1-CAQ,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类分子之间的ET速率逐渐变快。通过循环伏安法测量了1,4,5,8-TTAQ、1,8-DCAQ和1-CAQ的最低未占据轨道(LUMO)能量值,发现随着AQ分子中氯原子取代个数的减少,LUMO轨道能量值逐渐变大,导致ET过程的驱动力由复合体系CdSe/ZnS-1,4,5,8-TTAQ到CdSe/ZnS-1,8-DCAQ再到CdSe/ZnS-1-CAQ逐渐增大,从而加快ET速率。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受体分子中取代基的个数可以达到调控ET速率的目的。(2)采用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研究了不同溶剂(二硫化碳、二氯甲烷、叁氯甲烷、正己烷、四氯化碳和正十二烷)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1-氯蒽醌(1-CAQ)分子之间ET过程的影响。稳态荧光光谱结果表明,CdSe/ZnS-1-CAQ在六种溶剂中均出现了明显的荧光猝灭现象,证明了在不同溶剂中CdSe/ZnS与1-CAQ分子之间均可以发生ET过程。六种溶剂中CdSe/ZnS-1-CAQ复合体系的瞬态吸收光谱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的第一激子漂白峰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大出现红移现象。六种溶剂中CdSe/ZnS-1-CAQ复合体系的超快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1-CAQ分子之间的ET速率强烈依赖于溶剂的变化,在二硫化碳中的ET速率约为在正十二烷中ET速率的300倍。应用DFT理论方法计算了六种溶剂中体系的重组能,计算结果表明,受体分子重组能的数值较大,且在体系重组能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此外,不同溶剂对受体分子的重组能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溶剂中受体分子重组能对ET速率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3)应用超快瞬态吸收光谱技术和高压对顶砧技术研究了压力对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之间ET过程的影响。对比常压下单独CdSe/ZnS核壳量子点和CdSe/ZnS-AQ复合体系的稳态荧光光谱发现,随着AQ分子的加入,稳态荧光出现了明显的猝灭现象,证明了CdSe/ZnS与AQ分子之间可以发生ET过程。高压下CdSe/ZnS-AQ复合体系的瞬态吸收光谱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加CdSe/ZnS第一激子漂白峰出现蓝移现象。高压下CdSe/ZnS-AQ复合体系的动力学拟合结果表明,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AQ分子之间的ET速率随着压力的增大呈现阶梯式变快趋势。压力可以引起环己烷溶剂发生相变和体积减小,导致电子供体CdSe/ZnS与电子受体AQ分子之间距离减小,从而促进ET过程。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压力可以作为一种全新的手段来调控ET速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量子点论文参考文献
[1].刘叶,谢慧,邢雁.多层球形核壳量子点中光学振动模的叁元混晶效应[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赵慧芳.CdSe/ZnS核壳量子点与蒽醌类分子之间电子转移过程的超快动力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9
[3].刘叶.多层球形核壳量子点中的光学声子模及叁元混晶效应[D].内蒙古大学.2019
[4].程成,邓徐俊.CdS_xSe_(1-x)/ZnS(核/壳)量子点的光致荧光寿命[J].光学学报.2019
[5].吕俊杰,董小绮,孟鑫,卞伟.Mn掺杂ZnS/ZnS核壳量子点磷光猝灭法测定铜离子[J].分析试验室.2019
[6].杜继红,张冰,孙明烨.CuInS_2/ZnS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光致发光器件[J].科技与创新.2019
[7].王捷琳,杨润,谢瑞士.CdSe∶X/ZnS掺杂型核壳量子点的化学合成及光谱性质研究[J].功能材料.2019
[8].李雪黎,卢燕玲,王姝月,隆金桥.ZnO@MMT核壳量子点的制备及光学性能的研究[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8
[9].曹兴敏.纤锌矿GaN/In_xGa_(1-x)N/GaN球形核壳量子点中的光吸收性质[D].内蒙古大学.2018
[10].申晨凡.基于CdSe/ZnS核壳量子点构建几种药物分子荧光传感器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