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广告受众行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受众,态度
广告受众行为论文文献综述
张春蕾[1](2018)在《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广告受众态度与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告受众的态度与行为对品牌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以世界杯期间中国广告表现为例,从态度——行为不协调因素展开梳理,重点分析研究了在互联网环境下,世界杯广告对受众态度——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本文来源于《摇篮》期刊2018年09期)
张萌[2](2018)在《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消费行为及营销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了移动商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为高效,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重新塑造其购买行为,推动新环境下全新消费趋势的形成。本文在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结合受众媒触习惯的改变以及全新的消费过程,得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营销手段。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特征出发,深入研究消费决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形成和实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发展提供借鉴。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以SoLoMo为核心的发展态势,并且呈现出电商平台社交化,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化,搜索引擎商业化,移动终端叁大流量入口融合发展的状态,改变并重构了广告信息传播生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受众接受广告信息的变化和新特性进行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激增,受众实现了从以往被动接受到现在主动筛选信息的可能。受众的选择越发多样化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窄众化趋势。信息必然会经过多次传播,深处移动互联网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节点,即是初次传播的信息接收者,又是二次传播的信息源。由于移动设备的私人性增强,群体进一步细分,受众的个体属性更为明显。因此,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经典的“AISAS”消费行为模式,还是移动互联网初期“SICAS”消费行为模式,都不能准确概括目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广告受众的消费行为。笔者基于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生态现状和受众媒触习惯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媒介使用体验,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广告受众做出消费决策的多重因素,和消费行为新特点。最后一部分,为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针对新的消费行为特点提出新的营销对策。(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8-06-30)
刘晓飞[3](2019)在《环保公益广告中目标框架对受众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以来,各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社会心理学和环境心理学领域掀起了亲环境行为的研究热潮。随着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们的行为问题,干预个体的亲环境行为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研究者们多将亲环境行为作为概括性概念开展研究,少有针对具体行为(如,节水行为、垃圾分类等)的探讨。基于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现状,本研究将亲环境行为聚焦为节水行为。为了提升公民的节水意识,促进个体节水行为,本研究将重点探讨环保公益广告信息特征(目标框架)对个体节水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受众自身特质(自然联结)的调节作用,以及内疚感和广告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研究,共有620名大学生参与了问卷调查,通过《自然联结》量表筛选出高、低自然联结者各186人,并随机分配至研究1和研究2中,其中144人(高分组73人、低分组71人)参加研究1,得到有效数据136份,148人(高分组73人、低分组75人)参与研究2,得到有效数据145份。研究1探讨了图文式节水环保公益广告中目标框架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目标框架影响个体内疚感、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的过程中,自然联结对目标框架的调节作用显着,对于低自然联结者来说,目标框架的损失框架和获得框架对个体内疚感、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的影响差异不显着,而对于高自然联结者来说,损失框架对个体内疚感、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的影响显着高于获得框架。(2)在目标框架和自然联结影响节水行为的过程中,广告认知起到了完全中介的作用,内疚感的中介作用不显着。研究2探讨了交互式节水环保公益广告中目标框架对节水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目标框架影响个体内疚感、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的过程中,自然联结对目标框架的调节作用均不显着。仅自然联结影响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的主效应显着,高自然联结者的广告认知和节水行为显着高于低自然联结者。(2)在自然联结影响受众节水行为的过程中,广告认知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如下:(1)受众加工图文式节水环保公益广告时,个体特质(自然联结)能够调节广告信息特征(目标框架)对个体节水行为的影响。且广告认知能够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2)受众加工交互式节水环保公益广告时,广告信息特征(目标框架)对个体节水行为的影响消失,个体特质(自然联结)对节水行为的影响显着,且广告认知能够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由此可见,环保公益广告对个体行为的干预可以通过广告认知的中介作用实现,且受众自身特质能够调节广告信息特征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但这一调节作用会随个体加工环保公益广告时个人卷入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WOORI.CHO,KYOUNG-SEOP.CHO,WU,Aonan[4](2018)在《性别对广告受众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中、韩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中韩两国的公益广告为对象,依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思考不同文化条件下,电视公益广告中的性别差异对中韩两国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性别文化的影响,相比中国受众而言,韩国受众的男性度较弱,而女性度则较强。(本文来源于《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戴鑫,卢虹,文豹堂,杨雪,倪立坤[5](2017)在《手机公益广告对受众道德身份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相关部门常常以文本短信形式向手机用户发送公益广告,试图以此提升公众道德身份进而促进亲社会行为。本文采用实验法及追踪调查方式展开3项子研究,结果表明,标语式文本公益广告在提升受众道德身份上无显着效果,而同主题的图片广告效果明显。进一步研究显示,图片广告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优于文本广告,广告效果差异源于临场感差异而非表现形式的差异。追踪调查也证明提升道德身份能促进亲社会行为。(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17年07期)
张宁[6](2017)在《浅谈移动广告对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对人们传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移动广告的出现使得广告主进行营销活动时的媒介选择极为丰富,也为广告的精准投放提供了数据支持。本文在论述广告环境变化的基础上,对受众消费行为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几个方面的影响,旨在为广告营销决策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科学家》期刊2017年04期)
李钰婵[7](2016)在《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广告的发展与智能通讯设备的普及,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平台为广告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信息流广告。2015年1月25日,微信团队在朋友圈正式推出信息流广告,引起行业广泛关注。面对微信上这一新的广告形态,本研究将从实证角度出发,探究受众对微信信息流广告真实的态度与行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行为。首先,全文对微信信息流广告基本概念、展现形式及传播特性进行了归纳。接着基于UTAUT模型的理论基础,结合微信信息流广告的特点,探究广告中哪些影响因素对受众的使用意愿、使用行为产生影响。保留了UTAUT原模型的六个关键变量:社会影响、努力期望、效用期望、促成因素、使用意愿和使用行为,并引入“广告精准性”“广告互动性”、“内容创意”、“广告态度”四个新的影响因素,提出各变量间的研究假设并构建出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行为概念模型。最后,通过分析问卷调查过程得到的样本数据,解释模型中各变量对微信信息流广告受众使用意愿、使用行为产生的影响程度,以验证本研究提出的相关假设,并最终确定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行为模型。研究发现,受众对微信信息流广告的使用意愿与使用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效用期望、促成因素、社会影响及广告精准性、广告互动性、广告态度的影响。其中努力期望、内容创意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不显着,效用期望、广告精准性、广告互动性、广告态度、社会影响对使用意愿有直接正向影响,促成因素、使用意愿对使用行为有直接正向的影响。依据这些结论,笔者围绕受众体验,针对微信信息流广告得出叁点启示:第一,提升广告互动性;第二增添广告效用;第叁广告需匹配更精准,旨为微信信息流广告的进一步完善提供方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4-20)
卢晓云[8](2016)在《时尚类电子杂志受众行为及广告效果研究——以时尚传媒集团电子杂志受众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时尚传媒集团电子杂志受众为例,采用实证研究方式,洞察时尚电子杂志受众人群属性特点和阅读习惯、了解时尚电子杂志用户对内容的选择和喜好、发现时尚电子杂志受众对广告的态度和行为,尝试为传统媒体的电子化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编辑之友》期刊2016年03期)
余存哲,郭蔓[9](2015)在《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受众搜索行为的网络视频定向广告》一文中研究指出2006年被公认为是网络视频的发展元年,它作为一种新媒体正式登台亮相。网络视频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导入到成长再到成熟,实现了灰姑娘式的华丽转变。随着这种转变,网络视频广告的利益空间也成为不可小觑的宝库。纵向来看,庞大的视频资源积累成为视频网站贩卖注意力的强势基础;然而横向来看,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基于受众搜索行为的网络视频的定向广告传播发展仍旧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5年06期)
戴鑫,周文容,曾一帆[10](2015)在《广告信息框架与信息目标对受众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亲社会行为广告效果的影响机制,从调节聚焦理论出发,选取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公交让座"情境,设计2(受众的调节聚焦特征∶促进聚焦/防御聚焦)×2(信息目标∶自己/他人)×2(信息框架∶损失/获得)心理学实验室实验,研究不同亲社会行为广告信息策略的影响。结果发现,"获得"信息框架对促进聚焦人群亲社会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损失"信息框架对防御聚焦人群亲社会行为意向有积极影响;信息组合策略强调"他人-损失"时对防御聚焦人群亲社会行为意向的积极影响更显着。(本文来源于《管理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广告受众行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推动了移动商务活动的开展,不仅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为高效,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重新塑造其购买行为,推动新环境下全新消费趋势的形成。本文在移动互联网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结合受众媒触习惯的改变以及全新的消费过程,得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营销手段。从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行为特征出发,深入研究消费决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价值形成和实现,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发展提供借鉴。现阶段的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以SoLoMo为核心的发展态势,并且呈现出电商平台社交化,社交平台搜索引擎化,搜索引擎商业化,移动终端叁大流量入口融合发展的状态,改变并重构了广告信息传播生态。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受众接受广告信息的变化和新特性进行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激增,受众实现了从以往被动接受到现在主动筛选信息的可能。受众的选择越发多样化的同时,也逐渐呈现出窄众化趋势。信息必然会经过多次传播,深处移动互联网的每个人都像是一个节点,即是初次传播的信息接收者,又是二次传播的信息源。由于移动设备的私人性增强,群体进一步细分,受众的个体属性更为明显。因此,无论是互联网时代的经典的“AISAS”消费行为模式,还是移动互联网初期“SICAS”消费行为模式,都不能准确概括目前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广告受众的消费行为。笔者基于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生态现状和受众媒触习惯的分析,并结合自身媒介使用体验,总结出移动互联网时代影响广告受众做出消费决策的多重因素,和消费行为新特点。最后一部分,为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践的分析所得出的结论,针对新的消费行为特点提出新的营销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广告受众行为论文参考文献
[1].张春蕾.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广告受众态度与行为研究[J].摇篮.2018
[2].张萌.移动互联网广告受众消费行为及营销策略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刘晓飞.环保公益广告中目标框架对受众亲环境行为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9
[4].WOORI.CHO,KYOUNG-SEOP.CHO,WU,Aonan.性别对广告受众态度与行为的影响——基于中、韩公益广告的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5].戴鑫,卢虹,文豹堂,杨雪,倪立坤.手机公益广告对受众道德身份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7
[6].张宁.浅谈移动广告对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J].科学家.2017
[7].李钰婵.微信信息流广告的受众接受行为研究[D].湖南大学.2016
[8].卢晓云.时尚类电子杂志受众行为及广告效果研究——以时尚传媒集团电子杂志受众为例[J].编辑之友.2016
[9].余存哲,郭蔓.大数据背景下基于受众搜索行为的网络视频定向广告[J].视听.2015
[10].戴鑫,周文容,曾一帆.广告信息框架与信息目标对受众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