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状粉土论文-武超,何斌,刘浩帆,郭志远,白晓红

黄土状粉土论文-武超,何斌,刘浩帆,郭志远,白晓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黄土状粉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污染土,孔隙比,压缩曲线,压缩指数

黄土状粉土论文文献综述

武超,何斌,刘浩帆,郭志远,白晓红[1](2019)在《氯化钠污染对压实黄土状粉土压缩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人工拌和击实的方法制备氯化钠污染黄土状粉土,对其压缩变形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氯化钠污染土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初始孔隙比e_0都比同含水量下未污染土的初始孔隙比小,在相同含水量下随着氯化钠质量分数的增大,污染土的初始孔隙比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氯化钠污染后土的最优含水量较污染前呈减小趋势。相同含水量下,随着土中氯化钠质量分数增大,(100~200)kPa范围内压缩指数呈减小趋势,压缩模量呈增大趋势。(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永亮[2](2019)在《不同击实因素对黄土状粉土击实特性及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的城市大都沿狭长的河谷地带发展布局,如吕梁、延安、兰州、太原等,市区处在河川谷地,建设用地极为紧缺。建设用地的紧缺限制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因此在黄土地区出现了大量填方工程,不可避免将黄土用作为填土材料。然而黄土作为填土材料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填土工程性质方面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使用,因此开展不同击实方法和击实参数下黄土压实特性和强度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压实黄土保障其工程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击实方法对取自山西忻州地区的黄土状粉土开展了室内击实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击实功、击实方法、土层厚度对击实黄土状粉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状粉土的击实特性符合黏性土的击实特性,即随着击实功的提高,最优含水量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大。比较发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击实方法对击实效果的影响最大,常规击实方法的效果优于单击击实方法;分层铺土厚度对击实效果的影响次之,且分层铺土厚度大的效果优于分层厚度较小的。(2)黄土状粉土击实后的抗剪强度与击实效果具有正相关。相同条件下,在击实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侧击实的土体,其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加工软化关系;而当击实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侧击实的土体,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呈现加工硬化关系,且长期强度趋于相同。(3)击实后土体的黏聚力与其干密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即随干密度的提高而黏聚力增大,但是土体黏聚力的提高幅度还与含水量有关,击实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时的提高幅度小于击实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的。(4)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击实后土体的内摩擦角总体上变化不大。当土体干密度相同时,击实含水量小的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击实含水量大的土体内摩擦角。(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安鸿飞[3](2019)在《不同击实条件下黄土状粉土土中应力传递规律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西北、华北地区多位于黄土高原地带,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导致在道路以及城市建设中会遇到大量的填方工程。黄土的工程性质特殊,如果作为填方材料大量使用,其压实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部结构的正常运作和使用寿命。本文针对山西原神高速某回填段所采用的黄土状粉土进行了室内击实试验,研究了该粉土在两种不同压实过程中土中应力的变化规律。为了对比分析不同击实条件下土中应力的传递规律,本文在常规室内重型击实试验的基础上,设计实施了另一种击实方式即单点击实试验。对在两种不同击实试验中,击实锤底冲击力和土底中心处压强值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击实过程中无论哪种击实方式,同一层击实锤的锤底冲击力均随击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条件下,击实锤锤底冲击力都随铺土层数的增加而减小。同一含水量条件下,每一层击实锤锤底冲击力的最大值均随击实能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击实能条件下,常规击实试验中同一层的锤底冲击力随土样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无论是分叁层或是五层击实时所得的锤底冲击力最终趋于稳定在某一值;单点击实试验中同一层的锤底冲击力却是随土样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测试结果同时还表明,击实过程中无论哪种击实方式,同一层的土底压强值均随击实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同一条件下,土底压强值随铺土层数的增加逐渐的减小。同一含水量条件下,每一层土底压强值的最大值随击实能的增加而增大。同一击实能条件下,常规击实试验中同一层的土底压强随土样含水量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在最优含水量处达到最大;但单点击实试验中同一层的土底压强是随土样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大的。两种试验条件下的锤底冲击力以及土底压强的变化规律均表明,试样的含水量对粉土压实后的工程特性有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粉土压实后具有良好的水稳定性,提出了与土样含水量相关联的空气体积率指标,建议在满足压实度指标的前提下,控制压实后土体的空气体积率不高于5%作为此类粉土回填压实质量控制的第二指标。(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落宇杰[4](2018)在《毛细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状粉土水分迁移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国家建设的不断繁荣昌盛,国民经济对交通设施的需求显着提高,尤其是在“一带一路”政策引领下,公路、铁路建设规模日益扩大,粉土、黄土等非饱和土作为路基材料在工程实例中屡见不鲜。水分的迁移使非饱和土的工程性质发生改变,导致一系列事故的发生。本课题基于非饱和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基本性质,针对两种不同的黄土状粉土,利用一维土柱仪进行毛细作用模型试验,数据分析、统计回归拟合后,得到了非饱和压实黄土状粉土毛细水上升规律,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讨论。试验结果表明,毛细水上升的速率随毛细上升高度的增加而逐渐衰减。当毛细水初步到达某截面时,该截面处的体积含水率先平缓上升、后急剧增大,该截面处的基质吸力先平缓减小、后急剧下降,直至都趋于稳定。体积含水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基质吸力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均存在有初始不变段、急剧变化段、缓慢变化段和稳定段。稳定后各截面的体积含水率大致上呈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的规律,各截面的基质吸力大致上呈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增大的规律。稳定后各截面土样均未达到饱和状态。试验表明当土柱长细比为4.68和9.54时,毛细水上升规律基本一致,说明长细比不小于4.68时,可按一维毛细作用考虑。土体的微观组成会对其宏观特性有着本质上的影响,因此,当黄土状粉土的粒度成分不同时,土体中的基质吸力、基质吸力变化、体积含水率变化、毛细水上升速率、土一水特征曲线及渗透系数均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瞬态剖面法测定重塑黄土试样的非饱和土渗透系数,非饱和压实黄土状粉土的渗透系数变化范围达到了几个数量级,呈现随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减小,且减小的速率逐渐减小。利用数学工具,对非饱和黄土状粉土毛细水上升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土一水特征曲线、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关系曲线进行了统计回归拟合,得出非饱和压实黄土状粉土的毛细上升高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可使用y = axb函数表达,并与他人的试验数据进行验算,表明该函数具有很好的拟合度。该类土的土一水特征曲线可用玻尔兹曼方程表示,而它的渗透系数与基质吸力的关系可用Gardner模型表示。这些函数可用于压实黄土渗流的分析中。(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8-06-01)

马富丽[5](2017)在《基于微—纳观结构分析的黄土状粉土压实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在我国分布广泛,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逐步推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等重大工程项目中以压实黄土作为路基、基础的工程不断涌现,为保证运营中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这些工程项目对压实后黄土的强度、变形等工程力学性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黄土中粉土所占比例最高,其中粉粒质量占总颗粒质量的50%以上,因而其性质主要受土体中粉粒的性质控制。压实黄土状粉土作为一种重塑土,其性质既受到其原材料黄土状粉土性质的影响,具有黄土、粉土的一些特殊性质,又在重塑过程中受到人为因素(含水量、压实功、压实方法等)的影响而导致其性质发生改变,而具有与原状黄土不同的物理力学性质。本课题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西省优秀研究生教育创新基金的支持下,借助现代测试技术对采集自山西省的典型黄土状粉土颗粒的成分、形貌和纳观力学特性以及压实后土体的变形、强度、承载比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测试,对压实过程中黄土状粉土中土-水-气叁相相互作用的机理进行了分析,从而为实际工程中压实黄土状粉土的设计、施工、运营、灾害治理及防治等各环节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在不同条件下(初始含水量、压实功)压实的黄土状粉土的变形、强度、承载比在浸水和不浸水条件下进行测试,当压实功一定时,土体的强度、承载比在不浸水条件下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压缩变形随着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在最优含水量干侧压实的土样的强度和承载比在浸水条件下急剧下降,压缩变形急剧增大;浸水条件下在最优含水量附近压实的土样的力学性能最高;相同含水量时,采用较高压实功时,可提高土体的密实度,也可对土体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的提高。(2)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岩土材料的特殊性质,经过反复试验,得到一种保持土样原始结构的SEM测试试样制备方法,研制出一套用于制备SEM测试试样的真空浸泡装置,并确定了适用于不同孔隙比土体浸泡的液体材料及配比,解决了土体颗粒间黏性弱,制样时土体结构易扰动的难题。(3)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对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土体的结构随着压实初始含水量的变化而变化,在最优含水量干侧压实的土样,粉粒相互穿插支撑形成骨架颗粒,黏粒相互黏连形成团粒并黏附于粉粒表面,孔隙尺寸较大,且呈长条形相互连接的孔隙较多;当在最优含水量附近或湿侧压实时,粉粒相互支撑形成土体骨架,黏粒填充于由粉粒形成的孔隙中,作为胶结物将骨架颗粒紧密连接或在较松散区以“桥”的形式将骨架颗粒连接起来。在最优含水量附近压实的土体的孔隙率最低且连通孔隙含量较少。通过提高压实功可以降低压实后土体的孔隙率。(4)本文试验黄土状粉土中粉粒含量达80%以上,采用X射线衍射技术和X射线能谱技术测得对其主要矿物组成为石英、长石、白云母、绿泥石、方解石,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技术对土体中粉土颗粒的几何形状进行了定量分析,颗粒总体形状以棱角状和次棱角状为主,颗粒整体偏长,圆状和近圆状颗粒所占比例较小。不同矿物组成的颗粒形状亦不相同。(5)采用新兴的纳米压入测试技术对黄土状粉土中的颗粒的纳米尺度的硬度与弹性模量进行了测试,得到了不同成分的颗粒的抗拉强度(压裂强度),绿泥石、云母为0.20-0.58 GPa,颗粒状方解石为0.98-1.38 GPa,长石为1.46-1.92 GPa,石英为2.68-2.90 GPa。(6)采用纳米压入测试技术分别对被轴向压缩和平面外弯曲的白云母试样的纳观力学性质进行了测试,得到白云母的力学特性随不同预应力、预应变的变化规律,可为研究层状结构颗粒(特别是黏土颗粒)受应力历史、上覆土压力或压实时的压实力影响的强度、变形行为提供基础研究数据。(7)基于对黄土状粉土颗粒性状、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微观结构特点,通过理论分析得到黄土状粉土压实过程中土体颗粒的变形行为及土中水的作用,建立了黄土状粉土的压实概念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力学性质的变化、水敏性发生的机理进行了阐释。可为实际工程中压实黄土状粉土的压实参数的选取及施工阶段压实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6-01)

武立波,牛富俊[6](2016)在《宁东黄土状粉土叁轴试验变形数据处理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土体强度参数和变形特征的正确获得对公路、铁路及各种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和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宁夏宁东地区黄土状粉土为代表,通过分析其在叁轴应力状态下的变形,对工程应变和对数应变及其相应的数据处理结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对数修正后得到的最大轴向应力低于规范方法面积修正的应力,并且围压越高,对数修正与面积修正得到的最大轴向应力差值越大。以往采用工程应变进行面积修正的数据处理方式得到的宁东黄土状粉土的强度要比对数修正后的强度平均高15%左右,这会高估黄土状粉土的强度,采用对数应变代替工程应变的度量方式更偏于安全。(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6年05期)

宋日英,陈宇[7](2013)在《叁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的试样,在非饱和土叁轴仪上采用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的静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基质吸力、水分状态及密度对土的力学性质有着重要影响,相同围压下土体破坏偏应力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大而升高;试样的黏聚力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幅度在不同含水率区间有不同的变化规律;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并且其变化曲线出现双峰值点;试样的黏聚力及内摩擦角均随干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不同的是黏聚力与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可用双曲线模型拟合,而内摩擦角与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闫嘉庆[8](2013)在《山西Q_3黄土状粉土地基承载力分区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作为一种带状结构物往往要跨越许多不同地质年代、不同地质成因和地貌单元的黄土区,但是在公路路基设计中往往缺乏深入研究和统计依据,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正确区分同一条路线上不同时代、不同成因和不同环境下形成的黄土的地基承载力,将是解决黄土地区公路设计、施工中路基稳定性的关键技术。山西马兰黄土(Q3)具有一定的湿陷性,会对黄土地基承载力构成不利影响。本文结合公路工程特点,借鉴相关领域和行业的研究成果,在总结湿陷性黄土特性的基础上,对山西地区黄土分布的区划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土质条件等因素,在中国湿陷性黄土工程地质分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山西境内的Ⅳ1区分为Ⅳla和Ⅳlb两个小区。通过收集山西地区Q3黄土状粉土的原位载荷试验实测资料和土工试验数据,首次提出了适于山西新分区的基于天然含水量和液限与天然孔隙比之比的多因素黄土承载力统计公式,并且首次将饱和度引入承载力分析的统计变量中,分区提出了基于饱和度和液限与天然孔隙比之比的多因素黄土承载力统计公式。依据各公式的统计相关系数,给出了山西各分区Q3黄土状粉土承载力的优化公式,为公路工程设计提供了参考。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承载力统计公式,用各分区的最优线性回归方程计算预测值,与现场载荷试验结果相比较,相对误差基本都小于10%,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进一步验证了公式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3-05-01)

宋日英,黄志全,陈宇[9](2011)在《密度及水分状态对黄土状粉土变形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叁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重塑土样的干密度及含水率制备不同状态下的试样,在非饱和土叁轴仪上采用不固结不排水试验法,对试样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密度及水分状态对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特征有着重要影响,在不同干密度及含水率下分别出现应力软化和应力硬化两种曲线形态;试样的破坏偏应力随干密度的增大而升高、随含水率的降低而升高,含水率为7%时候的破坏偏应力是含水率13%的2倍左右;非饱和状态下,试样的剪切破坏面以单一及双剪切面为主,且在一定含水率下,试样的破坏变形形态会随干密度的不同而出现剪胀和剪缩两种现象。(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郝立勇,乔俊义[10](2010)在《黄土状粉土压缩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了解黄土状粉土的压缩特性,通过借助WG-1型叁联式固结仪对山西吕梁地区黄土状粉土进行了室内压缩试验研究,得出了干密度一定时,压缩系数随含水率增加而增大;含水率一定时,压缩系数随干密度增加而减小的结论。(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0年23期)

黄土状粉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中的城市大都沿狭长的河谷地带发展布局,如吕梁、延安、兰州、太原等,市区处在河川谷地,建设用地极为紧缺。建设用地的紧缺限制了这些城市的发展。因此在黄土地区出现了大量填方工程,不可避免将黄土用作为填土材料。然而黄土作为填土材料时,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填土工程性质方面的不良影响,进而影响上部结构的安全使用,因此开展不同击实方法和击实参数下黄土压实特性和强度的研究,对正确认识压实黄土保障其工程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通过两种不同的击实方法对取自山西忻州地区的黄土状粉土开展了室内击实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研究了不同击实功、击实方法、土层厚度对击实黄土状粉土的抗剪强度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黄土状粉土的击实特性符合黏性土的击实特性,即随着击实功的提高,最优含水量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大。比较发现,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击实方法对击实效果的影响最大,常规击实方法的效果优于单击击实方法;分层铺土厚度对击实效果的影响次之,且分层铺土厚度大的效果优于分层厚度较小的。(2)黄土状粉土击实后的抗剪强度与击实效果具有正相关。相同条件下,在击实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侧击实的土体,其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加工软化关系;而当击实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侧击实的土体,剪应力与剪切位移呈现加工硬化关系,且长期强度趋于相同。(3)击实后土体的黏聚力与其干密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即随干密度的提高而黏聚力增大,但是土体黏聚力的提高幅度还与含水量有关,击实含水量小于最优含水量时的提高幅度小于击实含水量大于最优含水量的。(4)在本次试验条件下,击实后土体的内摩擦角总体上变化不大。当土体干密度相同时,击实含水量小的土体的内摩擦角大于击实含水量大的土体内摩擦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黄土状粉土论文参考文献

[1].武超,何斌,刘浩帆,郭志远,白晓红.氯化钠污染对压实黄土状粉土压缩特性的影响[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9

[2].杨永亮.不同击实因素对黄土状粉土击实特性及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3].安鸿飞.不同击实条件下黄土状粉土土中应力传递规律的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4].落宇杰.毛细作用下非饱和黄土状粉土水分迁移特性试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

[5].马富丽.基于微—纳观结构分析的黄土状粉土压实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武立波,牛富俊.宁东黄土状粉土叁轴试验变形数据处理方式[J].中外公路.2016

[7].宋日英,陈宇.叁门峡地区黄土状粉土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3

[8].闫嘉庆.山西Q_3黄土状粉土地基承载力分区统计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

[9].宋日英,黄志全,陈宇.密度及水分状态对黄土状粉土变形特征的影响[J].工程地质学报.2011

[10].郝立勇,乔俊义.黄土状粉土压缩特性的影响因素探讨[J].山西建筑.2010

标签:;  ;  ;  ;  

黄土状粉土论文-武超,何斌,刘浩帆,郭志远,白晓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