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上皮间质转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RISPR,Cas9,慢病毒载体,卵巢癌,p53,c-Myc,ASAP1基因
上皮间质转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涛[1](2018)在《基因修饰小鼠卵巢肿瘤细胞株的建立及ASAP1促进人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和意义:卵巢癌是妇科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卵巢癌的病因复杂,基因因素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涉及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癌基因的激活。因缺乏合适的卵巢肿瘤模型,卵巢癌发生机制的研究受到限制。p53基因突变与功能丧失是卵巢癌中最常见的基因异常之一。C-Myc基因在卵巢癌中有很高的检出率。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ASAP1基因在卵巢癌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系统对小鼠原代卵巢上皮细胞p53基因进行敲除。同时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将p53~(-/-)、c-Myc、ASAP1单独或组合转导入原代小鼠卵巢上皮细胞,研究转基因小鼠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对具有成瘤潜力的细胞株进行NSG小鼠皮下注射,观察在动物体内成瘤情况。为进一步研究ASAP1基因在人卵巢癌中的作用,将ASAP1过表达载体转导入SKOV3和OVCAR3细胞系,分析其在人卵巢癌细胞系过表达后对细胞功能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小鼠卵巢上皮细胞肿瘤细胞株,该细胞株通过修饰原代小鼠卵巢上皮细胞的p53~(-/-)、c-Myc、ASAP1基因获得,这3个基因在人类卵巢癌中异常表达。该模型能够模拟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可用于卵巢癌起始和进展的基本生物学研究,鉴别卵巢肿瘤的标志物,研究转移能力和侵袭性等生物行为变化以及卵巢肿瘤不同治疗方法的特定分子通路改变。人卵巢癌细胞系的研究结果显示ASAP1发挥癌基因作用,促进肿瘤转移和化疗药物抵抗,可能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利用CRISPR/Cas9系统构建p53基因敲除载体,lentiviralCRISPRv2-p53。C-Myc基因过表达载体pLenti-Myc、ASAP1基因过表达载体pLenti-ASAP1以及p53基因敲除载体lentiviralCRISPRv2-p53,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进行包装。将p53~(-/-)、c-Myc以及ASAP1基因单独或组合转导原代小鼠卵巢上皮细胞,分析转基因小鼠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MTT法检测转基因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利用流式细胞计数仪对细胞周期进行检测,软琼脂试验鉴定细胞的锚定非依赖生长能力,用单层培养试验分析转基因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根据细胞功能试验结果选择p53~(-/-)+Myc+ASAP1基因组合转导的小鼠卵巢上皮细胞注射入NSG小鼠皮下,观察成瘤情况,并对肿瘤进行初步分析。建立ASAP1过表达人卵巢癌SKOV3和OVCAR3细胞系,对照组为荧光素酶载体。分析细胞的迁移、侵袭、增殖、克隆形成以及化疗药物抵抗。结果:(1)p53基因敲除的小鼠卵巢上皮细胞p53蛋白表达显着下降,ASAP1、c-Myc转基因小鼠卵巢上皮细胞ASAP1、c-Myc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并能在子代细胞稳定遗传。(2)细胞增殖试验结果显示,p53基因敲除细胞增殖快于对照组(P<0.05);p53~(-/-)+Myc、p53~(-/-)+ASAP1组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第4天时p53~(-/-)+ASAP1组高于p53组(P<0.05);ASAP1、c-Myc组细胞增殖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第4天时,ASAP1+Myc组细胞增殖高于对照组、ASAP1以及c-Myc组(P<0.05);从第2天起,p53~(-/-)+Myc+ASAP1组细胞增殖显着快于其他各组(P<0.05)。(3)细胞周期检测表明,p53~(-/-)、p53~(-/-)+Myc、p53~(-/-)+ASAP1、Myc以及ASAP1细胞株G1期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p53~(-/-)+Myc、Myc以及ASAP1细胞株S期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p53~(-/-)+Myc+ASAP1组G1期细胞比例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S期细胞比例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4)软琼脂试验发现,p53组细胞集落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p53~(-/-)+Myc、p53~(-/-)+ASAP1、ASAP1、c-Myc以及ASAP1+Myc组细胞均不能形成细胞集落;p53~(-/-)+Myc+ASAP1组细胞集落数量显着多于其他各组(P<0.05)。(5)单层培养克隆形成试验表明,p53组细胞克隆多于对照组(P<0.05);而p53~(-/-)+Myc、p53~(-/-)+ASAP1细胞克隆少于对照组、p53组(P<0.05);ASAP1、c-Myc组细胞克隆多于对照组(P<0.05);ASAP1+Myc组细胞克隆多于对照组和ASAP1组(P<0.05),但与c-Myc组没有差异(P>0.05);p53~(-/-)+Myc+ASAP1组细胞克隆显着多于其他各组(P<0.05)。(6)异体移植瘤试验显示,p53~(-/-)+Myc+ASAP1细胞在NSG小鼠皮下能形成肿瘤,肿瘤组织以及肿瘤组织中分离的肿瘤细胞可检测到p53蛋白表达降低,ASAP1和c-Myc蛋白过表达。(7)人卵巢癌细胞系SKOV3和OVCAR3过表达ASAP1,导致细胞迁移、侵袭能力能力显着高于对照组(P<0.000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和增殖明显强于对照组(P<0.05);上皮细胞标志性蛋白E-cadherin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间质细胞标志性蛋白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对紫杉醇诱导细胞凋亡的敏感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小鼠卵巢上皮细胞敲除抑癌基因p53导致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增殖加快,克隆形成能力增强;在p53敲除背景下,c-Myc基因过表达对细胞功能没有促进作用,而ASAP1基因过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紊乱,但没有改变细胞的接触抑制效应。(2)小鼠卵巢上皮细胞过表达c-Myc或ASAP1基因引起DNA合成前期细胞减少、合成期细胞增加,单层培养克隆形成能力增强,但对细胞增殖和细胞转化没有影响;而c-Myc基因和ASAP1基因同时过表达对细胞功能没有累积促进作用。(3)敲除抑癌基因p53,同时过表达c-Myc和ASAP1基因,导致原代小鼠卵巢上皮细胞发生了转化,具有了肿瘤细胞的特征:细胞周期紊乱,细胞增殖迅速,接触抑制效应丧失,能在悬浮状态下成簇生长。p53~(-/-)+Myc+ASAP1基因修饰小鼠卵巢上皮细胞能够在NSG小鼠皮下形成肿瘤。(4)ASAP1基因在卵巢肿瘤发生中发挥“驱动基因”作用,其过表达促进人卵巢癌细胞增殖、存活、上皮-间质转型,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细胞凋亡。(本文来源于《军事科学院》期刊2018-06-01)
柴春香,王晓敏,郭文君,孙永红[2](2016)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型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En Vision)检测78例晚期NSCLC组织和16例正常肺组织中的EGFR、E-钙黏素(E-cadherin)和波蛋白(Vimentin)的表达。EGFR 18~21号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结果78例NSCLC中,EGFR、E-cadherin和Vimentin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48/78)、43.6%(34/78)和56.4%(44/78),EGFR基因突变率为24.4%(19/78),正常组为阴性。EGFR野生型组的EMT发生率高(67.8%vs 21.1%),EGFR蛋白与EMT呈正相关性(r=0.236,P=0.037)。结论 E-cadherin降低或全部丢失及EGFR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可以促进EMT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皓,李霞,王超,李国盛,郭春[3](2014)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型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检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肝癌细胞与THP-1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利用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与细胞划痕实验检测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变化情况,观察肝癌细胞形态变化,并用RT-PCR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相关分子E-cadherin与N-cadherin的变化。结果与THP-1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共培养后,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强,由上皮细胞形态向间质细胞形态转变,E-cadherin表达降低,而N-cadherin表达则升高。结论在肝癌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可能通过EMT增强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董超然,杨俊艳,刘智敏,王旎[4](2013)在《上皮细胞间质转型相关分子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相关分子金属硫蛋白(MT)、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锌指转录因子Snail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MT、HIF-1α及Snail的表达情况。结果 7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中,MT、HIF-1α和Snail的阳性率分别为56.96%,92.41%,53.16%,且叁者的阳性表达对于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MT与Snail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004),MT与HIF-1α呈显著正相关(P=0.0450),Snail与HIF-1α呈显著正相关(P=0.0008)。结论推测MT、HIF-1α和Snail是针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转移的早期发现及其预后评估的潜在分子标记物。(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吴瑕,彭劲武,梁冠男,李飞凤,胡永斌[5](2013)在《二氧化硅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型的诱导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氧化硅(SiO2)是否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HBE)上皮-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方法以200μg/ml SiO2诱导的HBE细胞为模型,倒置显微镜观察HBE细胞超微结构改变,免疫细胞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检测上皮细胞标志物E-钙粘蛋白(E-cadherin,E-cad)和间质细胞标志物波形蛋白(Vimentin,Vim)、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表达的改变。结果200μg/ml SiO2诱导HBE后,细胞呈梭形、纺锤形改变,间隙略微增宽。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200μg/ml SiO2作用于HBE细胞,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表达下调,其平均染色强度积分(intensityscore,Is)由2.58±0.06减少为0.28±0.03,而间质细胞标志物Vim和α-SMA表达上调,Vim的Is值由0.14±0.01增加为1.99±0.03,α-SMA的Is值由0.14±0.02增加为1.64±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O2可诱导HBE发生EMT。(本文来源于《工业卫生与职业病》期刊2013年05期)
李瀚旻[6](2012)在《上皮-间质转型/间质-上皮转型失衡与髓失生肝》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再生医学的发展为肝脏病的防治提供了新视角,基于干细胞的再生医学研究与应用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再生修复机制不断被发现,其中上皮-间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间质-上皮转型(mesenchymal-epithelial transition,(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李飞凤,周建华,胡永斌[7](2011)在《核转录因子Snail调控上皮-间质转型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皮-间质转型在纤维化及肿瘤侵袭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因子作用于核转录因子Snail诱导细胞通路改变,以实现对上皮-间质转型进行调控。因此对Snail调控上皮-间质转化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为发展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1年20期)
王琳琳,蒋捍东[8](2011)在《肺癌化疗耐药性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肺癌组织中肿瘤耐药相关蛋白P53蛋白、P糖蛋白和EMT标志蛋白E-钙粘蛋白、波形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P53蛋白,P糖蛋白等化疗耐药蛋白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型的相关性及其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肺癌组织(术前均未进行放化疗治疗)按照淋巴结有无转移分为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09-15)
熊俊[9](2011)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上皮—间充质转型及Snail1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常因起病隐匿,面临着高发病率、高住院率、高死亡率及高额治疗费用等问题,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对人类生存质量及社会发展构成极大危害。目前认为,CKD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最终将形成广泛的肾间质纤维化,并发展为终末期肾衰。而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被认为是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的共同组织学特点,在CKD进程中起主导作用。肾间质纤维化特征性的表现为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聚集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阳性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的大量增殖。而肌成纤维细胞被认为是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ECM合成和沉积的关键效应细胞,在CKD中起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来源目前仍不清楚。1995年,Strutz等首次提出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存在上皮-间充质转型(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象,并认为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出现的肌成纤维细胞是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产生的,但此观点至今仍无定论。为此,本课题也试图通过体外诱导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和体内小鼠的单侧输尿管梗阻(Unilateral Ureteral Obstruction, UUO)模型来研究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存在EMT现象及其分子机制。在体外细胞模型研究中,本课题首先从形态学上观察了TGF-β1(5ng/ml)、EGF(10ng/ml)单独或TGF-β1(5ng/ml)/EGF(10ng/ml)联合作用对HK-2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TGF-β1单独或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后,HK-2细胞在形态上均发生了EMT现象,而且TGF-β1/EGF联合诱导的效果更理想。据此,本研究选择了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作为体外研究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现象的模型。细胞划痕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发现,TGF-β1/EGF联合作用HK-2细胞后,细胞的运动速度和迁移速度均明显增加,提示TGF-β1/EGF联合作用HK-2细胞后,细胞的表型可能发生了EMT转变。进一步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后,上皮细胞标志CK18、E-cadherin和间质细胞标志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诱导后的HK-2细胞上皮细胞分子标志CK18和E-cadherin均明显下降,而间质细胞分子标志Vimentin的表达则升高,从上皮标志物下调和间充质标志物上调判断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确实发生了EMT。为了探讨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RT-PCR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法检测了EMT相关的分子。结果发现,转录因子Snail1的转录和表达水平在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中明显升高,提示Snail1参与了TGF-β1/EGF诱导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进一步通过免疫印迹研究发现,TGF-β1/EGF诱导后的HK-2细胞中,ERK1(p44)/ERK2(p42)的磷酸化水平很高,提示TGF-β1/EGF联合诱导的HK-2细胞中Snail1的高表达是通过ERK通路调控的,即ERK通路介导调控Snail1的增高,从而导致了TGF-β1/EGF联合诱导HK-2细胞发生明显EMT。为了进一步证实ERK通路介导了TGF-β1/EGF联合诱导的HK-2细胞中Snail1的高表达,本研究利用ERK通路抑制剂U0126,研究其对TGF-β1/EGF联合诱导后的HK-2细胞中,Snail1转录和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形态和运动的影响。结果显示,ERK通路抑制剂U0126抑制了TGF-β1/EGF诱导后HK-2细胞中ERK1/2的磷酸化水平以及Snail1的蛋白表达水平,同时抑制了TGF-β1/EGF诱导的HK-2细胞发生的形态和运动改变,但并未抑制Snail1的转录水平,提示U0126可通过抑制ERK通路中p44/42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在蛋白水平抑制Snail1的表达量,最终抑制了TGF-β1/EGF诱导的HK-2细胞发生EMT的过程。在体内小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研究中,本课题首先建立了小鼠的UUO模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着重对小鼠UUO术后14天前的手术侧肾脏进行了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显示,小鼠UUO术后,手术侧肾脏随术后时间的增加,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越来越严重,提示小鼠UUO模型可用于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一步通过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等方法研究了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是否存在EMT及EMT相关分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UUO术后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上皮细胞标志物E-cadherin的表达降低,肌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α-SMA增加,同时观察到少量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α-SMA,表明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存在EMT现象。对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EMT相关分子的检测发现,明胶酶MMP2和MMP9在14天内有增高,提示明胶酶可能参与纤维的降解和平衡,并有助于促进肾小管细胞通过基底膜发生迁移;肾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PAX2阳性细胞增多,提示成熟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肾间质纤维化进程中,逐渐转变为后肾间充质样细胞;研究还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的过程中皮质间质内出现了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转录因子Snail1持续上调,提示Snail1在体内肾间质纤维化中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更好的研究转录因子Snail1瞬时高表达对HK-2细胞的表型影响,本研究还构建了人Snail1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成功的包装了腺病毒,Snail1重组腺病毒感染HK-2细胞后,形态观察显示,细胞的形态由上皮样转变为成纤维样。通过RT-PCR、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细胞化学的方法证实,Snail1重组腺病毒感染的细胞中,上皮标志E-cadherin的表达减少,与E-cadherin相关的β-catenin从细胞膜转位到细胞质,肌成纤维细胞标志α-SMA上调,明胶酶MMP2和MMP9的转录水平较高。提示所获得的腺病毒可以直接导致HK-2细胞发生EMT现象,这为后续将进行的Snail1对下游分子的调控研究奠定了基础。总之,本研究通过体内外的手段研究了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EMT现象并探讨了Snail1在其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①TGF-β1/EGF联合诱导可导致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明显的EMT现象,其分子机制是TGF-β1/EGF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ERK1/2(p44/42)的磷酸化,ERK通路进一步上调Snail1,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EMT现象;抑制ERK1/2(p44/42)的磷酸化,可以抑制Snail1的蛋白水平,从而抑制EMT。这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的认识。②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也存在EMT现象,其分子机制涉及明胶酶MMP2和MMP9、PAX2、BMP7和Snail1等多个分子,并首次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存在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③Snail1瞬时过表达导致了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直接发生EMT,这将为人们寻找延缓或阻止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①本研究首次发现,TGF-β1/EGF联合诱导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发生EMT的分子机制是:TGF-β1/EGF协同作用促进ERK1/2(p44/42)的磷酸化,ERK通路进一步上调Snail1,从而导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明显EMT现象。②在研究小鼠体内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的EMT现象时,本研究首次发现在肾间质纤维化中存在表达BMP7的细胞,其细胞类型和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1-05-01)
李飞凤[10](2011)在《核转录因子Snail调控二氧化硅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型作用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核转录因子Snail在二氧化硅(SiO2)·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上皮-间质转型(EMT)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200μg/mlSiO2刺激的HBE细胞为模型,(1)不同时间点(0、1、6、12、18、24h)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BE细胞形态学改变;(2)不同时间点(0、24h)用电子显微镜观察HBE细胞超微结构改变;(3)不同时间点(0、1、6、12、18、24h)用Western-Blot检测HBE细胞Snail总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4)不同时间点(0、1、6、12、18、24h)用Western-Blot检测HBE细胞Snail核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5)不同时间点(0、1、6、12、18、24h)用免疫细胞荧光检测HBE细胞Snail的核定位情况;(6)不同时间点(0、12、18h)用EMSA检测HBE细胞Snail DNA结合活性的变化情况;(7)RNA干扰Snail的表达后,Western-Blot检测HBE细胞Snail、α-SMA、Vimentin、E-cad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HBE细胞与SiO2共育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原呈铺路石样排列的HBE细胞出现梭形、纺锤形改变,间隙略微增宽。(2)电镜结果显示:对照组的细胞大多为圆形,表面微绒毛丰富;SiO2诱导HBE细胞24h时梭形多见,细胞核多形性,细胞表面微绒毛结构减少甚至缺失,代之表现为突起,胞浆内出现大量管状结构,次级溶酶体内可见细胞吞噬的SiO2颗粒。(3)Western-blot检测总蛋白的结果显示:在SiO2作用下,Snail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18h表达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12h组和18h组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88±0.63)和(4.51±1.15),与对照组的(0.57±0.0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 Western-blot检测核蛋白的结果显示:在SiO2作用下,Snail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上调,12h表达达到顶峰,之后逐渐下降;12h组和18h组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4.51±0.81)和(2.76±0.77),与对照组的(0.67±0.15)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免疫细胞荧光结果显示:对照组可见到微弱荧光表达于胞浆,核内未见表达;实验组荧光主要表达于细胞核,随着SiO2作用时间的延长,Snail表达逐渐向核内移位。(6)EMSA结果显示:在SiO2作用下,12h组和18h组Snail DNA结合活性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020±0.00047)和(0.023±0.0011),与对照组的(0.0014±0.0002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nail DNA结合活性明显升高。(7)siRNA结果显示:①刺激组和干扰组Snail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0.02±1.44)和(6.73±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iRNA干扰后Snail表达下调,抑制率为66.38%;②刺激组和干扰组E-cad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0.18±0.03)和(0.84±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iRNA干扰后E-cad表达上调;③刺激组和干扰组α-SMA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35±0.45)和(0.23±0.05),(13.12±1.09)和(2.33±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siRNA干扰后α-SMA和vimentin表达下调,抑制率分别为90.21%和82.24%。结论:(1)SiO2可诱导人支气管上皮细胞(HBE)发生上皮-间质转型(EMT); (2) SiO2可诱导HBE细胞Snail的表达和活化;(3)Snail参与调节SiO2诱导的上皮-间质转型(EMT)。(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05-01)
上皮间质转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En Vision)检测78例晚期NSCLC组织和16例正常肺组织中的EGFR、E-钙黏素(E-cadherin)和波蛋白(Vimentin)的表达。EGFR 18~21号外显子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及基因测序。结果78例NSCLC中,EGFR、E-cadherin和Vimentin在NSCLC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5%(48/78)、43.6%(34/78)和56.4%(44/78),EGFR基因突变率为24.4%(19/78),正常组为阴性。EGFR野生型组的EMT发生率高(67.8%vs 21.1%),EGFR蛋白与EMT呈正相关性(r=0.236,P=0.037)。结论 E-cadherin降低或全部丢失及EGFR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可以促进EMT的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上皮间质转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涛.基因修饰小鼠卵巢肿瘤细胞株的建立及ASAP1促进人卵巢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型的研究[D].军事科学院.2018
[2].柴春香,王晓敏,郭文君,孙永红.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上皮细胞间质转型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检测及其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
[3].王皓,李霞,王超,李国盛,郭春.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肝癌上皮细胞间质转型中的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4].董超然,杨俊艳,刘智敏,王旎.上皮细胞间质转型相关分子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
[5].吴瑕,彭劲武,梁冠男,李飞凤,胡永斌.二氧化硅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型的诱导作用[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13
[6].李瀚旻.上皮-间质转型/间质-上皮转型失衡与髓失生肝[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2
[7].李飞凤,周建华,胡永斌.核转录因子Snail调控上皮-间质转型机制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
[8].王琳琳,蒋捍东.肺癌化疗耐药性与上皮细胞间质转型(EMT)的相关性研究[C].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9].熊俊.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上皮—间充质转型及Snail1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
[10].李飞凤.核转录因子Snail调控二氧化硅诱导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上皮—间质转型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