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膜癌分型论文-王彩凤,陈葳,李旭

内膜癌分型论文-王彩凤,陈葳,李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内膜癌分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序列特异性PCR,子宫内膜癌,雌激素受体α,单核苷酸多态性

内膜癌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彩凤,陈葳,李旭[1](2019)在《应用富含GC区SNP分型的序列特异性PCR新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特定位点C729T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适合富含GC区SNP分型的序列特异性PCR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癌特定ERαExon3位点C729T多态性基因分型。方法选择2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与42例良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建立富含GC区序列特异性PCR(SS-PCR)。将两对引物分别进行PCR扩增,所设计的两条特异性引物即内引物分别与DNA双链的两条单链相同,其3′端正好与SNP位点重合,由引物的3′端控制着引物的延伸反应,根据延伸产物的条带确定SNP类型;并通过在引物的3′端区域倒数第3位引入一个人为不匹配碱基来提高延伸反应的特异性。应用该方法鉴别Exon3 SNP位点C729T基因型,并通过直接测序法验证。结果建立的序列特异性PCR方法适合富含GC区SNP分型,能够准确分析子宫内膜癌的特定ERαExon3位点C729T多态性基因分型。结论富含GC区SNP分型的序列特异性PCR方法,可以用于子宫内膜癌的特定ERαExon3位点C729T多态性基因分型。(本文来源于《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韦静,韦有生,马娅芬,欧婷瑜,徐喜凤[2](2019)在《HPV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及基因分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基因分型。方法选取行子宫病变筛查的640例女性,其中子宫病变患者362例,无子宫病变者278例,均进行HPV检测。比较不同子宫病变患者及无子宫病变者的HPV阳性率,统计不同年龄段(23~30岁、31~40岁、41~50岁、51~62岁)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并分析HPV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基因分型。结果 278例无子宫病变者的HPV阳性率为7.55%,362例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为28.45%,其中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HPV阳性率为29.03%(36/124),子宫肌瘤患者的HPV阳性率为16.48%(29/176),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为61.29%(38/62),3种类型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子宫病变者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肌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及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HPV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基因分型中,HPV16阳性率最高(73.68%)。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较高,且以HPV16分型为主,临床上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9年17期)

何亚,王甜,胡元晶[3](2019)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治疗价值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提高且呈年轻化的趋势。既往子宫内膜癌的分类主要根据形态学特征,但由于此分类方式主观性大,可重复性低,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有限。现提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它不仅可以协助诊断林奇综合征(Lynch综合征),而且可以辅助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指导预后并提供精准治疗,应用前景良好。本文就子宫内膜癌从传统分类到新型分子分型的进展、治疗价值及其面临的挑战、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实用妇产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陈佳钰[4](2019)在《662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发达国家女性中最常见的妇科肿瘤,2019年美国新发病例位于恶性肿瘤的第4位(共61880例,7%)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3年Bockman提出的传统2分法病理方式,目前在临床应用广泛,但恶性肿瘤在分子水平上存在高度异质性,表现在组织学形态相同的肿瘤,其治疗反应和预后均有差别,因此传统病理形态学诊断已不能适应现代肿瘤诊治的需要,需要更为精确的分型方式。2013年美国癌症基因图谱计划(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根据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组学的研究提出子宫内膜癌四型分子分型——POLE超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High mutation,MSI-H),拷贝数低型(Copy-number Low,CN-L)和拷贝数高型(Copy-number High,CN-H)。研究目的:本实验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癌临床病例进行回顾,将可获取的病理切片资料按照TCGA提出的分子分型标准重新分为四类,旨在探讨不同分子分型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分子分型与病理分型与预后的关系并对总结其他预后因素。研究方法:将现可获得的病理切片根据TCGA提出的分子分型的方法分为四型——应用PCR方法明确是否存在POLE突变,将有POLE突变的归为POLE超突变型;根据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MMR)的免疫组化(MLH1,MSH2,MSH6,PMS2)检测结果对石蜡包埋标本分析,其阳性者归为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根据P53免疫组化测试结果,将阳性者归为高拷贝数型,阴性者归为低拷贝数型。根据分子分型结果收集整理相关临床资料,即2010年-2017年EC患者共662例,包括年龄、简要病史、临床表现、既往史、月经婚育史、家族史、术前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肿瘤大小、术中及术后病理、组织学分级、手术病理分期、可能有关的高危因素、随访状态及随访时间。应用SPSS20.0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资料,总结影响预后因素。结果:1.分子分型:共复审662例病理切片,其中POLE超突变组为23例(3.47%),MSI高突变组185例(27.95%),低拷贝数组299例(45.16%),高拷贝数组155例(23.41%)。2.临床特点2.1发病年龄66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中发病年龄最大者83岁,最小者28岁,平均发病年龄53.39±9.331岁,中位发病年龄54岁。4组分子分型患者发病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61)。2.2绝经情况662例病例中有411例绝经(62.08%),不同分子分型绝经状态有统计学差异(P=0.012)。患者平均绝经年龄50.56±3.925岁,不同分子分型绝经年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3临床表现排在前叁位的临床表现:不规则阴道流血、排液和腹痛。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表现之间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2.4合并症662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这最多,共211例(31.87%)。其次为合并糖尿病(88例,13.30%)和合并冠心病(42例,6.34%)。不同分子分型患者在合并脑卒中(P<0.05)及结直肠癌(P=0.02)中有显着性差异。2.5月经婚育史662例患者中72例(10.88%)有月经不规律病史,4组分子分型并无统计学差异(P=0.180)。不同分子分型孕次(P=0.354)、产次(P=0.603)、流产(P=0.108)次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6家族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共有25例(3.78%),高血压家族史176例(26.59%)。不同分子分型家族史均无统计学差异。2.7肿瘤标志物662例患者中有123例(18.58%)CA125水平升高。另外,共41例(6.19%)CA199水平升高,12例(1.81%)CA153水平升高,20例(3.02%)CA724水平升高,53例(8.00%)CEA水平升高。高拷贝数组CA153、CA724结果异常患者比例明显较其他3组高(P值分别<0.05及=0.008)。余无显着差异。3.不同分子分型的病理差异3.1病理类型POLE超突变组的病例类型均为Ⅰ型EC,MSI组、低拷贝数组绝大部分为Ⅰ型子宫内膜癌(分别有184例,99.46%,298例,99.67%),高拷贝数组中IⅠ型EC比例明显增多(96例,61.94%)。4型子宫内膜癌病理分型之间显着不同(P<0.05)。3.2病理分级MSI及低拷贝数中G1占绝对优势(104例,56.21%;184例,61.45%),POLE组、高拷贝数组低分化(分别为7例,30.43%;70例,44.90%)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高拷贝数组未分化比例最高(6例,4.08%)。不同分组病理分级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3.3手术-病理分期POLE组绝大多数(Ia期为15例,66.67%)为早期EC,少部分为Ib期(4例,19.05%)和Ⅱ期(3例,14.28%)。MSI组、低拷贝数组大部分为早期子宫内膜癌(Ia期分别为132例,71.49%;213例,71.15%)。高拷贝数晚期(Ⅲ期及Ⅳ期,47例,30.32%)比例明显增高。4型EC病理分期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01)。3.4其他病理相关信息3.4.1腹水/腹腔冲洗细胞学:662例中腹水或腹腔冲洗查细胞学的送检率为19.18%(共127例),其中5例阳性,阳性率为(3.94%)。不同分子分型此项检查无显着统计学差异。3.4.2淋巴结转移:共50例,阳性率为(7.55%),不同分子分型淋巴结转移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4.3淋巴脉管间隙受累:共47例(7.10%),不同分子分型LVSI明显不同(P=0.013),高拷贝数组显着高于其余3组。3.4.4肌层浸润:仅粘膜层受累患者63例(9.52%),肌层浸润≤1/2者433例(65.41%),肌层浸润>1/2者166例(25.08%),组间肌层浸润深度有明显差别(P=0.004)。3.4.5免疫组化:PR阳性者565例(85.35%),ER 阳性者亦568例(85.80%),P53阳性者514例(77.64%)。不同分子分型PR、ER阳性率及阴性率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838、0.944)。4组P53阳性率有明显差别(P<0.05)。3.4.6肿瘤面积:除157例患者肿瘤面积未知外,153例(30.29%)患者病灶最大径线<2.5cm,259例(51.29%)患者肿瘤面积最大径线在2.5cm至5.0cm,93例(18.42%)患者肿瘤面积最大径线超过5.0cm。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病灶大小无显着差异(P=0.748)。4.预后4.1 分子分型中位随访时间56月,662例患者中失访35例(5.39%),死亡40例(6.04%),其中因本病死亡31例,占总死亡人数的77.5%,复发58例(8.76%)。不同分子分型失访无统计学差异(P=0.730),因本病死亡人数统计学有差异(P=0.02),复发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失访人群及非本病死亡(其他疾病、车祸意外等)病例后,运用Log rank法对四种分子分型进行比较,P=0.01,根据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可以看出高拷贝数组预后较其他叁组明显较差。4.2病理分型662例患者中564例是Ⅰ型EC(85.20%),98例是Ⅱ型EC(14.80%)。两组不同病例分型失访人数无统计学差异(P=0.566),因本病死亡及复发人数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排除失访人群及非本病死亡(其他疾病、车祸意外等)病例后,运用Log rank法对四种分子分型进行比较,P=0.01,根据为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可以看出Ⅱ型EC预后较Ⅰ型EC明显差。4.3 Ⅰ型EC高拷贝数组与非高拷贝数组预后比较Ⅰ型EC中高拷贝数组59例(10.46%),非高拷贝数组505组(89.54%)。高拷贝数和非高拷贝数组Ⅰ型EC复发人数有显着差异(P=0.001),死亡人数(P=0.112)、失访人数(P=0.101)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排除失访人群及非本病死亡(其他疾病、车祸意外等)病例后,运用Log rank法对四种分子分型进行比较,P=0.027,根据为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可以看出Ⅰ型EC患者中高拷贝数生存曲线较非高拷贝数组偏低,预后较差。4.4其他相关因素分析根据前文可知,分子分型及病理分型均可以影响患者预后(P值均为0.01)。除此之外,仍用Kaplan-rank法和Log rank法对E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分化程度(P=0.005)、病理分期(P=0.018)、肌层浸润(P=0.001).、LVSI(P=0.046)、CA153(P=0.023)、ER(P=0.003)、PR(P=0.006)、肿瘤体积(P=0.022)与子宫内膜癌预后关系显着。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对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分型、肌层浸润深度及肿瘤体积为影响E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本实验将662例子宫内膜癌分为POLE组、MSI组、低拷贝数组及高拷贝数组,其中POLE超突变组为23例(3.47%),MSI高突变组185例(27.95%),低拷贝数组299例(45.16%),高拷贝数组155例(23.41%)。2.高拷贝数组与其他叁组有显着不同,其绝经患者数量较多;肿瘤标志物CA153及CA724异常者多;病理类型主要为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学分级高、手术-病理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深肌层浸润者多、P53阳性率高;预后明显较其他叁组预后差。3.本研究显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主要有:分子分型、病理分型、分化程度、病理分期、肌层浸润、LVSI、CA153、ER、PR、肿瘤体积。其中分子分型、肌层浸润深度及肿瘤体积为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07)

毛慧,洪蕾,贾志莺,吕涛,周天虹[5](2019)在《经阴道超声造影评价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阴道超声造影(transvaginal sonograph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TVS-CEUS)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准确性。[方法]选择术后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腺癌Ⅰ期62例患者,分析术前经阴道常规超声(transvaginal sonography,TVS)、TVS-CEUS图像特征及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结果] TVS及TVS-CEUS两种方法将术后病理诊断Ⅰa期的过度诊断为Ⅰb期的病例分别为15例、4例;Ⅰb期低估为Ⅰa期的病例分别为9例、7例。TVS和TVS-CEUS在术前对Ⅰ期子宫内膜癌分型诊断的敏感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90.48%、65.00%、84.44%、76.47%、82.26%;64.29%、55.00%、75.00%、42.31%、61.29%,两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S及TVS-CEUS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6和0.777。[结论]术前TVS-CEUS可为Ⅰ期子宫内膜癌分型诊断提供更多证据并有较高的价值。(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马芳,叶飞,冉晓霞,蒋学风[6](2018)在《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子宫内膜癌分型主要包括Bokhman Ⅰ型和Ⅱ型以及FIGO Ⅰ级、Ⅱ级和Ⅲ级。传统分型往往存在诸多弊端,对于明确子宫内膜癌分型,确定亚型,预测预后等方面尚有缺陷。新的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缺陷,对于子宫内膜癌的管理及治疗意义重大。本研究将从低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高级别子宫内膜癌共性、二分类分型优势及二分类分子分型等方面对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8年09期)

王遥,俞梅[7](2018)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癌是发达国家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目前子宫内膜癌的分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态特征。以往的子宫内膜癌分型可重复性差,对预后的预测价值非常有限。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的提出,为预测患者预后及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子宫内膜癌的分子分型及应用研究进展,以期建立一个结合组织学与分子特征的综合分型方式,使其更好地指导内膜癌的临床决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妇产科进展》期刊2018年07期)

刘颖慧[8](2018)在《不同分型分期子宫内膜癌叶酸受体α的表达与诊断性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是子宫内膜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且年轻化的趋势。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目前临床上子宫内膜癌筛查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为CA125,但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低。国外研究表明,叶酸受体α(folate receptor alpha,FRα)在约90%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表达与肿瘤的分化、分期相关,有望成为新型肿瘤标志物,但国内关于FRα与子宫内膜癌的研究鲜有报道。FRαα能否替代CA125或者与CA125 一起进行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筛查,查阅最新文献并未发现相关研究。所以课题组通过对比FRα与CA125在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评估FRα成为新型肿瘤标志物的可能。子宫内膜癌有两种类型,Ⅰ型为雌激素依赖型,大多分化好,级别低,预后相对较好。Ⅱ型是非雌激素依赖型,恶性度高,分化差,预后不良。因Ⅱ型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低,病例收集困难,所以目前国内外研究对象均为子宫内膜癌,并未将其细分。但FRα在这两类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究竟有无差别,对未来FRα的靶向治疗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有待明确。此外,本课题组拟进一步对比分析FRα在早晚期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为今后能否将FRα荧光显影应用于术中进行初步分期提供理论指导。目的对比血清及组织中FRα与CA125的敏感度、特异度,评估FRα的临床诊断性能。比较不同分型、分期子宫内膜癌组织的FRα表达情况,为FRα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收集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50例,正常人血清30例,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子宫内膜组织共143例,其中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Ⅰ型内膜癌组织83例(其中Ⅰ、Ⅱ期43例,Ⅲ、Ⅳ期40例),Ⅱ型内膜癌组织30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FRα,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25,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FRα及CA125。结果1、当血清FRα≥887.525pg/ml或CA125≥42.57U/ml时,预测子宫内膜癌比较有价值。2、对比血清及组织中FRα与CA125的ROC曲线发现,FRα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CA125,提示FRα较CA125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且联合检测血清FRα与CA125较单一检测血清FRα或CA125的诊断准确率高。3、Ⅰ、Ⅱ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FRα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FRα的高表达率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Ⅲ、Ⅳ期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无论在血清还是组织中,FRα的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CA125,且联合检测FRα与CA125可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准确率,提示FRα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新型肿瘤标志物,与CA125一起应用于临床。2、不同分型子宫内膜癌中FRα表达不同,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Ⅱ型子宫内膜癌,提示在未来的FRα靶向治疗中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疗效较好。3、Ⅰ型子宫内膜癌组织Ⅲ、Ⅳ期的FRα高表达率高于Ⅰ、Ⅱ期,提示在未来手术中可应用FRα靶向特异性荧光显影剂显影癌变组织,能够更有效的识别受累淋巴结部位,并通过荧光颜色的深浅、波及的范围进行初步分期,精细化手术边缘,提高手术疗效。(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高境泽,吴霞[9](2018)在《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PD-1/PD-L1阻断治疗》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叁大恶性肿瘤之一。癌症基因图谱计划根据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特征提出了POLE(DNA polymeraseε,POLE)突变型;微卫星不稳定高突变型;拷贝数低型和拷贝数高型/浆液性四种分子亚型。大量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表明,PD-1/PD-L1阻断治疗是极具潜力的子宫内膜癌免疫治疗方法,子宫内膜癌中的POLE突变型和MSI高突变型具有肿瘤突变负荷较高的特征,可能是PD-1/PD-L1阻断治疗的获益人群。该分子分型为子宫内膜癌个体化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策略。(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8年04期)

毛慧[10](2018)在《经阴道超声造影、MRI增强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诊断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经阴道超声造影与MRI增强对I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84例经术后病理诊断为I期子宫内膜腺癌的病例。84例患者均于术前行经阴道超声造影(TVS-CEUS,Transvaginal sonography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MRI增强(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两种影像学检查,通过对比两者术前分型诊断与术后病理分型结果,探讨两种影像学增强检查方法的术前分型诊断价值。TVS-CEUS检查中选取子宫内膜癌病灶和周边正常肌层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TIC,Time-Intensity Curve)获取两组参数,通过曲线定量参数分析评价子宫内膜癌病灶、子宫正常肌层微循环灌注特点。绘制ROC曲线,通过比较曲线下面积,评价两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84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为IA期的50例,IB期的34例。TVS-CEUS、MRI增强分别将术后病理诊断IA期的过度诊断为IB期的病例有7例、5例,术后病理诊断IB期的术前诊断为IA期的病例有6例、5例。TVS-CEUS和MRI增强影像学方法对I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符合率分别为(86.00%、82.35%、87.75%、80.00%、84.52%)、(90.00%、85.29%、90.00%、85.29%、88.10%)。比较TVS-CEUS中子宫内膜癌病灶与周围正常肌层TIC造影参数得出,子宫内膜癌病灶的AT、TTP及ET值小于、PI值大于周围正常子宫肌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绘制ROC曲线,TVS-CEUS及MRI增强术前分型诊断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2、0.876。结论:TVS-CEUS及MRI增强在评价I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诊断均可提供有效证据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经阴道超声造影在评估肌层浸润深度与术后病理学的一致性的提高,将有望成为MRI检查之后评估I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可靠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新疆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内膜癌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及基因分型。方法选取行子宫病变筛查的640例女性,其中子宫病变患者362例,无子宫病变者278例,均进行HPV检测。比较不同子宫病变患者及无子宫病变者的HPV阳性率,统计不同年龄段(23~30岁、31~40岁、41~50岁、51~62岁)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并分析HPV阳性表达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基因分型。结果 278例无子宫病变者的HPV阳性率为7.55%,362例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为28.45%,其中子宫内膜增生患者的HPV阳性率为29.03%(36/124),子宫肌瘤患者的HPV阳性率为16.48%(29/176),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为61.29%(38/62),3种类型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子宫病变者及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肌瘤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增生、不同部位子宫肌瘤及不同分化程度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子宫病变患者的HPV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HPV阳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基因分型中,HPV16阳性率最高(73.68%)。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的HPV阳性率较高,且以HPV16分型为主,临床上应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内膜癌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1].王彩凤,陈葳,李旭.应用富含GC区SNP分型的序列特异性PCR新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特定位点C729T多态性[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2].韦静,韦有生,马娅芬,欧婷瑜,徐喜凤.HPV在子宫内膜癌中的阳性表达及基因分型[J].癌症进展.2019

[3].何亚,王甜,胡元晶.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特征及治疗价值的探讨[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9

[4].陈佳钰.662例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临床分析[D].山东大学.2019

[5].毛慧,洪蕾,贾志莺,吕涛,周天虹.经阴道超声造影评价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的诊断价值[J].肿瘤学杂志.2019

[6].马芳,叶飞,冉晓霞,蒋学风.子宫内膜癌二分类分型探讨[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8

[7].王遥,俞梅.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8

[8].刘颖慧.不同分型分期子宫内膜癌叶酸受体α的表达与诊断性能评估[D].南方医科大学.2018

[9].高境泽,吴霞.子宫内膜癌分子分型与PD-1/PD-L1阻断治疗[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

[10].毛慧.经阴道超声造影、MRI增强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前分型诊断价值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8

标签:;  ;  ;  ;  

内膜癌分型论文-王彩凤,陈葳,李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