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游移视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沈从文,《边城》,版本变迁,文学理想
游移视点论文文献综述
田文兵,麻于宁[1](2019)在《沈从文文学理想的游移与坚守——以《边城》版本修订与选择为视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沈从文作为独具个性的文学家,其文学思想既具有贯穿始终的独特内核和意义结构,又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和深刻性,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边城》作为沈从文的代表作,自问世后,经历了几次重要的重修再版,背后隐含着沈从文修改时的思想斗争与情感变化。选取《边城》版本的修订与选择为研究对象,以期还原其修订及再版的历史现场,并以此探寻其中体现的沈从文文学理想的"常"与"变",体会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中坚守自身文学理想时的精神困惑和生命阵痛。(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严支胜[2](2016)在《游移的视点——图像时代的散点式观看》一文中研究指出透视是来自西方的概念和观看方式,这个概念最早于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包含叁个方面内容:1.几何透视。利用与画面成各种角度的线条的集合而形成一个焦点,物体前后交错互掩,形线按距离缩短以示远近。2.空气透视。人与物中间是含着尘埃和水分的空气,山川景观因空气的阴晴浓淡和色调变化,显出远近距离。3.光影透视。物体由于光照显出有深浅影调的体积,烘染衬托出立体空间。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芬奇论绘(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6年07期)
尹鑫海[3](2012)在《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沃尔夫冈·伊瑟尔以他的阅读现象学理论为接受美学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他的“游移视点”是其现象学阅读理论的关键所在,他以“游移视点”为中心完成对现象学文本、现象学读者以及阅读过程的叁位一体的建构。“游移视点”的提出,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其中胡塞尔的“内在时间意识”理论和英伽登的阅读的“时间透视”理论构成了“游移视点”的理论基础。在伊瑟尔看来,“游移视点”的参与者是现象学文本(即文学作品)和现象学读者(即“隐含的读者),它在阅读过程中是作为文本内部的视点按照文本句子顺序进行移动的。在“游移视点”的运行过程中,同时发生着意象的“被动综合”和“一致性构筑”,这是“游移视点”的内部结构,二者共同建构阅读意义。只有在“游移视点”的运行过程中,文本才能成为现象学文本,读者才能成为现象学读者,阅读才能成其为阅读。因为“游移视点”的运行就是一种意向性活动,现实的读者和文本会进入这种意向性活动中,完成现象学还原,从而形成一个现象学的阅读过程。然而,伊瑟尔的理论也有着明显的不足,他的文本结构、现象学读者和阅读模型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理论缺陷,斯坦利·费什等在不同层面上都有过论述。伊瑟尔的阅读现象学的这些理论缺陷也自然影响到了作为关键所在的“游移视点”。虽然伊瑟尔的“游移视点“有着种种理论缺陷,但是,通过以“游移视点”为核心的阅读现象学理论的建构,伊瑟尔将阅读还原了出来,达到了对阅读的本质直观。(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6)
仇睿[4](2009)在《“不定点”与“游移视点”——英伽登与伊泽尔理论观点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泽尔的"游移视点"是英伽登的"不定点"的理论延展,它们在空白填补、未定性、流动性方面有着亲缘关联,但又在文本与读者关系、理论框架结构、动态表现形态、审美时间意识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这种比较可以折射出英伽登"现象学美学"与伊泽尔"阅读现象学"的本质差异。(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9年08期)
赵红妹[5](2007)在《试用游移视点的方法和反讽的方法分析《包法利夫人》》一文中研究指出整个本文永远不可能被读者一次感知,游移视点是描述读者在本文中的存在方式的一种手段。由于游移视点并不唯一地处于任何一个视野之中,所以读者的位置只有通过联合这些视野才能建立起来。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新批评"文集》,赵毅衡,1988:335)无论何种"反讽"类型,都呈现出语义迭加和语义多重的特征。它大大增加了文本的语义层次,有力地强化了语言的可感性。我们试着用游移试点和悖论反讽的方法来分析文本。(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双月版)》期刊2007年04期)
金元浦[6](2001)在《游移视点·心理意象·被动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站在某一事物的外面去观察该事物,第一眼看到客体时,便会产生某种整体印象。阅读文学作品则不同,一本书,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你不可能在第一瞬间就感知到它的整体,无论是最伟大的作品还是最蹩脚的作品,第一眼看到的都只是它所具有的“书” 或“文”的形式(印刷符号)。面对作品,读者只能身处其中,入乎其内,并按作品不同序次的段落依次逐一阅读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来展开想象。因此,文学阅读中存在着一个必不可少的理解的游移视点在其内部不断运动。这种掌握对象的方式是文学独具的。(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01年01期)
游移视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透视是来自西方的概念和观看方式,这个概念最早于文艺复兴时期提出,包含叁个方面内容:1.几何透视。利用与画面成各种角度的线条的集合而形成一个焦点,物体前后交错互掩,形线按距离缩短以示远近。2.空气透视。人与物中间是含着尘埃和水分的空气,山川景观因空气的阴晴浓淡和色调变化,显出远近距离。3.光影透视。物体由于光照显出有深浅影调的体积,烘染衬托出立体空间。列奥纳多·达·芬奇在《芬奇论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移视点论文参考文献
[1].田文兵,麻于宁.沈从文文学理想的游移与坚守——以《边城》版本修订与选择为视点[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2].严支胜.游移的视点——图像时代的散点式观看[J].美术观察.2016
[3].尹鑫海.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仇睿.“不定点”与“游移视点”——英伽登与伊泽尔理论观点之比较[J].文教资料.2009
[5].赵红妹.试用游移视点的方法和反讽的方法分析《包法利夫人》[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
[6].金元浦.游移视点·心理意象·被动综合[J].名作欣赏.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