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双敲除论文-韦显凯,覃晴,祝健,唐海波,梁晶晶

基因双敲除论文-韦显凯,覃晴,祝健,唐海波,梁晶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双敲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狂犬病毒,RAW264.7细胞,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Toll样受体3(TLR3)

基因双敲除论文文献综述

韦显凯,覃晴,祝健,唐海波,梁晶晶[1](2018)在《小鼠TLR3基因双敲除打靶载体构建及巨噬细胞RAW264.7~(TLR3-/-)细胞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Toll样受体3(TLR3)基因缺失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系,为探索狂犬病毒感染机体过程中TLR3在固有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Golden Gate Kit试剂盒组装转录激活样效应因子核酸酶(TALEN)打靶载体p TALEN-TLR3,经酶切和测序验证其连接正确后,通过脂质体瞬时转染RAW264.7细胞,转染后提取细胞DNA,用T7核酸内切酶酶切验证TALEN质粒剪切活性。【结果】TALENs左右臂分两部分连接,首先完成A、B部分的各自连接,然后分别将T1LA与T1LB、T1RA与T1RB、T2LA与T2LB、T2RA与T2RB连接,TALEN模块经过两次连接后的PCR鉴定结果显示,T1L、T1R和T2L的4个克隆均呈阳性,T2R有3个克隆呈阳性。T2L和T2R质粒共转染RAW264.7细胞后提取DNA为模板,经PCR扩增后用T7核酸内切酶进行酶切,酶切后的DNA电泳结果显示TALEN2剪切活性较强,共获得3条条带(931、555和376 bp)。TALEN打靶载体p TALEN-TLR3转染RAW264.7细胞24 h后用胰酶进行消化,并加入800μg/m L G418进行筛选,7 d后获得细胞单克隆;挑选阳性细胞克隆进行T7核酸内切酶酶切鉴定及测序,结果发现4-1和4-40号细胞克隆为双敲细胞系,均缺失7 bp的核苷酸碱基,为非3整数倍碱基缺失,可造成后续基因移码突变,使细胞基因功能失活。【结论】通过TALEN技术可成功构建TLR3基因双敲除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TLR3-/-细胞系,且可用于狂犬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因子和TLR3间的关系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周水洪,鲍洋洋,沈丽芳,范骏[2](2016)在《构建通过CRISPR/Cap 9系统双敲除GLUT-1和HIF-1α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CRISPR/Cap 9系统双敲除喉癌Hep-2细胞的GLUT-1和HIF-1α基因表达,为今后研究喉癌放射抵抗及耐药的机制提供有用的喉癌细胞系。方法本项目采用CRISPR/Cas9 Nickase系统,包括Cas9 Nickase表达质粒及相应配套载体。分别针对HIF-1α基因的Exon2设计一对sgRNA、针对GLUT-1基因的Exon3设计另一对sgRNA。通过阳性细胞筛选、HIF-1α和GLUT-1检测序列、鉴定、验证。结果成功构建双敲除GLUT-1和HIF-1α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结论 CRISPR/Cap 9系统能有效双敲除喉癌Hep-2细胞的GLUT-1和HIF-1α基因表达(本文来源于《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09-16)

魏倩[3](2016)在《稻瘟病菌MoPEX7与MoPEX20基因的双敲除及突变体表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稻瘟病是水稻上的叁大病害之一,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对稻瘟病菌的深入研究对于防治水稻稻瘟病具有重要意义。稻瘟病菌是一种重要的丝状子囊真菌,并具有典型的致病机制和侵染循环,其与水稻之间的互作已成为研究病原真菌与植物之间互作的重要模式。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对稻瘟病菌的致病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是真核生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单层膜细胞器,其内含有丰富的酶类,参与多种生理生化的代谢过程,如乙醛酸循环、活性氧的调节以及脂肪酸的β-氧化等。过氧化物酶体由内质网产生,自身不含DNA,基质蛋白和膜蛋白是由核基因编码,在细胞质中合成,靠过氧化物酶体定位信号(Peroxisome targeting signal,PTS)识别并转运到过氧化物酶体内。参与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的基因称为PEX基因,编码蛋白称为Peroxins。PTS1的受体是PEX5基因,PTS2的受体是PEX7基因,辅助受体是PEX20基因。本研究组曾对稻瘟病菌PEX7(MoPEX7)和PEX20(MoPE20)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两个基因对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性均有较大的影响,但具体作用并不完全相同。为了进一步探究PEX7和PEX20在过氧化物酶体形成中的具体分工和在病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的异同,本文通过分析稻瘟病菌MoPEX7和MoPEX20基因的单敲和双敲突变体,对稻瘟病菌PEX7、PEX20及PEX7PEX20基因的功能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如下:1.构建含有G418抗性基因(NEO)的MoPEX7基因置换载体,通过ATMT导入△mopex20(实验室保存,潮霉素抗性),获得双敲突变体△pex20△pex7.2.在CM培养基上,△pex7、△pex20及△pex20△pex7的生长速率上没有明显差异,△mopex7的菌落形态较野生型没有明显差异,产孢量有下降;而△mopex20和△pex20△pex7的菌落气生菌丝明显变得稀薄,产孢量下降。3.观察含有PTS1与PTS2的蛋白定位发现,△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中PTS1的定位与野生型无差异,PTS2的定位均造成影响。4.测定在大麦和水稻上的致病性,发现△pex7、△pex20及△pex20△pex7的致病性均减弱,其中△pex20△pex7的致病性减弱更为显着。5.利用 MM、MM-C、MM-C+0.5%Tween80、MM-C+0.5%Olive、MM-C+0.5%Oleic acid、MM-C+50mM CH3COONa培养基进行营养利用试验,发现△pex7、△pex20及△pex20△pex7均不能正常利用长链脂肪酸,但可以利用CH3COONa做碳源,但利用率稍有下降。6.在含有 100g/ml Congo red 和 150g/ml calcofluor white 的培养基上,△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在Congo red培养基上△pex7抑制率与△pex20相差不大,在calcofluor white培养基上△?ex7的抑制率与△pex20相差不明显,而△pex20△pex7的抑制率明显大。说明这两个基因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壁的完整性。7.在含有Methylviologen的培养基上培养,发现△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对活性氧的耐受性与野生型相比下降,同时△pex20和△pex20△pex7的耐受性较△pex7为低.8.在Terylene膜上对诱导孢子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发现△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的萌发率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ex7附着胞形成率与△pex20相差不大,而△pex20△pex7的附着胞形成率明显降低.9.观察△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在大麦叶片上的侵染结构发现,在接种36h后,突变体都能成功侵染并形成侵染菌丝,但△pex7的侵染菌丝比△pex20的少。10.对△pex7、△pex20及△pex20△pex7突变体的黑色素产量测定发现,△pex7的黑色素产量明显高于△pex20和△pex20△pex7.11.对突变体进行脂肪粒染色发现,附着胞形成过程中△pex7、△pex20及△pex20△pex7孢子和芽管内残存有脂肪粒,并且始终不能转移入附着胞中。综上所述,突变体△办ex7和△pex20在菌落形态、产孢量、致病性、细胞壁完整性、黑色素产量及对活性氧的耐受性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暗示着,在过氧化物酶体形成过程中,除了作为PTS2共受体与P一起参与蛋白转运之外,PEX-20可能还参与别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6-06-01)

白利平,姜蓉,郭连宏,张洋,李元[4](2015)在《ste3与ste4基因双敲除对依博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往研究已确定链霉菌胞外多糖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ste),生物信息学分析基因簇中ste3和ste4编码糖转运相关膜蛋白,现研究分析ste3和ste4与依博素生物合成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双交换获得ste3和ste4双基因缺失突变株,经Southern杂交验证后,对该菌株进行了基因互补研究。分离提取各菌株发酵液的胞外多糖,并计算产量。结果:双基因缺失株产生的胞外多糖依博素与野生株相比,产量从319mg/L降低至153mg/L,平均产量降低52%以上;基因互补后,依博素平均产量上升到299mg/L,基本恢复至野生株依博素产量水平。结论:本研究首次阐明了编码糖转运相关膜蛋白基因ste3和ste4在依博素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链霉菌139的初级代谢和次级代谢之间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5年11期)

王肖燕[5](2012)在《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cbh1和cbh2双敲除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瑞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是重要的降解纤维素材料的丝状真菌之一,可以分泌一整套的降解纤维素的酶系。其中外切葡聚糖纤维二糖水解酶的产量最高,占胞外分泌总蛋白的60%以上。瑞氏木霉具有结构简单、生长迅速、操作简便的优点,同时作为真核生物,它又具有真核基因表达和真核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加工装置,具有与哺乳动物系统相似的蛋白修饰性能。长期以来瑞氏木霉被用于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多种酶类的生产。近年来,瑞氏木霉已被作为基因工程宿主菌用于生产外源蛋白。瑞氏木霉所具有的优良性能促使了科研工作者对该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遗传改造。在丝状真菌研究中,由于菌株高效筛选标记的数目有限,难以实现对菌株的多基因连续敲除。因此建立丝状真菌选择标记删除系统有利于对丝状真菌进行多次遗传改造。尿嘧啶营养缺陷型标记具有转化效率高、容易得到转化子等优点,在丝状真菌遗传转化中受到青睐。通过将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的互补基因pyrG转入相应的营养缺陷型菌株, pyrG基因与受体菌的缺陷基因互补,从而使受体菌表现野生型生长而作为选择标记。构建基因敲除载体时,在标记基因pyrG两侧分别添加一段短的正向重复序列,这样转化子中的pyrG基因可以借助两侧正向重复序列的重组而被删除,然后在添加5-氟乳清酸(5-FOA)的培养基上筛选即可得到不带有标记基因的目的基因敲除菌株。利用该策略在多基因的连续敲除中可以实现选择标记的重复使用而不引入其他标记基因。在基因工程研究中,影响外源蛋白产量的因素包括启动子强度、启动子拷贝数、信号肽及蛋白质稳定性等。另外,内源基因的高效表达可能会影响外源蛋白的产量。有文献报导通过抑制菌体主要内源蛋白的表达有助于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量。因此在瑞氏木霉表达外源蛋白时,cbhl、cbh2、egl和eg2等主要内源基因在机体内相对高效的表达势必会影响外源基因的表达。构建瑞氏木霉主要内源纤维素酶基因缺失菌株将有助于提高外源蛋白的表达量,本文工作以此为出发点来展开研究。本文利用重组PCR技术分别构建了以尿嘧啶营养缺陷(pyrG)为选择标记的cbh1基因敲除盒和cbh2基因敲除盒,并在选择标记基因pyrG两侧各添加了一段短的正向重复序列,以保证筛选标记基因的重复利用。分别用cbhl基因敲除盒和cbh2基因敲除盒转化瑞氏木霉Atku70菌株,在基本培养基上筛选得到cbh1和cbh2基因单敲除菌株△cbh1::pyrG+和△cbh2::pyrG+。用5-氟乳清酸(5-FOA)对△cbh1::pyrG进行反筛,得到了不带有标记基因的cbh1基因敲除菌株△cbh1。在敲除cbh1菌株△cbh1的基础上进一步敲除cbh2,构建了cbh1和cbh2基因双敲除菌株△cbh1△cbh2::pyrG+,经过5-氟乳清酸(5-FOA)反筛去除标记基因得到双敲除菌株△cbh1△cbh2。对瑞氏木霉转化子进行了PCR、Southern验证及PAGE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因缺失菌株△cbh1、△cbh2::pyrG+和△cbh1△cbh2构建成功,△cbh1和△cbh1△cbh2菌株已不含有原先转入的筛选标记基因。菌株培养物上清液IAGE电泳结果显示:cbh1缺失菌株△cbh1外切葡聚糖酶Ⅰ的量与出发菌株△tku70相比明显下降,而外切葡聚糖酶Ⅱ的分泌量有所提高;cbh2缺失菌株△cbh2::pyrG+外切葡聚糖酶Ⅰ的量与出发菌株△tku70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外切葡聚糖酶Ⅱ的分泌量有所下降;cbh1/cbh2双缺失菌株△cbh1△cbh2外切葡聚糖酶Ⅰ和外切葡聚糖酶Ⅱ的量与出发菌株△tku70相比均明显下降。本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操作技术对瑞氏木霉△tku70菌株进行了有目的的遗传改造,成功的构建了瑞氏木霉cbh1(?)-cbh2基因单敲除及双敲除菌株。研究过程中在标记基因两侧各添加一段短的重复序列从而使标记基因重复利用的策略为多基因的连续敲除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另外,通过遗传工程策略构建瑞氏木霉纤维素酶系统多基因敲除菌株有助于提高外源蛋白表达量,该工程菌株有酶制剂、食品和化工等产业领域将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2-05-17)

韩翠芹[6](2011)在《通用型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载体系统构建及功能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同源重组原理进行基因敲除,需要构建有效的打靶载体,但是目前常用的基因打靶载体在一次打靶中只敲除目标基因的一个等位靶基因,如要敲除一对等位基因,其操作和筛选都较困难。为解决这一技术难点,本研究构建了一个通用型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系统,并且对该系统进行了验证。该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系统由pGT-V1和pGT-V2两个互补的打靶载体组成,分别带有新霉素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Neo/EGFP)和潮霉素基因/红色荧光蛋白基因(Hyg/DsRed),并且都含有负筛选标记基因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TK)。研究以pIRES-Neo质粒为骨架,构建了两个双顺反子表达载体pIRES-Neo-GFP和pIRES-Hyg-RED;然后,将两段包含“8碱基”酶切位点的多克隆位点序列MCS1和MCS2分别插入到pBS246载体上两个LoxP片段外侧;再将包含启动子和PolyA结构的HSV1tk基因片段克隆到MCS1和MCS2之间;最后,通过将两个双顺反子结构分别插入到重组后的pBS246/MCS/TK的多克隆位点上,分别得到pGT-V1和pGT-V2。通过电转染的方法将两个打靶载体分别转入到C2C12细胞中,通过荧光观察和抗生素测试以及流式细胞仪等验证手段证明载体上的功能元件工作正常。为了进一步验证打靶载体的打靶能力,建立完善的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程序,本研究克隆了小鼠MSTN两段同源序列作为打靶同源臂,将其分别插入到两个打靶载体的多克隆位点,完成小鼠MSTN基因打靶载体pGTV1-SA-LA和pGTV2-SA-LA的构建。并且通过“模拟PCR”对打靶后期利用PCR方法检测中靶阳性克隆的条件进行摸索,建立了稳定的检测体系。本研究成功构建并验证了用于等位基因双敲除的打靶载体系统,获得了小鼠MSTN等位基因敲除载体,这项研究为将来创建MSTN基因敲除细胞模型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白利平,谢鸿观,单俊杰,姜蓉,张洋[7](2009)在《糖基转移酶基因双敲除对依博素生物合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研究已确定链霉菌胞外多糖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ste),ste15和ste22分别编码葡萄糖糖基转移酶和鼠李糖糖基转移酶。现通过基因同源重组双交换,在ste15基因缺失突变株Streptomyces sp.139(ste15-)基础上,再进行ste22基因阻断,经Southern杂交验证,得到了ste15和ste22双基因缺失突变株Streptomycessp.139(ste15-ste22-),并对该菌株进行了基因互补研究。双基因缺失株产生的胞外多糖与依博素相比,葡萄糖与鼠李糖含量明显降低,分子量下降,生物活性明显变弱。基因互补株产生的胞外多糖中葡萄糖与鼠李糖含量基本恢复至依博素水平,生物活性也显着提高。因此,进一步阐明了ste15和ste22基因参与了依博素生物合成中葡萄糖和鼠李糖重复单元序列的形成过程,在依博素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变株产生的依博素新衍生物体内外生物学活性正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9年06期)

谢鸿观[8](2008)在《依博素生物合成基因ste16性质功能、ste15-ste22双敲除及基因簇ste的异源表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139能够产生一种新型胞外多糖依博素。研究表明其具有明显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已申报临床研究,有望发展成为新药。本室已确定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ste)由27个ORFs组成(GeneBankAccession Number:AY131229)。为了阐明依博素生物合成途径,研究依博素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并获得新型衍生物,已对不同开放阅读框的功能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以ste16基因为研究对象。ste16大小为1,236bp,编码一个412-aa的蛋白。经同源性分析,ste16编码的蛋白与不同微生物来源的NDP-己糖甲基转移酶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推测ste16编码NDP-己糖甲基转移酶,该酶能催化NDP-己糖的甲基化,反应需S-腺苷甲硫氨酸(S-adenosylmethionine,AdoMet)作为甲基供体。为了确定ste16编码蛋白的性质,以pET-30a为载体将ste16克隆至E.coliBL21(DE3),在IPTG诱导下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在47kD处出现了一条新的蛋白条带,与预计的分子量相符。采用镍亲合柱层析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纯度达90%。重组蛋白Ste16经酶学分析其具有催化甲基从供体分子AdoMet转移至受体分子dTDP-4-keto-6-deoxy-D-glucose的活性,因此确定Ste16是NDP-己糖甲基转移酶,Km值为0.43±0.02mM。为了研究ste16在依博素生物合成中的功能,对ste16进行了同源重组双交换阻断实验。经Southern杂交确证获得了基因缺失株Streptomyces sp.139(ste16~-),采用基因互补获得了该基因互补株Streptomyces sp.139(ste16c)。与依博素相比,基因缺失株产生的多糖EPS-16m单糖比略有变化;基因互补株产生的多糖EPS-16c单糖组成类似于EPS-16m。分子量测定显示,EPS-16m和EPS-16c分子量均显着低于依博素。IL-1R拮抗活性分析结果显示,与依博素比较,EPS-16m活性降低,经基因互补后EPS-16c活性可恢复。据此推测依博素分子中的6-脱氧己糖(6DOHs)鼠李糖或岩藻糖可能侧链被甲基化,ste16作为一种修饰基因参与依博素的生物合成。以往研究显示ste15和ste22分别编码葡萄糖糖基转移酶和鼠李糖糖基转移酶,本研究通过基因同源重组双交换,在ste15基因缺失突变株Streptomyces sp.139(ste15~-)基础上,再进行ste22基因阻断,经Southern杂交验证,得到了ste15和ste22双基因缺失突变株Streptomyces sp.139(ste15~-ste22~-)。与依博素相比,双基因缺失株产生的多糖EPS-15m22m的分子量降低了50%;IL-1R拮抗活性分析结果显示,EPS-15m22m的活性显着降低。该多糖的单糖组分分析正在进行中,本研究表明葡萄糖和鼠李糖与依博素活性密切相关,与以往结果相符。ste15-ste22双敲除对依博素重复单元聚合度有突出影响。为证明依博素生物合成基因簇(ste)的完整性,我们将该基因簇克隆至变铅青链霉菌TK24中,获得了克隆菌株Streptomyces lividans TK24(ste)。其胞外多糖EPS-ste与Streptomyces lividans TK24原株和Streptomyces lividans TK24(pOJ446)分别产生的EPS-TK及EPS-pOJ比较,叁种EPS均没有岩藻糖和木糖,其它六种单糖组分含量基本相似,但与依博素相比差异显着。叁种EPS的分子量相近,但明显低于依博素。叁种EPS均无IL-1R拮抗活性。这些结果表明尽管ste基因簇已克隆至变铅青链霉菌TK24,但未成功表达依博素或新结构EPS。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ste16在依博素生物合成中的修饰基因作用,进一步证明了葡萄糖和鼠李糖与依博素活性的关系,为研究多糖结构与生物活性关系,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新结构多糖奠定了较好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杨光,龚锴,蒋五玲,公衍道,张秀芳[9](2003)在《APP/APLP2基因双敲除小鼠突触结构的电子显微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尔茨海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的最常见原因。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的进行性下降,病理表现为在大脑中出现淀粉样斑,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突触和神经元缺失。淀粉样肽前体蛋白(APP)基因突变导致家族性AD,但到目前还没有对APP家族蛋白正常功能的清楚认识。采用APP及其同源基因APLP2双敲除的小鼠作为模型体系,对颌下神经节突触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未见明显异常。研究表明APP不是突触形成的必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03年05期)

基因双敲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索CRISPR/Cap 9系统双敲除喉癌Hep-2细胞的GLUT-1和HIF-1α基因表达,为今后研究喉癌放射抵抗及耐药的机制提供有用的喉癌细胞系。方法本项目采用CRISPR/Cas9 Nickase系统,包括Cas9 Nickase表达质粒及相应配套载体。分别针对HIF-1α基因的Exon2设计一对sgRNA、针对GLUT-1基因的Exon3设计另一对sgRNA。通过阳性细胞筛选、HIF-1α和GLUT-1检测序列、鉴定、验证。结果成功构建双敲除GLUT-1和HIF-1α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结论 CRISPR/Cap 9系统能有效双敲除喉癌Hep-2细胞的GLUT-1和HIF-1α基因表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双敲除论文参考文献

[1].韦显凯,覃晴,祝健,唐海波,梁晶晶.小鼠TLR3基因双敲除打靶载体构建及巨噬细胞RAW264.7~(TLR3-/-)细胞系的建立[J].南方农业学报.2018

[2].周水洪,鲍洋洋,沈丽芳,范骏.构建通过CRISPR/Cap9系统双敲除GLUT-1和HIF-1α基因的喉癌Hep-2细胞[C].2016年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6

[3].魏倩.稻瘟病菌MoPEX7与MoPEX20基因的双敲除及突变体表型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6

[4].白利平,姜蓉,郭连宏,张洋,李元.ste3与ste4基因双敲除对依博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5

[5].王肖燕.瑞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cbh1和cbh2双敲除菌株的构建[D].山东大学.2012

[6].韩翠芹.通用型等位基因双敲除打靶载体系统构建及功能验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7].白利平,谢鸿观,单俊杰,姜蓉,张洋.糖基转移酶基因双敲除对依博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

[8].谢鸿观.依博素生物合成基因ste16性质功能、ste15-ste22双敲除及基因簇ste的异源表达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

[9].杨光,龚锴,蒋五玲,公衍道,张秀芳.APP/APLP2基因双敲除小鼠突触结构的电子显微观察[J].电子显微学报.2003

标签:;  ;  ;  ;  

基因双敲除论文-韦显凯,覃晴,祝健,唐海波,梁晶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